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主席2015年4月訪問巴基斯坦時正式啟動實施。2020年7月,由中國路橋承建,一公院設計,中交路建、一公局集團、二公局、三公局、四公局、中諮集團等參與施工的中巴經濟走廊旗艦工程——喀喇崑崙公路二期項目全線通車。建設過程中,中國築路人克服複雜的地質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用中國技術、中國方案、中國速度續寫「喀喇崑崙精神」。
2020年7月28日,由中國路橋承建,一公院設計,中交路建、一公局集團、二公局、三公局、四公局、中諮集團等參與施工的巴基斯坦喀喇崑崙公路二期項目全線通車。空中俯瞰,蜿蜒的公路如奔騰呼嘯的「巨龍」,衝破疫情的陰霾,釋放出無限生機。
喀喇崑崙公路二期項目全長118.14公裡,是中巴經濟走廊的旗艦工程,也是巴基斯坦公路網南北通道的主骨架。項目的建成通車,將推動巴基斯坦經濟發展,進一步促進中巴經貿合作。同時,對加強巴基斯坦與鄰國及中亞等國家的貿易聯繫,改善巴基斯坦的投資環境發揮重要作用。
見證兩代築路人的奮鬥史
在群山環繞的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吉爾吉特有一座中國烈士陵園,阿里·艾哈邁德,這位普通的巴基斯坦老人自1978年起便自願在這裡守護陵墓,陪伴這些英靈度過了40多個年頭。2015年4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伊斯蘭瑪巴德會見巴基斯坦友好人士、友好團體代表,並向他們頒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友誼獎,表彰他們為推動中巴友好所作的貢獻。艾哈邁德便是這一獎項的獲得者之一,而他守護的,正是中國路橋最早進入巴基斯坦的建設者。
上世紀60年代後期,中國政府決定援助巴基斯坦建設巴北部地區唯一的對外經濟生命線——喀喇崑崙公路,並由中國路橋前身交通部援外辦公室承建。公路北起我國西部的千年古城喀什,穿越喀喇崑崙、喜馬拉雅、興都庫什三大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經過中巴邊境口岸紅其拉甫山口,南至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綿延1224公裡,修築難度極大,是名副其實的「天路」。
1966年到1978年期間,先後有22000餘名中國築路先輩們,在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發的崇山峻岭中,依靠肩扛手抬,憑藉頑強的意志和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喀喇崑崙精神」,打通了這條連接中巴兩國的交通要道。在十餘年的修築過程中,中巴雙方共有700餘名建設者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有88名中國建設者永遠留在了異鄉的土地上。「中巴友誼公路是中國和巴基斯坦築路人流血流汗築成的。」中國前駐巴基斯坦大使張春祥說。
喀喇崑崙公路的建成通車,不僅使巴基斯坦北部走出了世世代代「與世隔絕」的封閉狀態,而且這條道路也成為了中巴友誼的牢固紐帶、中巴合作的象徵。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承載著中巴經濟合作的友誼之路在惡劣的地質條件、頻發的自然災害侵蝕下,逐漸不堪重負,路況日益惡化,再也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中巴經貿需求。2008年,中國政府決定再次幫助巴基斯坦升級改造巴境內的喀喇崑崙公路。在「喀喇崑崙精神」的鼓舞下,中國路橋迎難而上,循著老一輩的足跡,再次踏上新的徵程。中國築路人出崇山入峻岭,架新橋開大路,深入不毛之地,用7年多的時間徵服平湖天險再建通途,相繼完成「喀喇崑崙改擴建項目」和「喀喇崑崙堰塞湖改線項目」的全部建設任務,使這條意義非凡的中巴友誼之路重獲新生。
2016年9月,作為「中巴經濟走廊」規劃的早期收穫項目,喀喇崑崙公路二期項目開工建設,這不僅是喀喇崑崙公路向南繼續延伸的高等級、高規格的綜合大型項目,更是再次緊密聯繫中巴兩國,升華兄弟情誼的新紐帶。
中國標準、中國技術「走出去」
喀喇崑崙公路二期項目採用中國標準設計施工,成功解決了現場諸多技術難題,將巴基斯坦公路質量提升到了新高度,是中國標準和技術國際化推廣的成功案例。
喀喇崑崙公路二期項目所在地位於巴基斯坦敏感區域,屬於極高風險地區。出於安全考慮,設計測量過程中,巴基斯坦軍方對現場作業時間做出了嚴格限制。加上當地地形極其複雜,兩個山頭間往往需要繞行大半天才能抵達,嚴重降低了測量效率。
「設計過程中,前期測量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當時採用傳統人工測量方式,不但不能滿足正常設計及施工進度要求,而且測量人員也面臨著較大風險,必須找到新的辦法。」項目測量工程師苟紅兵說。經過多方研究,項目總經理部請求使用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對項目沿線進行地形數據採集,並最終獲得巴基斯坦軍方的同意。
「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在中國應用非常成熟,但是在巴基斯坦,這還是第一次使用,效果非常好,最終通過數據分析後的地圖非常精準,提高了測量效率。」苟紅兵說。
除了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建設,如何節約投資成本,也是項目總經理部要考慮的問題。「為了幫助巴基斯坦節約項目成本,我們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設計時就提供優化解決方案。」項目總工程師王慧說。通過對路面結構形式進行優化、合併間距較小的互通式立交、將新建公路調整為對既有公路的改造升級等,一系列的優化不僅節約了巴基斯坦的投資成本,還促成了項目的快速落地施工,實現了雙方的互利共贏。
項目的成功實施,推動了中國規範「走出去」。項目設計負責人郭瑞平介紹,橋涵水文是巴方專家審查的重點,「但由於巴方缺乏對中國規範的認識,他們起初採用國際規範進行核算,造成了中外規範適用性的分歧。」
如何解決分歧,成為當時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一道難題。為了解決分歧,項目團隊一方面為巴方提供每座橋梁詳細的水文計算過程,召開研討會解釋、答疑;另一方面積極配合巴方審查組進行驗算,最終結果證明兩種計算方式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通過長期溝通、討論、計算分析,中國規範最終獲得了巴方專家的肯定。」郭瑞平自豪地說。
「喀喇崑崙精神」熠熠生輝
盛夏時節,草木披上了濃綠的盛裝,生機盎然,青山白雲間,剛通車的喀喇崑崙公路像一條隨風飄展的美麗黑絲帶,纏繞山腰,越過山崗,一個個結實壯觀的高邊坡防護工程如同精美佩飾懸掛在絲帶上,和大自然完美融合,美不勝收。然而,這一切美好的獲得都歷經艱辛,來之不易。
喀喇崑崙公路二期項目沿線多為山區,自然環境惡劣,全線共有高邊坡近90處,最高坡約70米,許多邊坡巖層為強風化片麻巖,強度低,遇水易崩解坍塌,加上當地降雨頻繁,每年有1至3月和7至8月兩個雨季,邊坡施工作業風險高,難度大,給項目施工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面對高邊坡工程防護技術難題,喀喇崑崙公路二期項目管理和施工團隊勇敢迎接挑戰,經過科學設計、精心組織,高邊坡防護施工有序推進,雖然工期緊張,部分邊坡偶有局部坍塌,但團隊成員仍然信心十足,全力以赴,堅信可以圓滿完成建設任務。儘管經過嚴密部署,令人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了。
2017年11月,受地質和降雨降雪的影響,在距離項目起點位置約148公裡處遇到了大規模滑坡。滑坡發生後,項目總經理部立即組織以王慧牽頭的技術團隊火速前往現場,制定滑坡治理方案。「就在大家好不容易敲定方案準備實施時,其它地方也傳來滑坡消息。」項目總工王慧回憶說。經過統計,當時項目沿線陸續有15處邊坡發生了不同規模的滑坡。「其中距起點148公裡至152公裡段滑坡最為嚴重,接連出現7處滑坡,這給大家心裡都罩上了濃濃的陰影。」如何迅速拿出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保證項目按期完工迫在眉睫。
關鍵時刻,項目總經理王犇乾當機立斷,著手全局謀劃。王慧組織人員現場踏勘,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同時協調一公院、公規院和東南大學的專家到現場出謀劃策。
「為了分析滑坡原因,我們爬遍了整個山坡,磨破了好幾雙鞋子。經過充分考察及論證,我們借鑑了解決川藏公路自然災害的技術,終於制定出滑坡治理方案。」王慧說。
雖然有了方案,但如何實施卻成了攔路虎。原來,當地地質條件差,很多邊坡必須採用錨索框架梁、錨索肋板牆等工藝較為複雜的防護措施,但項目所在地基本沒有錨索框架施工的先例,當地人缺乏施工經驗,相關施工技術工人、設備和材料都需要從國內引進。
「再困難也要上!」王慧斬釘截鐵地說。項目團隊迅速行動,聯繫國內技術顧問、設備和材料供應商,招聘工人,積極協調施工資源。在各方努力下,滑坡治理終於步入正軌。由於滑坡的耽擱,高邊坡防護工程工期一度吃緊,事關全線如期通車。為保質保量按期完工,項目總經理部設置了激勵措施,各施工隊伍立下軍令狀,技術團隊隨時待命解決工程難題,現場管理人員和安全員緊盯現場。項目總經理部領導班子、關鍵崗位人員、技術人員、現場安全員以及廣大的中巴築路工人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攻堅戰」。
「我們夜以繼日、不辭辛苦奮戰在最前線,最終奪取了『攻堅戰』的勝利。項目如期實現業主前5公裡主體完工節點工期要求,提前4個月完成項目高速段建設,按期完成項目二級路段施工任務。回想起建設這條公路遇到的困難,現在還心有餘悸,也是憑著那股不畏艱難、不服輸的韌勁,才堅持到了柳暗花明的時刻。」回憶起當初施工的點點滴滴,分段項目經理朱江帆幾度哽咽。
竣工驗收時,巴基斯坦公路局成員阿米爾對中交築路人豎起了大拇指:「也就是中國人才有這個能力完成這麼複雜的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順利通車是新時代築路人用實際行動傳承著「喀喇崑崙精神」,並讓「喀喇崑崙精神」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熠熠生輝的最好證明。
來源
交通建設報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點擊圖片
回顧精彩內容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傳承「喀喇崑崙精神」,再續中巴傳統友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