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就去採化石?中國古動物館館長是如何煉成的

2020-12-17 盧春曉談影視
▲ 菊石化石。圖/《生命的進化》

「化石講一個探究精神,從神秘感引入,激發好奇心,再用化石作為證據研究,這就是科學的精神」——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

在一個透明的櫥窗裡,密密麻麻地擺放著上百塊湘西王冠蟲(三葉蟲的一種)的化石,雖然名字裡有蟲,但它們看上去並不駭人,圓滾滾的甚至有些可愛。

「這些化石,大概是4億年前的。」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介紹說,「但是它們比較常見,數量也多,可以買賣,也可以讓小孩子體驗親手觸摸化石。」聽到這句話後我才發現,在櫥窗的一角貼著它們的價格——150元一塊。

原來只需要100多塊錢,我們就能擁有一塊數億年前的生命印記,這對於壽命最長也就百十來歲的人來說,真可謂是一種奇遇!

化石,你有興趣麼?

在許多80、90後的記憶裡,古代的生物都是「活」的。雖然那時的技術還不夠成熟,但是紀錄片裡許多古老的生物,包括奇蝦、直錐鸚鵡螺、三葉蟲等等,都在CG特效的助力下動了起來。以《侏羅紀公園》為代表的一系列恐龍大片,更是讓古生物著實火(活)了一把。

回過頭來再看看那部在1979年上映的、奠定了BBC在自然紀錄片領域頂尖地位的《Life On Earth》,雖然號稱已經使用了當時最頂尖的拍攝技術,但當涉及到已經滅絕的生物時,要不就是用「遺像」——化石來展現,要不就是用還活著的相似物種「替身」出場

在新疆的化石採集工作,給王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次,帶隊的是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徐星和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克拉克。在荒漠戈壁上尋找化石,是對眼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

隊員們各領一個前進方向,弓著腰一步步地往前走,即便是選擇了較為涼爽的上午和黃昏,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王原的視力不算好,很多遠處看像化石的東西,都需要走近才能確認。「有一些白色的『化石』,拿起來看,才發現是鳥糞,還好它們已經被曬成乾兒了。」

不過每到晚上,快樂的時光就來了:點起篝火,喝喝啤酒,聊一聊今天的發現。「最開心的還是找到化石的時候,尤其是找到一大片有價值的化石,大家的心氣兒一下子就足了。」

如果選對了地方,化石還是很好找的,比如在遼寧省的一些地方,老鄉們在打井都能發現化石的;在貴州興義的綠蔭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塊貴州龍(一種古代蜥蜴)的化石。「光是研究中國一個熱河生物群(白堊紀化石),就出了好幾個院士。」

在中國做化石,是有先天優勢的。地質史上的每一個期(地質年代分期從大到小為宙、紀、世、期),都有一個且僅有一個國際公認的模式地層範本,人們習慣稱這些範本為「金釘子」。在中國境內,金釘子的數量多達11顆,位列世界第一。

為了能夠讓化石現出本來面目,古生物學家會用各種方法把包圍住生物結構的圍石處理掉。這是一項精細的手藝,他們使用的工具不是錘子和鑿子,而是噴砂槍和氫氟酸。對於某些骨骼特別纖細的整塊化石,乾脆就保留了他們在地層裡的樣子。

「想體驗一把'我在古動物館修化石'的感覺麼?」王原說著就帶著我走進了一個擺滿放大鏡的屋子。「這個地方叫達爾文實驗站,小朋友們可以在這裡體驗外面那些王冠蟲的修復過程。如果你覺得這還不夠,我們每年還會組織去國內各個地方採集化石。」

2010年的時候,中國就出臺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如果普通人把「撿到」的恐龍蛋帶回家,那就會觸犯法律。但是那些湘西王冠蟲化石,數量大,每個或多或少還有破損,所以可以讓普通人來體驗一把與化石的近距離接觸。

以化石為鑑?

「雖然古生物科普一直都不溫不火,但是我們有一個先天的優勢,那就是恐龍這個ICON!」在王原院長看來,這些又大又兇猛的爬行動物對公眾充滿了吸引力,它們的滅絕,和「通古斯大爆炸」、「百慕達三角」這些未解之謎一樣,充滿了神秘感。

巨大的恐龍化石的確引人入勝,在中國古動物館的一層展廳裡,就擺放著一群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曾經的地球霸主,好端端的,怎麼就沒了呢?

「當我們考慮如何在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活動時,直接就選擇了人們最喜歡的恐龍,從5月3日開始,一共49天,每天我們都會向公眾介紹一種中國本土的恐龍。」雖然恐龍只是古生物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從來都是當之無愧的明星。

在關注恐龍的同時,我們同樣應該關注身邊正在消失的物種。

最近十幾年,科學界一直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概念爭論不休。1998年,根據美國自然博物館發起的一項名為「下一個千年的生物多樣性 」的全國性調查的結果顯示,有7成的生物學家認為,我們正處在名為全新世大滅絕事件之中。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裡,收錄了超過112400種物種,其中有超過30000種都在遭受滅絕的威脅。我們都清楚,在名單中的物種,僅僅是大自然全部物種中的一小部分。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命名並且分類了130萬個物種,每年還會有大約1.5萬個新物種被發現。據最新的估計,全世界的物種,總計將超過870萬個,這其中還不包含大部分的細菌。

但是,這些物種中的許多甚至無法存活到我們發現的那一天。據一些科學家估計,在20世紀,已實際滅絕了近200萬個物種,這其中大部分的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中。

從化石證據上來看,地球上的生命曾經經歷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其中最為慘烈的一次,75%的物種都消失了。在王原老師看來,這次的全新世大滅絕事件,從滅絕的速度和規模上來看,與歷史長河中的5位「前輩」還是無法相比的。

但是前五次大滅絕,跟人類沒有關係啊!」雖然是坐鎮中國古動物館,王原對於現在的生物多樣性也同樣關注,「現在地球的狀態,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狀態,如果我們沒有努力地去維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和面貌,這個星球會衰落得很厲害!我們總是說保護地球,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不同於其它物種,人類是如此的強勢,以至於我們的文化根本無法把其它生物提高到與人類同等的位置。「但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或許人類在面對超級火山爆發、小行星撞擊等引發過大滅絕的災難時暫時還無能為力,但我們的文明至少不應該毀在自己手裡。

相關焦點

  • 帶上這套百科繪本 探秘中國古動物館
    8月17日下午,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新書線上發布會在中國古動物館隆重舉辦,本場活動由青少年博物館公共教育推廣人朋朋哥哥主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審讀專家代表盧靜博士,中國科技館原館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王渝生
  • 中國古動物館攜手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打造給孩子的官方首套百科繪本
    本網訊  8月17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新書線上發布會在中國古動物館隆重舉辦,本場活動由青少年博物館公共教育推廣人朋朋哥哥主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審讀專家代表盧靜博士,中國科技館原館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王渝生,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及本書作者張平
  • 探秘古魚、追尋恐龍,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見證38億年生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這是一場舉辦地點特別對的新書發布會。8月17日下午,中國古動物館,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在此舉辦新書發布會。
  • 中國古動物館
    撰稿:祝常悅   中國古動物館(以下簡稱古動物館)位於北京市西直門外大街142號,與北京天文館和北京動物園為鄰,構成了
  • 中國古動物館:恐龍特展在英倫
    中方裝架領隊、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曹強不無自豪的說。這次特展吸引了大量觀眾。英國媒體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導。包括《諾丁漢郵報》、諾丁漢電視臺這樣的當地媒體,也包括BBC、 ITV、《每日鏡報》、《衛報》、《新科學家》、CBI(不列顛產業聯盟)等國家、國際媒體。
  • 中國古動物館兒童百科繪本帶小讀者見證38億年的生命歷史
    工人日報客戶端8月18日電 日前,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新書線上發布會在中國古動物館隆重舉辦。中國古動物館兒童百科繪本是中國古動物館建館以來寫給孩子們的第一套少兒科普繪本,本次出版2冊:《探秘古魚王國》與《追尋中國恐龍》。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張平介紹,本系列將中國獨有的史前動物按照從魚到人的演化順序編排、梳理,帶領小讀者見證38億年的生命歷史,幫助孩子構建涵蓋生物、地理、歷史的全面知識體系。
  • 遊中國古動物館!
    中國古動物館位於北京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42號,就在北京天文館西邊不遠的地方,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它的外形非常奇特,是一個大碉堡的樣子,有點兒意思。中國古動物館共三層,按照生物演化的過程,展覽內容分為兩個部分:樹華古人類館和古脊椎動物館。先來到第一層,這裡展示了人類進化簡史的樹華古人類館佔據了南面三分之一的地方。北面是古脊椎動物館中的第一部分:古魚形動物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展示了古代動物進化最開始的形態。
  • 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來訪古脊椎所
    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來訪古脊椎所 2016-09-27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9月27日上午,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Bruno David一行來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端午節,中國古動物館正常開放
    傳統佳節端午節即將來臨,節日期間(6月25日至27日)中國古動物館館對外正常開放。上午九點開館,下午四點停止售票,四點半閉館。館方提示:疫情期間,為了讓廣大遊客健康、安全地參觀,請提前閱讀入館健康須知。
  • 北京文博|中國古動物館推出「每天一隻中國龍」專題,敬請關注!
    來自北京文博00:0001:00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縮影,走進博物館,如同登上一列穿越時空隧道的列車,我們懷著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觸摸城市輝煌的歷史,探索文化的變遷。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 中國古動物館:和史前生物來次親密接觸
    看上去並不太大的中國古動物館,其實已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它低調的坐落在西直門外大街142號,就在北京動物園對面,北京天文館的附近。很多北京人都知道——「那個門口有恐龍(雕塑)的就是」。於是,這一片區域,也成為孩子們在娛樂中學習知識的樂土。
  • 中國古動物館將於五一期間舉辦特展及科普活動
    五一期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動物館將為大家帶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胡氏遼尖齒獸特展一件來自中國白堊紀地層已經絕滅的小哺乳動物化石標本的發現,填補了哺乳動物中耳形成之謎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 北京文博|「博物館,有範逛」,帶你逛中國古動物館
    上 期 回 顧上期節目中,中國科學技術館展覽教育中心優秀輔導員張志堅做客直播間,與您聊了趣味橫生的科學技術。中國科學技術館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內,是國家旅遊局去年發布的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也是暑期遊客來北京必打卡的地方之一。
  • 中國古動物館設立臨時郵局,1.2億歲顧氏小盜龍亮相郵戳
    今天上午,中國郵政推出「顧氏小盜龍」郵資機宣傳戳,在西外大街郵政支局內的古生物臨時郵局亮相啟用。集郵愛好者可加蓋「古動物館(臨)」和「古生物(臨)」郵政日戳。下半年,西城郵政還會將有更多古生物被搬上郵戳。
  • 中國古動物館90周年紀念展開幕,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模型重磅展出
    為慶祝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成立90周年,中國古動物館特展《90周年紀念展》今天上午開幕,從24萬件標本裡精心挑選出90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化石,再現了遠古中國的演化傳奇。此次特展將持續至2020年1月5日。
  • 瑪雅文字如何形成?烏斯馬爾博物館館長:與中國象形文字相似
    「瑪雅人在烏斯馬爾修建的灌溉系統進行儲水,那麼和地下暗河系統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為什麼瑪雅文化會瞬間消失?這到底經歷了什麼?」12月22日上午,基於多年的瑪雅遺址發掘工作,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INAH)研究員、烏斯馬爾博物館館長何塞·瓜達魯貝·胡金·赫雷拉為成都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關於瑪雅文化的講座。講座一開始,赫雷拉館長便以瑪雅語的向大家問好,這讓現場聽眾們驚嘆不已。
  •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來訪古脊椎所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來訪古脊椎所 2016-11-17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   11月15日上午,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一行來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小北親子考古第一站,去古動物博物館過招大恐龍,重返侏羅紀!
    小北親子考古之旅火熱開啟,第一站就是神秘的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探秘古動物博物館+看恐龍化石+古生物專家全程講解+看3D恐龍電影,玩轉博物館,過招大恐龍,下單就能參加咯 (*^__^*) 參加小北親子考古之旅,做小小考古學家,還有更多神秘博物館等著你去探秘!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八站 走進河源恐龍博物館
    為進一步推廣中國的恐龍文化,讓全世界了解更多的有關中國恐龍的故事以及讓世人更加關注中國科學家的工作和中國古生物學的累累碩果,從今年3月份開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古動物館先後分兩個階段向外界宣傳推介了「中國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