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歸去歸故山:李叔同虎跑寺出家斷塵緣

2020-12-11 天心的養心殿

歸燕

幾日東風過寒食,秋來花事已闌珊,疏林寂寂變燕飛,低徊軟語語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夢如煙,綠蕪庭院罷歌弦,烏衣門巷捐秋扇。樹杪斜陽淡欲眠,天涯芳草離亭晚。不如歸去歸故山。故山隱約蒼漫漫。呢喃呢喃,不知歸去歸故山。

1

1918年7月,一場細雨之後,西湖上朦朦朧朧罩上了一團霧氣,岸邊的垂柳,水裡的荷花,遠處的寺廟,近處的迴廊蘇堤,都變成了一幅模糊的山水畫。畫中有兩個模糊的人影,一男一女,男的清碩淡然,女的面容悽楚。這一男一女,便是李叔同和日本妻子福基。

李叔同斷食之中邂逅真正的佛緣,從此痴迷不已,自知再不戀塵世,一心嚮往佛家的方外之地。所以,斷食之後不久,他便果斷辭職,再次來到虎跑寺,決意出家做和尚。

拿的起,放的下,這是李叔同的本色,既能享受紅塵極致的快意,也能迅速斬斷前緣,剃度做和尚。他無牽掛,日本福妻子福基卻放不下,她是個為愛情遠渡重洋舉目無親的人,他是她唯一的支柱和依靠,他怎麼能撒手紅塵,出家當和尚呢!

福基找到李叔同在上海的朋友,求他們帶著她,來到了西湖邊,來到了他的身邊。

彼時,李叔同已經守節剃度,身穿灰色僧衣,法號弘一。本來是不想見的,也沒必要見,只是,她已經來到身邊,於情於理,不能不見。

她臉上都是淚,眼睛裡都是求乞,勸他回頭,訴說倆個人曾經的過往,不忍池邊的點點滴滴;他的眼睛,卻如一波淨水,已經得佛緣浸染,纖塵不然。他已經放下愛。

西湖,是情斷的地方,亦是心碎之地,千年前的白娘子斷腸在西湖,朱淑真自盡在西湖,福基,也在這裡嘗到了斷腸的滋味。他果然不肯回頭,並勸她:你有手藝,回到日本也會生活無憂,我不會太擔心。我心願已絕,再不迴轉,只是對不起你。從此,李世同已經在世間死去,弘一出世。

李叔同幾句話斬斷福基的念頭,一轉身上了小船,湖面被攪動,水波翻滾,小船劃開水面,輕飄飄駛進煙雨之中,李叔同背轉著身子,站在船頭,燕過水麵,風卷殘花。一轉眼,他的身影和小舟都已經消散在一籠煙水之中。

沒有回頭。

福基肝腸寸斷,追著小船沿著岸邊呼喚他的名字,一聲聲悽楚絕望,再也沒有絲毫回音。後來,她到底是不死心,又來到了他出家的虎跑寺,跪在寺外苦苦相求。

弘一法師打坐念經,讀書寫字,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塵世中的妻子。

11年夫妻情分,猶如利刃斷線,乾脆利落,再無餘地。

萬事都有因果,是這一世緣分盡了。

一個星期後,福基黯然離開杭州,返回日本,從此,杳無音信。

2

《歸燕》所選用的曲子是英國作曲家赫拉,歌詞已經完全摒棄了文人才子的傷春悲秋情懷,而是多了一些對大自然的嚮往,對歸隱的推崇和讚美,這是一個靈魂豐滿的男人在經歷過無數心的波瀾之後,終於到達的一個頂點和境界,萬物歸宗,到最高那一層的時候,無不是回歸自然。

幾日東風過寒食,秋來花事以闌珊。盛極而衰,水滿則溢,聚聚散散離合,花開將謝,花謝連著花開,生生不絕,衍衍萬世。幾日東風過後,寒食節一過,百花都開了,燦爛的春光無限好,愈發讓人想起秋末的頹廢凋零。樹上的葉子落光了,枝椏間失去了葉子的稠密和熱鬧,變的稀稀疏疏的,寒風要吹來了,冰雪要覆蓋大地了,燕子們受不了這寒冷,徘徊在低低的天空下,互相呢喃悄語,打算飛到南方去過冬呢!

春花秋月,有茂盛就會有凋零,大自然循環往復,時序永遠如此,襯託出了人生的如煙如幻。梁春去夢,綠蕪庭院,烏衣巷,皆是古文典故。華麗的高門庭院,青苔繞牆風景無限好,意蘊悠長。

這首歌,古意悠悠,很有些田園詩的味道。

李叔同捨棄塵世的繁華熱鬧,出家做和尚,他說不如歸去歸故山;陶淵明捨棄了人世的繁瑣和誘惑,隱居深山,他說因植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千年時光相隔的兩個人,殊途同歸,將大自然和生命渾然融為了一體。

詩意來自內心,自然也發自內心。悲戚幽怨,都不是歸去的時候,那只是紅塵的掙扎,只有如此淡然才算修到了時候。樹杪斜陽淡欲眠,天涯芳草離亭晚,不怒了,不愁了,不悲了,也不喜了,所有的濃烈都褪去了色彩,所有的情緒都化成了對大自然的追隨和認同,夕陽淡了,芳草模糊了,嗯,該睡覺了。

《歸燕》還有一段歌詞,是經常為李叔同歌詞加作第二段的陳哲甫寫的:雙雙燕子語關關,似語久客心懸懸。時序變遷天忽寒,西風吹薄雙襟單。呢喃,呢喃,呢喃,呢喃,整翮振羽穿碧天。計程已度萬家煙,形影相隨渴與餐。去年今日辭故園,今年昨日賦友旋。

不如歸去心安然,當似春歸在客先。呢喃,呢喃,呢喃,呢喃,不如歸去心安然。

人生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變數。悠揚的歌曲還在校園裡傳唱,大師已經攜雲而去,歸隱寺中。

3

剃度之前,他把所以的「負累」都處理了,筆墨紙硯篆刻作品贈送給西冷印社,歷年所寫的字都送給夏丐尊,其餘的衣物書畫,也有捐贈的,也有送給學生劉質平和豐子愷的,一衣一身上山去,從此不問世間事。

信仰是能夠超越身體苦痛的。有些人認為出家是苦,是自我折磨,殊不知,真正的出家,是因為信仰。信仰有著無比偉大的力,為了一個看不見的信仰,哥白尼不惜赴死,革命戰士也不惜赴死成全心中的義,心中的信仰。

無論什麼樣的信仰什麼樣的學問,修煉到最高境界,都是達到返璞歸真的自然之境。不會刻意去堅持什麼,也不會刻意去反對什麼,更不會執著什麼,人生的一切都變成了兩個字:隨意。心靈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南懷瑾說:放佛進入了時光隧道,過去,現在,未來的概念都被打破,一夢千年,千年一夢;一夢萬年,萬年一念。

樹杪斜陽淡欲眠,天涯芳草離亭晚。不如歸去歸故山。故山隱約蒼漫漫。呢喃呢喃,不知歸去歸故山。

風也清了雲也淡了,一己之力無法改變天下,一人之才無法實現拯救的願望,那麼不如順其自然,順應這春秋冬夏,宿命運理,用信仰的力量,用精神的力量的,來改變。來平和。所以,他在結尾默默的說:呢喃呢喃,不如歸去歸故山,不如歸去歸故山。

他經歷遍了這世間的繁華落寞,極致情愛和極致瀟灑,公子才子君子名士,獨領風光。

但凡,經歷過紅塵劫難的人,都會不同程度產生歸去故山的念頭,只是,各人修為不一樣,境界不一樣,追求的也不一樣,最後的因果,是因人而異的。

不如歸去故山,對於日本女子福基來說,失去了愛情,她的故山是日本,是不忍池的一草一木;對於李叔同這樣的奇男子來說,他的故山,是最後的歸宿,是順應佛緣。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國,遺世而獨立
    李叔同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七歲就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八歲已經可以寫詩作賦。在啟蒙老師趙幼梅(天津名士)的教導下,李叔同進步神速。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歸國七年後,在1918年7月13日,三十九歲的他正式在虎跑寺剃度出家,從此遁入佛門。
  • 佛學之星:李叔同,未出家前文字般若已達「言出法隨」境界
    唐,玄奘大師,六祖慧能,還有一位,便是在家名為「李叔同」的弘一法師。而在這三人當中,只有李叔同是半途出家,傳奇性不及玄奘(《西遊記》男主角,吳承恩著),心性空達不如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早成絕唱,但論文字般若,當為第一。
  • 李叔同本是巨富之子,39歲時為何突然出家,弟子豐子愷道出真相
    這首《送別》是1913年李叔同為離開的好友所作的,如今它被人們用在各個分別的場合。那麼李叔同與我們這篇要談論的弘一法師又有什麼關係呢?1918年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李叔同,本是天津名門望族巨富之子,過著衣食無憂的富貴生活,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毅然決然跑去了虎跑寺,剃度為僧,法號弘一。
  • 他拋棄日本妻子,39歲出家為僧法號弘一,徒弟稱師父出家是必然
    1918年8月18日晚,李叔同靠著燭光,提筆寫下了他在俗世的最後一幅書法作品,寫完,他便將毛筆折成兩半丟在了一旁,第二天,天還不亮的時候,他毅然拋下1家中的妻兒,跑到虎跑寺,出家剃度做了和尚,法號:弘一,他便是後來中國最有名的高僧:弘一法師。
  •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
    這是李叔同和妻子誠子之間的對話,39歲的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妻子追至西湖,淚眼婆娑的挽留,卻未得到滿意的答案。有人曾評價他:半世繁華半世僧,這句話在現代作家蘇泓月的書《李叔同》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她以詩意細膩的寫法生動的刻畫了這位出生於天津望族桐達李家的風流才子到一代名僧的傳奇人生。
  • 2021杭州元旦跨年話劇《李叔同.最後的情書》
    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特推薦——2021浙話新春話劇節 話劇《李叔同.最後的情書》!2020最後一夜,讓我們在這動人心的劇情中感受人間更多美好感情~2021浙話新春話劇節 話劇《李叔同.最後的情書》時間:2020.12.30-12.31晚19點半場館:杭州市 |
  • 談李叔同,他為什麼成為了弘一法師,從沒有人看到李叔同的這一面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李叔同,為什麼就成為了弘一法師。二十年前的一個大雪天,我去虎跑寺看弘一法師。八十年前的一個大雪天,李叔同到虎跑寺斷食辟穀。而八十年前的那個雪天裡,李叔同走出他所任教的那個學校時,一定也聽到了雪落在地上的聲音。我原先印象中的李叔同,風流倜儻。2007年是中國話劇一百年的紀念,如要說起這一點,肯定要說大師當年演的話劇版《茶花女》。除了排戲,他還畫畫,後來成為他正式婚姻之外的女朋友的春山淑子,就在他在日本學藝術中替他做過模特的。
  • 李叔同當年藏在西泠印社石壁中的印章 正在...
    但魯智深卻久久無法入睡,因為出家時,師父告訴他「聽潮而圓,見信而寂」,覺得這是宿命,就在六和寺坐化了。 國慶假期,有空的話還可以去趟虎跑公園,離六和塔不遠。 公園裡的李叔同弘一法師紀念館經過修繕提升後,剛剛重新開館。今年是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有一場印藏湖山——西泠印社李叔同「印藏」原印展,展出「印藏」原印41枚。
  • 他辭別妻妾出家為僧,小妾卻含淚說道:你普渡眾生,為何不渡我?
    李叔同在東渡日本留學時,愛上了一個漂亮的日本姑娘,這個姑娘名叫春山淑子,據說她曾經當過李叔同的繪畫模特。李叔同沒有和髮妻離婚,而是納春山淑子為小妾。那時富家公子李叔同過著家外有家的日子,他在天津工作的時候,就住在妻子和兒子的家裡,他在上海工作的時候,就住在淑子的小公館裡。淑子沒有給李叔同生育兒女,但是她很溫柔,深得李叔同的喜歡。這樣的日子應該不錯,事業成功,妻賢妾美,李叔同的日子真是幸福。
  • 弘一法師出家的背後,原來有這樣的真相
    他是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商人家裡。他從12歲就開始學習傳統詩書和繪畫,他的乳母常誦《名賢集》給他聽:「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格言裡暗藏的人生禪機以及榮華盡頭的悲哀,年少的李叔同全都能懂。
  • 李叔同:當代書法「醜書」鼻祖?70年後,黃永玉特意強調「不好」
    出家前送給夏丏尊的捲軸從此,他猶如蛇蛻新生、仿佛生命脫殼,捐棄故技,斬絕塵緣,只是一衫一缽一帕,潛心專修律宗,巋然一代高僧。他在出家前,有兩房妻子、三個兒子。晚年的他,與侄兒李聖章閒談,只抱歉一件事情,「出家前沒同你三嬸母商量,很對不起她」。日本夫人春山淑子,則在他張羅下,回到了日本。在杭州西湖邊最後一面,李叔同安慰她,「你有技術,不會失業」,掉頭不顧消失在西湖煙波浩渺間。日前,有著名文化人蔡志忠自稱「開悟」,且在少林寺大張旗鼓「出家」,看情形不過就是做戲,李叔同就非這等「票友」。
  • 李叔同,一生都在「逃避」的人
    寫下《送別》不久後,李叔同出家了,從此他只叫弘一法師,不叫李叔同,也不叫李文濤(他的原名)。但不是改了名,就不是李叔同了,窮其一生,他都在逃避「李叔同。像很多世家公子一樣,年少的李叔同喜歡聽戲,當他看到天仙園頭牌楊翠喜時,他被迷住了,音色軟如棉,肌膚粉如蓮,眉間嬌滴滴。
  • 李叔同歌曲背後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送別》出自近代著名的奇才和通才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壯年出家,人生堪稱傳奇,而其作為音樂家的故事,他創作的眾多歌曲背後的時代和人生,則在新近由山東畫報社出版的《夕陽山外山:李叔同歌曲故事》中被完整地呈現出來。結合了古典詩詞意境和西方民謠曲調的《送別》  《送別》傳唱不衰,早已成為經典。
  • 芳草長亭:李叔同的油畫珍品
    2018年適逢弘一法師(李叔同)出家一百周年紀念。去年12月7日,其在東京藝術大學的畢業自畫像(油畫)成功複製回國,在泉州公開對外展出,成為研究我國早期油畫發展情況和緬懷弘一法師的重要載體。出家前的李叔同著戲曲服飾像弘一法師年輕時曾取名李岸留學日本,在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自畫像》現藏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是李叔同畢業時留給母校的唯一作品,也是李叔同僅存於世的幾件油畫作品中的重要一件。李叔同油畫《自畫像》此作畫右上角有畫家「李」姓以及「1911」的作畫時間的籤款。
  • 「布穀」還是「不如歸去」
    據記載,士大夫們又常常將其鳴叫之聲解釋為「不如歸去」,當也是模擬其聲音之義,勸人離開是非之所、歸去田園。因此,被文人們賦予了更多更豐富的內涵。有柳永纏綿的「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柳永《安公子》),也有張炎蕭索的「幾回聽得啼鵑,不如歸去」(張炎《祝英臺近》)。
  • 李叔同:前半生鮮衣怒馬,後半生皈依佛門,拋妻棄子終負愛人
    對於誠子來說,生活明顯是後一種,得知他決意出家的那一刻,她不由得想起多年前在日本時,那個忐忑羞澀等自己答覆的男孩,幾年後,他要歸國而去,自己荒唐地提出要與他成婚,荒唐地隨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如今呢,他就舍了兩個年幼的孩子和自己,無情地忘了過去的一切去追求那虛無縹緲的佛!他,李叔同怎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