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情誼深 聆聽叔同意境長——李叔同孫女李莉娟、李汶娟一行...

2020-12-21 MBA中國網

10月27日,李叔同先生嫡孫女李汶娟、李莉娟居士姐妹,豐子愷先生外孫宋雪君、楊子耘及臺灣弘一法師紀念會慧觀法師一行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在這座跨越了三個世紀的校園中尋找知名校友李叔同留下的點滴記憶,並來到安泰經管學院,瞻仰了由EMBA校友會捐贈的李叔同先生的銅像,舉辦了「聆聽叔同」研討會。

此行的緣起還要追溯到今年6月11日,由安泰經管學院主辦的「叔同銅像回遷揭幕儀式」與「叔同文化論壇」的舉行。豐子愷外孫宋雪君先生作為論壇演講嘉賓之一,分享了李叔同與豐子愷的師生情誼,以及《護生畫集》裡蘊含的「師生共慈悲」承諾。因時間衝突,李莉娟居士未能參加此次論壇,但也帶來親筆所書「持戒到彼岸,說法度眾生」贈給學院。論壇結束後,宋老對交大及安泰精心的安排和周詳的活動組織印象深刻,希望盡力促成李莉娟赴交大一行,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終於在4個多月後,李莉娟姐妹一行來到南洋公學,與叔同先生進行跨時代的精神對話。EMBA校友,銅像捐贈代表吳興偉、劉江賢、胡梅雄全程參與,陪同嘉賓共探過去的歲月。

由華山路校門步入交大,牆內寧靜的世界中,處處傳來歷史的迴響。一行人首先來到交大校史博物館,了解這所今年已有121周年歷史的學府。交通大學自建校伊始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教育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其中,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擔任總教習的特班,更是英才輩出,群星璀璨。叔同先生便是特班一員,在此第一次接受近現代知識教育,度過了他21-22歲的關鍵人生階段,並由此走向社會。在了解了交大為國家社會培養的各類人才和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觀看到第二展廳「人文社科」校友李叔同板塊時,李莉娟、李汶娟居士姐妹二人駐足參觀了李叔同的素描自畫像、譜寫的歌曲以及所著的《四書大義》,並且在李叔同撰文並書丹的白毓昆烈士紀念碑照片前進行了拍照留念。

一路由中院、新上院行至包兆龍圖書館,安泰經管學院田新民副院長與EMBA中心主任馬文玉已在門前等候。簡單的參觀後,嘉賓來到三樓的叔同銅像處,瞻仰銅像併合影。這座銅像由英國現代雕塑大師亨利·莫爾的傳人德拉哥·馬林·薛林納所作,EMBA校友會和學院領導們為這件作品傾注了許多心血,如今它已成為交大安泰的文化名片,讓更多的安泰學子、交大學子近距離感受叔同先賢風貌,學習叔同律己精神,將一縷人文之風吹入了安泰。

隨後進行的「聆聽叔同」研討會由EMBA校友劉江賢主持,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盛懿特別受邀前來。田新民副院長對李莉娟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表示,科學與人文精神並重,構成了百年交大的厚重底蘊,紅塵有印「李叔同」,出世之外映「弘一」,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對叔同先生的景仰不僅在出世前,也在他出世後。李莉娟居士首先對交大安泰精心安排此次活動的認真與嚴謹表示了感謝,這次走過祖父叔同先生在此讀書的足跡,內心感到十分欣慰與感恩。臺灣弘一法師紀念會的慧觀法師與慧寧法師向學院贈與了紀念會對弘一法師佛學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影音資料。盛懿老師講述了李叔同在南洋公學特班的學習對他人生軌跡的重要影響,EMBA校友吳興偉和胡梅雄則表達了自己對叔同先生與交大淵源的理解。

田院長代表學院向李莉娟贈送「叔同思學圖」,全體嘉賓都收到了由校友胡梅雄製作的「聆聽叔同」珍藏CD,研討會在與會嘉賓全體齊唱「送別」的歌聲中到達尾聲。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籍李莉娟姐妹的到來,希望未來可推動對叔同文化的探究,更多挖掘叔同先生的事跡、作品和精神,以此來影響和感染更多的交大學子,讓一股人文之風,吹遍安泰,吹遍交大。

研討會最後,馬文玉老師以交大「飲水思源」的感恩文化,表達了對EMBA校友捐贈叔同銅像的感恩,以及李莉娟居士一行訪問交大的感恩,並發出了邀請,希望嘉賓們下次再到閔行校區參觀,感受叔同母校日新月異的創新、發展和變化。

相關焦點

  • 李叔同歌曲背後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送別》出自近代著名的奇才和通才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壯年出家,人生堪稱傳奇,而其作為音樂家的故事,他創作的眾多歌曲背後的時代和人生,則在新近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的《夕陽山外山:李叔同歌曲故事》中被完整地呈現出來。結合了古典詩詞意境和西方民謠曲調的《送別》  《送別》傳唱不衰,早已成為經典。
  • 芳草長亭:李叔同的油畫珍品
    出家前的李叔同著戲曲服飾像弘一法師年輕時曾取名李岸留學日本,在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自畫像》現藏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是李叔同畢業時留給母校的唯一作品,也是李叔同僅存於世的幾件油畫作品中的重要一件。李叔同油畫《自畫像》此作畫右上角有畫家「李」姓以及「1911」的作畫時間的籤款。
  • 我是如何找到「叔同故裡」的
    1901年秋,叔同奉母命移居上海後,改名李廣平,以「浙江平湖籍」入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經濟特科班攻讀;1902年春,應「各省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鄉試」,又奉母命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李廣平」報名應試。
  • 李叔同經典的《送別》背後的感人故事,你了解多少?
    在中國詩詞中,送別詩的數量可謂是數不勝數,其內容感人肺腑,其意境源遠流長,如唐代詩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亦如詩仙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等。在如此眾多的詩詞中,有一首詩顯得如此唯美且意境悠長,這便是李叔同的經典之作《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我想,這就是李叔同詩歌中的畫面美。這種畫面美,是一種簡潔自然而又真實美好的柔和與貼切,褪去繁複與華麗,只幾個字就輕盈表達出一種空靈的意境與韻調。傳聞,李叔同創作這首詩是因為好友許幻園來跟李叔同道別:」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門也沒進。
  • 《風光霽月——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書法傳承展》在天津美術館展出
    為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風光霽月——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書法傳承展》於2020年12月15日在天津美術館四樓8號廳對外展出。
  • 漳州:弘一亭落成 弘一法師孫女親筆題字
    《送別》的作者便是李叔同,後來的弘一法師,他曾在閩南度過他人生最後歲月。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與漳州文殊巖有著一段殊勝因緣。今日,漳州天寶文殊巖落成暨開光典禮在天寶文殊巖寺舉行。而文殊巖上弘一亭的落成,再次勾起世人的回憶。
  • 河北區舉辦海河之子 一代宗師紀念李叔同——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在李叔同誕辰140周年之際,天津市河北區海河北岸伴隨弘一大師成長的這片土壤歌聲悠揚。10月30日,「海河之子 一代宗師」紀念李叔同——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詩文朗誦會在河北區融媒體中心演播廳舉行。
  • 讀展|李叔同西泠印藏背後的故事(三)
    《鴻雪留痕 金石情深——李叔同西泠印社印藏展》已在天津博物館五樓展出。為方便觀眾了解李叔同西泠印藏的來龍去脈,天博特推出「李叔同西泠印藏背後的故事」,為大家講述小小印章中蘊藏著的歷史信息。這一方「息印」白文方石印,是由李叔同的篆刻同好李苦李所刻。李苦李名楨,字曉湖,浙江紹興人,幼年家境貧困,酷愛書畫篆刻藝術,曾向吳昌碩學習篆刻,並頗受其好評,同時與陳師曾交往尤為密切。這方印的印文並無奇特之處,而邊款文字則有些耐人尋味,為「苦李篆,叔同刻」。
  • 佛學之星:李叔同,未出家前文字般若已達「言出法隨」境界
    唐,玄奘大師,六祖慧能,還有一位,便是在家名為「李叔同」的弘一法師。而在這三人當中,只有李叔同是半途出家,傳奇性不及玄奘(《西遊記》男主角,吳承恩著),心性空達不如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早成絕唱,但論文字般若,當為第一。
  •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時間:2015-05-25 21:51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很多朋友也知道,這首歌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一師(今杭州高級中學)任教期間創作的。  李叔同出生於1880年,天津人,是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1912年,李叔同來到杭州,在省立第一師範任教。晚年剃度為僧,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為什麼來杭州?
  • 畢業季歌曲那麼多,李叔同的《送別》傳唱百年依然深深打動我們
    這首廣為傳唱的《送別》是近代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歌詞用白描手法,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蘊悠長。蘊含著悲喜聚散的人生哲理,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搭配上綿延優美的韻律,緩緩流入人心,使之成為了一首永恆的送別旋律。
  • 李叔同《送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意象下的濃愁
    李叔同最為世人熟知的是《送別》,1915年的一個夜晚,李叔同與摯友許幻園在大雪中告別,李叔同看著好友遠去的背影,佇立良久,回到家中含淚寫下這首詞。《送別》蒼涼渾厚,悠揚傷感,但又意蘊深長,直到今天,它仍能激起我們心中的淡淡離愁。本文主要從欣賞詩歌的意境入手,談談《送別》蘊含的豐富情感以及引人涕下的原因。
  • 40歲開始"做一行愛一行" 上海灘最老"迎賓爺叔"的傳奇人生
    原標題:40歲開始「做一行愛一行」 67歲堅守崗位成酒店「招牌」上海灘最老「迎賓爺叔」的傳奇人生因為上班時活動的區域多在大堂電梯附近,因此每一位上下電梯的客人第一眼看到的總是這位彬彬有禮、臉上隨時掛著微笑的爺叔。而當遇到電梯插卡不會用或有什麼問題需要問詢時,第一時間上前提供幫助的也是這位爺叔。  來自香港的Connie是6月5日剛剛加入波特曼酒店的一名新員工,她坦言,來酒店面試時,正是這位「迎賓爺叔」讓她對酒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 李叔同,一生都在「逃避」的人
    很多人以為寫的是好友送別,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李叔同他與自己送別。由作家蘇泓月寫的《李叔同》,雖然把李叔同一生用不同的主題進行敘述:他的成長背景,時局動態,個人遭遇,性格變化等等。但總的可以概括為,一部分寫他的情之路,另一部寫他的佛之道。
  •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
    林語堂曾說過:「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1918年的西湖邊上,有一位衣袂飄飛的女子含淚站在岸邊,等著船上的人靠岸,湖面波瀾不驚映出兩邊的人,她在岸,他卻只佇立在船上。她輕輕的呼喚「叔同」,「叔同已死,你看見的是弘一」,他平靜的答,她再次不甘心的問「法師,什麼是愛?」
  • 長亭外、古道邊...參觀「弘一法師」李叔同舊居,感受不平凡的一生
    天津是李叔同的故鄉,他一生輝煌的成就得益於津沽大地深厚文化底蘊的滋養。在洋書房裡,有許多外來物件,洋書房是李叔同從日本學成歸來後以文會友的房間。意園是一個充滿意境的小花園,也是李叔同閒時休憩的地方,洋書房就是在意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