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李叔同先生嫡孫女李汶娟、李莉娟居士姐妹,豐子愷先生外孫宋雪君、楊子耘及臺灣弘一法師紀念會慧觀法師一行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在這座跨越了三個世紀的校園中尋找知名校友李叔同留下的點滴記憶,並來到安泰經管學院,瞻仰了由EMBA校友會捐贈的李叔同先生的銅像,舉辦了「聆聽叔同」研討會。
此行的緣起還要追溯到今年6月11日,由安泰經管學院主辦的「叔同銅像回遷揭幕儀式」與「叔同文化論壇」的舉行。豐子愷外孫宋雪君先生作為論壇演講嘉賓之一,分享了李叔同與豐子愷的師生情誼,以及《護生畫集》裡蘊含的「師生共慈悲」承諾。因時間衝突,李莉娟居士未能參加此次論壇,但也帶來親筆所書「持戒到彼岸,說法度眾生」贈給學院。論壇結束後,宋老對交大及安泰精心的安排和周詳的活動組織印象深刻,希望盡力促成李莉娟赴交大一行,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終於在4個多月後,李莉娟姐妹一行來到南洋公學,與叔同先生進行跨時代的精神對話。EMBA校友,銅像捐贈代表吳興偉、劉江賢、胡梅雄全程參與,陪同嘉賓共探過去的歲月。
由華山路校門步入交大,牆內寧靜的世界中,處處傳來歷史的迴響。一行人首先來到交大校史博物館,了解這所今年已有121周年歷史的學府。交通大學自建校伊始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教育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其中,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擔任總教習的特班,更是英才輩出,群星璀璨。叔同先生便是特班一員,在此第一次接受近現代知識教育,度過了他21-22歲的關鍵人生階段,並由此走向社會。在了解了交大為國家社會培養的各類人才和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觀看到第二展廳「人文社科」校友李叔同板塊時,李莉娟、李汶娟居士姐妹二人駐足參觀了李叔同的素描自畫像、譜寫的歌曲以及所著的《四書大義》,並且在李叔同撰文並書丹的白毓昆烈士紀念碑照片前進行了拍照留念。
一路由中院、新上院行至包兆龍圖書館,安泰經管學院田新民副院長與EMBA中心主任馬文玉已在門前等候。簡單的參觀後,嘉賓來到三樓的叔同銅像處,瞻仰銅像併合影。這座銅像由英國現代雕塑大師亨利·莫爾的傳人德拉哥·馬林·薛林納所作,EMBA校友會和學院領導們為這件作品傾注了許多心血,如今它已成為交大安泰的文化名片,讓更多的安泰學子、交大學子近距離感受叔同先賢風貌,學習叔同律己精神,將一縷人文之風吹入了安泰。
隨後進行的「聆聽叔同」研討會由EMBA校友劉江賢主持,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盛懿特別受邀前來。田新民副院長對李莉娟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表示,科學與人文精神並重,構成了百年交大的厚重底蘊,紅塵有印「李叔同」,出世之外映「弘一」,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對叔同先生的景仰不僅在出世前,也在他出世後。李莉娟居士首先對交大安泰精心安排此次活動的認真與嚴謹表示了感謝,這次走過祖父叔同先生在此讀書的足跡,內心感到十分欣慰與感恩。臺灣弘一法師紀念會的慧觀法師與慧寧法師向學院贈與了紀念會對弘一法師佛學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影音資料。盛懿老師講述了李叔同在南洋公學特班的學習對他人生軌跡的重要影響,EMBA校友吳興偉和胡梅雄則表達了自己對叔同先生與交大淵源的理解。
田院長代表學院向李莉娟贈送「叔同思學圖」,全體嘉賓都收到了由校友胡梅雄製作的「聆聽叔同」珍藏CD,研討會在與會嘉賓全體齊唱「送別」的歌聲中到達尾聲。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籍李莉娟姐妹的到來,希望未來可推動對叔同文化的探究,更多挖掘叔同先生的事跡、作品和精神,以此來影響和感染更多的交大學子,讓一股人文之風,吹遍安泰,吹遍交大。
研討會最後,馬文玉老師以交大「飲水思源」的感恩文化,表達了對EMBA校友捐贈叔同銅像的感恩,以及李莉娟居士一行訪問交大的感恩,並發出了邀請,希望嘉賓們下次再到閔行校區參觀,感受叔同母校日新月異的創新、發展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