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李叔同是近代中國的一位驚才絕豔的奇才,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多個領域,開創了國內十三個第一,比如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語作曲;國內最早推西方音樂之王鋼琴;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學堂樂數的最早推動者之一;中國油畫鼻祖;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諸多成就堪稱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出家後又成為佛教界一代高信,如此人物,魯迅、林語堂等近代名人無不拜服。
你也許不認識他,但一定聽過他的曲子《送別》:長享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曲子自民國時期創作出來後,風靡全國,至今傳唱不衰,真的是經典之作。許多人從兒時就聽著唱著這首歌長大,但多是喜歡旋律,對其歌詞大意恐怕不甚了了,下面我解讀一下詞意,不對之處請多批評指正。
這是一首詞作,據說是弘一法師未出家時,好友許幻園在當時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等社會變幻中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欲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畫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詩是詩詞裡非常重要的題材,古人特別重視親情友情等倫理關係,由於交通不便,世事難料,好友一分別可能就是相見無期,離別之苦在唐詩宋詞裡不絕如縷。
曲子開篇「長亭外古道邊」,化用古詩詞的常見意象長亭、古道,點出地點,渲染出離別的氛圍,古時送別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長亭古道無不透露著離別的主題。芳草也是詩詞離別常用的意象,比如《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後,草又成為寄託離情別緒的物象。江淹《別賦》寫到:「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把離愁別緒當成瘋長的野草來寫更是形象生動。李叔同的離恨也是如此,一路望去芳草碧連天,如此讓人生愁的景象無邊無際,離愁別緒之深遠廣大自可想像。「晚風拂柳笛聲殘」,傍晚時分也是古代詩歌常寫的時間,《詩經·雞棲於桀》曾描述了這個時候牛羊迴圈,人們晚歸,而好友這個時候卻要分別,真是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柳樹也是詩歌裡常見的離別象徵,古人折柳送別,描寫離別的詩詞提到柳樹的不勝枚舉,如《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樹大都和分別有關。「笛聲殘」的意境和唐朝詩人鄭谷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頗為相似,又是柳樹又是笛聲殘,情深哀怨不能自已。「夕陽山外山」,夕陽又和晚風對照,傍晚時分正是人們容易動情之時,山外山極言別路遙遠,相見無期,山川相隔,前路漫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和宋代晏殊的《玉樓春·春恨》「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參照,你會感悟更深。天涯地角距離相距遙遠,知交朋友大半零落,漸行漸遠,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孤寂蒼涼之下只好滿飲一瓢濁酒,拼盡餘歡, 今宵別後夢猶寒。
通觀全詞,李叔同的舊學底蘊深厚,圍繞別情離緒,精心選擇了象徵離別的長亭、古道、芳草、柳樹、笛聲等意象,共同營造了纏綿悱惻的別愁。詞曲的起源與音樂密不可分,許多唐詩宋詞本來就是達官貴人寞席上飲酒作樂之作,本詞與音樂完美結合,所以一經問世,傳唱不衰,許多人不會欣賞詞作之意,但也能領會這種迴環往復的音樂美和對人生無常的無奈、憂思、悲憫。李叔同這種聰明穎悟之人,對愛與人生的痛苦感受比一般人敏感,如果你領悟到這些,你也能明白他在譽滿全國,成就傑出之時為什麼會出家為僧,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