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航空渦輪風扇發動機被譽為工業產品的王冠,但是物理原理和所有的能源輸出機械都一樣,就是把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
從能量守恆原理上說,噴氣發動機向後噴出的空氣溫度越低,能量轉化效率越高。
渦扇10和D30都是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10是中國自行研製,應該成為中國第3代軍用作戰飛機的標配動力,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趕上第3代戰鬥機換裝的高峰。而D30是中國轟6轟炸機上的標配動力。
雖然渦扇10、D30的最大推力都可以達到12噸,但是一個噴出來的是熱風,一個噴出來的是冷風。
》渦輪風扇發動機是由兩大部分組成的。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被稱為核心機,這個核心機實際上是一個渦輪噴氣發動機。
渦輪噴氣發動機再加上一個前置的風扇,在風扇上再加上一個外殼,這就組成了一個最典型的渦輪風扇發動機。
進入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氣流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進入中間的核心機,然後進入燃燒室,再從尾噴口噴出。這一部分空氣是和燃料混合燃燒後,膨脹做功產生動力的。
另外一部分空氣是通過前置的風扇,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外面,流過核心機機體的,這部分空氣是冷空氣。
在核心機和發動機外殼之間,這一部分被稱為外涵道。直接進入核心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這部分被稱為內涵道。
》衡量一個渦輪風扇發動機的經濟性能,有一個比值,就叫做涵道比。
就是外涵道跟內涵道的面積比值,它反映了流過發動機的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數量比。
涵道比越大,能量轉化效率越高,因為轉化為空氣動能的熱能更多,航空發動機越經濟,油耗越低。
所以,民航飛機全部都是大涵道比的渦輪風扇發動機。
但是,戰鬥機使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一般都是小涵道比的,因為在高空超音速的情況下,速度越快,外涵道的前置風扇的效率越低。
》飛機越追求高速性能,前置風扇就必須做的越小。
F35和F22的發動機分別是F135和F119,它們的核心機都是同一個。但是F135的前置風扇直徑要大,涵道比是0.57,而F22的發動機的涵道比是0.3。所以F135的推力超過了F119,但是超音速性能不如F119。
在低速飛行的時候需要前面的風扇的直徑加大,而在高速飛行的時候要儘量減少前面風扇的直徑,甚至可以把前面風扇取消掉。
由於在這種高速和低速情況下,對發動機性能要求的不相同,所以航空發動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既適應低速,又適應高速。
這需要發動機的結構做出重大的調整:在低速的情況下使用核心機驅動一個大直徑的前置風扇,而在高速的情況下,把前置風扇的離合器斷開,同時封閉外涵道,讓空氣只進入核心機的渦輪。
》這就是所謂的組合循環,或者叫做變循環。
到目前為止成熟的組合循環,只有美國黑鳥SR71上的發動機使用過。
轟6是一種亞音速轟炸機,要裝得多飛得遠,所以發動機裡面噴出來的風要涼一點,這樣油耗低效率高。因此,它使用的航空發動機D30也是圖154、伊爾76運輸機的標配動力。
D30是俄羅斯60年代生產的發動機,涵道比為2.4。作為運輸機的動力,它的涵道比太小(第3代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涵道比為8~10),經濟性太差。但是作為轟6K的動力,還是非常匹配的。
D30的最大推力為12噸,是指民用版本把油門推到最大時候的推力。D30也有加力型的,最大推力可以達到15噸,這是米格31的標準動力,緊急起飛時往發動機裡噴水可以達到18噸推力。
渦扇10是專門為中國第3代殲擊機而研製的,後來又因為進度的問題,選用了前蘇聯的al31替代渦扇10裝配了J10,j10最新改進型才趕上了渦扇10的成熟量產版本。
》渦扇10的最大推力是12噸,是指它的加力推力。
當飛機需要特殊情況下超高速飛行的時候,原來發動機渦輪的輸出功率不夠,把燃油噴到燃燒室後面的尾噴管理,通過這種方法增加發動機的推力。
打一個比較通俗的比喻,加力推力就像一個汽車上坡的時候,發動機的功率不足,然後往它的排氣管裡噴油,讓排氣管燃燒產生額外的推力。
大家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非常沒有效率的做法,也就是說在特殊的條件下才使用的方法。
所以航空發動機一旦開了加力以後,燃料消耗的速度會非常快,所以渦扇10最大推力12噸,大部分時間是用不上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D30的最大推力12噸和渦扇10最大推力12噸,是在不同的工作條件下產生的。
》不開加力,只把油門推到最大,渦扇10的最大推力是比不過D30的最大推力的。
這是由於發動機本身結構造成的,因為渦扇10的涵道比只有0.54。
如果用渦扇10的核心機,加大外涵道風扇,製造出一臺更大推力的航空發動機是可能的。運20將來的標配發動機渦扇20就是用渦扇10的核心機,加上更大的外涵道。
根據相關資料,渦扇20的最大推力可以達到16噸,但是也不可能給轟6使用,因為這需要大幅度改變飛機的外形。
對於轟六來說,這種源於圖16的老轟炸機一直都會用D30直到壽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