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後,因割讓香港島原因,立下遺詔死後不入太廟

2020-12-11 多邊形的歷史

說起道光皇帝,我們一般熟悉一件事,就是他在位的時候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而且這次戰爭清朝打敗了,被迫和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的大致內容就是各地、賠款、通商、關稅協商等。從此之後,清朝的大門被迫打開,清朝開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社會。之後的災難更是源源不斷。這一切的禍首就是道光帝。不過我們不知道的是,道光皇帝在去世前,立下遺詔,死後不入太廟。

所謂的太廟,就是皇帝死後要安置在一個地方,供天下子孫供奉。太廟裡面的每一個靈位都是一個名稱,也被稱為廟號。在唐朝之前,太廟裡面最多只能放七個位置。也就是說一個朝代不管有多少皇帝,只有七個皇帝死後有資格進入太廟,擁有廟號,享受後世子孫供奉。擁有廟號代表後世對你的極大肯定。不過唐朝之後所有的皇帝就都有自己的廟號了。清朝更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廟號。不過清朝有祖制的,如果皇帝在位期間,丟失了國土,死後不允許進入太廟。

道光皇帝,雖然無能,但是並不昏庸。他絕對不是昏君,最多只是庸君。而且清朝在乾隆後期已經是江河日下了,嘉慶皇帝一輩子都無法改變這件事。到了道光皇帝期間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不管怎麼說,清朝的鴉片戰爭打輸了。清朝籤訂了不平等條約。通商、賠款都是小事,但是這裡面可是有割地的,雖然割讓的香港島只是很小的一塊地方,但是那也是清朝的國土。道光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在死前立下遺詔,死後不入太廟。

不過最後的結果,我們知道道光還是入了太廟了,廟號為清宣宗,還是非常的高。這個是他兒子鹹豐皇帝的意思。不過讓道光沒有想到的是,清朝之後更是一天不如一天,如果按照祖制的話,從道光開始,之後的皇帝鹹豐、同治、光緒沒有一個有資格進入太廟。但是都進入太廟了,而且廟號都還不錯。可以說清朝真的是腐敗不堪了,連祖制都不管不顧。

相關焦點

  • 得知要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道光一夜睡不好覺,留下遺囑懲罰自己
    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去世後,都要立一個聖德神功碑,上面記載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供後人觀瞻和尊敬,如果一個皇帝違背祖制,沒有獲得立碑的待遇,說明這個皇帝當得不合格,不配見祖宗,因此很多皇帝對聖德神功碑十分看重,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幹得還不錯,死後獲得了立聖德神功碑的待遇,直到道光皇帝的出現,發生一件大事讓道光皇帝在祖宗面前抬不起頭來。
  • 鴉片戰爭真相,清朝割讓香港島,英首相為何大怒令戰爭延長兩年?
    十九世紀初,英國因為依託海運之利成為了「日不落」帝國,清朝也成為了英國鴉片的主要輸出地之一,1838年清朝道光皇帝以林則徐為欽差,到廣東主持禁菸。1839年虎門銷煙引起了英國人的不滿,數月後九龍沙尖咀村爆發林維喜案,在英方官員義律拒絕嚴懲兇手的情況下,兩廣總督林則徐下令派兵進入澳門,驅逐英國人離境。
  • 把香港私下割讓給英國,道光皇帝訓斥他:遺臭萬年
    把香港私下割讓給英國,道光皇帝訓斥他:遺臭萬年說起琦善這個人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但是說起第一次鴉片戰爭大家肯定都知道,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割地賠款給了英國,致使中國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琦善是清朝的大臣,是鴉片戰爭時期張主求和的代表人物。
  • 我們寬恕了明朝丟掉澳門,為何不原諒清朝割讓香港島?
    三百年後,又有一夥英國人駕船過來,將清朝揍得鼻青臉腫後,拿到了香港島的殖民權。(圖)香港夜景又一百多年後,香港澳門都已回到祖國懷抱。但當追究起歷史責任時,矛頭無一例外地都指向了清政府,而對於丟掉澳門的明朝政府卻選擇了原諒!所謂不割地、不稱臣,不納貢是也。為何會有迷一樣的雙重標準?為何清朝如此招黑?
  • 他私自把香港割讓給了英國,道光皇帝怒斥:遺臭萬年
    了解近代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那漫長的屈辱史就這麼開始了。就算是當初曾經夜郎自大,在面對著這些西方人的先進武器,這些落後的清朝士兵也還是屢屢敗下陣來。他私自把香港割讓給了英國,道光皇帝怒斥:遺臭萬年。
  • 鴉片戰爭除割讓香港外,還有一塊四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也被英國佔有
    說到鴉片戰爭,我們都知道清政府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其實,當時的道光皇帝不僅僅只割讓了香港島,還有一塊四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被英國人拿走了。十七時期中後期開始,西藏的勢力再次崛起,這時候拉達克和西藏聯盟,而且拉達克年年向西藏朝貢,清朝時西藏成大清的範圍,所以拉達克從雍正年間開始,其國王就一直接受大清皇帝的敕封,並受駐藏大臣的節制。
  • 道光皇帝放著各項才能都突出的恭親王不用,為何偏偏選了鹹豐?
    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個兒子,而鹹豐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鹹豐比奕訢大了兩歲。1846年,道光皇帝秘密寫下遺詔,要傳位給鹹豐皇帝。這當然是後來大家才知道的事兒。當時這件事是保密的,因為自從雍正是靠打敗自己的好些兄弟才登上皇位的,他就要防範自己的兒孫之間出現類似自相殘殺的情況,所以固定了秘密傳位制度。
  • 為了向英國求和,他私自把香港割讓出去,道光皇帝怒斥:遺臭萬年
    大夥都知道,1840年夏天,清朝和英國開始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最後清朝戰敗求和,林則徐籤訂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世人都罵林則徐「賣國賊」,「窩囊廢」。但其實他只是去籤字的背鍋俠,真正「賣國」另有其人,他就是琦善。讓小編跟大夥緩緩道來。
  • 此人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道光皇帝怒斥:你等著遺臭萬年吧!
    此人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道光皇帝怒斥: 「你等著遺臭萬年吧」   林則徐在南方碰了馬蜂窩,道光皇帝一開始被蒙在鼓裡,當英國遠徵軍一路北上,朝臣們才慫恿皇帝向侵略軍妥協,於是林則徐變成了背鍋俠,而有皇室血統的琦善則趕緊去廣東和英國人談判。
  • 講座︱王宏志:鴉片戰爭中有關割讓香港談判的翻譯問題
    首先,他介紹了國內外對鴉片戰爭的代表性研究,如民國時期蔣廷黻的《琦善與鴉片戰爭》,近年來則有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和《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蕭致治《鴉片戰爭與近代中國》等,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也曾出版林啟彥編的《鴉片戰爭的再認識》。西方學界有張馨保的《林欽差與鴉片戰爭》、Peter W.
  • 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的琦善,被道光怒斥:遺臭萬年
    琦善在一般中國人心中的形象,可以用胡繩先生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的敘述來概括「琦善本人以及耆英、伊里布等一心一意宣傳敵人的力量強大,曲意求和的大員們,何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奸?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的琦善,被道光怒斥:遺臭萬年。儘管在傳說中,道光還在做皇子的時候,就有過用鳥銃射下翻牆進入皇宮的匪人的英雄業績,但這個皇帝,其實是個色厲內荏的角色。
  • 迫使清政府割讓香港島後,英國人為何還要九龍和新界
    狹義的香港,指的是香港島,一個面積不到80平方公裡的小島;而廣義的香港,則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裡的地區,即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       我們平時所說「清政府1842年割讓香港」,嚴謹地說,其實是指割讓了香港島,而不是割讓的整個香港地區。
  • 割讓香港的琦善被道光發配充軍,背負4條罪名,都是子虛烏有?
    中國晚清時期,積貧積弱,各方列強勢力將中國視為一個巨大的蛋糕,可以隨意侵佔,自道光年間進入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屈辱由此開始,鴉片戰爭的失敗,割讓香港給英國,道光皇帝痛哭,康熙在位是,曾經留下一條祖訓:敢失寸土者,不得列入祖宗靈位,道光皇帝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 90)鴉片戰爭------清 · 道光
    4)鴉片戰爭-清 · 道光1820年,38歲的道光繼位,大臣們都秉承「多磕頭,少說話」的為官哲學,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兇災不敢入告」。當時稱「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退縮、瑣屑。44歲的道光派大軍前往南疆鎮壓,兩年後擊敗並抓獲張格爾,叛亂平息。 1831年,49歲的道光打破食鹽壟斷,下令任何人只要納稅,都可以運銷食鹽,剝奪了官員利用鹽政營私的途徑。他後來還任由老百姓自由開礦。1839年,在洶湧而至的外國鴉片面前,57歲的道光派54歲的林則徐赴廣東禁菸。林則徐在東莞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兩百多萬斤鴉片,並停止與英人貿易。
  • 清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向清政府支付租金了嗎,支付多少?
    清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向清政府支付租金了嗎,支付多少?在19世紀英國成為了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並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國,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就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當時封建制度的已經嚴重阻礙現代經濟的發展,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清朝的統治漸漸腐敗。
  • 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可謂是盡了全力,但是為何失敗了
    鴉片戰爭時,道光皇帝開始得到林則徐等的支持,還在準備與海灣和英國入侵者作戰,他確實竭盡全力為戰爭動員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最終遭到了慘敗。最終不得不與英國人籤訂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我們都應該記住香港被割讓的歷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南京條約》籤訂情景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 鴉片戰爭後,清朝把香港割讓,英國支付多少租金?說出來你不信!
    鴉片戰爭後,清朝把香港割讓,英國支付多少租金?說出來你不信!英國一直是世界上的老牌殖民地國家,在18世紀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它的殖民地也非常多,所以曾有著日不落帝國之稱。英國也就憑著它的強大到處掠搶地盤據為已有。
  • 他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道光皇帝怒斥:遺臭萬年
    1840年夏天,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由於道光皇帝幻想通過向英國軍隊妥協,來達到罷兵歇戰的目的,便撤掉了主戰派林則徐的職務,改任主和派琦善奔赴廣東,接替林則徐的職務,與英國人進行談判。琦善,字靜庵,滿洲正黃旗人,生於1790年,1806年由蔭生授刑部員外郎,步入仕途,時年16歲。
  • 清政府將香港島從永久租用到割讓給英國,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於是就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其實鴉片戰爭對於英國來說,可能就是一個藉口。為了達到目的,總要找一些理由開戰。在兩年的戰爭後,1842年,英國派代表與清朝廷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之一的《中英南京條約》。這項條約讓清政府失去了80萬平方公裡的香港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