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日本航空自衛隊迎來了一個特殊的日子,現役機隊中最後一架F-4 J「鬼怪II」戰鬥機終於由於款式過老的原因,永久退出了現役。自從1972年日本三菱重工引入F-4「鬼怪II」並展開自主生產開始至今,已經過去了48年,日本航空自衛隊機隊中現如今也找不到比F-4「鬼怪II」還要陳舊的戰鬥機了。
【最後的「鬼怪」】
日本最早於上世紀60年代下旬開始購置F-4,最早包括140架F-4 E,但是F-4 E具備DCU-9/A核武操作裝置,根本不適用於剛剛結束二戰沒多久的日本,所以為了避免激怒東亞其他國家,日本航空自衛隊購買的F-4 E被緊急「魔改」,打造為F-4 EJ(J即Japan,為日本專供版),去掉了DCU-9/A裝置和AN/SAQ-91武器投射系統、AN/ARW-77空對地飛彈控制系統以及空中加油系統,整個F-4 EJ簡直比「猴版」還「猴版」。
顯然,日本無法依賴於F-4 EJ實現空優,無法空對地、空對空打不過,日本防衛省一度對F-4 E大為批評。另外一件事是1976年蘇聯貝倫科中尉駕駛米格-25叛逃日本,得到米格-25的日本發現自家的F-4 EJ簡直和敵機沒法比,所以開始改進、延壽所有的F-4 EJ機隊,即之後的F-4 EJ Kai(Kai為日語中的「改」)。
改進後的F-4「鬼怪II」,性能達到了日本航空自衛隊的要求,以至於即使新的F-2戰鬥機不斷服役之後,日本仍然保有大批的F-4 EJ機隊,也並不急於一時將其全部退役,直到前不久最後一架F-4「鬼怪」退出現役,F-4已經成為日本航空自衛隊中服役時長最久的戰鬥機。
【一改「空中棺材」的惡名】
美國在上世紀50、60年代研製的飛機,大部分使一些兩三位數字編號的飛機(比如F-104之類的),這些飛機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事故率奇高,這可能和其採用單發動機有一定關聯。這在F-4「鬼怪II」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明明F-4鬼怪發動機和F-104一般無二,皆為事故率高的J-79發動機,但是由於F-4定位為雙發重型戰鬥機,在提高負載率、推力的情況下,反倒風平浪靜,服役的數十年間沒有頻頻發生事故,這絕對是很難得的。
首批量產的F-4安裝的是J79-GE-2和J79-GE-2A發動機,使用加力燃燒室時單臺推力為71.8kN,1960年F-4成功在美國海軍的「獨立」號航母上完成了起降,被認定是一款性能不錯的戰機。
【頻頻打破世界紀錄】
由於採用雙發動機設計思路,F-4「鬼怪II」的機動型也是無與倫比的,早在其研製測試階段,F-4就創下了多項飛行世界紀錄,以下為F-4打破的部分紀錄:
·1959年12月6日,F-4原型機(XF4H-1)爬升到史無前例的30.04千米高度,一舉打破了蘇軍蘇-9原型機(T-43-1)創造的28.85千米高度紀錄。
·1960年9月5日,XF4H-1創造了500千米閉合航線平均飛行速度1958.16千米/小時的世界紀錄。
·1960年9月25日,XF4H-1創造了100千米閉合航線平均飛行速度2237.26千米/小時的世界紀錄。
·1961年5月24日,一隊F-4「鬼怪II」藉助空中加油機的協助,耗時2小時47分鐘跨越了大西洋,平均速度為1400.28千米/小時(約合1.14馬赫),創下了最快跨越大西洋的世界紀錄。
·1961年12月5日,「鬼怪II」創造了20.25千米高度平飛的世界紀錄。
·1961年12月22日,一架改裝的「鬼怪II」創造了2585.06千米/小時的最快飛行速度世界紀錄,約合2.11馬赫。
據統計,F-4「鬼怪II」一共創造了16項飛行世界紀錄,除了1961年12月22日那次最快速度飛行記錄之外,沒有任何一次打破記錄時所用的飛機經過了特殊改造,其中一些速度紀錄,直到1975年美國四代機F-15「鷹」式戰鬥機出現之後,才被打破。
【缺陷】
雖然F-4很擅長飛,但是缺點也是十分多的,最大的一點就是不夠敏捷,重型戰鬥機所擅長的是在遠距離發動攻擊,或者乾脆直接使用雷達制導的空對空飛彈,超視距完成對敵方戰機的摧毀。不過只要近距離狗鬥,F-4「鬼怪II」絕對會落入下風,它的表現肯定比不上敏捷的蘇聯戰鬥機,副翼橫滾中的「鬼怪II」甚至十分容易進入螺旋,而無法退出。
該問題在1972年得到解決,F-4 E在機翼上安裝了前緣縫翼,極大地提高了飛機在高速狀態下的大迎角操作性。
除此之外,F-4「鬼怪II」畢竟使用的是問題多多的J79發動機,雖然不再像F-104那般容易墜毀,但是飛行時那濃烈的黑煙,也讓F-4很容易被敵方雷達和戰機鎖定,成為空中「活靶子」。該缺陷即使可以通過加力燃燒室來得到解決,減少黑眼袋的產生,但是這樣做會增大燃料的消耗,縮短巡航半徑,頗有一些得不償失。
當時的美軍還奉行一種思想,那就是超音速飛機沒有近距離空戰的可能,所以F-4才會如此笨重,「鬼怪II」的飛行員也極少進行空戰格鬥的訓練,這款戰鬥機甚至沒有安裝內置機炮,純粹依賴飛彈和炸彈來發動攻擊,這也是當時英國皇家空軍所面臨的一個「發展誤區」。
但是F-4「鬼怪II」新列裝的雷達和空對空飛彈其實性能並不出眾,為了確保命中目標,「鬼怪II」的飛行員不得不一次發射多枚飛彈,採用飽和打擊的方式來完成任務。這麼做真的有用嗎?如果雷達不靠譜,多發射幾枚飛彈只有可能增大誤傷隊友的可能,所以在發生幾次意外之後,美國空軍曾在越南戰爭期間嚴厲下令,必須要在目標飛機進入到敵我目視距離之內,才能夠發射飛彈,這樣一來「鬼怪II」的長程空對空飛彈和超視距作戰能力,也就等同於失去了效果。
從1967年開始,美國意識到了機炮的重要性,開始在F-4 C上安裝SUU-16或SUU-23吊艙,等於外掛了一門20毫米機炮。為了提高火力,美國海軍陸戰隊甚至「矯枉過正」,一次安裝了2個吊艙,這樣反倒犧牲了機動能力,甚至要換裝小型雷達,雖然戰鬥效率被提高,但F-4「鬼怪II」已經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最終被F-15/16取代也是不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