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李叔同的一曲《送別》令人驚豔,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2021-01-21 今古亂彈

弘一大師李叔同是近代中國的一位驚才絕豔的奇才,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多個領域,開創了國內十三個第一,比如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語作曲;國內最早推西方音樂之王鋼琴;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學堂樂數的最早推動者之一;中國油畫鼻祖;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諸多成就堪稱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出家後又成為佛教界一代高信,如此人物,魯迅、林語堂等近代名人無不拜服。

你也許不認識他,但一定聽過他的曲子《送別》:長享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曲子自民國時期創作出來後,風靡全國,至今傳唱不衰,真的是經典之作。許多人從兒時就聽著唱著這首歌長大,但多是喜歡旋律,對其歌詞大意恐怕不甚了了,下面我解讀一下詞意,不對之處請多批評指正。

這是一首詞作,據說是弘一法師未出家時,好友許幻園在當時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等社會變幻中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欲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畫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詩是詩詞裡非常重要的題材,古人特別重視親情友情等倫理關係,由於交通不便,世事難料,好友一分別可能就是相見無期,離別之苦在唐詩宋詞裡不絕如縷。

曲子開篇「長亭外古道邊」,化用古詩詞的常見意象長亭、古道,點出地點,渲染出離別的氛圍,古時送別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長亭古道無不透露著離別的主題。芳草也是詩詞離別常用的意象,比如《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後,草又成為寄託離情別緒的物象。江淹《別賦》寫到:「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把離愁別緒當成瘋長的野草來寫更是形象生動。李叔同的離恨也是如此,一路望去芳草碧連天,如此讓人生愁的景象無邊無際,離愁別緒之深遠廣大自可想像。「晚風拂柳笛聲殘」,傍晚時分也是古代詩歌常寫的時間,《詩經·雞棲於桀》曾描述了這個時候牛羊迴圈,人們晚歸,而好友這個時候卻要分別,真是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柳樹也是詩歌裡常見的離別象徵,古人折柳送別,描寫離別的詩詞提到柳樹的不勝枚舉,如《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樹大都和分別有關。「笛聲殘」的意境和唐朝詩人鄭谷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頗為相似,又是柳樹又是笛聲殘,情深哀怨不能自已。「夕陽山外山」,夕陽又和晚風對照,傍晚時分正是人們容易動情之時,山外山極言別路遙遠,相見無期,山川相隔,前路漫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和宋代晏殊的《玉樓春·春恨》「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參照,你會感悟更深。天涯地角距離相距遙遠,知交朋友大半零落,漸行漸遠,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孤寂蒼涼之下只好滿飲一瓢濁酒,拼盡餘歡, 今宵別後夢猶寒。

通觀全詞,李叔同的舊學底蘊深厚,圍繞別情離緒,精心選擇了象徵離別的長亭、古道、芳草、柳樹、笛聲等意象,共同營造了纏綿悱惻的別愁。詞曲的起源與音樂密不可分,許多唐詩宋詞本來就是達官貴人寞席上飲酒作樂之作,本詞與音樂完美結合,所以一經問世,傳唱不衰,許多人不會欣賞詞作之意,但也能領會這種迴環往復的音樂美和對人生無常的無奈、憂思、悲憫。李叔同這種聰明穎悟之人,對愛與人生的痛苦感受比一般人敏感,如果你領悟到這些,你也能明白他在譽滿全國,成就傑出之時為什麼會出家為僧,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正是如此。

相關焦點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深度美文)
    所以我們會說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一個人如果太過情深,那麼他的身心健康,他的人生方向,甚至他的生命都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一個人如果太過聰慧,聰慧到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那麼他難免會受傷。情深不壽,不要太過敏感從古至今,我們已經聽說過,見識過太多因愛而生恨的,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文學作品中,都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是什麼意思?
    全文如下: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些字內含人生至理,難抑情懷。表面意思是說:第一句:慧極必傷。意思是說做人不要聰明過頭了,其實和有很多話和這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人至察則無徒。」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以送別為題材的古典詩詞名篇很多,如盛唐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宋代柳永的《雨霖鈴》……不勝枚舉。今天白馬推薦的一首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寫的一首歌詞。
  • 河北區舉辦海河之子 一代宗師紀念李叔同——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
    河北區舉辦海河之子 一代宗師紀念李叔同——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詩文朗誦會 2020-11-03 16:4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福建泉州舉辦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傳唱經典
    陳龍山 攝   中新網泉州12月30日電 (陳龍山)「百年一音——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29日晚上在福建省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劇場舉行,吸引了百餘名市民現場聆聽。據悉,音樂會以弘一大師所創作的部分音樂作品呈現,採用合唱、獨唱、演奏、朗誦等形式演繹弘一大師的作品。
  • 千江印月——弘一大師音樂作品欣賞紀念晚會在浙圖舉辦
    用簡潔的詞句勾勒出豐富的意向;用描白式的對仗傳遞出深入人心的畫面,這首《送別》無疑是李叔同大師音樂造詣的一個縮影。作為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李叔同大師踐行終生、成就斐然。他在音樂上的不斷精進,也是有階段可循:1905年在日本留學期間,李叔同創辦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第一本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
  • 慧極必傷的兩大星座,太過爭強好勝,往往會引火燒身
    01、慧極必傷的星座大家好,我是adam,今天繼續說佔星。時間寶貴,閒言少敘,直接上圖。佔星,就是根據天象,來推斷一個人的吉兇禍福。天上的日月星辰,為什麼會與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有著神秘的聯繫?今天要說的主題,是慧極必傷的星座人。正所謂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太過情深,太過專一,往往會因為遇人不淑,而受傷。即便所遇者,堪稱良人,但也會因為交往的過程中,太過小心,一點點風吹草動,一點點波折,都會讓情深之人擔驚受怕,思慮過重,所以,才會有情深不壽的結局。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高僧:這3種好人,註定命苦
    阿萊的故事令人唏噓,難道這世間真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越是好人越命苦?朋友越想越是解不開這個結,他知道我與當地寺廟裡的一位高僧是相識多年的好友,於是趁著周末,要我帶他一起去寺廟請教高僧,希望能夠為他答疑解惑。
  • 金庸最走心30句話:慧極必傷,情深不壽
    大師仙逝,我們下一個江湖見。2.真正的人,真正的事,往往不及心中所想的那麼好。出處:《倚天屠龍記》點評:真實並不總是美好的,但我們也要勇敢的去面對。3.你有苦說不出,那才是真的苦!5.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出處:《書劍恩仇錄》點評:過分地顯示自己的聰明,必定會受到傷害;太專注於感情,會影響你的壽命;太要強了就會受到侮辱,做一個謙虛禮讓的人,像玉一樣,美好而不顯露最好。 6.
  • 「弘一法師」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國,遺世而獨立
    李叔同(1880年-1942年),字息霜,別號漱筒。後剃度為僧,法名為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他是我國近代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也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 古人常說「慧極不傷,情深不壽」,你知道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句話是出自金庸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但它的真正出處是《尚書》,但卻因金庸而出名,這話本是書中一句極平常的話,但所謂人生百態,多年下來,也是解出了不同的含義層次來。
  • 長亭外、古道邊...參觀「弘一法師」李叔同舊居,感受不平凡的一生
    長亭外、古道邊...參觀「弘一法師」李叔同舊居,感受不平凡的一生 2020-09-0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叔同歌曲背後的故事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看到這首《送別》,我們的腦海裡就會響起那悠長、美好,又帶著淡淡哀傷的旋律。歌曲,可以成為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激起幾代人內心共同的柔軟。  很多人都知道《送別》出自近代著名的奇才和通才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壯年出家,人生堪稱傳奇,而其作為音樂家的故事,他創作的眾多歌曲背後的時代和人生,則在新近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的《夕陽山外山:李叔同歌曲故事》中被完整地呈現出來。
  • 李叔同《送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意象下的濃愁
    前言李叔同曾在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等領域等取得非凡成就,他日本留學歸來後,做過教師、編輯等工作,後來剃度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後人尊稱他為弘一法師。李叔同最為世人熟知的是《送別》,1915年的一個夜晚,李叔同與摯友許幻園在大雪中告別,李叔同看著好友遠去的背影,佇立良久,回到家中含淚寫下這首詞。《送別》蒼涼渾厚,悠揚傷感,但又意蘊深長,直到今天,它仍能激起我們心中的淡淡離愁。本文主要從欣賞詩歌的意境入手,談談《送別》蘊含的豐富情感以及引人涕下的原因。
  •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
    ——李叔同《送別》 他的一生是一個傳奇,降生於天津鹽商李家,是上海灘翩翩濁世佳公子,「二十文章驚海內」,赴日本留學,歸國後從事藝術教育,桃李滿天下。終皈依佛門,於風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潛心修行。從此,往昔種種仿佛一切兩斷——李叔同不再,弘一法師方生。
  •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春遊》詩,寫給那個時代的孩子們唱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民國最火的校園歌曲,在畢業典禮、友人道別時常常唱響。因為詞曲意蘊悠長,有著十足的中國古典風,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這也是李叔同作的曲。其實這本是首美國通俗歌曲,李叔同是根據奧德威《夢見家鄉和母親》填的詞。更好玩的是你肯定想不到這曲子居然是首黑人音樂。
  • 畢業季歌曲那麼多,李叔同的《送別》傳唱百年依然深深打動我們
    這首廣為傳唱的《送別》是近代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歌詞用白描手法,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蘊悠長。蘊含著悲喜聚散的人生哲理,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搭配上綿延優美的韻律,緩緩流入人心,使之成為了一首永恆的送別旋律。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老陽按:無論是弘一法師還是李叔同,這兩個名字在近代史上都算有一定的分量了,我想對於普通人來說,對於他認識更多的還是那首《送別》吧,最近樸樹也翻唱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網友們紛紛留言,有人盤點了樸樹過往曾經「送別」的友情、愛情甚至相伴幾十年的金毛犬,他曾經經歷的各種離別。網友們在全球各個角落,陪著樸樹一起流淚。記者 張娜 《送別》在杭州寫下李叔同含淚而作  樸樹喜歡《送別》不是秘密。他曾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說過: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 飲水思源情誼深 聆聽叔同意境長——李叔同孫女李莉娟、李汶娟一行...
    10月27日,李叔同先生嫡孫女李汶娟、李莉娟居士姐妹,豐子愷先生外孫宋雪君、楊子耘及臺灣弘一法師紀念會慧觀法師一行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在這座跨越了三個世紀的校園中尋找知名校友李叔同留下的點滴記憶,並來到安泰經管學院,瞻仰了由EMBA校友會捐贈的李叔同先生的銅像,舉辦了「聆聽叔同」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