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造」是一個讓收藏界和鑑定界都頭疼的詞,不少專家都曾經栽在「河南造」上。
近年來民間收藏熱潮使得對於文物藝術品鑑定的需求暴漲,隨之而來的鑑定騙局和亂象層出不窮。記者梳理了近年來文物藝術品鑑定領域內的重大騙局,以探析當下文物鑑定的技術缺漏和現實瓶頸。文物鑑定走在商業化和文物保護的雙軌上,能否擺脫分裂的痼疾,尚不明晰。
2013年5月中旬,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北京中貿聖佳兩家拍賣公司先後發出公告,要拍賣錢書書信手稿,遭到錢書遺孀楊絳反對後,兩家公司陸續宣布撤拍。
在保利撤拍的3封信中,有兩封被通信人、上海古籍出版社前社長魏同賢指為偽造,對此保利方面表示:「相關拍品已撤拍,不予回應。」
這為近年來文物和藝術品拍賣市場亂象又添一新例。「20年時間,從零到現在的幾百億,市場發展迅猛勢必帶來很多問題,比如人才問題,對這個行業特性的認知問題等,都存在著缺陷。」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北京華辰拍賣董事長兼總經理甘學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12年3月16日發布的《2011年國際藝術市場:藝術品交易25年之觀察》報告披露,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品和古董市場,結束了美國數十年來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據《2011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顯示,2011年度,全國共舉辦779場文物藝術品拍賣會,成交額達553.53億元。
此外,近年來民間收藏熱潮使得對於文物藝術品鑑定的需求暴漲,隨之而來的鑑定騙局和亂象層出不窮。2011年3月,《北京商報》記者探訪北京琉璃廠附近文物市場,報導稱,北京琉璃廠東西兩條街上,存在眾多貼有「文物鑑定」字樣的商鋪,「只要肯出錢,即便你拿來的東西是新貨,也有人能夠把它包裝出歷史背景,即便你拿來的是塊石頭,也有人能『指鹿為馬』。事實上,這種明碼標價的藝術品鑑定證書,在任何場合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出於各種目的,仍有人願意出錢做鑑定。這個市場非常火爆,而且水太深。」
騙局鬧劇屢屢刷新「底線」
2004年9月25日,「中國青銅器鑑定第一人」、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去世。他的死,被摯友稱為「喪失了一個天才,一位如此熱愛文物的大師」。
早年,馬承源為海內外收藏家鑑定文物,不收分文。馬承源一生著作等身,出版了80餘部青銅專著和論文。同行、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評價:「他的16冊《中國青銅器全集》是目前中國最好的一部青銅器書。」
對於馬承源的離世,官方報導稱其因病逝世,但臺灣《中國時報》曾發文《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2004年自殺之謎》,透露馬承源或因受到偽造竹簡的謠言刺激而跳樓自殺。
文章提及2002年馬承源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談到這批竹簡,稱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場陸續出現一些楚簡,其中有真的,但是假的也不少,幾可亂真,多數是大陸不肖文物專家偽造。那幾年,香港、臺灣都買過偽造竹簡,日本書法家也買過。
當時香港中文大學漢學家饒宗頤取得一批竹簡,經過鑑定,排除假的,有十枝為真的戰國楚竹簡。在香港非常關注戰國竹簡文字編纂的張光裕教授迅速把古玩市場消息告知上博,並電傳一批摹本。馬承源和專家研究後,竹簡文字文體及墨色與已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字一致,證明這批楚竹書確實是真品,決定立即搶救這批竹簡。
收購竹簡後,上海博物館投入巨量人力及經費整理竹簡,但當2002年古竹簡出專書發表研究成果後,「用國家經費買的楚竹簡是假的」這樣的消息陸續傳出。
文物鑑定的難度和紛亂從上述頂級專家雲集但真相卻渺茫的事件中可見一斑,而近年來曝光的文物鑑定騙局更是屢屢擊穿輿論底線。
上世紀90年代,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藝品,於1994年夏在北京古玩市場上被國家機構列為「搶救性收購」的「北魏珍貴文物」。
2011年9月5日,原華爾森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謝根榮繼一審被判無期徒刑之後,接受二審。自此,「金縷玉衣」的驚天秘密被公眾知曉。
金縷玉衣本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商人謝根榮的「金縷玉衣」是他找來一堆玉片,請北京中博雅文物鑑定中心鑑定委員會主任牛福忠串成的。牛福忠又請來中國收藏家協會前秘書長王文祥、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楊伯達、北京大學寶石鑑定中心前主任楊富緒、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史樹青,5位專家在裝「金縷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為這件「文物」估價24億元。
謝根榮用這一紙估價說明騙銀行放出7億元貸款。
另一場鬧劇曝光於2012年初。漢代玉凳由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於2011年初拍出2.2億元天價,成為當年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漢代玉凳為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妝檯之組件,曾被拍賣公司說成是一套「讓今人看後嘆為觀止,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歷史價值」的文物珍品。
但一年之後,關於這套玉器到底是國寶還是贗品的爭論突然爆發。2012年2月23日,邳州寶玉石行業協會會長汪如棉公開表示,這個所謂的「漢代玉凳」2010年產自邳州市,當初是作為高仿工藝品出售的,由向陽村幾個小夥子忙活一年多,他們還幾次請自己去做指導,提出造型、紋飾及圖案的設計建議,最初以23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外地人。汪如棉說,「不知怎麼回事,弄到今天竟成為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進行拍賣了」。
2012年,十位中央美院油畫系首屆研修班的學員聯名發表關於「徐悲鴻油畫造假」的公開信,針對2010年6月在北京九歌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春拍中以7280萬元成交的名為《人體蔣碧微女士》的「徐悲鴻油畫」,信中指這幅畫只是當年他們研修班的習作。
宋徽宗《千字文》被疑作假、唐大禧被拍賣畫作系仿作等事件,一再將那些新高迭創的拍賣會變成了贗品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