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阿來在四川省圖書館演講解讀蘇東坡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時隔十年,阿來再出長篇小說!醞釀十年,阿來終於首度出手完成地震題材虛構文學作品。繼2008年寫完故鄉回憶系列長篇小說《空山》之後,阿來最新20多萬字長篇小說《雲中記》,將由《十月》雜誌於2019年第一期刊發,單行本也將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
最新長篇寫了什麼?為什麼取名「雲中記」?阿來對這個長篇有著怎樣的自我評價?12月20日,封面新聞記者電話聯繫到阿來,聽他一一講述。
《雲中記》的內容跟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有密切相關。「十年前,地震發生後不久,不少人一窩蜂寫地震,我當然也有衝動寫。但是我每次有衝動開寫的時候,我就會反問自己,還有沒有更好的寫法。還是再放一放。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那天,我突然被一個細節觸動內心,想起在地震中失去的那麼多生命,不禁熱淚盈眶。我覺得開寫的時刻,真正到來了。我就把手頭上正寫得很順的另外一部長篇小說放下,馬上就開寫這部醞釀已久的關於汶川地震的小說。就是《雲中記》。」阿來回憶起開寫這部小說的契機,仍然不禁感慨,「那天在書房裡,就我一個人,熱淚盈眶,邊寫邊流淚,這種狀況,我真的很少有過。」
為何叫「雲中記」?「雲中,是汶川地震中一個消失的村子的名字,也是小說故事的發生地。」雲中記,三個字顯得很美很空靈,阿來說,「我也很喜歡這種美感,世界上有很多令人傷心的事情,我們的靈魂需要美感。也是一個藝術效果,我挺喜歡,出版方也都很認同。」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震動了世人,其中也包括很多作家。作家們用文學來表達其中的各種感受,發生的各種事件,寫成文學作品。這都是值得鼓勵的,阿來說,「但是我當時告訴自己的是,一個題材除了值得寫,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怎麼寫好。寫出來,留得住。所以我是不贊同不過腦子就開寫的。因為如果寫得不好,甚至差,就愧對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們。所以我一直告誡自己,要慎重。」經過十年積澱,阿來終於出手了,寫出了《雲中記》。
地震題材重大,要寫好並不容易。阿來說,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寫出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尊重,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作品出爐,他很自信,「我相信,這部作品是能站得住腳的。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留的住的。」
十年前,地震發生後,跟很多人一樣,阿來陷入巨大的震驚和悲痛之中,「那個時候我並沒有到處採訪啊搜集素材啊,我覺得,除了跟幾個作家朋友一起給災區捐款之外,我最能做的就是,不斷到受災現場,跟那些受到傷害的人們和村莊待在一起,陪伴是很重要的。」在《雲中記》開篇,阿來寫了三句話,「大概就是表達三層意思。第一,這部作品獻給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寶貴生命的人們。第二,獻給在此次抗震救災中付出很大的英雄們。第三,要感謝莫扎特。」為什麼要感謝莫扎特?「因為地震發生後,我多次自駕去受災現場,面對巨大的創痛,我覺得我說不出什麼話來,說什麼也表達不了我的心情。我是一個古典音樂迷。那時候我覺得只有莫扎特的《彌撒安魂曲》適合代表我的心情。我就用車載CD在現場一遍一遍播放。而且,《雲中記》也是我在莫扎特《安魂曲》莊重而悲憫的樂聲中陪伴下寫就的。」
阿來也給封面新聞記者發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讀了《雲中記》的感受,「作者交稿前,編輯部對這部作品充滿期待,但閱讀稿件後,我們還是收穫了額外的驚喜。2018年正值汶川地震發生十周年,十年前,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悲劇,阿來曾聲稱不能輕易觸碰,這種態度證明了作者對生命價值和文學創作的虔誠和敬畏。十年後,一次特殊的機緣,終於讓作者找到了一種獨特的切入口,將筆觸伸向那場塵埃已散的災難。」
韓敬群還寫道,「一位為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被命名的祭司,一座遭遇地震行將消失的村莊,一眾亡靈和他們的前世,一片山林、草地、河流和寄居其上的生靈,山外世界的活力和喧囂,共同組成了交叉、互感又意義紛呈的多聲部合唱。作品敘事流暢、情緒飽滿、意涵豐富,實為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力作。這肯定是阿來繼《塵埃落定》《空山》之後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註定會成為近幾年甚至整個中國當代文學創作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不是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憑一腔熱血投入寫作,他對這個災難性事件,對它給我們造成的心靈創傷以及創傷如何修復,不只是物質上的修復,更重要的是靈魂的慰安,精神的撫慰,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沉澱、思考,終於找到了他的獨特表達方式。這更是體現文學的高貴與尊嚴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