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瑾華
繼《西風東土》出版將近四年之後,熊培雲又一部「旅行沉思錄」——《尋美記》面世。
在新著中,熊培雲記錄了自己在美國的兩次孤獨遠行,以及數年後的回望與沉思,詳細探討了獨立戰爭以來美國開國國父及普通民眾在塑造這個國家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美國真的如說鮑德裡亞所說是一個「已實現的烏託邦」嗎?它是怎樣一步步實現的?而現在又是否正在走向它的反面?
熊培雲在生活現場與歷史縱深間不斷切換視角,「人性的幽暗」與「理性的利己主義」這兩個核心議題散落在全書的各個章節,不但寫出了美國社會「烏託邦」與「現實主義」這兩種特徵既相互衝突又相互轉化的一面,也寫出了人性與制度相互糾纏互為因果的一面。
沒有人不是一座孤島。與其詛咒海水,不如建造船舶。除了觀照歷史與現實,《尋美記》中更有大量熊培雲涉及人生意義與人之境遇的思考。
熊培雲在書的後記中感言:「坐在託馬斯莫爾和託馬斯潘恩故國的咖啡館裡,終於完成《尋美記》最後的整理,這也算是一種緣分。按我在書中的理解,這兩位託馬斯都為美國的誕生譜寫藍圖。而現在,終於到了要和他們說再見的時候。寫完這篇後記的最後一個字,我將徹底失去對這本書的控制。用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的話說是「作者死了」。剩下的一切,一本書有著怎樣的意義和命運,只能交給讀者和時間。」
「若干天前偶然讀到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一首短詩,講的是「我」停在路邊看司機換輪胎。他不喜歡自己來的地方,也不喜歡將要去的地方,而此時還在看著司機換輪胎,心中充滿了厭煩。有政治性的解讀認為這首詩表達了布萊希特對東德由納粹德國走向紅色蘇聯的不滿。而我更願意將此路邊意象理解為對人類荒誕境遇的揭示。過去與將來都令人憂愁,而人在此地此時的努力又似乎只是為了繼續擁抱所有憂愁。沒有什麼是澄澈的,現在同時被過去和將來汙染。就像貝克特筆下的「等待戈多」,人生只是一段難熬的歲月,穿插著無數重複而無望的等待。」每次寫完一本書,熊培去習慣於紀錄下自己那一刻的心情。
2019 年7月7日(周日)晚7點,錢報讀書會邀請著名作家熊培雲先生,攜新書《尋美記》做客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分享他的旅美經歷與思考,聊聊過往的榮光與人性的幽暗。
搶先讀
《尋美記》書摘:
一位母親的努力
車輪滾滾,鉛雲浮動。在美國旅行,我有一種明顯的感覺,相較於歐洲國家的去宗教化,美國雖然在政治上早已政教分離,但在文化傳統上還是保留了濃厚的基督教內涵。除了隨時可能遇到的傳教者,最能說明問題的恐怕還是美元,上面印著「In God We Trust」(我們信仰上帝)。
半路上,我遇到一位華裔女子。她去斯泰特科利奇是為了上星期日的宗教課。為此,她隨身帶了一個厚厚的文件夾,裡面裝著不少資料。我開始注意她時,她正在看尼希米修建耶路撒冷城牆的故事。
「您關心美國大選嗎?」我問。
「不關心。」女子解釋說她雖已旅美十年,但並沒有加入美國國籍。
「不過我兒子九年前出生在美國,算是美國人,將來他會關心美國大選。」她補充道。
這些年,時常有熟人或朋友移民美國或者只是在美國生子然後帶回中國。不知道這位女子在美國生孩子是早已有之的悉心準備,還是抵美生活後的隨遇而安。一個聲音對我說:個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地,但可以決定孩子的出生地;另一個聲音又在對我說,「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為一個孩子的出生做好準備」,這是辛波斯卡的詩句。
我知道這個世界沒有為我的出生做好準備。我是在父母吵完架後出生在外婆家的,而且骨瘦如柴。我無法責備母親當年不注重營養,那是一個腦子裡全是思想而肚子裡沒有糧食的時代。
我們這些地球上的過客,無論出生在宮殿還是茅屋,這世界都沒有做好準備。當一個個尋歡作樂的受精卵長成了人形,就被無情地拋進這個世界,像一隻熟透了的蘋果重重地摔到地上。
既然都是未經選擇的出生,哪有什麼人生而自由?有的只是無往不在的枷鎖。具體到現實,就算美國真如鮑德裡亞所說是「已實現的烏託邦」,它同樣有著各種各樣或明或暗的問題:種族矛盾、宗教衝突、貧富分化、槍枝泛濫……2016年的總統大選,更加暴露了這個國家隱藏的民意分裂。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即使是世界唯一超級國家的美國也沒有為一個孩子的出生做好準備。
然而,這又有什麼關係?為了歡迎我們到來,世界不僅為我們準備了條件,也準備了逆境,不是很周到嗎?這世界包括其所暗藏的苦難,對我們比我們對自己要用心多了。假如沒有逆境——包括無聊至極的瑣碎、淬鍊靈魂的痛苦以及刻骨銘心的抉擇之困,一個人的成就最後難免淪為精緻的平庸。
只要人有欲望,並且謀求欲望的滿足,人就永遠生活在苦難之中。幸福轉瞬即逝,唯有痛苦持久綿長。相較於幸福,痛苦更能給人以存在感,並感知世界的存在。在此意義上,雖然實現烏託邦是人類持久的夢想,但是人性卻不真正需要那樣的人間天堂。當一個欲望清單(烏託邦A)被滿足後,人類還會開出下一個欲望清單(烏託邦B),因為代際更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起點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