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世界上最治癒的東西
第一是美食,第二是文字
山珍海味,一粥一飯
皆是人生所求
人生唯美食不可辜負,
在臨安土生土長的你
對臨安的美食了解多少呢?
近日,由區農合聯牽頭舉辦的臨安首屆「十大特色小吃」評選暨中式麵點師技能競賽在區職業教育中心舉行。前期,街道推薦後進行了複賽選拔,共有31家餐飲商戶、50個作品進入決賽。此次決賽既有理論考試,也有實際操作。在實際操作環節,各家選手紛紛拿出了「看家本領」,一個個獨具臨安文化特色的面點逐一被端上了展示臺。
現場,經過5位專業評委及7位社會團體代表組成的評審團評選打分後,最終昌南山牛蒡餜、畲鄉情粽、昌化刀切面、玲瓏生煎包、羊媽果餜、臨安核桃酥、中間橋麻餈、河橋塌餜、洪嶺饅頭、梅大姐玉米餃成為臨安「十大特色小吃」,它們將於11月3日在杭州運河文化廣場進行展銷。
那麼,臨安「十大特色小吃」
你又吃過哪些呢?
據《本草綱目》詳載,牛蒡性溫、味甘無毒,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久服輕身耐老。當地人選取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牛蒡莖葉,榨汁後與米粉相伴,加入肉末、醃菜等餡料,做成一道名叫「牛蒡粿」的點心,招待尊貴客人。「昌南山牛蒡粿」產地之一的湍口鎮塘秀村,擁有「松柏古庵」「武林茶亭」「紅軍療傷洞」等人文景觀和紅色革命遺址。史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十軍團19師師長尋淮洲,帶隊經湍口向皖南湯口進軍,留下「牛蒡粿」軍民魚水情。
「畲鄉情粽」又名「乾草粽」系臨安於潛鎮銅山民族村的特產,主要原料為乾草、糯米、灰水。先把山上的黃荊柴砍燒成灰,製成灰水,黃荊柴具有解暑發汗、平喘止痛的功效,且治胃病極佳。黃荊柴燒灰溶於水後浸泡包粽子的糯米,然後用乾草包起來。這樣做出來的粽子黃黃的,有一股特別的香味,而且更易於保存,已經成為區域特色美食。
刀切面是昌化地區農家傳統麵食,從古至今,代代相傳。刀切面全憑手工製作,先用淡鹽水和面,或打入雞蛋增加韌勁和滑感,接著在面板上反覆搓揉,使其成光滑有彈性的麵團,然後擀成一張大薄麵皮,摺疊切割製成麵條,麥香四溢。昌化刀切面在煮製後,配上臘肉、筍乾、蛋絲、香乾、木耳、黃花菜、香菇、雪菜、紅綠椒絲等「澆頭菜」,撒上蔥花、拌入蒜泥……香氣四溢、味鮮香渾、厚而不膩。曾獲臨安特色小吃比武「十大浙西傳統名小吃」榮譽稱號。
臨安玲瓏生煎包由特級麵粉、豬油、鮮肉、皮凍製成。先把麵粉先發酵,豬皮熬製5小時,隔天成凍,新鮮五花肉剁成末,放入皮凍,包成形即可,再將包好的包子在攝氏27度左右溫度中放置一個小時,用平底鍋煎約25分鐘,出鍋裝盤……漂亮的脆底,外酥裡嫩,湯汁鮮美,口感極佳。
羊媽果餜原料優良,製作工藝細膩精緻。甜餡以赤豆沙、細白糖、豬油熬製,鹹餡多以豬肉、鮮筍、豆腐、香菇、雪菜等切碎拌炒而成。羊媽果餜曾在臨安特色小吃比武中獲「十大浙西傳統名小吃」榮譽稱號,製作者羊媽也獲得「最美廚娘」稱號。
臨安是「中國山核桃之鄉」。臨安人選取山核桃仁、發酵黃油、優質糖粉、雞蛋黃等原材料,精心配比,耐心烘烤,製成的核桃酥,口感酥香,老少皆宜。
中間橋麻餈起源於清朝時期。每年農曆九月的豐收季節,臨安百姓為了慶豐收,用最優質、最好吃的糯米蒸熟搗碎、再沾上香香的芝麻,以祈求保佑農業豐收;同時也對父母的生育養育之恩表示感謝,所以麻餈節也是老人節。2017年,中間橋村麻餈節成功申請為臨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橋塌餜作為一道當地特色面點,是很多河橋人心目中「完美早餐」的主角兒。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張剛出鍋的河橋塌餜足以給一天的勞作開一個好頭。剛剛從大煎鍋中盛出的河橋塌餜通體金黃,還冒著嫋嫋濃香,河橋塌餜以富含膳食纖維的莧菜作為味引子,把土豬肉、土雞蛋的生鮮味兒串起來,外面包裹一層不厚不薄的麵皮製作而成,各種食材精確配比。
「年過半,饅頭香」,每逢農曆六月,洪嶺各村都有相約吃饅頭的習俗,緬懷先祖、祈福納祥,現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洪嶺高山饅頭以當地土麥粉為原料,包裹著不同的餡料,糖餡、菜餡、肉餡等。洪嶺饅頭選用高山草豬肉、高山嫩筍乾、蕨子禾、鹽滷豆腐、鮮肉、黑芝麻等原料精心製成。
玉米餃起源於太平天國年間,面對當時動蕩的環境,昌北村民們紛紛選擇上山避難。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聰敏的村民們用石磨將玉米粉磨成粉,用玉米粉做成餅,帶山上充飢,成功地躲過一劫。玉米粉製成的玉米餅不但香脆而且耐飢,深受大家喜愛。
文字/朱豔、王苑陽 、沈卓琳 圖片/臨安商務
您的zan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