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7日首航,2007年10月25日第一次商業飛行。2009年7月9日,新加坡航空開通首班新加坡至香港A380航班。2011年10月17日,A380飛機正式執行中國大陸第一個載客飛行任務,首飛北京到廣州航線。2012年3月1日,南航第三架A380平穩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並於3月2日正式投入運營北京-香港航線。
A380在投入商業飛行中經歷過一些如發動機爆炸的狀況,短暫停飛的情況,加上產能和訂單的因素,目前看A380這個項目製造商肯定是要賠錢了。現在即便是跨洲際的飛行,像波音787和空客A350這類新型科技含量很高的雙發寬體客機也可以很好的滿足各方面的需要了,所以A380就顯得有些雞肋了。
國內市場決定近幾年很難實現的原因在於空客A380要想盈利就必須把頭等艙賣出去,而國內多數時候頭等艙是空閒的或者是給經濟艙升艙用的。花錢買頭等艙機票的可以說不多。而380擁有最多的航空公司阿聯航空,可以參考下那個奢華的頭等艙。經濟艙可以說少的可憐。我想全球能這麼土豪的也就是阿聯了。
目前客機成本中燃油成本佔總飛行成本30%-40%。目前北京到廣州編排接近3.5小時,380每小時耗油12噸,每頓航空燃油4000元計,燃油耗費17萬元。我們取33%作為燃油佔比,這樣A380北京到廣州的大體成本為50萬以上。
很多人說大型客機對機場起降要求高,雖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卻不是最重要的。空客A380目前等起降條件是4F機場,不過4E級機場均可以減載起降4F級的空中巴士A380飛機,當然,僅限特殊情況可以這樣操作,國內4F機場目前有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鹹陽、桂林、瀋陽、武漢、杭州、鄭州、昆明等地。但是就目前而言,以上這些機場基本是覆蓋了全國航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客流了。甚至達到百分之八十。所以說起降空客A380對機場要求高並非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