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有句名句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本意是仔細打磨器物,引申為君子對自身修養的打磨。而當今在古玩市場火爆的背景下,很多人真正實現了「仔細打磨」,不過他們的目的卻是文物造假,最後形成以假亂真的效果售出高價攫取利益,不知古人知道了今人這樣的行為會作何感想。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案子。當時海關查獲了兩尊即將出關的青銅器,文物專家鑑定後確定這是戰國時期的文物,於是嫌疑人被海關當場扣押。嫌疑人直接嚇到了,大喊說自己這是在雄縣買的工藝品,哪知道是什麼戰國的文物啊
?海關很敏銳地察覺到這極有可能是一起重大文物偷盜販賣團夥案件,於是赴雄縣立案調查。結果查到一個老闆時,老闆對查案人員說:「是啊,就是我賣的,我這後院還有一院子,你要哪個朝代的?」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已經回過味兒來了,沒錯,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文物盜竊案,而是水平高超的文物造假。
據說當時雄縣還做了一個「文物做舊」的技術展板,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想去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物造假其實並非現代才有的產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青銅器造假風氣鼎盛,甚至官方還辦有仿造工廠。
比如唐玄宗在位時,就在鎮江句容開設作坊專門仿造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
而在宋代時又掀起了另一股造假風潮。宋徽宗時期往後,文物造假主要集中於三代青銅器和書畫領域。
除了官方造假,民間造假則更為廣泛。今天我們能見到的很多青銅器「文物」其實都是唐宋時期造假的「文物」,不過畢竟又過了千年,那時的東西流傳到今天本身也就是文物了。
到了現代,文物市場空前火爆,不再是局限於一個小圈子中。
普通民眾手裡有了閒錢,有些喜歡撿漏的就會去古玩市場試試運氣,
而各種天價文物交易的報導和電視臺製作的文物鑑賞欄目,更是激發了人們的熱情,
看著那些淘到珍貴文物轉手售出天價的幸運兒,每個人都夢想自己能成為下一個,於是人們蜂擁而至。
古玩商販們這下可樂壞了,他們個個都是人精,自然看準了這是發財的好機會。
正是由此,古玩行業成為「肥進瘦出,九假一真」的高危行業,也不知道多少人在裡面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古玩市場的火爆,自然再度催生了古玩造假行業的熱情,畢竟每做成一個都會是暴利。
都說商人在能賺到300%的利潤時,就會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道德,而這一行的暴利可遠不止300%,可想而知造假會成為多少人的選擇。
那麼,文物造假到底有多瘋狂呢?
隨著鑑定技術的進步,造假技術也隨之進步,並不像外行人想像中那樣權威專家一過目,就能辨別文物的真假,很多時候即使有專業儀器的協助也是真假難辨
。比如清朝時就有人發明了「叩鏽法」,即把半成品玉器和鐵屑攪拌到一起,然後用一缸水和燒開的老醋密封浸泡十餘天,取出後再埋入大街上讓萬人踐踏,幾個月後取出來時玉器上就有了「橘皮紋」,紋路中滿是暗紅色的鐵鏽,最後用開水煮完事。造假的痕跡沒有幾個月的把玩根本無法辨識出來,
而這種方法既然已經寫到了文中,自然是一直流傳至今了。
有句話叫「玉中有血,價值萬金」,
血沁一直受收藏家們的追捧。最初造假販子用羊血、豬血、狗血來沁色,後來為了方便省事,便是將羊腿上剖開一個口子把玉器放置進去沁血,
或者直接用活狗或者剛殺的狗,剖開肚子放置玉器,或者乾脆直接放一缸豬血,將玉放進去批量封存,
這樣血色沁入玉內,成色更好,價錢也就更高了。
後來就與時俱進了,不再用動物血,而是用草的汁液來沁色,甚至用杏幹、烏梅和紅乾兒煮水染色,不是他們仁慈,只因為這樣造假成本更低。
家住鄉下的人可能有過商人上門收買舊物的經歷,他們的目的除了農民家可能藏有的古玩外,就是那些破舊的家具,之後通過「移花接木」就可以做成文物,甚至乾脆在新家具外表貼一層老皮。
古董家具表面的包漿也很好解決,用皮鞋油使勁擦拭後晾曬即可,還有放在鳥籠子下,通過鳥糞包漿「美容」來造成長期無人使用的錯覺的方法。
文物造假的門道那真是列舉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這麼一整套手法,別說是普通人,就算是專家很多時候都難辨真假。所以普通人靠撿漏發財的想法還是省省吧,腳踏實地地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