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初,英國因為依託海運之利成為了「日不落」帝國,清朝也成為了英國鴉片的主要輸出地之一,1838年清朝道光皇帝以林則徐為欽差,到廣東主持禁菸。
1839年虎門銷煙引起了英國人的不滿,數月後九龍沙尖咀村爆發林維喜案,在英方官員義律拒絕嚴懲兇手的情況下,兩廣總督林則徐下令派兵進入澳門,驅逐英國人離境。
1840年1月5日,林則徐奉旨宣布封港,永遠斷絕與英國之間的貿易,而這也成為了鴉片戰爭的爆發點。
1840年6月,英國艦隊在總司令懿律的率領下抵達廣州,與時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督,負責與清朝談判的堂弟義律匯合,鴉片戰爭全面爆發。
對於英國軍艦的來犯,林則徐早有準備,他在沿海一旦布置了大量的防禦工事,然而英軍卻並未進攻林則徐的防線,僅僅留下四艘軍艦封鎖水路,而後主力繼續北上。
七月份,英軍封鎖寧波並攻佔了舟山島,徹底截斷了長江水道的出口,晚清朝廷一片驚惶,隨後英軍繼續北上,逼近了護衛天津的大沽口。
此時深受道光皇帝信任的直隸總督琦善出面和英國人進行談判,最終琦善成功勸說英軍離開廣州,道光皇帝因此龍顏大悅,下令由琦善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發配伊犁。
1841年1月,琦善和義律達成協議,由清朝向英國賠償六百萬元並割讓香港島,十天之內恢復雙方貿易,以求息事寧人。
然而道光皇帝得知協議內容之後勃然大怒,認為琦善有辱天朝上國的威儀,下旨革除琦善的一切職務並判處斬監候,後來改為流放。
但是道光皇帝並不知道,就在他怒不可遏的時候,英國首相巴麥尊同樣怒氣衝衝,巴麥尊對協議更加不滿,認為義律浪費了英軍軍力,未能從清朝榨取足夠的利益。
1841年4月,英國首相巴麥尊撤除義律的職務並拒絕承認協定內容,他斥責義律「應善用自身軍力,但卻蓄意不為;明無必要,卻接受低於奉命所應爭取的條件」。
在巴麥尊看來,香港不過是「荒蕪、人煙罕見的島嶼」,發動戰爭真正的目地在於索取虎門銷煙時銷毀鴉片的賠償以及奪取舟山島的控制權。
隨後英國政府任命爵士璞鼎查接替義律商務總監督的職務,繼續和清朝進行交涉,而巴麥尊則命令璞鼎查,必須由皇帝本人籤署協定。
1841年8月,璞鼎查抵達廣州,他發現清朝內部反英情緒已經十分濃烈,民眾甚至自發組織了三元裡鬥爭。
三元裡鬥爭後,英軍也隨之採取摧毀虎門要塞、擊沉民眾舢板等軍事報復手段,很快便佔領了部分廣州城,清朝的廣州官員不得不出面協商,支付六百萬元換取英軍撤離。
但是廣州支付的六百萬元究竟是之前協定中的賠款還是廣州城的贖金,亦或是虎門銷煙中銷毀鴉片的賠償,雙方始終未能達成一致,戰爭再次爆發。
十餘日後,璞鼎查隨英國軍艦北上,清軍駐守的廈門、寧波相繼失守,舟山島也再次被英軍佔領,清朝內部官員極力主戰,但八旗兵卻始終未能取勝。
1842年來自印度的英國援軍與璞鼎查匯合,清軍徹底潰敗,英軍接連攻佔上海與鎮江,清朝主戰派首腦海齡舉家自盡,清朝開始向英軍請和。
為了榨取更大的利益,璞鼎查拒絕了清朝的請和,繼續率領英軍向南京進發,逼迫清朝籤署了城下之盟的《南京條約》,清朝由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參考資料:《追尋現代中國》、《鴉片戰爭史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