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漢字還是要電腦?我們差一點就錯過了IT時代

2020-12-20 騰訊網

電腦的出現和普及讓人類社會進入電子時代,但在早期,電腦的功能很弱,漢字的輸入成了一大難題。

有些歪果仁甚至還把中國人輸入漢字的場景想像成這樣——

在計算機編程時,1個漢字就要佔用2個字符,這樣寫的程序顯得臃腫,並且影響編輯。

上世紀60年代,IBM公司曾發動上百位計算機工作者、漢語工作者耗時數年研究漢字在電腦上的運用,卻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不是漢字死,就是電腦亡(Or die out Chinese Words;Or die out computer)」。

這導致了一些人質疑漢字在電子時代的適應性,再一次提出了「漢字拼音化」、「漢字字母化」的意見。

漢字的編碼

還好,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難而退。

20世紀80年代,許多中國人都在研究漢字在電腦中的輸入輸出問題。這裡面做出最大貢獻的是發明五筆輸入法的王永民和發明了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王選。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五筆輸入法可謂是漢字輸入中的王者,屬於用電腦必學軟體,完全可以說凡在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基本上都受到過五筆輸入法支配的恐怖。

要背字根表、要學會拆字,這無形中提高了入門的門檻。

至於倉頡碼、四角號碼輸入法等,就更難學了。

拼音輸入法倒是最容易上手,但漢字同音字很多,還有些人翹舌、平舌音不分,有無後鼻音搞不清,再加上方言的影響,導致打出拼音來候選字太多(用專業術語講就是重碼率太高),極大地影響了輸入的效率。

上面說的這些可能現在的小朋友們不覺得,那是因為隨著計算機的性能的飛速提升,漢字輸入變得更智能化,通過系統自動學習,擴充詞庫,慢慢做到了智能聯想、整句輸入,這樣才有效的解決了同音字的重碼問題,大大提高了漢字輸入的效率。

所以現在五筆也漸漸被更為親民的智能拼音輸入法代替。

而且隨著語音技術、手寫識別技術的成熟,智能拼音輸入法也慢慢退居二線了——像筆者平時在手機上基本就是用訊飛語音輸入。

王選與妻子陳堃銶一起查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的排版膠片

在輸出方面,王選發明的漢字雷射照排系統開創性地採用「輪廓加參數」的方法描述漢字字形,將我國沿用數百年的鉛字印刷帶入了電子時代,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王選本人也被譽為「當代畢昇」,方正集團也是憑藉這套系統起家的。

哪怕到了現在,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的「圖像視頻識別技術」「字庫自動生成技術」「寫稿機器人」等成果,也都是在王選開創的技術基礎之上延續出來的。

想當年筆者初學電腦的時候,很多軟體都要靠國內的程式設計師們做漢化版,翻譯軟體也是裝機必備。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人員的努力,越來越多的軟體配備了中文版,中文作業系統、中文軟體,甚至我們自主研發的CPU等軟硬體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幾乎再沒有什麼人提起「電腦中要不要用中文」的話題了。

深度作業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麒麟晶片

放眼未來,5G、6G、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中國都有布局,部分領域還領先全球,因此漢字在未來科技時代更不用憂心存活的問題了。

天佑漢字!

歷史總是在漢字最苦難的時候,

讓它得到了生存的機會,

這如同中國的國運一般,

雖歷經百折千回,

但依然頑強挺立。

我堅信:

打不死的,

終將讓它變得更加強大!

(下一篇我就講講那些拋棄了漢字的國家的尷尬事兒)

附:漢字演變表

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

相關焦點

  • 網絡時代 我們怎樣書寫漢字?
    網絡時代,筆是輸入法,墨分RGB(紅綠藍色彩模式),紙有doc、txt,行、楷、草、隸、篆的轉換,也不過滑鼠一點。今人的書寫狀態,已發生巨變。   遠離紙筆、親近鍵盤,闖入網絡時代的漢字書寫,有了哪些信息化的變形?我們該如何重拾漢字之美?又該如何看待越來越頻繁出現的「提筆忘字」?
  • 我那麼努力去愛你,還是差一點,我們就白頭偕老
    你要一直愛……我願意。你要一直陪……我願意。你要一直愛我愛到年華老……我願意。你要用整個青春去……我願意。這就是青春,在無數個玩笑原本應當成玩笑的片刻,你卻過於認真。認真的,你最終真的用整個青春去愛一個人,愛那個參與你青春所有時空、所有片刻的那個人。你如此認真,哪怕她一直只覺得那是你年少無知的幼稚和天真。
  • 電腦時代的漢字書寫之憂:中國人不會寫中國字了
    此類做法,雖則於使用上並無大礙,但多少讓人感覺到一絲寒意,數千年歷史的漢字,竟然以這樣一種方式被「記住」。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國人「提筆忘字」的危機具有可怕的彌散性,它既體現在成年人中間,也表現在青少年學生身上,電腦時代越發達,其蔓延速度越迅捷。
  • 為什麼我們要用簡體中文?香港、澳門和臺灣使用傳統漢字。讀完後
    為什麼我們要用簡體中文?香港、澳門和臺灣使用傳統漢字。讀完後,我們終於知道真相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許多智能軟體的出現,我們已經減少了文字的使用,常常會覺得自己對手機或電腦上的文字了解得很清楚,但當我們想寫出來的時候,卻覺得自己不知道怎麼寫。
  • 電腦代替書寫 民眾漢字功底薄弱錯字別字扎堆
    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與應用,當鍵盤輸入逐漸代替手工書寫,提筆忘字也似乎已成為網際網路時代司空見慣的事了。而鴻雁傳書、倚馬可待這種情景在現代化的今天幾乎難覓蹤跡。很多常用詞語,在電腦上非常容易敲打出來,甚至僅僅輸入幾個字母就能顯示出一大串字句。可是如果手寫的話卻不免叫人犯難,到底是兩橫還是三橫?有沒有那一撇?似乎都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漢字已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 魯迅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又為何要堅決「廢」漢字?
    他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從倉頡造字以來,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說過這樣的話,要知道我們國家之所以傳承千年沒有出現一次斷流,靠的不是什麼運氣,靠的是我們一直延續直接的漢字。這句話讀來很是令人憤怒,那麼文學巨匠魯迅又為什麼說這句話?
  • 日本網民熱議:如果日本真要廢除漢字,能行得通嗎?
    不管是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7、那你全部寫成平假名和片假名試試,會變得遲鈍而且難以閱讀8、如果能突破同音異義詞這個難關的話,倒是可以廢除9、有廢除的必要嗎……10、如果要廢除漢字的話,那堅持日語也沒有意義了。
  • 韓國議員提議要教孩子漢字,這是後悔了,要恢復漢字教育?
    所以日韓的上流社會,一大批有見識的階層,對漢語和漢字都非常熟悉。在古代,日本人和韓國人熟悉漢語,數量也不算多。即使到了明朝,韓國還是有很多人為了成名而去中國,不僅是中上階層,日韓也有,有大量的漢字甚至韓語,據說他們的世宗王創造了韓文。但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今天的韓語其實並不是一個成熟完整的漢字,更像是我們的漢語拼音。
  • 手機萬能的時代不需要電腦嗎?新手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電腦
    自從手機不斷的被開發,很多操作在電腦上就可以輕鬆完成,比如說我們日常社交所需要的聊天,那麼手機上多款聊天軟體可以輕鬆搞定,而且還有非常輕鬆的語音輸入法,幫助我們輸入語音和漢字,如果我們需要一些金融幫助,也可以通過各大銀行的APP輕鬆完成,甚至有些人在手機上可以輕鬆創業,但是這個時代我們真的不再需要電腦了嗎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用不用漢字是他自己的事情,現在的韓文確實就是古漢語拼音是中國字的韓國發音,跟中國還是有關係。最好改用英文。這樣就跟中國徹底沒關係了!他們會恢復漢字的!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市場,市場在哪,世界性的語言就在哪!看看目前的英語,不就是英國、美國曾是最大的市場嗎?不用擔心,他們有漢字的基因,二十年或五十年後,自然還是講漢語!
  • 為什麼我們還是要懂一點哲學
    思想在人類祖先中發展 為什麼要懂一點哲學,我們可以看見歷史上每個哲學理論爆發的高峰,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科學革命,都是人類可以大量發表自己觀點擁有自己思想的時代。
  • 電腦時代,我們為何還要向鋼筆字致敬
    但是,就是這樣一所以新銳、科技為標籤的大學,卻通過這種方式向漢字書寫致敬。這應當是這起新聞引發討論的原因之一。當然更重要的現實背景是,隨著電腦的普及,鍵盤日益取代了鋼筆,提筆忘字成了某種書寫「瘟疫」;各種電子文檔在課堂與作業之間穿行,也使一些中小學生離漢字書寫日益疏遠。 書法是解讀我國文化傳統的重要關鍵詞。
  • 「差一點」就成功,差的是什麼?
    一生很輝煌也很燦爛的時光,也就屬於高中、大學和進入職場後,每次出現小差錯,就因為自己的不心思、不努力等等原因造成「差一點」。「差一點」就成功,差了什麼?在月考中,你總是抱怨的說:「為什麼我要把英語題做錯,好可惜,要是我及時的看清區別,我就可以拿到分了,差一點啊!」因為你的不細心,造成你的「失分病」,差一點差的是你的細心。讓你錯過多考幾分的機會,在下次何不多多鍛鍊自己,準確的找到錯點,保證下次能拿到分數如何?
  • 漢字對韓國的影響有多深,為何總有韓國人提議要恢復漢字教育?
    漢字對韓國的影響有多深,為何總有韓國人提議要恢復漢字教育?現在世界上的通用語言是英語,這是因為當年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神一般的影響力而得來的。就拿中國周邊的鄰居來說,第一個,日本那不用說了,現在日本語中還參雜了大量的漢字,在幕府時代的日本,上流社會的人都競相學習中國的文化著作,三島由紀夫的小說中就提到大正時期天皇的愛臣以精通宋學為榮。越南更不用提,人家曾經就用了上千年的漢字,甚至越南還有科舉制度。
  • 漢字讀音變與不變之爭:要標準化,還是要約定俗成?
    雖最終稿還未出爐,關於漢字讀音的爭議已經出現,漢字的讀音應當改變嗎?如果要改變的話,是應當將之標準化,還是按約定俗成做出更改?我們今天公認的一些所謂『古音』其實不一定是對的,比如『吐蕃』讀fān還是bō依然有爭議。」 蘇哲倫說,「我認為對於古詩文中才會用到的字,讀音可以按照我們約定俗成的『古音』,畢竟『一騎(qí)紅塵』破壞了平仄規矩,『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破壞了押韻。」
  • 漢字史上的三次危機,這個人我們不應該忘記
    當世紀偉人牛大師寫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樣的宏作時,我們卻還在四書五經考科舉,還在留著辮子討論天圓地方。以至作為後人的我們都不敢相信,愛新覺羅·玄燁和牛頓是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人。巨大的文化和科技代差造成的後果就是西方人把我們當猴子,你說人會在乎猴子是怎麼想的嗎?
  • 《我在未來等你》差一點因為海報錯過這麼有趣的劇
    差一點因為海報錯過這麼有趣的劇。青春劇總是離不開考試和愛情,一份甜甜懵懂的初戀女神和傻傻的男孩,一次決定暫時決定命運的考試,組成了一段青春的旅程。《我在未來等你》也不沒有逃脫青春劇的基本設定,初戀和愛情,但它不僅利用了男生的視角講述青春這段故事,並且還使用了雙視角。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五筆的發明者王永民認為:「當電腦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外人士曾有一大困惑——成千上萬的漢字,能夠進入只有 26 個字母鍵的計算機嗎?那個年代,國內外報刊上登出了『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產士』的文章,宣揚漢字『走進了時代的死胡同』,該『壽終正寢』了。」
  • 計算機「接納」漢字,永遠要感謝一個光輝的名字
    要跟上世界信息化發展步伐,漢字必須與計算機相結合,否則中國將難以進入信息化時代。  為改變這種落後狀況,1974年,我國設立「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即「748工程」。這讓當時在北大無線電系任助教、已病休10多年的王選,找到了奮鬥方向。  當時,國外流行的是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機,但王選通過反覆分析比較,認為它們都不具前途,且在當時中國存在巨大技術困難。
  • 激辯"漢字危機":書寫危機還是教育危機?
    只要我們把手寫漢字當成「國粹」去保護,把書法當成藝術品去珍藏,價值越來越高,就不會出現危機。  網友4321:漢字本質的屬性是一種交流和寫作工具。漢字也應該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我們還都會認、會讀,能夠運用現代工具輸入又有何不可,況且我們也還沒有到喪失書寫能力的地步。  當電腦傳入中國後,怎樣將漢字輸入電腦成為中國與國際接軌的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