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一本書是自然發生的

2020-12-25 中國青年報

阿來的寫作習慣跟很多作家不一樣。靈感來的時候,阿來會「強制」自己不寫,等又一次產生寫作衝動,再抑制下去。「反覆多時,最後不得不寫的時候,我想確實到時候了」。寫小說之於阿來的意義,是「一個情緒總有表達的願望」。

阿來非常在意生活體驗對於寫作的積累。日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阿來說,不管是書本上的學習,還是在大地上和人群中行走所積累的經驗,都是在生活中創作出來的。「我覺得,我是從生活來的」。

在寫《塵埃落定》前,阿來一度懷疑寫作有沒有意義。因為一場臨時起意的行走,在當地老百姓的口述中,阿來走進了土司家族的世界。後來有了電腦,他看著窗外,敲下《塵埃落定》的第一行字——「那是個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邊聲聲叫喚。」

因為小說《塵埃落定》,阿來成為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他從茶馬古道上偏遠、貧困、閉塞的小村莊,一路走向頂級文學殿堂。

在汶川地震過去10年後,阿來創作了他的長篇小說《雲中記》,於2019年出版。「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阿來去做過長達8個月的志願者。阿來並未把那段經歷轉化為文學創作,直到十載過去,「那一天城市警報拉響,突然想十周年了,再也緊繃不住了。以前看到的場景、人復活了,就開始寫了」。

今年疫情暴發後,阿來本來打算做一名一線志願者。「結果因為我的年齡和基礎疾病,這個計劃沒有實現」。

疫情期間,阿來創作了一部和疫情相關的十幾萬字小說,但覺得現在發表出來「還是不太恰當」。

「寫作不光需要構思,還要有一種情感、一股氣。氣如果斷了,雖然故事能接上,但不是那個氣息了,大家一看會覺得這個小說好像是兩個人寫的。所以,我如果繼續寫,可能會把前面十幾萬字作廢,重新寫起。但這十幾萬字費了很多心血,有些捨不得,就先放下來了。」阿來說。 

幾乎每個熟悉阿來的朋友都會提到,阿來對自然抱有極大的熱情。評論家謝有順告訴本報記者,好幾次跟阿來出去,山路間走著走著,突然就發現他掉隊了。「看見他在路邊草叢中拍一朵小花,他對植物有異乎常人的熱情」。

阿來感慨,寫作者必須認真地生活。「像一個作家一樣生活、學習,把遊歷都變成自己創作的一部分」。對於阿來而言,積極充分地生活之後,一部小說、一本書,是會「自然發生」的。

中青報·中青網:之前你提到,《塵埃落定》不是刻意要寫的故事,而是在大地行走後偶然誕生的故事。你為何很重視行走的體驗和寫小說的「時機」?

阿來:我不想把寫作變成博士論文,不是按照市場要求一步一步每天按照計劃來寫。如果要在寫作過程中真正體會藝術創作帶來的激情和忘我的境界,我覺得必須是沉下心來的。生活是像藝術一樣的,所以像藝術一樣生活,學習、讀書。

前年我去智利,當地大學請我去教學,我就制定了20天旅行計劃——我拿著一本聶魯達的詩,在詩集中勾出這些地名。我要去這些地方,為什麼?因為詩人寫到了。許多國家我沒有去過,是因為沒有讀過他們作家的書。

中青報·中青網:朋友都評價你對自然的好奇心很重,很驚訝你可以叫出很多植物的名字,什麼時候開始萌生對自然的興趣?

阿來:二十幾年前我們去爬山時,我們真的是「驢友」,背一個大包,一路上所有東西都是釋而不解,最多拍兩張風景照。經過漂亮的巖石,不知道是哪個地質運動期間形成的,但它有它的歷史,它有它的故事。我寫過山,上面長了植物,我們一無所知。

青藏鐵路通車,南方報系找記者去報導,請復旦大學的葛劍雄老師和我當顧問,遇到文化、地理上的問題問我們倆。但他們出去採訪,我和老葛待在帳篷和汽車裡很無聊。那時候是5月份,春天剛剛到來,殘雪消融,雪地裡的報春花開了,這麼頑強的生命,這麼漂亮。原來我是一個不喜歡攝影的人,但那時候我發現自己有巨大的缺陷——不關心環境,不認識身邊跟我們一樣的生命。所以從那時候就開始學拍攝,一直到今天。

青藏高原的植物,不敢說百分之百,80%以上我是認識的,而且不是一般的認識,而是科學系統裡頭的歸類、效益和應用等等。我在登一座山的同時,還能認識這些植物,這感覺就是現在說的「生命共同體」。

中青報·中青網:如果有一天生活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狀態,你想去哪兒?

阿來:今年疫情期間我取消了兩個日程。一個是布拉格,去看布拉格音樂節。我是古典音樂迷,前年去看了兩場,不過癮,今年我訂了一整套票,結果全部報廢了,還損失了一筆錢。

另一個是哥倫比亞。我經常說「帶著一本書去旅行」,我去過秘魯、智利、古巴、墨西哥,這些國家都出過最好的拉美文學作家,比如智利出過聶魯達,哥倫比亞出過馬爾克斯,想去看看,但今年兩個計劃都泡湯了。

中青報·中青網:對於深度文學,你在堅持什麼?你的標準又是什麼?

阿來:我沒有標準,古往今來文學有標準,不用自己制定。文學史給了你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杜甫、李白、曹雪芹他們的標準。標準在那兒,我們只不過是假裝忘記了而已。美國的哈羅德·布魯姆寫過很多文學批評、文學理論的書,什麼是好小說?他說非常簡單,不要那麼多定義。第一條是認知的力量。有的小說滿足人的一種心理需求,客觀講,我不相信帶來了什麼。我更希望的是人能直面現實,遇到困難就戰勝它。

第二條,是審美的文學。文學的基本工具是語言,中國語言從《詩經》時代開始一路發展。如果世界上有哪個語言最適合做文學的,過去很多人認為是法文,但我認為是中文。

第三條,是文學要給人帶來智慧,不是看了就傻乎乎的,看傻了,要引人思考、引人思想。

(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阿來作品《瞻對》全新增訂版發布
    隨後,阿來分享了他創作、修訂這部作品的背景、心得,以及他現在的思索。 《瞻對》是阿來的非虛構作品,他歷經幾年的調查和寫作,阿來通過鉤沉瞻對(今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一地的戰亂浮沉,輻射到整個川屬藏族地區,寫出了川屬藏族的英雄與無奈的歷史,寫清了川屬藏族地區與清朝中央的關係、與西藏地方的關係,瞻對在川藏之間的特殊地位,以及今天一些民族地域問題的歷史來由。
  • 錢報讀書會|阿來來到西湖邊:《雲中記》裡的42種植物你識得嗎
    《雲中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汶川地震後,四川一個300多人的藏族村落——雲中村傷亡100餘人,根據地質勘測,村子所在的山坡將在幾年內發生滑坡,於是在政府的幫助下,整村搬遷至一個安全的地方。悶了半小時,我擱下手上寫了一半的那本書,電腦上再開了界面,寫了,後來才知道這本書叫《雲中記》。」分享會上,阿來第一次朗讀了《雲中記》開頭的三段獻詞:獻給「5·12」地震中的死難者/獻給「5·12」地震中消失的城鎮與村莊/向莫扎特致敬/寫作這本書時,我心中總迴響著《安魂曲》莊重而悲憫的吟唱。阿來說,寫作這部作品,他一直是在莫扎特《安魂曲》的陪伴下進行的。
  • 阿來《雲中記》:一切從決定去汶川後開始
    路上餘震不斷,阿來的車至今還留有被兩顆落石砸中的傷痕,一處在擋風玻璃上,一處在引擎蓋上。修車時,阿來特意囑咐把大傷平復,小傷留下。越靠近災區,越是瘡痍滿目。青川縣東河口,山體崩塌,一村四個村民小組和一所小學共700餘人全部掩埋。踩在從地層深處翻湧出來的生土,不敢相信下面埋葬了一個曾經美麗的村莊。這時,阿來全然忘記了自己的寫作。
  • 阿來:文學有一個很大的責任,就是同情
    阿來:其他沒有變化,內容一點變化都沒有。《空山》過去已經出版過三次,第一個版本是三卷本;後來出過一本,一本的話太重了,因為差不多80萬字;再後來又出了一個上下冊的版本。這次重新出版,出版社提出兩個建議,一是分成六本行不行,二是不用《空山》這個名字行不行?出版社說現在人讀書都願意讀小一點、薄一點的書,再就是六個故事相對獨立,分為六卷也比較合適。
  • 阿來對談李敬澤:二十年後再看《塵埃落定》
    全新版《塵埃落定》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它源於歷史,又走出了歷史三十歲的阿來在縣中學當歷史老師,他教學生法國大革命發生在哪一年,鴉片戰爭發生在哪一年,陳勝、吳廣什麼時候起義……可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大家的歷史觀似乎總有一個缺失,就是對地方史一無所知。
  • 跨年前夕 來聆聽格薩爾王的傳說 阿來:我的情感就蘊藏在全部的敘述...
    此次阿來登臺主講格薩爾王,也是繼2018年12月10日他首登「名人大講堂」帶來《東坡在黃州》之後,第二次登上「名人大講堂」。時間流轉,一年多的時間過去,從蘇東坡到格薩爾王,阿來的講述值得聆聽。格薩爾史詩 藏族作家的靈感源泉在當代文學中,格薩爾史詩一直是藏族作家們創作的一大靈感源泉。藏族諺語說:「每個格薩爾說唱藝人心中都有一個格薩爾」。
  • 《塵埃落定》出版15周年 阿來透露背後故事
    中新網北京4月11日電(記者 張中江)著名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紀念座談會11日上午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在該書出版15年之際,阿來回憶道,自己當初寫這部書,是在電腦上練習五筆字型時「順手」開始的。
  • 2020塵埃落定,阿來在抖音讓經典再出發
    阿來說,讀書是通過別人的生命歷程與經驗來拓展自我的視野和生命,「像建朋友圈一樣,讓一本書一個知識點連結到另一本,從而構建自我的一套知識系統」。 12月21日,阿來加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擔任領讀人,通過抖音和今日頭條,用直播和短視頻的方式,帶領網友共讀好書。
  • 阿來新書《瞻對》:人民文學折桂後,全書無刪節首發
    阿來這部最新作品今年8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部分章節, 4個月後,榮獲2013年度人民文學獎非虛構作品大獎。 《瞻對: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一書便從這個意外的關注中誕生。瞻對在今四川甘孜新龍縣一帶,這個清朝雍正年間只有兩三萬人的地方,卻惹得清朝政府七次對之開戰,且每次用兵都不少於兩三萬人。這樣的對抗持續了兩百餘年,直到1931年瞻對(當時已改名為瞻化縣)才被政府徹底徵服。瞻對在藏語裡為「鐵疙瘩」之意,鐵疙瘩終於融化,這實在是一段值得探索的歷史。
  • 阿來:寫作就像湖水決堤 揮霍掉所有情感蓄積
    他讀的第一部歷史書是《光榮與夢想》,第一部小說是海明威的,接下來讀的是福克納、菲茨傑拉德、惠特曼、聶魯達的……那個時代,書並不多,但令阿來感到幸運的是,當他一開始接觸到書這個物品時,很快就與經典結緣。直到現在,他仍然常感嘆:那個時代,我們沒有暢銷書,所有的書都是經典;那個時候,我們看書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但看每一本書都非常珍惜。  其實,阿來的讀書經歷並不是那麼順利。
  • 張學昕:阿來的意義
    可以說,他是1990年代最早意識到時代和生活已開始再次發生劇烈變化的作家,也是彼時最先意識到文學觀念需要及時、儘快調整的作家之一。因此,當他在1994年寫作《塵埃落定》時,許多作家還沉浸在1980年代文學潮流的嬗變和以往的文學敘述方式、結構方式的慣性裡。而此時,阿來已經在使用另外一種新的,與生活和存在世界更加契合或說「默契」的文學理念開始寫作了。
  • 李舫:一支安魂曲,一首光明頌——讀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
    阿來說他不能忍受自己對置身的環境一無所知,在這本書裡,我們懂得了他和這個世界之間相互對話的方式。在將近70萬字的長篇小說《空山》中,阿來再次顯示了他操縱故事和語言的能力,叫機村的藏族村莊裡的6個故事,道出了阿來心目中的村莊的秘史。
  • 阿來:遊歷是創作的一部分,文學是我的旅行目的地
    在日前騰訊舉辦的騰雲峰會上,作家阿來接受採訪時這樣告訴記者。在當天的騰雲峰會上,阿來與戴錦華、葛劍雄、韓啟德、饒毅等文化和科技大家,就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邊界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談到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心得, 阿來介紹,之前《塵埃落定》也不是刻意要寫的故事,是自己在大地上行走的經歷,「我不想寫作變成博士論文,不是按照市場要求一步一步每天都寫。
  • 對話阿來:遊歷是創作的一部分,文學是我的旅行目的地
    在11月26日騰訊舉辦的騰雲峰會上,作家阿來接受採訪時這樣告訴記者。作家阿來在騰雲峰會現場。主辦方供圖在當天的騰雲峰會上,阿來與戴錦華、葛劍雄、韓啟德、饒毅等文化和科技大家,就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邊界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談到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心得, 阿來介紹,之前《塵埃落定》也不是刻意要寫的故事,是自己在大地上行走的經歷,「我不想寫作變成博士論文,不是按照市場要求一步一步每天都寫。
  • 《瞻對》寫真實藏區:小說家阿來做了歷史學家的事
    藏文材料在拿出來曬時被羊吃了就在《瞻對》即將出版前,中央統戰部給阿來寫了封祝賀信,「說我這本書寫得很好,感謝我這麼多年來在文化上對漢藏關係作出的貢獻。」說到這裡,阿來有些自豪,改變讀者對漢藏關係的認識是他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從官方到老百姓都把漢藏關係看成是自古以來的問題,是非黑即白的問題,卻沒有看到漢藏關係在清以來的豐富性和複雜性。」阿來說,「從歷史上的漢藏問題可以看到,不是我們今天想像的那種對立,更多是地方矛盾,歷史上尤其是這樣。」而令阿來擔憂的歷史是,有些官員把民生問題,「推成是對方的問題,來掩蓋自己的無能和腐敗。」
  • 深度——阿來長篇新作《空山》訪談
    深度——阿來長篇新作《空山》訪談   《塵埃落定》創作於1994年,1998年出版,長銷不衰,已發行近百萬冊。
  • 阿來的故鄉馬爾康
    閱讀阿來的《塵埃落定》,大約是在1989年春天,我當時正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讀書,忘記了是哪位同學拿著這本書在課堂上炫耀,當我們相伴從新華書店各自買下、興衝衝回到地下室宿舍借著灰暗的燈光閱讀時,讀進去,也許是對一本書最高的獎賞。
  • 作家阿來:拉美文學不只是《百年孤獨》
    早在20年前作家阿來就讀過《百年孤獨》,他清楚記得坐船過長江三峽,霧氣吞沒了整本書,連字都看不清。昨天,阿來出現在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第三期活動現場,他帶來了「馬爾克斯與《百年孤獨》」講座。  今年是馬爾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獨》出版五十周年,但阿來直言,在談到拉美爆炸文學或者魔幻現實主義的時候,人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 阿來:十年一劍磨《空山》(圖)
    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科幻世界》在阿來手裡,由一本雜誌變為五六種,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類雜誌。但這些年中,阿來一直沒再寫長篇,直到去年五月突然有了感覺,抓起筆來一氣呵成。  那麼,人們很自然地會問:十年磨一劍的《空山》,比《塵埃落定》是優是劣呢?  人文社有關人士的評價是:兩部作品可謂藝術、思想上的雙峰。
  • 阿來《雲中記》:用頌詩來書寫殞滅的故事
    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也發表一年了。汶川地震時,阿來在成都。他目睹了這場駭人的災難,心靈受到極其巨大的震顫和創傷。很長一段時間,阿來不願寫有關這場災難的小說。「直至2018年的5月12日,我突然淚流滿面,一動不動坐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