杭州實體書店出路在哪裡? 進軍網絡學臺灣誠品發展綜合體

2020-12-13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杭州4月23日訊(見習記者 李鵬)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昨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寫了一封回信,讚賞三聯書店24小時不打烊。李克強說,三聯推出的「深夜書房」「很有創意」,希望把24小時不打樣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

  此前,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曾致信李克強,介紹書店創辦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的情況。

  樊希安也曾對媒體記者說,創辦24小時書店,也是為推動全民閱讀。而從4月8日到4月16日,三聯書店夜試運營效果良好,午夜時段來購書讀書的全是年輕人。

  「推動全民閱讀」的美好願望之後,也是書店經營方式的一種嘗試,更是一種創新。

  今天,浙江在線記者通過對杭州市區各類書店的走訪和調查,和大家探討:我們身邊的書店,正在面臨怎樣的難題和困境?他們的出路可能在哪裡?

  如今讀書,電子書無處不在,除了手機、平板,還有個最近賣得很火的電子閱讀器kindle。很多人買幾本書,也懶得跑腿,網上點點滑鼠就可以搞定,今天下單明天到貨,太方便了,誰還逛書店?

  市民:看書少,買書少,逛實體書店更少

  4月21日下午5點左右,雨下得不小,正在杭州市區體育場路新華書店裡看書的讀者有七八個,一半都是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店裡教輔類圖書佔去書架的三分之一,店內很安靜,能聽見雨聲。

  做銷售的陳先生手裡正捧著一本心理類書籍,他說自己現在很少看書了,今天只是偶爾過來,平時都忙著工作和應酬了。「不是不想看,而是沒時間看,每天要頂著壓力去打拼工作才能領到每個月的薪水,交了房租水電費,還要給家裡寄一些,生活壓力這麼大,那裡還顧得上精神層面的消費。」陳先生說。

  小說類書架旁,一個13歲的小朋友捧著杭州作家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讀得津津有味。

  記者問他:「媽媽給你買的書多麼?」「非常少,尤其是課外書」他說,自己每天下午4點多放學後,都會來這裡讀一陣子課外書,再坐車回家。

  一位在媒體工作的女士告訴浙江在線記者,她是因為等人才來書店待一陣子,自己每年購書30本左右,一半是在網上買的,書店也不是經常逛。而且,現在工作比較忙,看書時間也少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市民都不愛逛書店了。記者在曉風書屋就碰到這樣一位老先生,已經白髮蒼蒼,還經常到書店買書,而且,只在實體書店裡買。他說,實體店可以看了內容再選書,質量也有保證。他是學者,寫文章要用到很多書。

  不管怎樣,買書的人還是少了,實體書店市場銷售額呈下降趨勢。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今年1月發布了《2013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銷售額達330億元,比去年減少5億元,同比增長率為-1.39%。這已經是以實體書店為渠道發行的紙質圖書市場第二年出現負增長。

  困局一:體書店房租貴 不營銷就賠錢

  體育場路上的曉風書屋總店就在新華社浙江分社邊上,8家分店遍布杭城。書店老闆朱鈺芳和丈夫姜愛軍經營「曉風」19年,如今書店已變成杭城的一張文化名片了。

  姜愛軍最近特別忙,馬上就是世界讀書日了,每年這時候,書店總會緊鑼密鼓地安排一系列讀書活動。

  採訪時,姜愛軍一直倚在書架上,似乎有些疲憊。他從經營者的角度坦言,做書店壓力很大:「每兩年房租都會漲,書店開與不開,始終是一個越不過去的坎,這是最悲觀的說法」。

  「只能算是持平吧,不賺不賠。開書店不是做生意,否則我早就逃掉了。如果把書店當成生意來做,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投資開書店的回報很慢,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活,需要耐心和恆心。「

  他說,曉風書屋每年的營業額雖然還在個位數遞增,但是抵不住越來越貴的房租和其它成本的增加。

  姜愛軍表示,他之所以能「不賺不賠」,是因為做了大量的活動與推廣,否則「肯定賠錢」。曉風總店迄今已舉辦過300多場公益活動,著名作家、學者易中天、陳丹青等都曾做客曉風,與讀者交流。

  他直言,現在逛書店的人的確少了,在網絡的衝擊下,曉風書屋的消費主力由以前的年輕人群體,變成了現在的中青年群體,很多年輕人都游離在書店之外了。

  姜愛軍還說,書店的困難不僅僅在於愛書的人少了,比如,由於房租的上漲,之前的楓林晚和杭州書林門店都搬離了鬧市區,只有曉風書屋還在這裡堅守。另外,書店發展所需的人員儲備也不夠,「就那麼一點薪水,留不住人的」,除此之外,要發展電子商務和建設聯網信息平臺,這些都需要前期大量的資金投入。

  而且,從西湖邊的杭州三聯書店、杭大路上的菜根譚書店,松木場附件的藝林書店,文一路上的耀信書店,文二西路的鐵驢書社,民營書店倒閉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

  話雖然這麼說,姜愛軍表示,還是要把「曉風」開下去,「我們始終認為既然能做到收支平衡,能熬過去,就要堅持開下去」。

  姜愛軍認為,要堅持下去必須創新,「書店也是要變得,不去創新只能等死」。

  西泠印社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吳先生剛好來曉風書屋買書,付款的時候,他對店員說,你們真不容易,一直堅守著。

  吳先生告訴記者,他認為未來網際網路是個大趨勢,實體書店雖然不會消亡,但是生存壓力也會越來越大,會逐漸走向精英,因為城市裡總有那麼一批人,他們自身經濟條件好,又有很好的閱讀習慣,只要他們存在,書店就會存在。

       困局二:房租年年漲 進貨成本高

  杭州市新華書店總經理許悅,和曉風書屋老闆夫婦是老朋友了。他很理解姜愛軍夫婦:「很多民營書店都關門了,曉風書屋到今天還在堅持,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夫妻倆的執著。」

  許悅說自己最近有也有點煩,因為新華書店慶春廣場店已經開了5年了,1000平方米的房子,最近店面租金要漲一倍,這樣成本就翻了一番,壓力太大了。

  許悅辦公室內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圖書,散亂地堆放著。他說這些書是為世界讀書日的活動準備的。「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半年不逛書店,但是卻一刻也離不開手機,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過做活動來改變和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許悅對浙江在線記者坦言,現在網上書城和移動端閱讀對實體店的銷售衝擊很大。最明顯的是來逛書店的人少了,慶春路上的新華書店以往雙休日能夠有25萬左右的銷售額,現在只能保持在10多萬的樣子。

  解放路新華書店總店裡,剛剛辭世的作家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百年孤獨》,被擺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記者發現,這本訂價為39.5元的書在某網上商城標價為29.6元,而新華書店是按原價39.5元賣的。

  為何網上書店的書會比實體店便宜呢?

  許悅說:「網上書城會從出版商那裡整批量訂購。就拿《百年孤獨》這本書來舉個例子,假如他們一次性從出版社訂購3萬冊的話,由於量大,出版商會給他們5折的折扣價,而且作為網店,他們沒有實體店鋪的高額房租和僱員工資成本,所以才能賣出7折的低價。實體書店因為購書量和成本的原因只能定價出售。

  「而且,圖書行業的投入和回報之間存在很大落差,圖書的毛利只有30%左右,算上運行成本,淨利潤只有10%多一點。如果自己沒有房產,店面租金會大大增加經營壓力。」

  「小型民營書店遇到房租翻一番的情況只能關門大吉。還好新華書店是連鎖的國營書店,一家店效益不好,會有其它效益好的店來平衡一下。」許悅說。

  出路:開網上書城  向文化綜合體轉型

  曉風書店老闆姜愛軍對於未來還是很樂觀的,他說:「以後做傳統的書店肯定是不行了,一定要創新。書店是會變的,現在我們也做網店,還會探索新的業態模式,比如合作開展城市會客廳,以後還會考慮在地鐵站、高鐵站、美術館、機場等公共場所做書吧等。」

  他還說,現在書店會賣些與書有關的文化用品和工藝品作為貼補。這也是與書相關的產業延伸,比如闢出休息專區,售賣咖啡和茶,也是一種經營形式。

  姜愛軍還提到,政府也給民營書店提供了很多幫助。2012年,杭州市政府安排了一筆300多萬元資金,專門用來貼補民營書店,曉風書屋也因此受益。

  新華書店總經理許悅也表示,政府對於文化企業是大力扶持的,光2013年初出臺的「五年內免稅」這一條,就給書店減輕了很大的經營壓力。

  許悅和浙江在線記者談起新華書店以後的發展,他說,書店今後還是以做好圖書為主業,這是國營書店的責任。同時也會改變單一模式,向電子商務進軍。現在新華書店開辦的博庫網上書城,去年銷售額3.5億,今年預計會增長到5個億。除此之外也會嘗試拓展服務,比如,計劃在5月份把現在解放路總店的咖啡書吧改為24小時營業,向北京三聯書店學習。

  許悅的想法,也契合了李克強總理今天給北京三聯書店回信:「用不眠的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

  未來,他還想在大杭城的東西南北都開辦一個大型的中心書店,讓每一個市民在他們觸手可及的生活半徑內都能有書看。

  「未來的中心書店,是和臺灣誠品書店一樣的大型的文化綜合體,杭州有朝一日也會有類似誠品一樣的品牌書店」許悅說,誠品書店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大融合,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這可能是未來理想的書店模式。

  許悅說著激動起來,他說,想像一下未來,周末的午後,一家三口來到書店,除了看書之外,小孩子可以參加培訓和閱讀兒童書籍,家長可以聽聽音樂、看看電影,還可以一起吃飯,喝咖啡,這樣遠離書店的人們,也會重回書店。

  專業類書店:客戶群體特殊 受網絡衝擊很小

        當然,也有特例。

  中午時分,曉風書屋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可不遠處的浙江電力書店內卻靜悄悄的,一樓只有店長在,浙江在線記者走到二樓才看到有兩人在找書。

  除了公辦的新華書店和民辦的曉風書屋,專業類書店也是杭城書店不可忽視的一員。

  店長告訴記者,由於書店只賣電力專業類書籍,所以客戶主要是單位,個人來買的比較少見。

  「我們這家店的銷售額在全國電力出版社是排行第一位的,你在店裡可能看不出,因為店面本身只是作為宣傳窗口和形象展示用的,單一個書店的業務量與總業務量相比只是九牛之一毛」。她說,全國各地的電力系統公司每年都會撥出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款項來這裡大量採購專業書,郵購量非常之大。

  店長坦言,因為針對的客戶群體不同,所以專業書店不大會受網絡的衝擊。她拿起一套建造師考試的用書舉例說:「一套正版的書要300多塊,而且出售這類書籍是需要出版社認定資質的。網上才賣100多塊,出版社折扣都沒這麼低,圖書質量,你想想好了。」

  她說,因為專業類考試要求精密,網上的書質量沒保證,會影響考試。

  店長最後強調,我們的書和民營書店社科類的書有本質區別,專業類的客戶群體不一樣。所以,不會受太大影響。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國民閱讀數據今天發布,中國人年均讀書4.77本,不足日本1/8。

  記者希望,我們身邊的書店能找到自己的精準定位,走出困局,繼續迎來送往,繼續給我們傳遞精神能量。記者也把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一段話分享給你:當鍵盤、屏幕代替了紙筆和書香,我們似乎離世界越來越近,卻離心靈越來越遠。冰冷的數碼,代替不了閱讀的純粹,手指滑過紙張的弧線,仍是心靈不可或缺的溫暖。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關門潮,實體書店還有發展嗎?
    誠品生活作為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精神烏託邦「的離開,引起了許多人的不舍。 1989年,吳清友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的第一家誠品書店;至今,誠品已經發展成 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文創覆核經營模式的」誠品生活「。 誠品模式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和學習。
  • 「誠品模式」: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
    二者不約而同開在了風景區裡,又不約而同地將自身定位為文化服務綜合體。文化服務綜合體模式讓臺灣的誠品書店大獲成功。這種模式能否在內地生根開花?文化服務綜合體會是內地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嗎?  10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的西湖景區裡,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夢書屋開始試營業。在這之前的9月28日,北京市西二環金中都公園內——金中都第二書房也迎來第一批讀者。
  • 臺灣誠品成文化地標 那些依然堅守的實體書店
    香港銅鑼灣,全球租金第二高的地方,上周末迎來臺灣「文化地標」誠品書店首家島外分店的落戶。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吸引數千「朝聖者」慕名前來。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希望首家香港分店可以參與到亞洲國際化都市的文化塑造中,成為「一座躍動城市的心靈停泊港口」。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不畏網絡衝擊:誠品是實體書店救星?
    在網絡書店崛起下,還能在營收上有所成長,而且在實體書店受網絡書店威脅的危機中,還能穩定成長,創立品牌口碑。  臺灣「誠品」逆勢而上的底蘊  臺灣《聯合報》發表評論說,在誠品書店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種書店的感覺,而是賦予了一種品味與價值。
  • 蘇州開了大陸首家誠品書店 杭州的綜合體該學點什麼
    上一秒,15度微微傾斜的書架、復古的白熾壁燈、工作人員嗲嗲的臺灣腔,才讓我恍然有種穿越臺北誠品的錯覺。下一秒,身邊推著嬰兒車攜家帶口而來的擁擠人潮,又會將思緒無情拉回到現實當中:這是蘇州,不是臺灣。書店一角,標價198元的3小時零基礎休閒油畫課程,頗受少兒家長們青睞如果要說蘇州誠品與臺灣誠品有什麼不同,最大的觀感之處可能在於少了人情味,它更大陸化、更商業化。
  • 跨界房地產 蘇州誠品書店領航「城市文化綜合體」
    中國臺灣網7月2日蘇州消息 2010年,被譽為臺北文化地標的臺灣誠品書店與蘇州工業園區籤訂落戶協議,正式進軍大陸。日前,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宣布,誠品書店蘇州旗艦店將於2015年5月開業。自2011年5月奠基,到2015年5月開業,整整4年時間,誠品到底在建什麼?
  • 誠品書店成標杆 書店發展模仿更應「因地制宜」
    「向誠品學習」「克隆誠品」「成為××城市的誠品」……如今,眾多書店經營者的話語中,總少不了「誠品書店」這個標杆。尤其是隨著上海市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出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開始重新定位、轉型求生,臺灣誠品書店更是成為被學習模仿的對象。誠品書店為何這樣牛?誠品模式又是否真能適合每個實體書店模仿?
  • 臺灣誠品書店將登陸上海 非移植臺灣經驗
    誠品書店是許多陸客來臺的必訪之地。(圖:臺灣《旺報》)   中新網1月9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大陸旅客赴臺自由行非得「到此一遊」的誠品書店,2015年將進駐大陸最高、全球第3高的摩天大樓「上海中心」。   誠品將入住上海中心的52、53層及B1層,成為上海「最高」文化地標。誠品總經理吳旻潔強調,誠品首次登陸落腳蘇州、上海,將「連鎖而不複製」,要開的是當地人的誠品,而非移植臺灣經驗。
  • 誠品生活深圳店今年年底結束營業 業內:多元化發展將是實體書店的...
    這家廣受文藝青年歡迎的書店在深圳經營還不到兩年,其匆匆離場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同時,關於實體書店生存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還有媒體在社交網站發起討論:「你還會去實體書店買書嗎?你喜歡逛書店嗎?」實體書店面臨的壓力,究竟是來自電商的衝擊,還是商業模式的「水土不服」?
  • 杭州和誠品書店 為何擦肩而過?
    蘇州誠品書店  前天,傳說中的臺灣誠品書店,在蘇州的金雞湖畔開業了,儘管這比原定開業時間整整推遲了半年。  這家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誠品書店,是誠品集團的第46家門店,也是第一家誠品自持物業的門店。總面積達5.6萬平米的綜合體中,書店佔據了1.5萬平米,剩餘的面積由文具店、咖啡館、餐飲、服裝店、家居店、展覽館等組成。
  • 實體書店回暖?「誠品」「方所」早已狂奔在路上
    自2010年以來,網絡購書、數字出版成為主流趨勢,面對網際網路的強勢發展和房價的不斷攀升,傳統民營書店毫無招架之力。再加上大型國有書店、盜版書等對小眾人文書店的雙重打擊,實體書店迎來了一波倒閉潮:三聯書店為轉型求生,關閉廣州所有分店;光合作用書房資金鍊斷裂,7家直營店、3家加盟店全部關閉;2013年,龍之媒董事長徐智明也宣布結束龍之媒書店業務。
  • 31年的誠品書店關門,而蔦屋書店卻將在杭州開新店
    5月31號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宣布關門,這是一家被時代雜誌都稱為「亞洲最佳的書店」。具有31年的經營歷史,關門那天不少臺灣明星和民眾都紛紛前去送別,並表示非常惋惜。而同樣開書店的日本蔦屋書店,1985年增田宗昭創立了文化便利俱樂部,簡稱ccc株式會社,計劃在杭州開辦第一家中國的蔦屋書店。一個關門,一個開新店,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麼蔦屋書店在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還能保持高速的發展?
  • 臺灣誠品書店今秋進軍日本開設分店
    臺灣誠品書店今秋進軍日本開設分店(圖片來源: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3月5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臺灣知名書店「誠品書店」今年秋天將在日本開設分店。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在臺北市開業。截至去年,誠品書店已在臺灣地區擁有43家分店,香港地區3家,大陸地區2家。今年秋天,日本第一家誠品書店將入住東京日本橋地區的「COREDO室町TERRACE」,面積約為2870平米。 據悉,該選址周圍老牌書店較多,如丸善、八重洲圖書中心等,同時銀座地區也開設有可與誠品相媲美的時尚型書店蔦屋書店,誠品書店也將面臨激烈競爭。
  • 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首店模式引關注
    中新網蘇州7月1日電 題: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首店模式引關注  記者 朱曉穎  臺灣誠品書店將在大陸開門迎客,其在江蘇蘇州的首店模式引發關注:現實中實體書店式微,書市擠入新競爭對手,臺灣「誠品模式」是否能在大陸開拓樣板,為大陸實體書店提供另一種思路和活法?
  • 臺灣誠品書店大陸首站蘇州、上海店今年第二季試營運
    臺灣誠品集團進軍大陸市場的首站——蘇州、上海店將於今年第二季試營運。誠品集團在大陸不局限於單一的「書店運營」模式,而是利用其文化影響力開展多樣化經營,布局大陸文化地產行業。   在蘇州,誠品書店(需求面積:15000-30000平方米)謀求與文化地產聯姻。
  •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身後的中國書店業
    杭州楓林晚書店創辦人朱升華說,誠品在當時就是行業標杆。  大陸書店現在普遍採納的複合經營業態,在當時仍屬於「先鋒」嘗試。實體書店的黃金時代結束,網際網路的衝擊襲來,夾縫中的大陸書店人四處求索。  「當時(大陸)書店還沒有賣文創的,我跟錢小華說,未來你可以做文創。」朱升華笑稱,是他為錢小華指了一條出路。而「書店可以賣文創產品」這個念頭,正誕生於朱升華去臺灣參觀誠品書店以後。
  • 杭州各大綜合體書店一覽 高曉松也要開書店
    對於都市年輕人來說,「窩在綜合體裡」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休閒方式。如今,隨著綜合體業態多元化發展,逛商城與看書這兩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也產生了交集。杭州綜合體主打「書店牌」 高曉松來「跟風」?人文底蘊深重、書香氛圍濃厚,杭州向來與書店有著剪不斷的情緣。本土引領者如曉風書屋、楓林晚、藍獅子,早幾年就是杭城街頭的風景線。
  • 誠品書店進軍大陸發力長三角 蘇州、上海將連開兩店
    誠品書店進軍大陸發力長三角 蘇州、上海將連開兩店 2015-03-31來源:贏商網 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誠品書店創始人去世 這家書店為何一再與杭州擦肩而過
    不僅如此,書店還逐漸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成為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坐標和訪臺遊客的必去景點。 首家大陸店在蘇州開業 為何與杭州擦肩而過2015年,大陸首家旗艦店在蘇州開業,除了蘇州之外,誠品書店的另外兩家大陸店鋪正在準備中,一家在上海,一家在深圳,短期計劃裡,均沒有把杭州這座具有人文底蘊的城市列入。但是,早在2010年9月12日,《錢江晚報》就曾報導過誠品書店將進駐杭州的消息,吳清友也來杭州考察過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