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道光皇帝怒斥: 「你等著遺臭萬年吧」
林則徐在南方碰了馬蜂窩,道光皇帝一開始被蒙在鼓裡,當英國遠徵軍一路北上,朝臣們才慫恿皇帝向侵略軍妥協,於是林則徐變成了背鍋俠,而有皇室血統的琦善則趕緊去廣東和英國人談判。
琦善此人官場閱歷豐富,16歲時便已經步入朝堂,在各地方都有過任職的履歷,接受談判時已成為直隸總督,文淵閣大學士,他雖然膽小怕事,卻對當時的局面心明眼亮,當初在大沽口就清楚,英國侵略軍完全可以吊打清軍精銳,硬碰硬是不行的,為了拿出誠意讓英國人高興,琦善慫恿眾多和林則徐不對付的官員發起了彈劾,到了廣州之後,此人更是拿出姿態,將手下的兵丁一減再減,企圖以此來營造和平氛圍,並得到英軍的讚賞。
沒想到西洋來的強盜不吃這一套,反而覺得大清國虛弱,於是提出了很多讓他無法滿足的要求,包括賠款割地,英國人的要求被琦善寫在奏摺裡呈送北京,道光皇帝氣急敗壞立即拒絕,導致談判破裂,到了次年一月,沒有了耐性的英國人首先對虎門發難,當時的提督率軍英勇抗敵,可是琦善僅派了數百名清軍趕往支援,他不想將事態擴大,全面開戰還需要皇帝的親準。
道光接到消息後早已經時過境遷,於是下令抵抗,而此時虎門的重要防禦設施早已經被英軍佔領,由於在兵器火力上的差距,英軍登陸虎門僅有38人受傷,可卻讓琦善嚇破了膽,面對英國人再次談判的要求,他看了看條件,對方提出割讓香港,並且賠款,貿易等等條款,琦善深知自己要當背鍋俠了,便穩住英國人,想讓道光籤字。
遠道而來的英軍不打無把握之仗,他們一邊在等待,一邊又派兵直接攻佔香港,琦善看到英軍不好惹,也只好在奏摺上形容侵略軍如何難以對付,希望道光皇帝早早服軟,不要為難他這個奴才,此奏摺又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皇帝拍案大罵,認為琦善喪土失地,會被千年唾罵,隨即要求各地嚴防英軍的進犯,敢來就讓片帆不能返回。
琦善猜的沒錯,在自己答應了英國人條款之後,道光皇帝卻沒有服軟,他順利的當了背鍋俠,家產也被抄沒了,鴉片戰爭打碎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大國迷夢,讓腐朽的朝廷看到了世界局勢早已經變化,雖然香港被割讓出去,但是那裡作為一扇窗口,在近代史上卻變成了中西交融之地,直到上個世紀末,英國在中國漸漸崛起的國力下被迫返還了香港,再回頭看那段歷史,除了屈辱之外,後人更加明白強悍的國力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