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歌曲那麼多,李叔同的《送別》傳唱百年依然深深打動我們

2020-12-14 魚堡說

每每「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總會讓人想起還能再見或者再也不見的朋友,一首《送別》道盡人生如夢、離合悲歡,傳唱百年,經久不衰。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首廣為傳唱的《送別》是近代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歌詞用白描手法,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蘊悠長。蘊含著悲喜聚散的人生哲理,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搭配上綿延優美的韻律,緩緩流入人心,使之成為了一首永恆的送別旋律。

歌詞作者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李叔同是那個時代傑出文人心中的明珠。林語堂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周恩來總理曾囑咐著名劇作家曹禺:「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歌詞背後故事:

1915年,李叔同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有一天,大雪紛飛,好友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言罷,揮淚而別。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中駐立良久。隨後,他返身回到屋內,讓葉子小姐彈琴,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歌詞類別:學堂樂歌

這首歌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20世紀初期中國各地新式學校中音樂課程中大量傳唱的一些原創歌曲。清末民初,當時的政治改革家們主張廢除科舉等舊教育制度,效法歐美,建立新型學校,於是一批新型的學校逐漸建立了起來。當時把這類學校叫做「學堂」,把學校開設的音樂課叫做「樂歌」科。所以「學堂樂歌」,一般就是指出現於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學校歌曲。「學堂樂歌」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卻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這些歌曲多以簡譜記譜,曲調來自日本以及歐洲、美國,由中國人以中文重新填詞。常常採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

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一是用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

歌詞剖析:

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這些相近甚至重複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

第一段是「寫景」,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概言之,《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結語: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一切景語皆情語」,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迴蕩不已。

相關焦點

  • 李叔同歌曲背後的故事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看到這首《送別》,我們的腦海裡就會響起那悠長、美好,又帶著淡淡哀傷的旋律。歌曲,可以成為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激起幾代人內心共同的柔軟。  很多人都知道《送別》出自近代著名的奇才和通才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壯年出家,人生堪稱傳奇,而其作為音樂家的故事,他創作的眾多歌曲背後的時代和人生,則在新近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的《夕陽山外山:李叔同歌曲故事》中被完整地呈現出來。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李叔同在杭州創作的《春遊》曲譜圖,這是中國第一首合唱曲《春遊》,開創了中國多聲部歌曲寫作先河。杭州高級中學供圖  在杭州任教時的李叔同杭州高級中學供圖  唱到動情處樸樹泣不成聲 圖片為網絡視頻截圖  視頻背景是在一個錄音棚裡,樂隊與和聲團隊都已就位,像是錄音或排練場景。
  • 好歌、好詞、好畫,從三個維度看李叔同的經典名作《送別》
    我一直覺得,一首好詩詞是可以唱得出來,畫得出來的,就像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一樣,悠揚的旋律中藏著一首優美的詞,詞中又藏著一幅意境悠遠的國風畫。想要理解李叔同的《送別》,我們可以從創作背景、詩詞解析以及社會影響三個方面來看。
  • 李叔同經典的《送別》背後的感人故事,你了解多少?
    一首《送別》與背後的感人故事在李叔同20歲的時候,他與許幻園等五人義結金蘭,號稱「天涯五友」,其交情可謂深厚至極。許幻園本是家境殷實,並且還曾幫助過李叔同。看著許幻園一點點消失在路的盡頭,李叔同才回過身,把門緊緊地關上,滿含熱淚寫下了《送別》。景象長亭、古道、芳草、笛聲、夕陽等等事物,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悽美而寂靜的景象與畫面,使得我們也仿佛置身於畫面中,曾幻著自己此時此刻站在古道邊上,揮手向朋友道別的情景。
  •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時間:2015-05-25 21:51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這首神曲被竇唯佛系改編,唐朝樂隊演繹,樸樹唱哭,堪稱百年經典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場相逢和離別,相逢歡喜時卻少有人想到離別苦,於是才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於是才有了百年前還在是一翩翩公子的文藝青年李叔同寫下了這首傳唱百年的經典。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樸樹演繹李叔同《送別》,送走2019時光
    在這個日子裡,特別送上一首李叔同的《送別》。 李叔同經典作品《送別》改編自美國麻薩諸塞州醫生兼作曲家John P.Ordway(約翰 P.奧德威)於1851年創作的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和母親)。
  • 畢業季歌曲,告別學生時代的你,聽到這些歌會想到哪些人
    一曲翻唱《光明》在網絡走紅,但這些歌曲一直在爆紅!大學生畢業,這些經典歌曲帶你秒回校園生活!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前不久的六月我們迎來了首批00後的高中畢業典禮,如今七月份又到了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的畢業典禮。
  • 不同時代的離別:那些年的畢業歌,哪首打動了你?
    如果沒能說出口,就都記在自己的「青春紀念冊」裡吧,有緣的人會再相逢,我們永遠「不說再見」……不得不說,歌曲中住著創作者的靈魂,他們的智識、感知,或是微末的情誼、思緒,都被唱成共鳴。民國年間,畢業歌承載的是更多樣的思考,許多感受放在今天,仍然嶄新。比如,離愁別緒在李叔同那裡,寫就一首極盡古典意象的《送別》。
  •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在表達離情別緒方面,詩人大多都是高手,但是在讀了很多關於送別的古詩詞以後,我卻依然覺得,沒有一首送別詩的魅力,能超過那首最悽涼、最哀婉的驪歌。這首傳唱不衰、堪為經典的驪歌,就是由李叔同填詞創作的《送別》。
  •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春遊》詩,寫給那個時代的孩子們唱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民國最火的校園歌曲,在畢業典禮、友人道別時常常唱響。因為詞曲意蘊悠長,有著十足的中國古典風,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這也是李叔同作的曲。其實這本是首美國通俗歌曲,李叔同是根據奧德威《夢見家鄉和母親》填的詞。更好玩的是你肯定想不到這曲子居然是首黑人音樂。
  •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我知道,無論多少優美的詞語也不足以描寫出李叔同這首《送別》的美好與韻味。多少年來,這首《送別》是那麼的充滿深情與力量,只需輕輕吟出,立即讓人滿心柔軟與透亮,好像不曾去過,卻早已立在那片地方許久,一幅送別的畫面就這般施施然從詞語中跳脫而出,顯現在眼前。
  • 李叔同《送別》,樸樹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是李叔同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在上海,送別摯友許幻園所作。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
  • 《送別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它感動你了嗎?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這首旋律優美,意境深遠的歌曲流傳了幾十年,至今仍然為人們所傳唱。古樸的道路邊上,有一角亭落,碧色的芳草連片,似乎要開到天邊去,悠悠的晚風拂動著柳樹的枝葉,那讓人聽著不真切的笛聲擾動我的心情,看著夕陽,緩慢地在一座又一座山外落下,我發出不舍的嘆息。
  • 令樸樹淚下的歌曲《送別》,詞作者曾在溫州駐錫長達12年,他的出家...
    後人統計,由李叔同在中國首次引進或開創的「各類第一」,多達近二十項:在國內第一個使用五線譜作曲;在國內第一個推廣西方「樂器之王」鋼琴;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知識;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創作中國第一首合唱曲《春遊》,開創中國多聲部歌曲寫作先河;他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在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經亨頤任校長的浙江省立一師任教期間
  • 一百年前的5月,西湖邊李叔同寫下中國第一首合唱曲《春遊》·都市...
    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百年前的5月,李叔同在西湖邊寫下中國第一首合唱曲《春遊》,開創了中國多聲部歌曲寫作先河。這是中國人運用西洋作曲技法寫成的第一部合唱作品。  百年後的今天,為紀念中國合唱百年、緬懷李叔同對中國音樂的貢獻,「美意延年——紀念中國合唱百年暨李叔同學堂樂歌演唱會」,昨晚在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廳舉行。
  • 弘一大師李叔同的一曲《送別》令人驚豔,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你也許不認識他,但一定聽過他的曲子《送別》:長享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首曲子自民國時期創作出來後,風靡全國,至今傳唱不衰,真的是經典之作。許多人從兒時就聽著唱著這首歌長大,但多是喜歡旋律,對其歌詞大意恐怕不甚了了,下面我解讀一下詞意,不對之處請多批評指正。
  • 李叔同,一生都在「逃避」的人
    ……這首家喻戶曉的歌曲,被傳唱過無數次。很多人以為寫的是好友送別,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李叔同他與自己送別。但不是改了名,就不是李叔同了,窮其一生,他都在逃避「李叔同。像很多世家公子一樣,年少的李叔同喜歡聽戲,當他看到天仙園頭牌楊翠喜時,他被迷住了,音色軟如棉,肌膚粉如蓮,眉間嬌滴滴。在楊翠喜眼中,李家少爺不與其他的輕薄男子不同,多了幾分清秀,深得她喜歡。
  • 七位歌者演繹的《送別》,您最喜歡哪個版本?
    1851年,美國作曲家約翰·龐德·奧德威創作了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略帶傷感的思鄉曲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被廣為傳唱,隨後流傳至世界各地。1907年,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根據《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進行填詞,改編成一首日語歌曲《旅愁》。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李叔同既是佛門律宗大德,也是藝術界的奇才兼全才:詩、書、樂、畫、印、戲樣樣精通,且造詣很深。《送別》這首歌詞寫於他風華正茂的二十歲年紀時。正是李叔同才思橫溢、重情重義的歲月。當年許幻園、李叔同、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五人義結金蘭,在上海許幻園的家城南草堂裡組成了城南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