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非遺客廳」
在進博會新聞中心精彩呈現
在其它很多展區
也融入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元素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進博非遺秀」特別節目
通過廣播節目、抖音視頻、微信圖文等形式
尋找進博會中的非遺之美
分享非遺展品的幕後故事
上海市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撕紙代表性傳承人 華興富
徐匯區凌雲街道社區學校常務副校長 劉倩
為您講述進博會現場的紙上生花
01
非遺撕紙「撕」出進博吉祥物
手指翻飛間,只需幾分鐘,活潑的進博會吉祥物「進寶」便在70多歲的華興富老師手中誕生了。
進博會第一天,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撕紙的代表性傳承人華興富老師便在新聞中心「非遺客廳」現場演示了——紙上生花,引得觀眾連連讚嘆。
撕紙有撕、挖、摳、摘、鏤貼等諸多技法,結合花鳥樹木、歷史典故、現代題材等創作出千變萬化的生肖、窗花等。撕紙幾乎就是華老師的整個人生,他潛心研究,不斷總結,設計出了一系列簡單的符號元素,以便更好地傳承這項古老的技藝。
華老師告訴我們,技巧掌握了,創意其實才是最重要的,正所謂「功夫在臺下」。
華老師還說:「能夠在進博會現場向大家演示撕紙,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兒,這是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禮物了!」
撕紙隨心所欲、古樸活潑,是最原始但也最豐富的民間藝術之一。世界上沒有兩張完全一模一樣的撕紙作品。因為撕紙重在紙韻、紙趣、紙感,需要細細琢磨,輕巧用力,感受每張紙獨特的脈絡和厚薄。
撕紙作品與剪紙最大的不同在於撕紙過程中留下的自然毛邊,看似粗糙,實則豐富了作品原始古樸、渾厚蒼老的韻味,也最能流露出創作者率真的藝術個性。華老師在創作中,尤其注重貼近生活、回歸自然的藝術表達。
華老師告訴我們,在進博會上,他還現場創作演示了《盛世福牛》撕紙作品。這是他的內心表達,耕牛最能代表中國人品德的作品,靈感主要來自於我們對於牛的尊敬和喜愛,像牛一樣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得做人,整個造型很結實,以站著的形態來展現,頂天立地。
而且,作品還結合了進博會場館國家會展中心的標誌「四葉草」,並融入傳統吉祥圖案、紋樣,樸實憨厚。
華老師為現場觀眾創作了一幅又一幅鮮活的作品,傳播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絢爛多彩,講述著中華民族流傳千年薪火相傳的故事。
02
非遺手工造紙點亮進博空間
非遺古法造紙
來自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凌雲街道社區學校在街道和區非遺辦的支持下,於2016年引入原生態又實用環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貴州石橋「皮紙製作技藝」。
在校園裡闢出200平米建設造紙體驗基地,精心設計常態化體驗項目和專題性的體驗活動。
通過藝術家庭日、未成年人社區實踐活動、老年教育課程等進行傳承和學習,讓社區居民不用跋山涉水,在社區裡就能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傳承祖先智慧,感知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時學習低消耗環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智慧。
非遺古紙手工燈
在貴州古紙的基礎上,參與者的精心製作,以及藝術家的濃墨重彩,古紙有了海派韻味,使其在進博會新聞中心的非遺客廳裡灼灼閃亮。
為了在進博會更精彩呈現,凌雲街道特地請來了書畫名家前來助陣。
著名畫家、上海大學教授、上海市老年書畫會會長馬中庸先生;大無限藝術學校校長、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吳寒松。
還有來自徐匯區書畫協會的沈愛良、黃建軍、餘英皓、王際粱;凌雲街道梅園書畫社的餘勇良、林永良、畢潔紅、王玉珍、賈林寶、王欽心、吳珂英、李基元等參與其中。同時,特地邀請徐匯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區政協委員、秋海堂堂主徐宏斌為凌雲新制的古紙冊頁題字。
這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非遺和生活的和諧相融,非遺從歷史中走來,在生活中相遇,這大概就是非遺最美的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