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時間:2015-05-25 21:51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李叔同《送別》,樸樹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是李叔同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在上海,送別摯友許幻園所作。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這兩天,有一段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主角是歌手樸樹。很多人好奇樸樹哭泣的原因是什麼。 李叔同在杭州創作的《春遊》曲譜圖,這是中國第一首合唱曲《春遊》,開創了中國多聲部歌曲寫作先河。音樂緩緩響起,穿格子襯衫的樸樹身形瘦削,閉眼動情地唱了一段歌曲《送別》,中間突然哽咽,轉過身抹把眼淚勉強唱了幾句後,抱住話筒泣不成聲,示意他的和聲團隊繼續唱下去,他自己在幾度調整後,才得以將歌唱完。 整個場景真實、自然。樸樹這位被稱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歌手,再一次擊中了網友的心。
-
生活就是不斷《送別》的過程!樸樹將此平靜演繹的觸動人心!
當音樂緩緩響起,樸樹唱著唱著突然失控,一度哽咽失聲。樸樹那麼瀟灑那麼酷,仿佛早已看透了一切。他平和也炙熱,他是不曾改變的少年,感覺永遠不會被打敗。可是這次樸樹你怎麼了?他說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送別。到底是一首怎樣的歌呢?
-
七位歌者演繹的《送別》,您最喜歡哪個版本?
當時,青年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學,當他聽到這首《旅愁》的旋律時,心情頓時沉浸在無盡的幽思與鄉愁之中。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深諳傳統文化精髓和西洋音樂理念的李叔同大師為中國新式學堂創作校園歌曲時,綜合《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及《旅愁》的填詞意境,創作出了百年經典學堂樂歌《送別》。
-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我知道,無論多少優美的詞語也不足以描寫出李叔同這首《送別》的美好與韻味。多少年來,這首《送別》是那麼的充滿深情與力量,只需輕輕吟出,立即讓人滿心柔軟與透亮,好像不曾去過,卻早已立在那片地方許久,一幅送別的畫面就這般施施然從詞語中跳脫而出,顯現在眼前。
-
好歌、好詞、好畫,從三個維度看李叔同的經典名作《送別》
我一直覺得,一首好詩詞是可以唱得出來,畫得出來的,就像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一樣,悠揚的旋律中藏著一首優美的詞,詞中又藏著一幅意境悠遠的國風畫。想要理解李叔同的《送別》,我們可以從創作背景、詩詞解析以及社會影響三個方面來看。
-
樸樹唱《送別》為什麼哭了 《送別》歌詞及故事來源
最近,樸樹在錄音棚開唱《送別》,當音樂緩緩響起,樸樹唱著唱著突然失控大哭,一度哽咽失聲。 樸樹那麼灑脫,那麼酷,仿佛早已看透一切。他平和,也炙熱。他是不曾改變的少年,永遠不會打敗。樸樹,你怎麼了? 樸樹說: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送別》是一首怎樣的歌呢?
-
李叔同,一生都在「逃避」的人
很久之前,看過一個樸樹老師在錄音棚落淚的視頻。因為他的吉他手因病去世,雖然樸樹散盡家財,可惜還是走了。他唱了這首《送別》給去世的吉他手。正如歌中所說「知交半零落」這世間,有個「知交」不容易。樸樹有吉他手,李叔同有許幻園。那年,天津名望家族李家破產了。李三爺(李叔同)再次回到上海,沒了之前闊家少爺的享樂主義,為了生計,在城東女學中擔任學校,每月的薪水分為三份,一份給結髮之妻,一份給上雪子(留學日本期間愛上的女子,後帶回上海),一份留給自己。
-
樸樹:四次落淚,今日歸來不晚,天真做少年
當這第二段的伴奏響起,樸樹再次觸動深情,忍不住哽咽了嗓子,捂臉痛哭起來。話筒發出了滋滋的咆哮聲,仿佛連麥克風都跟著他一起哭了起來。我們不知此刻的他內心在想些什麼,這首歌對他來說又意味著什麼,但我們的心靈仿佛就在此刻被定格打通了,能一眼望秋水,聽懂了《送別》,聽懂了樸樹。1.
-
李叔同《送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意象下的濃愁
李叔同最為世人熟知的是《送別》,1915年的一個夜晚,李叔同與摯友許幻園在大雪中告別,李叔同看著好友遠去的背影,佇立良久,回到家中含淚寫下這首詞。《送別》蒼涼渾厚,悠揚傷感,但又意蘊深長,直到今天,它仍能激起我們心中的淡淡離愁。本文主要從欣賞詩歌的意境入手,談談《送別》蘊含的豐富情感以及引人涕下的原因。
-
李叔同經典的《送別》背後的感人故事,你了解多少?
在如此眾多的詩詞中,有一首詩顯得如此唯美且意境悠長,這便是李叔同的經典之作《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樸樹:孤獨的少俠,依舊像少年一樣的活著
樸樹選擇了脫離當時自己過得生活,給自己放個假。樸樹當年可是國內很厲害的校園歌手,那個時候幾乎出張專輯就不愁賣不出去,當時擁有了那麼高的人氣,為什麼就突然選擇了淡出這個圈子。這麼多年過去了,眾人也都不知道他到底經歷了什麼?這些年他到底在幹什麼?
-
這首神曲被竇唯佛系改編,唐朝樂隊演繹,樸樹唱哭,堪稱百年經典
樸樹是真愛這首歌的,而此時的愛,或許才是真正的懂得人生無常後的悲欣交集。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場相逢和離別,相逢歡喜時卻少有人想到離別苦,於是才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於是才有了百年前還在是一翩翩公子的文藝青年李叔同寫下了這首傳唱百年的經典。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畢業季歌曲那麼多,李叔同的《送別》傳唱百年依然深深打動我們
每每「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總會讓人想起還能再見或者再也不見的朋友,一首《送別》道盡人生如夢、離合悲歡,傳唱百年,經久不衰。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廣為傳唱的《送別》是近代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歌詞用白描手法,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蘊悠長。蘊含著悲喜聚散的人生哲理,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搭配上綿延優美的韻律,緩緩流入人心,使之成為了一首永恆的送別旋律。
-
這一首每個人都學過的歌,卻成為樸樹生命最愛
樸樹現場演唱《送別》中途幾度哽咽落淚,他曾說過此生若能寫出這樣的歌死而無憾。《送別》是弘一法師(李叔同)送給好友許幻園的作品,相傳晚晴老人望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良久,隨後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樣的傳世佳作。這首歌的曲子來自美國的一首鄉村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重新填詞,詞曲的結合讓我們從小都認為這是李叔同一人創作。
-
讓樸樹自愧不如的歌詞,唱哭了許多人|早安
這是一個歷經105年的故事。如果要追溯它的源頭,那就更早了。 而當時,《送別》的詞作者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學。聽到這首歌的旋律,他感觸頗深。1915年,便寫下了流傳至今的《送別》。
-
樸樹終究過氣,開演唱會被強行遮擋,一首《送別》唱給粉絲
作為樂壇的實力歌手,樸樹留下了太多代表作,一首《平凡之路》不知演繹了怎樣的不平凡,很多人都知道,樸樹近端時間很少現身公眾面前,一副潛心生活的樣子,從另一方面,樸樹又經常出現在公眾面前,為生活而努力賺錢。
-
令樸樹淚下的歌曲《送別》,詞作者曾在溫州駐錫長達12年,他的出家...
,李叔同創作了著名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感動了無數人。歌手樸樹在某錄製現場演唱歌曲《送別》時歌未畢,淚先流人這一輩子,最怕突然聽懂一首歌一首《送別》,唱哭一顆真誠的心很多年前,樸樹說:「如果《送別》的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那兒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