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提名、試吃、投票、專家評選
"瀏陽十大特色小吃「
終於新鮮出爐啦!
文旅杯·瀏陽市「十大特色小吃」評選活動由市農業局、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瀏陽日報報業集團有限公司、市農業品牌運營中心承辦,評選活動於7月10日正式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參與提名、討論、試吃群眾80213人,參與網絡投票19902票,組委會收到特色小吃提名100餘項。
在大眾提名及網絡投票基礎上,組委會組織專家評選,從特色小吃的知名度、製作工藝、原材料來源、文化底蘊及後續產業開發等多方面作為參考,最終評選出10項作為「瀏陽市十大特色小吃」。
趕緊來瞧瞧是哪「十大」!
(排名不分先後)
文家市油餅
文家市油餅,原稱「二八酥」,始於清雍正年間,已有數千年歷史。文市油餅採用糖皮包酥、缸隔爐烤的獨特製作方法,36道手工工序精製而成。成品外表美觀,表面起酥,裡皮燥脆,內餡豐滿,油甜不膩。
文家市油餅先後被評為瀏陽市消費者委員會推薦商品,2016年入選長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官渡嗍螺
官渡嗍螺是一道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其歷史可追溯到七百多年前的元朝。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做法將田螺去尾,取出螺肉,去除腸肚洗淨沙粒。拌入香料,薄荷、紫蘇、韭菜外,必放「碧池」。螺肉拌好,香料入味。螺殼洗淨,再入螺肉。下鍋翻炒,煮一刻鐘,即可出鍋。
2016年5月27日,官渡嗍螺獲批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瀏陽茴餅
瀏陽茴餅已有百餘年歷史,始產硬殼餅,後以白面、棉白糖、飴糖、茶油為原料,以芝麻、桂子油、小茴香、金橘花、紅絲作餡,製成酥餅,色香味協調,外酥內脆,松香可口,甜肥不膩,馳譽市場。
2010年瀏陽茴餅系列產品曾亮相廣博會,廣受好評。
瀏陽炒米
炒米:又香又脆,咀嚼中令人回味無窮。其稱得上是一種獨具風味的乾糧,也是一種特殊茶點,在瀏陽許多飯店,餐前端上一碟炒米已成為習慣。將煮好的飯粒放在太陽底下曬乾,然後進行油炸,加點鹽,便成了美味的零食。炒米發展至今,有了甜、鹹兩種味道,裡面的配料有黃豆、芝麻、南瓜子等眾多。
現如今,瀏陽炒米的傳統製作工藝已被列入了瀏陽市(縣)級非遺項目。
彭記醬幹
凡是嘗過彭記醬幹的,沒有一個不讚不絕口。上好黃豆磨漿,製成豆腐片,再加入八角、小茴、肉桂等幾十種香料熬製。多道工序中使得醬幹耐人嚼,嚼的不僅僅是鮮、嫩、鹹、辣、甜的五香味,嚼的還是一種獨特的瀏陽記憶。
制好的醬幹,十裡飄香,讓人垂涎。
瀏陽鹽旱茶
瀏陽鹽旱茶的種類繁多,源於做鹽旱茶的材料多。蔬菜、水果、糧食無不可做鹽旱茶。形狀、軟硬、口味均可隨心變化。鹽旱茶的製作工藝主要是風乾、晾曬、醬泡等。梅子、刀豆、蘿蔔、辣椒、木瓜、李子、姜等都是鹽旱茶中的「佼佼者」。
閒時抓一把,津津有味。
唐氏滷味
瀏陽唐氏滷味始於1990年,店中的滷雞爪、滷鴨爪、滷鴨架、滷豆腐……這些滷味一起見證了它的發展。滷味,滷水最重要,將過水後的原料倒入其中,陸續加入鹽、味精、辣椒、醬油,以及秘方調料熬煮而成。
滷味散發出濃鬱的香味,引人垂涎。
老羅記涼粉
梅花小區的老羅記涼粉一直是瀏陽人心中的記憶。一碗平常的涼粉,讓人心曠嘴怡。由最初的「涼粉藤」上結的果子用來製作手工涼粉,到現在夏季夜宵店中必不可少的避暑佳品。
梅花小區的「老羅記」在涼粉同行中最具名氣,同時也是瀏陽最早製作涼粉的商家。
白沙豆腐系列
白沙豆腐出產於瀏陽大圍山白沙一帶,主要有白沙山泉豆腐、腐乳、油豆腐,選用優質大豆和純淨甜美無汙染的瀏陽河源頭山泉水,依託傳統工藝,結合現代化加工技術精製而成,使產品既具有香辣突出、鮮嫩可口、色醇味美、清香四溢的特點。現產品已遠銷江西、湖北、浙江、廣東、上海等地,深受消費者喜愛。
箬葉粑粑
箬葉,鄉村最常見的植物之一,當它與糯米相逢,便有了大自然的清香味道。兩片箬葉錯位相疊,再將大小適中的糯米糰放置中間,一折一包,帶著清香的箬葉粑粑就製成了。
一道原始的小吃,現如今不僅走上了超市、菜市場等地,更是端上了人們的餐桌。
看完這些圖
小編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那麼,這「十大」你都吃過嗎?
你最愛的是哪一樣呢?
來源 瀏陽日報 | 攝影 彭紅霞 張迪 | 編輯 陳喬安 | 審核 羅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