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報讀書會|阿來來到西湖邊:《雲中記》裡的42種植物你識得嗎

2020-12-10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通訊員 鄭秋明

從海拔五千米的藏地高山,到荷花開好了的盛夏江南,阿來,來了。

畢竟西湖六月中,荷風吹送陣陣清香,遠山近水,如在畫中。8月9日下午,在剛剛結束的2020春風悅讀盛典上獲得白金圖書獎的著名作家阿來,帶著他從藏地,從雲中而來的智慧光芒,做客錢報讀書會。

來杭州的這幾天,只要一有空,他就在西湖邊遊走,對著各種植物、小花小草竹林荷花,拍了又拍。

9日下午3點,赤日炎炎,寶石山上的純真年代書吧擠滿了慕名而來的讀者,現場坐不下了,來晚的讀者,就在樓上看直播。等到5點多錢報讀書會結束,再排隊找阿來籤名,交談上幾句。

四川和杭州,相距數千裡,讀者對作家的熱度使得彼此零距離。分享會現場,讀者對阿來表達了熱力四射的追捧,活動開場前半個小時,幾位讀者迫不及待來到阿來身邊,與心目中神交已久的作家交流,可見這位作家的作品經久不息的影響力。

阿來健談,言語中充滿哲思,令在座聽眾大呼過癮。

分享會現場,讀者不約而同地提到《塵埃落定》,那是阿來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家族的興衰,一舉獲得茅盾文學獎,當年他41歲。眾多讀者通過這部書認識了阿來,有位女孩說她因而愛上了藏地,去那裡遊玩,探尋故事,尋找自己。

談及藏地本身自帶的神秘氣質,阿來表達了他的文學觀:「我想講的是首先是發現我們的生活,重視我們自己呈現的。那些作為遠方的,神秘色彩的,我不想作為一個獨特的東西加以美化。「我們的時代,文學,需要找到更多普遍性的東西,而不是發現太多差異性。我更願意看到普遍人情、人性、價值觀。」

從《塵埃落定》,到六卷本的《機村史詩》,藏地故鄉、信仰和自然常見於藏族人阿來的筆端。

2019年,《雲中記》出版,這一次,他回望故鄉的浩劫,寫出了重生和希望。

【《雲中記》與莫扎特:我想我需要有點美好】

「阿巴一個人在山道上攀爬……」分享會現場,朗讀者梅子以優美語調讀出書中文字的詩性之美。《雲中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汶川地震後,四川一個300多人的藏族村落——雲中村傷亡100餘人,根據地質勘測,村子所在的山坡將在幾年內發生滑坡,於是在政府的幫助下,整村搬遷至一個安全的地方。然而,村裡的祭師阿巴內心越來越不安寧,他總是惦念著那些死去的人,最終決定返回雲中村,照顧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靈……從自然神性的角度,作者的書寫超越了苦難死亡,《雲中記》旨在書寫廢墟之後的新生,一個作家對生命的熱愛。

「我沒有要寫這本書,而且也不是為地震十周年寫的。2018年十周年那天,成都拉響警報鳴笛,聲音一來,整整過了十年所有記憶都來了,突然間淚流滿面。悶了半小時,我擱下手上寫了一半的那本書,電腦上再開了界面,寫了,後來才知道這本書叫《雲中記》。」

分享會上,阿來第一次朗讀了《雲中記》開頭的三段獻詞:獻給「5·12」地震中的死難者/獻給「5·12」地震中消失的城鎮與村莊/向莫扎特致敬/寫作這本書時,我心中總迴響著《安魂曲》莊重而悲憫的吟唱。阿來說,寫作這部作品,他一直是在莫扎特《安魂曲》的陪伴下進行的。

回到2008年「5·12」那個天塌地陷的地震時刻,悲痛而疲累的沒日沒夜救援之後,心靈的巨大震動和深刻疑問使他不能入睡,「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面對死亡只有這一種方式?除了傷痛以外,如果有對於靈魂的信仰,也許我們就不會那麼悲傷。面對死亡,有沒有更有尊嚴,更有價值,更體面更有意義的方式?」這時,也是《安魂曲》的聲音安慰了他,就像一次洗禮。

「我想我需要有點美好,在這特殊時刻又是星光沐浴之下,一方面方圓兩公裡之內幾千人死亡。我就悄悄地放,聽其中那悲憫的,莊嚴的,如泣如訴的,又不完全被悲傷壓倒的聲音。面對災難,我們很多人沒有被洗禮,如果我們被洗禮了,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抗日神劇拍出來,我們真正缺乏災難對我們的洗禮,洗禮,是對我們情感,精神影響的過程。聽著聽著,我猛一抬頭,車外圍了一圈人,有人在抽菸,大家都在聽,沒有燈光,我想完了要敲我車窗了,不過沒有。這個音樂有巨大的安撫力量,聽完人們就走開了,我也睡著了。」

【如果說治癒,不如說喚醒】

人經過洗禮,才能療愈。《雲中記》本身是一部治癒、光明的作品。

「很多時候,我們作為人情感脆弱,也會像鴕鳥一樣想躲避什麼的,寫災難,傾訴災難的一本書,我們是迴避的。生活夠艱難了,為什麼還要讀這樣一本傷感沉重的書?到底什麼是治癒,怎麼治癒?」分享會現場,主持人提問。

「說『治癒』也可以,我更喜歡『喚醒』這個詞。」阿來答道,「生活當中叫做義務、責任、使命這些詞,很空泛的,沒有真實的感覺。只有地震來了,確實來了,有那麼多亡魂需要得到安撫,才能感受到什麼,比如阿巴,真正作為巫師的職責這時才被喚醒了。地震來了,縣委樓都倒了,但所有幹部要第一時間集結報告,就地組織搶救,每個人只有被災難洗禮了,對自己真正的生命感才能建立起來。特殊時期,特殊情形下,一下子重大的責任,必須讓你承擔起來,所以我說人的喚醒,更願意看到其中人的積極成長。」

「那時阿壩州的一個副州長,救援五天之後,抱著我就哭了。我就說這個時候還哭什麼,你家裡人都在嗎?他說你這個時候問這個什麼意思?我在哭什麼你知道嗎?我參加工作,做的都是修個路,架個橋的工作,地震把我們三十年工作全部抹平了,你還有幾本書,我還有什麼?當救援沒有到達的時候,平常可能就是那種喝點酒的拉點關係的地方官員,就是這樣,抱著我就哭,說你沒來之前這我是老大,我哪敢哭一滴眼淚,我要一倒,指揮部就散了。再過幾年就退休了,還是在自己家鄉土地。就是這樣真切,都是真的,所以我願意用『喚醒』這個詞。」

【自然和人:人真是一頭驢】

「我很喜歡爬山,來杭州前兩天,還在海拔五千米的山上呆著,那裡人很少,人與自然呆在一起。我們現在稱去戶外的人為『驢友』,人真是一頭驢,吭哧吭哧往上爬,然後跟人炫耀到達的高度,走過的難度,對周圍那麼多植物、生命、地質現象,卻沒有一點感覺,一無所見。其實人類社會能不能發展,取決於自然。」

自然和人的關係,是阿來長期思索的命題,「中國小說中,自然植物往往處於無名狀態,但認識植物是一種科學。我覺得我們必須建立對於自然的認知,認識到我們有兩層關係,社會關係,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

「我們討論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都在地理中展開,但讀不到植物。從詩經時期開始,文學中的植物就很少,詩歌傳統裡,只有幾十種植物,唐詩宋詞裡也很少了。被中國人象徵化、人格化的植物出現很多,所有這些,其實它都不是它本身了,成了某種象徵:荷花是從周敦頤《愛蓮說》出現的,梅花是陸遊『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很糟糕,如果沒有進入象徵,對不起,我們就看不見它們了。今天我們來到了科學的時代,來到了跟自然對話的時代,我們不能還是一無所知。」

阿來非常喜歡杭州,常常一個人在西湖里暴走,說起西湖來如數家珍,這讓現場的讀者頗感意外。

「但如果深入讀過阿來的作品,就會發現,他身上有一種光環。這種光環首先是藏地山川、河流、萬物賦予他的。你很少看到一個跟植物、山川萬物這麼親密的中國作家,好像這些植物從他身體裡長出來的。」作家哲貴也是《江南》雜誌社的副主編,作為專業讀者,舉出阿來對自然的密切鍾情:「《雲中記》中,阿來老師寫了多少種植物,有人統計過嗎?我問過他,他自己也沒有統計。我這兩天仔細重讀了這本書,不包括胡羅卜、松樹之類常見的,他一共寫到四十二種植物。估計他可以認識七八百種高原植物。我本身是學園藝專業的,感覺到他對植物的認識,已經是一個植物學家認識的寬度,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一個作家的異質性。」

「自然,植物和人,可以說是閱讀《雲中記》的一把鑰匙,一個切入點。」

在《雲中記》中,既有伴隨《安魂曲》流淌的音樂性、變調,和故事情節交織密布的是自然、山川、植物對靈魂帶來的安撫和啟示。「有個情節我特別感動,仁欽的媽媽死後,舅舅也就是阿巴,說媽媽寄魂在藍色的鳶尾花上了。仁欽把鳶尾花拿回鄉政府,和女朋友從白天到晚上看著鳶尾花長出葉子來,一朵花的生長,也是一個人物的重新生長。這是看這本書讓我流眼淚的地方。文章的結尾也是用這朵花來結尾的,我們可以看出阿來老師寫《雲中記》的用意之一,多寫植物,多寫人類跟植物的關係,體察到寫這麼多植物的用意,不僅僅喚醒仁欽對媽媽的思念,情感,喚醒所有人類對歷史、現在、山川萬物、未來的一種情感。」

哲貴朗讀了《雲中記》的一段描寫,是阿巴跟外甥仁欽說的一段話:「不要怪罪人,不要怪罪神,不要怪罪命,不要怪罪大地。大地上壓了那麼多東西,久了也想動下腿,伸個腳。唉,我們人天天在大地上鼓搗,從沒想過大地受不受得了,大地稍稍動一下,我們就受不了了。大地沒想害我們,只是想動動身子罷了。」

阿來到達杭州的當晚,春風悅讀盛典的嘉賓毛尖、黃昱寧、何濤等陪阿來一起走西湖。半小時後,阿來因為一路上所見的各種花花草草拍個不停,走丟了。

【特別會學習的阿來問:讀書還要勸嗎】

「對年輕人的閱讀建議是什麼?」分享會上,年輕讀者提問,阿來坦言:「我的建議是,自己尋找閱讀方向,自己可以進行系統性閱讀,哪怕是手機。手機這麼好的平臺,全世界圖書館都在手機裡,你不到圖書館去,你偏要去讀明星緋聞諸如此類亂七八糟的,你覺得自己有大把光陰可以虛擲,所以我不建議勸的。過去講勸善,勸人行善,現在讀書也要勸,這個很麻煩。我最近手機裡有三個閱讀系列,使自己保持中文閱讀的美感。一個是讀杜甫、李白全集,一個讀《二十四史》,只講我自己,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做到可以不給自己找藉口,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閱讀。」

「他是個特別會學習的人。」分享嘉賓哲貴的話,印證了阿來的博學求知,「2016年12月,阿來帶隊到臺灣交流,他是團長。有天記得是凌晨1點15,偶然敲他的門,他出來,手裡拿著本書。這個時候裝模做樣拿著書沒必要,像他這麼個作家,完全有理由不看書,凌晨還在看書,可見學習對他來說是個常態,是有生活、不斷學習的一個作家。」

為什麼你小說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阿來常被讀者這樣提問。他說,很多美好,就是書寫人跟自然的關係。「很多小說深刻到暗黑,但天天看這種小說,恐怕得搞成抑鬱症。過去文學給我們那些,杜甫、李白、蘇東坡,有著巨大的美感,給我們生命帶來的舒適,是非常大的美好的。」

作家鄭曉林也在場,他為大家補充了對阿來的認知:「除了藏族人、作家的身份,阿來還有個身份,長期擔任《科幻世界》主編社長,比如《三體》的劉慈欣,都是在他這裡成長起來,獲很多獎。所以在他身上,有朝向世界看過去的,目光如炬的那種目光。」

阿來就像一本讀不完的書,書裡住著不同面向、但同樣有趣的心靈。

從藏地到西湖,阿來來自雲中的文字,促人思索,帶我們到遠方去。

讀書會的最後,阿來作為春風領讀人,給我們剛上線的小程序【愛讀】的用戶,推薦了一本他在讀的書,會是哪一本?歡迎掃碼關注提取!

人物名片

阿來,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曾任《科幻世界》雜誌主編、總編及社長。

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八十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2000年,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18年,中篇小說《蘑菇圈》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成為「雙冠王」。

主要作品有詩集《梭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散文《大地的階梯》《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瞻對》《三隻蟲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等。2019年,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雲中記》。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醞釀十年,阿來終於完成地震題材長篇小說《雲中記》
    視頻:阿來在四川省圖書館演講解讀蘇東坡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時隔十年,阿來再出長篇小說!醞釀十年,阿來終於首度出手完成地震題材虛構文學作品。
  • 阿來《雲中記》:一切從決定去汶川後開始
    在街心花園,阿來看到許多人組成了人體的屏風,佑護一位即將臨盆的孕婦生產。再往前,每一輛獻血車前都排起了長龍。救災隊伍正在集結開拔。平時喧鬧的人群都有種莊嚴的沉著。阿來打電話要求參加青年聯合會的志願者隊伍,但因為體能和年齡而被拒絕。在成都的西門汽車站,他終於見到本在震中地段公路跑長途,卻奇蹟般帶著一車乘客毫髮未傷地走出重災區的三妹和去找尋三妹的妹夫。
  • 阿來《雲中記》:用頌詩來書寫殞滅的故事
    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也發表一年了。汶川地震時,阿來在成都。他目睹了這場駭人的災難,心靈受到極其巨大的震顫和創傷。很長一段時間,阿來不願寫有關這場災難的小說。「直至2018年的5月12日,我突然淚流滿面,一動不動坐在那裡。
  • 阿來「按下雲頭,寫了人的世界」:醞釀十年,地震題材小說《雲中記...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劉可欣2008年5月12日,阿來坐在家中寫長篇小說《格薩爾王》。他正在古代神話世界中徜徉。時間來到下午2時28分,世界開始搖晃。他抬頭看見窗外的群樓搖搖擺擺,吱嗄作響,一些縫隙中還噴吐出股股塵煙。
  • 《雲中記》獲首屆「青稞文學獎」 阿來點讚獎項「象徵高原文化、高...
    12月18日下午,在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盛典上,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被宣布獲得榮譽獎。阿來就是阿壩州走出的著名作家,他的老家就在阿壩州馬爾康。此次回到家鄉阿壩州,在九寨溝領取首屆青稞文學獎,他心情格外喜悅。在領獎前幾個小時,阿來還前往九寨溝非遺中心,認真參觀了各項非遺文化,尤其是對南坪小調以及九寨溝歷史上的古城變遷格外感興趣。
  • 阿來:讓道路筆直 讓靈魂清靜
    今天把寫作的標準降到如此之低我肯定堅持我的道路跟我的方向記者:您的《雲中記》做到了。阿來:我們中國人很難相信,死亡當中有美嗎?後來《雲中記》開篇我第一次寫了三段題辭,第二段我向莫扎特致敬。中國書裡講的植物、動物,我們也一無所知,而且我不感興趣。所以我想,當年我也是「驢友」,這大概跟「粉絲」這些一樣,是翻譯得最好、起得最好的名字之一。就是一頭驢啊。我敢這樣說,別人沒有必要生氣啊,因為我也是啊,我也這麼幹。後來是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南方報系的一幫記者去報導,請了葛劍雄跟我兩個當顧問。
  • 訪談|阿來:讓道路筆直 讓靈魂清靜
    今天把寫作的標準降到如此之低我肯定堅持我的道路跟我的方向北青-北京頭條:您的《雲中記》做到了。阿來:我們中國人很難相信,死亡當中有美嗎?中國書裡講的植物、動物,我們也一無所知,而且我不感興趣。所以我想,當年我也是「驢友」,這大概跟「粉絲」這些一樣,是翻譯得最好、起得最好的名字之一。就是一頭驢啊。我敢這樣說,別人沒有必要生氣啊,因為我也是啊,我也這麼幹。後來是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南方報系的一幫記者去報導,請了葛劍雄跟我兩個當顧問。
  • 李舫:一支安魂曲,一首光明頌——讀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
    阿來說他不能忍受自己對置身的環境一無所知,在這本書裡,我們懂得了他和這個世界之間相互對話的方式。在將近70萬字的長篇小說《空山》中,阿來再次顯示了他操縱故事和語言的能力,叫機村的藏族村莊裡的6個故事,道出了阿來心目中的村莊的秘史。
  • 首屆「青稞文學獎」獲獎篇目出爐 阿來《雲中記》獲得榮譽獎
    其中,著名作家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獲得榮譽獎。據了解,經中國作家協會《民族文學》雜誌社、阿壩州人民政府協商,決定自2020年起連續五年,共同舉辦「民族文學周·阿壩」和「青稞文學獎」評選等系列文學活動。
  • 用文學來實現救贖——《雲中記》閱讀記
    我認為,汶川大地震之後,經過了時光考驗、值得時代銘記的文學作品,一是李鳴生的長篇報告文學《震中在人心》,一是阿來的《雲中記》。阿來歷來提倡,作家要追求有難度的寫作,讀者需要嚮往有難度的閱讀。《雲中記》的文體明顯比《塵埃落定》更為收斂,更為節制,但更有力量,有鷹翅一般硬語盤空的大力。
  • 【新作熱評】梁海 | 我們的靈魂需要美感——讀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
    阿來的《雲中記》是一部以汶川地震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創作於2018年, 此時,汶川地震已經過去了十年。其實,災難發生之後,許多相關文字便隨即誕生,不僅僅是及時性的新聞,還有很多文學作品。人們迫不及待地用手中的筆記錄這場人類歷史上慘痛的災難。
  • 醞釀十年,阿來完成地震題材長篇小說
    阿來  時隔十年,阿來再出長篇小說!醞釀十年,他終於首度出手完成地震題材虛構文學作品。繼2008年寫完故鄉回憶系列長篇小說《空山》之後,阿來最新20多萬字長篇小說《雲中記》,將由《十月》雜誌2019年第一期刊發,單行本也將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  最新長篇寫了什麼?為什麼取名「雲中記」?阿來對這個長篇有著怎樣的自我評價?12月20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電話聯繫到阿來,聽他一一講述。
  • 阿來對話30國漢學家:用故事與世界溝通
    阿來坦言,自己從事文學寫作30年來,每一次寫作實際上也經歷了一次翻譯的過程:從藏語方言,到藏語普通話,再到中文普通話。「這也是在腦海中的一個翻譯的過程。」阿來說,很多讀者說,他的作品中有一些普通話中不常見的表達,比如「願你面前的道路是筆直的」,這句話是藏文中的一種祝福方式。
  • 阿來:一本書是自然發生的
    在汶川地震過去10年後,阿來創作了他的長篇小說《雲中記》,於2019年出版。「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阿來去做過長達8個月的志願者。阿來並未把那段經歷轉化為文學創作,直到十載過去,「那一天城市警報拉響,突然想十周年了,再也緊繃不住了。以前看到的場景、人復活了,就開始寫了」。
  • ...獲首屆「青稞文學獎」 阿來點讚獎項「象徵高原文化、高海拔...
    12月18日下午,在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盛典上,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被宣布獲得榮譽獎。阿來就是阿壩州走出的著名作家,他的老家就在阿壩州馬爾康。此次回到家鄉阿壩州,在九寨溝領取首屆青稞文學獎,他心情格外喜悅。在領獎前幾個小時,阿來還前往九寨溝非遺中心,認真參觀了各項非遺文化,尤其是對南坪小調以及九寨溝歷史上的古城變遷格外感興趣。
  • 錢報讀書會|「養」出蔣方舟的媽媽尚愛蘭,要來杭州講作文課
    11月23日下午3點,錢報讀書會邀請尚愛蘭在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來杭州上一堂「作文課」,也許下一個蔣方舟,就在來參加這場錢報讀書會的家長的孩子們中間噢。銘銘說:「松樹,或者梅花……」哦,敢情是「松梅竹菊」等幾種被提到次數最多的植物。
  • 2019年度小說排行榜揭曉,阿來《雲中記》等35部作品上榜
    其中,阿來的《雲中記》等5部作品入選長篇小說榜;王蒙的《生死戀》等10部作品入選中篇小說榜;葉兆言的《吳菲和吳芳姨媽》等10部作品入選短篇小說榜;二目的《魔力工業時代》等10部作品入選網絡小說排行榜。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小說排行榜在原有的長、中、短篇小說排行榜的基礎上,首次設立網絡小說排行榜,並擬於明年增設小小說微型小說排行榜。
  • 錢報讀書會|2020最後一場錢報讀書會,和蔣方舟一起遙望「南十字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2020年收官的一場錢報讀書會,會有些特別。所有錢報讀書會的朋友們,將與青年作家蔣方舟一起,當一回星際漫遊客,遙望宇宙中的那一顆「南十字星」。對著宇宙星辰,你,會想些什麼?
  • 阿壩州建成全國首個阿來書屋
    4月20日,全國首個阿來書屋在達古冰川景區掛牌成立。近年來,阿壩州以文旅融合為契機,積極創新「景區+文化品牌」模式,努力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藉助阿來文化品牌效應,打造集閱覽、咖啡、茶飲、文創產品、精品民族飾品等多種時尚元素為一體的阿壩文旅IP。
  • 大師見大師,《文學的日常》謝有順見阿來,《塵埃落定》命途多舛
    在這一期當中,當代小說評論界最知名的教授謝有順先生,來到成都,面見中國當代文壇最知名的作家阿來老師。兩位中國文壇的領軍人物都會聊什麼,他們又正在思考什麼,顯然,這些被記錄下來,具備留存價值。將這一次的面見稱之為大師見大師,並不為過。謝有順教授的水平,已經不需介紹。在國內文藝評論界,大量新秀都是謝有順先生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