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星球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無數的物種誕生了,同時,也有無數的物種湮滅。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7年6月到10月,位於英國中東部,僅有20多萬人口的諾丁漢市,迎來了「中國龍,從撼地巨人到飛羽精靈」特展,展覽在美麗的沃倫頓大廳暨諾丁漢自然歷史博物館、諾丁漢大學湖畔藝術中心舉辦。
圖為「從撼地巨人到飛羽精靈」特展海報
圖為該展覽在沃倫頓莊園大廳(諾丁漢市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
這是一次不同凡響的經歷,我們的團隊以前從來沒有在文物建築裡面裝過恐龍,地方有些小,但是這次不辱使命!」中方裝架領隊、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曹強不無自豪的說。
這次特展吸引了大量觀眾。英國媒體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導。包括《諾丁漢郵報》、諾丁漢電視臺這樣的當地媒體,也包括BBC、 ITV、《每日鏡報》、《衛報》、《新科學家》、CBI(不列顛產業聯盟)等國家、國際媒體。《新科學家》為這次展覽作出了一個精彩的比喻:「英國的小城諾丁漢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兩次出彩的時候,一次是諾丁漢森林隊在1979年勇奪歐洲冠軍杯,另一次則是在1980年他們又拿了一次。然而今天,諾丁漢捲土重來了。藉助舉辦中國恐龍展,諾丁漢創造了可能是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成就,足以另其他大得多的博物館眼紅嫉妒。這不但是許多最重要、最著名的,在中國發現的恐龍首次在中國以外展出,更是許多標本首次在博物館中亮相。當展覽結束時,所有這些珍貴的標本都將回到北京。這一次,諾丁漢VS全世界,1比0領先!」
作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轄下的中國古動物館,是中國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為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該館依託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餘萬件標本,按照古動物的演化序列劃分為兩館(古脊椎動物館和樹華古人類館)四個展廳(古魚類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古爬行動物和古鳥類展廳、古哺乳動物展廳、古人類與舊石器展廳),展現了史前動物和古人類的自然遺存和遺蹟,及其生命演化的宏偉歷程。
全世界已經被命名的恐龍有1000多種, 其中中國的數量最多,有290種。講好中國的恐龍故事,傳播恐龍知識,弘揚中國的恐龍文化;讓國內的青少年了解自家的恐龍,增強民族自豪感;讓國外的青少年通過恐龍來了解中國。中國古動物館視為己任。
英國是古生物學最早得到發展的國家之一,恐龍(Dinosaur)一詞也是著名的英國博物學家理察·歐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 1804-1892)借用希臘語詞根「恐怖的蜥蜴」而創立。然而,由於受自身國土條件的限制,在英國本土發現的恐龍並不多,這也使得英國民眾一直以來都對海外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2011年開始,中國古動物館就和英國諾丁漢大學建築與建造環境學院有多項合作。2013年6月的一天,該院王琦教授來到中國古動物館,主管科普教育的張平副館長接待了他。大家在一起愉快地談論今後的合作計劃,萌發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能把中國新發現的,帶羽毛的恐龍帶到英國展出呢?
圖為英方策展團隊
幾位英國策展人義務地進行了周密的推廣與設計活動。2014年,在沃倫頓大廳內展出了設計方案。同時進行了公眾問卷調查,簡單的問市民願不願意中國恐龍來到諾丁漢。最終的結果令人振奮,在558份有效答覆中,95.5%的公眾明確表示歡迎恐龍展。經過不斷的努力,英國的兩個主辦方:諾丁漢市政府與諾丁漢大學,於2015年12月正式將恐龍展立項。
2016年3月,中英雙方進一步協商,確認了赴英展覽的26件珍貴展品以及「從撼地巨人到飛羽精靈」的展覽主題。9月2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院士與諾丁漢市主管文教的副市長大衛·特林博先生在北京籤署了正式協議。
圖為雙方籤署協議
此次在英國現身的中國恐龍中,有身長達23米的馬門溪龍,被叫做「高富帥」恐龍明星。另外25件珍貴的標本光聽聽名字,就會叫恐龍發燒友為之瘋狂:中華第一龍——祿豐龍;90年中國加拿大科考明星大發現——中華盜龍;目前世界發現的最大似鳥恐龍——巨盜龍;最早被命名的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四翼滑翔機——小盜龍;睡夢中的恐龍——寐龍等等。
由於沃倫頓大廳是始建於1588年的古老建築,中庭僅15米長,無法容納長達23米的馬門溪龍,中英雙方為了如何安置這位「高富帥」貴客費盡了腦筋。由曹強帶領的技術支撐部門的技術人員,為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國內就把這條馬門溪龍進行裝架測試,為的就是到英國後萬無一失順利把它裝架好。到了現場,新問題還是來了。經過曹強、符術兵、鮑勇等技術人員的分析,決定最終將馬門溪龍採取立式裝架,其姿態高達13.7米,穩穩噹噹地站在中庭之中。它是無論在英國還是在歐洲境內迄今為止裝架最高的恐龍。在場的英方技術人員挑起了大拇指,為中方的技術人員點讚。
展覽過程中中英雙方密切合作,所涉及到的細節也一絲不苟。英方團隊為展品設定了極為詳細的安裝與安保計劃,甚至為中方提供了2016—2017年所有的展館內溫溼度監控數據。成功的展示使來參觀的人群源源不斷湧入展廳,看到孩子們仰望馬門溪龍的驚奇與激動,看到來自全英國各地的參觀者在網上的讚美留言,大家覺得一切的辛苦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這是一次中英文化與科學交流的盛事,是兩國人民相互深度了解的契機。我們相信這次展覽一定會在很多英國孩子們的心目中留下不可忘卻的記憶,也許還會激發很多人學習科學與古生物的興趣。下一個達爾文或許就在他們中間。」本次展覽的中方發起人之一,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張平女士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