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

2021-01-12 十月微暖暖

林語堂曾說過:「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1918年的西湖邊上,有一位衣袂飄飛的女子含淚站在岸邊,等著船上的人靠岸,湖面波瀾不驚映出兩邊的人,她在岸,他卻只佇立在船上。

她輕輕的呼喚「叔同」,「叔同已死,你看見的是弘一」,他平靜的答,她再次不甘心的問「法師,什麼是愛?」「愛,就是慈悲」,此時船已開動,他心若磐石,不似湖面泛起的漣漪,圈圈繞繞。

這是李叔同和妻子誠子之間的對話,39歲的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妻子追至西湖,淚眼婆娑的挽留,卻未得到滿意的答案。有人曾評價他:半世繁華半世僧,這句話在現代作家蘇泓月的書《李叔同》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她以詩意細膩的寫法生動的刻畫了這位出生於天津望族桐達李家的風流才子到一代名僧的傳奇人生。

他的學生豐子愷曾經這麼評價:「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那麼今天我將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為什麼這個才華橫溢的風流才子會毅然決然的放棄紅塵俗世而遁入空門?

什麼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也可按照低級別層次、較高級別層次和高級別層次需求來劃分。

生理和安全需求方面:低級別層次的需求的滿足恰恰是奠定一切高級別需求的基石。

李叔同出生於天津望族桐達李家,他爹李大善人李筱樓樂善好施,素來名望頗高,而李叔同更是李大善人老來得子,千呼萬喚期盼得來的。據傳,生產當日,喜鵲銜來一根松枝放在他娘的的床頭,從此李叔同不同凡響的人生也就開啟了。

叔同早慧,四歲便能隨母親習誦古詩格言,六歲從兄受啟蒙教育,七八歲便能背誦《往生咒》、《大悲咒》,十三歲攻各朝書法,聞名於鄉,十五歲時便做出「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名句。

除卻富庶之家,庶出之子的身份和生長環境讓他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外,李叔同從出生到二十六歲去日本留學乃至回國後五年,都過著真正富足的生活,不為生計發愁,不為生命擔憂,健康體健,衣食無憂。

這正滿足了馬斯洛的兩個低層次的需求,而馬斯洛的理論所闡述的是,人們在滿足基本需求時,會追求更高一層次需求的發展,李叔同也不例外。

社交需求:在親情、友情、愛情裡尋找塵世的答案。

李叔同和母親一起看戲時曾問母親:「他們咿咿呀呀的在唱些什麼呢?」,「情」,母親淡淡的答道,但是彼時的他並不能理解母親口中的情是什麼,他只知道,父親的大房一門,三位同樣失了丈夫的女人徹底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終日禮佛,好像從佛法裡能尋得答案。

後來,他再也不和母親一起看戲了,他有了自己的伊甸園,他要自己去探索那段粉豔的氤氳之門,不管是梨園裡的夢中情人楊翠喜,還是奉母之命所娶的俞氏,相敬如賓的日本妻子雪子,或是他流連過的李蘋香、朱慧白、高翠蛾等甚至白面玉郎金娃娃,他見過太多,探尋過太多,車水馬龍的夜市裡,熱鬧一閃而過,一句愛過是最好的答案。

親情之於李叔同是包容的,雖然他幼年喪父,但他並沒有很多的情感缺失,在教育、做人和被愛方面,母親身兼兩職,做的很好,20歲的他也有自己的朋友圈,與一眾好友義結金蘭,稱為「天涯五友」,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充滿詩意。

社交需求即愛與歸屬感,李叔同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這種需求,母親給的溫暖和嚴厲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缺失的父愛,有著同樣興趣愛好的摯友們陪伴度過困境,在楊翠喜身上迷失的愛情,或許在雪子身上得到了一點點的答案,總之,他成長了。

尊重需求:年少成名,在詩、書、畫、音樂、戲劇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享譽國內外。

「門外風花各自春,空中樓閣畫中身,而今得結煙霞伴,休管人生幻與真」,這首李叔同為「天涯五友」所作的七言絕句道出了五友風花雪月的詩意生活,而他也因得漢代甘林瓦硯而聞名於全上海的文人墨客,舉辦公會,自己做編輯自己發表,八面風光。他在詩、字上的成就確實值得眾人追捧,後人敬仰。

後隨著母親的病逝,李叔同遠走他鄉,留學日本,此時的他是那個站在不忍池邊有著淡淡哀愁的異鄉人李哀,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的新生。除了油畫,他還學習木炭畫、水彩畫,小提琴、鋼琴、填詞作曲、自己編排新派劇,這些都無一不成功。

戲劇家松居松翁先生曾回憶:「 李君的優美、婉麗,絕非本國(中國)的演員所能比擬.....倘使自《椿姬》以來,李君仍在努力這種藝術,那末豈讓梅蘭芳、尚小雲輩馳名於中國的劇界....」。

他,是一位藝術家。

有人曾評價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尊重需求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得外界的認可,信賴和高度評價,李叔同做到了,但他內心仍在追求最純淨、最真誠的東西,追求著更高層次的自我。

自我實現需求:落髮為僧,從此世間再無叔同只有弘一,一代高僧的養成。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只有深刻經歷過紅塵的人,才能如此堅決的放棄紅塵。

正如他的高徒豐子愷所說「他嫌藝術力道薄弱,過不來他精神生活的癮」。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半生漂泊,他註定是行腳僧,因為他有太多的佛法要弘揚,他有太多的啟發要傳承給下一代,他輾轉各個地方,往來於各個寺廟,從不是為了名聲,也不為利益,他只想把心中所悟訴於眾人,以慰人間疾苦。

他嘔心瀝血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華嚴經十回向品初回向章》、《清涼歌集》等等著作,研究比丘律和南山律,對律宗派別毫無成見,從善如流,編著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他是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完美結合的領軍人物,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即使他已經獲得如此成就,也從不在意身外之物,他的一床被子蓋了二十年,身上的衣服有100多個補丁,過午不食,兩餐也不過是一碟菜一碗飯,但他甘之如飴,在他幾次身患肺炎、痢疾、臀瘡,差點與世長辭時,他很平靜,很淡然,甚至坦然的安排後事,這種對生命的無畏和忘我,這種超然的境界都屬於這一代名僧。

結語:半世紅塵半世僧,正如豐子愷所言:出於幽谷,遷於喬木,不可惜,是可慶也。

豐子愷曾評價他,:「人生有三重境界。物質的生活,即衣食無憂;精神的生活,即藝術文化;靈魂的生活,即宗教信仰。」大多數人能達到第一層境界,有一些人能達到第二層境界,而弘一法師便是那個達到了第三層境界,滿足了自我實現需求的人,他皈依佛心,超越自我,超然塵外,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學大師。

所以,他的皈依是必然,他註定是那個不平凡的人,註定超越內心,成為那個超然物外的一代名僧。

張愛玲曾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芸芸眾生之於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弘一法師的圍牆外徘徊呢?

我是暖暖,關注我,一起探索情感的秘密。

相關焦點

  • 從十二星座角度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
    小科普: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定義:馬斯洛(1968)認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馬斯洛認為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
  • 馬斯洛需求的層次輪迴
    當物質追求得到了部分滿足後,人們又會很快地產生出其它的物質欲望和心理需求。由此,人的需求和滿足就在這種源源不斷的作用力之下相互催生著、慫恿著,使得人的追求產生出一級又一級的需求層次,即所謂的馬斯洛需求層次。最終,因為人們追求欲望的腳步快速地來到了需求的終點後,又很快地迷失到沒有了方向和目標的茫然裡,進而喪失了追求的動力,從而又再次陷入到對物慾追逐遊戲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複再重複的無盡輪迴之中。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在《植物大戰殭屍》中的運用
    文/一包沙袋rdw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能體現在網遊,尤其是MMORPG。但今天筆者要另闢蹊徑,嘗試分析《植物大戰殭屍》中需求層次理論的體現。而第四關獲得的,可持續存在,不僅保護玩家本身存活(遊戲體驗的延續),還保護玩家的其他植物(財產保障)的堅果牆,又從另一個角度實現了對安全需求的滿足。資源,攻擊,防禦三要素齊備其實還不止於此,《植物大戰殭屍》中許多植物的獲得順序先後都暗含了從短期存活需求到持續安全需求的邁進。
  • 當馬斯洛遇到咖啡,看看你在哪個需求層次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就是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鑽石與小度:智能語音助手背後的「馬斯洛需求模型」
    最新能夠證明這一觀察視角的證據,是剛剛發布的小度智能屏X10。作為繼X8之後的全新一代旗艦產品,小度X10蘊含了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對用戶需求的尊重。而尊重,恰好是馬斯洛模型的第四層。商品因提供尊重而得到市場認同,這個層次上最為大眾耳熟能詳的案例,就是鑽石。讓我們從鑽石的接受史裡,一窺小度的今天,智能語音助手的未來。語音助手與鑽石的共性鑽石是二十世紀的商業奇蹟。
  • 李叔同本是巨富之子,39歲時為何突然出家,弟子豐子愷道出真相
    這首《送別》是1913年李叔同為離開的好友所作的,如今它被人們用在各個分別的場合。那麼李叔同與我們這篇要談論的弘一法師又有什麼關係呢?1918年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李叔同,本是天津名門望族巨富之子,過著衣食無憂的富貴生活,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毅然決然跑去了虎跑寺,剃度為僧,法號弘一。
  • 幼兒開學季,難捨離別「戲碼」持續上演,「馬斯洛需求」為你解惑
    幼兒分離焦慮現象很常見,馬斯洛理論印證和需求有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焦慮心理。馬斯洛需求告訴你孩子分離焦慮背後的心理。幼兒分離焦慮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本思想代表人物馬斯洛理論來說: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自我歸屬需求(愛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當我們生理需求缺失、安全感缺失、自尊缺失、無法自我實現時我們會焦慮不安。
  • 社畜or 精英,差距不只百萬年薪——高知群體年輕人生態需求分析
    馬斯洛需求理論指明:人類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我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每一格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就會產生新的需求,即上一層需求。日前,有項目團隊選取某科研單位35歲以下年輕人,10個優秀團隊進行研究,分析了年輕人的現狀和發展需求,分析了年輕人離職的主要原因和訴求。
  • 不如歸去歸故山:李叔同虎跑寺出家斷塵緣
    這一男一女,便是李叔同和日本妻子福基。李叔同斷食之中邂逅真正的佛緣,從此痴迷不已,自知再不戀塵世,一心嚮往佛家的方外之地。所以,斷食之後不久,他便果斷辭職,再次來到虎跑寺,決意出家做和尚。拿的起,放的下,這是李叔同的本色,既能享受紅塵極致的快意,也能迅速斬斷前緣,剃度做和尚。
  • 他拋棄日本妻子,39歲出家為僧法號弘一,徒弟稱師父出家是必然
    1918年8月18日晚,李叔同靠著燭光,提筆寫下了他在俗世的最後一幅書法作品,寫完,他便將毛筆折成兩半丟在了一旁,第二天,天還不亮的時候,他毅然拋下1家中的妻兒,跑到虎跑寺,出家剃度做了和尚,法號:弘一,他便是後來中國最有名的高僧:弘一法師。
  • 談李叔同,他為什麼成為了弘一法師,從沒有人看到李叔同的這一面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李叔同,為什麼就成為了弘一法師。二十年前的一個大雪天,我去虎跑寺看弘一法師。八十年前的一個大雪天,李叔同到虎跑寺斷食辟穀。李叔同是泡過海水也燒過火焰的人,對於他出家的原因,一直有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即四個字——看破紅塵。如果你照著這個邏輯去想也是能想通的,什麼都看過了,那就看破紅塵唄!可是你想想,想想這百年以來的中國文人和名人,真正能看破紅塵拋家別子去當和尚的又有幾人呢?絕大部分都是嘴上說說的。
  • 需求與市場趨勢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 你有認識到自己處在什麼需求層次嗎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於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它是一個人從低級需求到高級需求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人從追求自己不斷進步的過程,當你已經滿足最基本的需求的時候,會追求更高的需求,這也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認識到自己處在什麼需求層次以期能夠更好地為滿足該層次而努力
  • 佛學之星:李叔同,未出家前文字般若已達「言出法隨」境界
    唐,玄奘大師,六祖慧能,還有一位,便是在家名為「李叔同」的弘一法師。而在這三人當中,只有李叔同是半途出家,傳奇性不及玄奘(《西遊記》男主角,吳承恩著),心性空達不如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早成絕唱,但論文字般若,當為第一。
  • 「弘一法師」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國,遺世而獨立
    李叔同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七歲就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八歲已經可以寫詩作賦。在啟蒙老師趙幼梅(天津名士)的教導下,李叔同進步神速。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歸國七年後,在1918年7月13日,三十九歲的他正式在虎跑寺剃度出家,從此遁入佛門。
  • 李叔同,一生都在「逃避」的人
    寫下《送別》不久後,李叔同出家了,從此他只叫弘一法師,不叫李叔同,也不叫李文濤(他的原名)。但不是改了名,就不是李叔同了,窮其一生,他都在逃避「李叔同。像很多世家公子一樣,年少的李叔同喜歡聽戲,當他看到天仙園頭牌楊翠喜時,他被迷住了,音色軟如棉,肌膚粉如蓮,眉間嬌滴滴。
  • 用三個心理學理論,解讀電視劇《中國式離婚》林小楓為何失去婚姻
    筆者認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白熊效應和南風效應共同影響了女主林小楓的心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用,讓林小楓不滿足婚姻現狀,提出更高生活品質要求,欲望不斷增長;白熊效應,讓懷疑和猜忌心理在林小楓心中越來越嚴重;南風效應呢?
  • 李叔同歌曲背後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送別》出自近代著名的奇才和通才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壯年出家,人生堪稱傳奇,而其作為音樂家的故事,他創作的眾多歌曲背後的時代和人生,則在新近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的《夕陽山外山:李叔同歌曲故事》中被完整地呈現出來。結合了古典詩詞意境和西方民謠曲調的《送別》  《送別》傳唱不衰,早已成為經典。
  • 芳草長亭:李叔同的油畫珍品
    2018年適逢弘一法師(李叔同)出家一百周年紀念。去年12月7日,其在東京藝術大學的畢業自畫像(油畫)成功複製回國,在泉州公開對外展出,成為研究我國早期油畫發展情況和緬懷弘一法師的重要載體。出家前的李叔同著戲曲服飾像弘一法師年輕時曾取名李岸留學日本,在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自畫像》現藏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是李叔同畢業時留給母校的唯一作品,也是李叔同僅存於世的幾件油畫作品中的重要一件。李叔同油畫《自畫像》此作畫右上角有畫家「李」姓以及「1911」的作畫時間的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