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道光皇帝怒斥:遺臭萬年

2020-12-14 勇哥讀史

1840年夏天,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

由於道光皇帝幻想通過向英國軍隊妥協,來達到罷兵歇戰的目的,便撤掉了主戰派林則徐的職務,改任主和派琦善奔赴廣東,接替林則徐的職務,與英國人進行談判。

琦善,字靜庵,滿洲正黃旗人,生於1790年,1806年由蔭生授刑部員外郎,步入仕途,時年16歲。根正苗紅的琦善,在仕途上異常順利。29歲就升任河南巡撫,躋身封疆大吏之列。此後,歷任任山東巡撫、兩江總督、東河總督、成都將軍、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

這不是琦善第一次與英國人打交道。

1840年8月,當英國艦隊北上抵達天津時,直隸總督琦善就奉命與英軍談判。琦善第一次見識了英國艦隊的「堅船利炮」,認為清軍絕非敵手。於是,琦善聯合穆彰阿、伊里布等與林則徐有過節的大臣,將發起戰爭的責任都推給林則徐,企圖讓林則徐來「背鍋」。

道光皇帝偏聽偏信,果然將林則徐革職,以琦善替換之。1840年9月,琦善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接替林則徐的職務,任職兩廣總督。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為了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琦善一反林則徐積極備戰的做法,裁勇撤防,自毀武功。然而,這些主動示弱的措施並沒有贏得英軍的好感。相反,英軍在談判時氣焰更加囂張,提出了割地、賠款等讓人難以接受的要求。

琦善不敢自作主張,將英國人的要求奏報給朝廷。道光皇帝批閱後,斷然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下令備戰。於是,雙方的談判就陷入僵局,沒有絲毫進展。

為了打破僵局,1841年1月7日,英軍主動出擊,進攻廣東虎門。虎門之戰打響。鎮守虎門的清軍提督關天培寡不敵眾,難以抗敵,向琦善請求救援,琦善僅僅派了200士兵增援,敷衍了事。

很快,英軍就攻佔了虎門要塞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臺。道光皇帝聞訊,下詔宣戰。關天培親自操作大炮,抗擊英軍,在與英軍激戰10小時後,彈盡援絕,壯烈殉國。虎門各炮臺陷落敵手。

此戰,英軍僅付出受傷38人的代價。

琦善得知英軍佔領沙角、大角炮臺後,連忙向英軍提出求和,重開談判。在這次談判中,琦善同意了英軍司令義律提出的《穿鼻草約》。

《穿鼻草約》的主要內容割讓香港、賠償600萬元、恢復廣州貿易等。琦善知道,道光皇帝肯定不會同意這些條款,所以根本就不敢往朝廷奏報,也不敢在條約上簽字。他之所以要這麼做,無非是想敷衍英軍。

然而,英軍是那麼好敷衍的嗎?1月21日,英軍公布了《穿鼻草約》的內容,並於5天後的1月26日派兵強行佔領了香港。

這下子琦善慌了。他趕緊給道光皇帝發去一份奏摺,遮遮掩掩地匯報了《穿鼻草約》的部分內容。為了說服道光皇帝同意《穿鼻草約》,琦善一方面渲染英軍的強大,一方面又極力陳說廣州「地勢無要可扼」「軍械無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堅」,以此來嚇唬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又不是傻子,怎麼會看不出琦善的用意呢?他在琦善奏摺上批示:「朕斷不似汝之甘受逆夷欺侮戲弄,迷而不返。膽敢背朕諭旨,仍然接遞逆書,代逆懇求,實出情理之外,是何肺腑,無能不堪之至。汝被人恐嚇,甘為此遺臭萬年之舉,今又摘舉數端,恐嚇於朕,朕不懼焉!」

我們知道,道光皇帝並非苛刻之人,他對待大臣下屬頗為寬懷。可是,在這道批示裡,道光皇帝指責琦善甘受英軍欺負,還替英軍說話,勢必「遺臭萬年」。這樣的語氣,是很嚴厲的。

很快,道光皇帝頒發上諭,表示對英軍抵抗到底:「若不痛加剿洗,何以伸天討而示國威。」又命令靖逆將軍奕山,參贊大臣隆文、楊芳等人,「兼程前進,迅即馳赴廣東,整我義師,殲茲醜類。」命令沿海各省將軍督撫等對英軍嚴防死守,「尤當加意嚴防,來即攻擊,務令片帆不返。」

至於私自籤訂《穿鼻草約》的琦善,下場就不妙了。道光皇帝下令將他革除職務、拔去花翎,鎖拿進京。琦善所有家產,即行查抄入官。

主和派琦善,落得與主和派林則徐一樣的下場。歷史就是如此讓人啼笑皆非。

【參考資料:《清史稿》《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辭海》《穿鼻之戰》等】

相關焦點

  • 他私自把香港割讓給了英國,道光皇帝怒斥:遺臭萬年
    他私自把香港割讓給了英國,道光皇帝怒斥:遺臭萬年。就那個時候來說,道光皇帝由於見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打也打不贏,於是便想著跟英國妥協。因此,便撤掉了林則徐的職務,與此同時,還叫人接替了他到了英國人的住處去與他們談判。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便是琦善。就這個人來說,他的出身是十分不錯的,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 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的琦善,被道光怒斥:遺臭萬年
    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的琦善,被道光怒斥:遺臭萬年。儘管在傳說中,道光還在做皇子的時候,就有過用鳥銃射下翻牆進入皇宮的匪人的英雄業績,但這個皇帝,其實是個色厲內荏的角色。歷史上,這種生在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子,沒有經過多少歷練,大抵都是這副德行。惹事之時,不怕亂子大,一旦亂子出來了,卻又嚇得半死。
  • 此人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道光皇帝怒斥:你等著遺臭萬年吧!
    此人私自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道光皇帝怒斥: 「你等著遺臭萬年吧」   林則徐在南方碰了馬蜂窩,道光皇帝一開始被蒙在鼓裡,當英國遠徵軍一路北上,朝臣們才慫恿皇帝向侵略軍妥協,於是林則徐變成了背鍋俠,而有皇室血統的琦善則趕緊去廣東和英國人談判。
  • 為了向英國求和,他私自把香港割讓出去,道光皇帝怒斥:遺臭萬年
    大夥都知道,1840年夏天,清朝和英國開始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最後清朝戰敗求和,林則徐籤訂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世人都罵林則徐「賣國賊」,「窩囊廢」。但其實他只是去籤字的背鍋俠,真正「賣國」另有其人,他就是琦善。讓小編跟大夥緩緩道來。
  • 把香港私下割讓給英國,道光皇帝訓斥他:遺臭萬年
    把香港私下割讓給英國,道光皇帝訓斥他:遺臭萬年說起琦善這個人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但是說起第一次鴉片戰爭大家肯定都知道,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割地賠款給了英國,致使中國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琦善是清朝的大臣,是鴉片戰爭時期張主求和的代表人物。
  • 他是最年輕的兩江總督 因割讓香港成為千古罪人
    他的祖上恩格得理爾,因為率部投附清朝有功,被封為一等侯爵。他的父親做過熱河都統,也算是朝廷大員。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琦善本人官運亨通,1806年由蔭生授刑部員外郎,步入官場,幾經升遷,到1819年就已經出任河南巡撫,到1825年更是出任兩江總督,時年35歲。
  • 割讓香港的琦善被道光發配充軍,背負4條罪名,都是子虛烏有?
    中國晚清時期,積貧積弱,各方列強勢力將中國視為一個巨大的蛋糕,可以隨意侵佔,自道光年間進入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屈辱由此開始,鴉片戰爭的失敗,割讓香港給英國,道光皇帝痛哭,康熙在位是,曾經留下一條祖訓:敢失寸土者,不得列入祖宗靈位,道光皇帝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 此人背著皇帝割讓香港,事後證明他可能做了當時最好的選項
    1840年6月21日,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率領英國艦隊(十六艘戰艦、四艘武裝汽艇、二十八艘運輸船,總兵力約四千人)從廣州海面一路北上,沿途毫不費力地攻佔了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並於8月抵達天津大沽口外。   之前一直把英軍當成是蠻夷流寇的清朝道光皇帝此時徹底慌了。
  • 清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向清政府支付租金了嗎,支付多少?
    清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向清政府支付租金了嗎,支付多少?這時候人民的生活遭到剝削和壓迫,就是這種槍狂下,英國就對中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這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當時中國並不覺得英國的軍隊可以造成什麼威脅,但是但是後來才發現英艦的速度很快,在不得已之下只能和英軍進行談判,琦善是當時的談判官員,後來不得不統一了英軍的條件。
  • 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後,因割讓香港島原因,立下遺詔死後不入太廟
    說起道光皇帝,我們一般熟悉一件事,就是他在位的時候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而且這次戰爭清朝打敗了,被迫和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的大致內容就是各地、賠款、通商、關稅協商等。從此之後,清朝的大門被迫打開,清朝開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社會。之後的災難更是源源不斷。
  • 得知要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道光一夜睡不好覺,留下遺囑懲罰自己
    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去世後,都要立一個聖德神功碑,上面記載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供後人觀瞻和尊敬,如果一個皇帝違背祖制,沒有獲得立碑的待遇,說明這個皇帝當得不合格,不配見祖宗,因此很多皇帝對聖德神功碑十分看重,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幹得還不錯,死後獲得了立聖德神功碑的待遇,直到道光皇帝的出現,發生一件大事讓道光皇帝在祖宗面前抬不起頭來。
  • 大清朝是怎樣把香港割讓給英國?還得從乾隆開始說起
    歷史上對香港被割讓給英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解釋,一是英國船堅炮利武器比大清朝的先進而且又通過走私鴉片,賺取了我們大量的金錢,狼子野心非常的貪婪,所以就打開了清朝的國防,攻進來了,第二方面有人認為清政府腐敗無能,紙面上好像也就這兩方面的原因,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呢?
  • 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歷史評價取決於什麼
    他只不過是替那位龍袍打補丁的道光帝背了鍋。中英雙方開打三個月,軍費開支劇增,道光肉疼不已。當聽到英國兵船有南撤的跡象,他趕緊讓人酌量裁撤軍隊,以節省開支。當時,琦善還沒到廣東呢。提到香港,琦善更是早就進入「遺臭萬年」的隊列。他被認為秘密與英國人籤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是出賣香港的罪魁禍首。
  • 百年前香港老照片 清政府割讓時一無所知 抗戰勝利錯過收復時機
    我們即將迎來香港回歸20周年的盛大慶典,這座東方之珠在從1842年鴉片戰爭開始,通過三次割讓與租借最終落入到了英國人手中。1997年香港的回歸,代表著中華民族屈辱一頁的洗刷。但當初香港在英國人已經覬覦之時,閉關鎖國的清政府竟然對他一無所知。
  • 香港是怎麼被割讓給英國的
    籤訂《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割讓香港島,清廷原稱「萬年和約」,後世又稱「江寧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南京條約》籤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一步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並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 欽差大臣問:兩地割讓哪個好;他回答:廈門不能讓,香港更不能
    清朝道光年間,日益猖獗的鴉片走私及其巨大的危害越來越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1838年12月31日,道光皇帝任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林則徐到任後僅10個月,就從英國煙販手中繳獲鴉片21306箱。從1839年6月開始,這些鴉片被運至虎門海灘,全部銷毀。
  • 記憶香港:滿清有多敗家?面對英國幾千兵力卻把香港割讓出去
    秦朝時的香港當然「憶古」才能更好地「思今」,香港自古就屬於中國的領土,這個「古」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4年,他派五十萬大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國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中國的領土。
  • 鴉片戰爭除割讓香港外,還有一塊四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也被英國佔有
    說到鴉片戰爭,我們都知道清政府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其實,當時的道光皇帝不僅僅只割讓了香港島,還有一塊四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被英國人拿走了。842年的時候,吐蕃的王室中一個叫馬袞的的皇族背叛了吐蕃,他逃到拉達克,創建了古格王朝。到十三世紀的時候,巴幹王又將拉達克統一,並在當地建立南嘉王朝,吐蕃叛臣馬袞創辦的古格王朝滅亡。南嘉王朝在當地統治的時間不長,後來被莫臥兒帝國徵服,拉達克再次成為莫臥兒帝國的藩屬國。
  • 我們都應該記住香港被割讓的歷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南京條約》籤訂情景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 大清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向清朝支付了多少租金?
    清朝晚期的時候是經歷不少災難的,西方列強在我們國家的領土打開了缺口,而當時的英國像我們國家販賣大量的鴉片,為的是謀取暴力,而當時鴉片對我國的危害是很大的,之後又有林則徐虎門銷煙,這損害了日不落帝國的利益,所以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而清朝不是人家的對手,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