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宣布與韓國「斷聯」,原來是為了這事……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10日電 (何路曼 劉淙)近日,朝鮮半島局勢再起波瀾。朝方宣布,從9日中午開始與韓國「斷聯」——切斷朝韓之間一切通訊聯絡線。而韓方則表示,根據朝韓協議,雙方應當維繫聯絡渠道。

  朝鮮這一舉動,事出何因?這次「斷聯」,對朝鮮半島局勢及韓朝間的關係,影響幾何?而面對當前局面,韓國又有何表態?

資料圖:韓方工作人員通過朝韓聯絡熱線與朝方聯繫。

  已有預兆

  6月9日一早,朝鮮官方通訊社——朝中社發公告稱,朝方有關部門從當地時間9日12時開始,徹底斷絕並廢除通過朝韓共同聯絡辦公室一直維持的朝韓通訊聯絡線、朝韓軍方之間的東西海通訊聯絡線、朝韓通訊試驗聯絡線、朝鮮勞動黨中央本部大樓和青瓦臺之間的熱線通訊聯絡線。

  朝方這一舉動,看似突然,但並非無跡可尋。幾天前,朝方就曾多次釋放針對韓方的信號。

資料圖: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副部長金與正。

  6月4日,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副部長金與正發表談話,強烈譴責「脫北者」團體散布反朝傳單,並強調韓方若不採取相應措施,將面臨拆除開城工業園區、關閉朝韓聯絡辦公室、解除《關於落實板門店宣言中軍事領域共識的協議》等一系列後果。

  次日,朝鮮統一戰線部發言人再次發表談話,譴責「脫北者」從韓國向朝鮮方向散布反朝傳單,以及韓方「縱容此事」的態度。發言人表示,朝方的第一步行動,是關閉設在開城工業園區的朝韓聯絡辦公室,此後還將採取其它相應措施。

  「實際上是切斷同韓國的這種聯繫,但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這反映了朝鮮對韓國基本政策的一種調整。」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朝鮮半島問題專家張璉瑰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高麗大學亞細亞研究院訪問學者王生則對中新網表示,其實朝方表達的,是對韓國政府的一種不滿:其一是譴責韓方縱容「脫北者」的行為,其二是想通過此事對韓國進行施壓,目的是希望國際社會重視朝韓關係發展,重視朝鮮半島局勢或朝美核談判的發展進程。

當地時間2018年4月27日下午,朝韓領導人在經過一天會談後,共同籤署《板門店宣言》。

  歷經曲折

  實際上,朝鮮所提到的朝韓共同聯絡辦公室,從倡議建立至今,經歷了不少曲折。

  2018年4月27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板門店會晤後,發表《板門店宣言》,宣布雙方將為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停和機制轉換而努力。

  而共同聯絡辦公室,就是根據《板門店宣言》協議內容,設立的朝韓歷史上首個共同聯絡辦公室,坐落於朝鮮開城工業園內。

  據韓國統一部此前的介紹,該機構將履行朝韓聯繫與交涉、政府間會談與磋商、民間交流與援助、為朝韓人員往來提供便利等職能。朝韓還將通過辦公室,就南北鐵路和公路連接與現代化、山林合作等《板門店宣言》履行事項,進行商議。

當地時間2016年2月11日,韓國坡州市,韓政府決定停止開城工業園區運營,韓方企業正準備從開城工業區撤出。

  王生舉例說,像開城工業園區關閉之後,現在恢復起來就非常難。朝方此次這樣做,主要「還是對韓國有點失望」,希望韓國能夠繼續推動(朝韓關係發展)。「朝鮮對美關係、對韓關係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要經過這樣一些反反覆覆的博弈過程。」他指出。

  在朝鮮9日發表公報後,韓國有關部門當天上午就再次通過多條朝韓聯絡渠道撥打朝方電話,但朝方均未接聽。

  朝韓之間的通訊,真的會就此中斷嗎?

  「關閉也可能只是暫時的,隨著朝韓關係的改善或發展,它還可以恢復或再開通,不是永久性關閉。」王生說。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4年10月10日,韓國坡州,韓國一民間團體散發反朝傳單,約兩萬張反朝傳單隨氣球升空。

  「應當維繫」

  在金與正發表談話的當天,韓國國防部發言人崔賢洙在例行記者會上,就朝鮮譴責「脫北者」散布反朝傳單,並提及朝韓《九一九軍事協議》或被解除一事表示,韓方堅持履行《軍事協議》的立場不變。

  此外,韓國統一部官員還在6月7日表示,在金與正發表談話前,韓方已著手推進涉朝傳單的立法工作。與朝方談話無關,韓方將繼續就對朝傳單問題採取措施。

當地時間2019年6月30日下午,美國總統川普乘坐直升機抵達朝韓非軍事區。韓國總統文在寅也同步抵達。

  不僅如此,韓國也一直與「老大哥」美國保持聯繫。

  韓國外交部7日表示,韓美外交部門舉行了工作層磋商,探討了朝鮮問題。韓美就包括金與正談話在內的朝鮮問題緊密保持溝通,正在密切關注有關動向。

  韓媒推測,韓國外交部朝鮮半島和平交涉本部長李度勳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兼對朝特別代表比根,近期可能就有關事宜交換意見。不過,張璉瑰和王生兩位專家都表示,美國不會幹預其中。

  「相關渠道是朝韓溝通協調的基本途徑,根據朝韓協議,雙方應當維繫這些聯絡渠道。」 9日,韓國統一部對朝鮮宣布關閉朝韓所有通訊聯絡渠道一事,表明立場。

2019年6月,韓國首次向公眾開放韓朝非軍事區徒步遊。圖為遊客正在體驗徒步遊,步道周圍鐵絲網環繞。

中新社

記者 曾鼐 攝

  未來如何?

  其實,這並不是朝韓聯絡渠道第一次中斷。算上這次,12年來朝韓之間共「斷聯」五次。

  這一次,態勢將如何發展?

  張璉瑰表示,韓國非常希望他們的「3.0版陽光政策」取得成績,這時候不可能採取任何的報復措施。若朝鮮下一步提出各方面的要求,韓國會一步步去完成。

  「朝鮮對『脫北者』的一些言行非常反感,韓國應該在這一問題上制定一些相關政策」。王生指出,朝鮮半島局勢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朝韓關係的發展,特別是韓國應該積極主動推動雙方關係的發展,用來帶動其他雙邊關係的發展。

  王生分析稱,在美國11月大選結果出來之前,朝鮮半島局勢可能會維持現狀。但朝鮮是否能等到那個時候,還是未知數。如果朝鮮希望各方加緊推動半島局勢談判進程,可能還會釋放一些施壓的籌碼。(完)

相關焦點

  • 朝鮮半島局勢又起波瀾,朝鮮宣布與韓國「斷聯」,原來是為了這事
    崛起中國作者:滕飛崛起中國編輯:淺夢朝鮮半島局勢又起波瀾,朝鮮宣布與韓國「斷聯」,原來是為了這事。據6月10日媒體報導,朝鮮半島局勢,在全球疫情動蕩下又起波瀾,而這一次是有關朝鮮宣布的一項決定。他們面對媒體和民眾公開宣布,自6月9日中午開始,朝鮮將與韓國斷聯。所謂的斷聯,就是切斷兩國之間的通訊聯絡線。對於朝鮮的這項決定,韓方表示,按照兩國籤署的協議,雙方還是應該繼續維持聯絡通道。
  • 劉鳴談朝韓斷聯:朝鮮同韓美關係或進入「不戰不和不談」格局
    根據朝中社6月9日發表的公報,朝鮮從當天中午12時開始切斷朝韓之間一切通訊聯絡線,以抗議韓國縱容「脫北者」從韓國往朝鮮方向散發反朝傳單以及韓國對此的處理方式。公報把「對韓工作」全面轉化為「對敵工作」,並暗示可能採取進一步行動。
  • 朝鮮為何突然宣布切斷與韓國的通訊聯絡線?
    畢穎達 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6月9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公報,宣布徹底切斷朝韓之間的一切通訊聯絡線路,此舉震驚韓國朝野。朝鮮緣何做出如此強硬之舉?接下來朝韓關係是否會急轉直下?以及未來朝鮮半島局勢將走向何方?
  • 朝鮮宣布停戰協定「成廢紙」 韓國嚴厲回應、美國發警告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賴斯介紹針對朝鮮的制裁草案另據韓國《京鄉新聞》5日報導,位於三八線中部的韓國江原道楊口郡最前方陸軍部隊設施的鐵絲網出現一個一米的大洞,韓軍士兵在當天下午的巡邏中發現這個窟窿並緊急上報,韓軍聯合參謀本部予以證實,但還沒有發現朝鮮人民軍「入侵」的痕跡。韓國軍方已經在附近區域設置檢查站,並投入兵力進行搜索。另一方面,美國白宮發言人傑伊•卡尼5日在記者會上說,朝鮮宣布1953年籤訂的《朝鮮停戰協定》「完全無效」將破壞東北亞穩定,「朝鮮的威脅和挑釁不會取得任何結果,只會讓朝鮮更加孤立,並且破壞確保東北亞和平與穩定的國際努力」。
  • 朝鮮對韓國大動幹戈,其實是為了「討好」川普?
    韓朝聯絡處淪為犧牲品變廢墟朝鮮對「脫北者」散發反朝傳單一事做出了激烈回應,6月16日,韓朝開城聯絡辦事處在一聲巨響中轟然倒塌,「聲勢」上足夠浩大,但朝鮮的激烈舉動似乎並沒有在混亂的全球局勢下引起太多持久性關注,儘管韓國在這件事中所處的境地尷尬,但朝鮮的反應未必就真的是做給韓國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朝敲山震虎,其釋放的信號不知美國是否接收得到。
  • 朝鮮和韓國當初是怎麼分道揚鑣的?
    >朝鮮半島這小吉可是來勢洶洶為了爭奪地盤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李家一幫人哪見過這陣仗>朝鮮認為統一的時機來了本來只能拿砍刀上戰場的朝鮮因為有了蘇聯全方位的武器支持很快便把韓國「幹」趴下了韓國一看,這可不行
  • 挑起1950年韓戰導火索的到底是南朝鮮(韓國)還是北朝鮮?
    1945年8月8日晚, 蘇聯政府根據雅爾達會議精神,為了忠實履行二戰同盟國義務,向世界正式宣布:從明天開始,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次日,也就是8月9日,上百萬蘇聯紅軍在他們鋼鐵洪流——坦克集群的帶領下,如潮水般地越過蘇聯與中國以及外蒙古的邊界線,向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陸軍精銳——關東軍發動了全線進攻。
  • 朝鮮宣布將關閉朝韓聯絡辦公室,朝鮮韓國關係將走向何方?
    百度搜索「脫北者」團隊,我們發現,關於這一關鍵詞的資訊,少得可憐。聯繫「脫北者」這三個字的字面含義,再對比朝鮮與韓國的世界地理信息;我們發現,在地圖上,朝鮮位於韓國的正北部,那麼脫北者這三個的意味就不言而喻了:原來在朝鮮生活,但由於一定原因,脫離朝鮮,來到韓國生活的人群。
  • 朝鮮今起切斷所有南北聯絡渠道,為啥?
    全面「斷聯」 根據朝方公報,朝方斷絕並廢除通過朝韓聯絡辦公室維持的雙方之間的通訊聯絡線、朝韓軍方之間的東西海通訊聯絡線、朝韓通訊試驗聯絡線、以及朝鮮勞動黨中央總部大樓和韓國總統府青瓦臺之間的熱線。
  • 朝鮮要改革開放?這事沒那麼簡單
    朝鮮民眾21日在平壤街頭收看關於朝鮮勞動黨七屆三中全會的電視報導「朝鮮宣布改革開放」,這一標題從前天開始就在微信朋友圈中廣泛傳播,也有朋友向島叔諮詢是否如此。從這一段論述中,我們能夠看到朝鮮為了經濟建設而形成的新的權力結構:黨—內閣—各個部門,全國一盤棋,都要服務於這一新的戰略和路線。在七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還有一處提到了武力機關,就是強調武力機關也在集中力量搞經濟的範圍之內。
  • 挽回中,最高級的斷聯方法——斷而有聯!
    原來,他在一家小機構報名挽回前任,付款之後,導師告訴他,你這種情況需要斷聯,起碼兩個月吧,這段時間你就做自我提升吧,看看書,做一下形象改變。王宇之前看過太多挽回帖了,對斷聯很認同,就老老實實忍了倆人沒聯繫前任。
  • DMZ第三地道觀光——這是朝鮮為了攻入韓國而挖的地道!
    1978年10月17日,在距首爾52公裡地方的發現了第三地道,依據脫北者的證詞,爆炸痕跡、方向等推測出,這是朝鮮為了攻入韓國而挖的地道。據稱每小時可通過1萬名士兵,地道深達70餘米,全部為在堅硬的花崗巖層中開鑿,可運送兵力及武器。
  • 媒體曝朝鮮人集體「叛逃」背後有韓國特工推動
    「誘拐綁架」危害半島穩定  今年以來,韓國政府數次高調宣布朝鮮駐外工作人員「叛逃」韓國的事件。韓國當局在這些反常的事情上大作文章,本就令人質疑。最近韓國媒體報導了部分事實的真相,讓人們大跌眼鏡,原來在這些事件的背後包藏著深不見底的陰謀。  今年4月8日,韓國統一部高調宣布,在中國一家朝鮮餐廳工作的1名經理和12名女服務員「集體脫北」,經東南亞第三國抵達韓國。之後,朝鮮數次發表聲明,稱這些服務員是被「誘拐綁架」到韓國的,要求韓國馬上送回相關人員。
  • 斷聯後,女人放不下一個男人,可能是這般「模樣」
    直到慢慢的才明白,原來在對方的心裡,合適永遠比愛更重要,喜歡永遠比被喜歡更重要,一個人會因為喜歡你而和你短暫的在一起,然後因為不合適而告訴你,有一種愛叫做成全。你根本沒有辦法去記恨他,因為在你的心裡,你真的很心疼他,心疼他不能愛自己所愛的人,或許你身體裡會有很多聲音告訴你,他身上有責任,他不能讓自己放縱。
  • 韓國最高司法機關做這事慶祝「韓文節」
    據韓媒披露,韓國最高司法機關憲法法院9日宣布,為迎接「韓文節」,從當天起,其徽章上的漢字「憲(憲的繁體字)」將換為用韓文書寫的「憲法」二字。據悉,韓國憲法法院自1988年創立後一直在徽章上使用「憲」字,至今已有30年。
  • 「韓國」與「朝鮮」天氣預報女主持人PK,為了「收視率」拼了!
    如今通訊變得越來越發達,而且特別的便捷,所以說大家也已經習慣了用手機來查天氣預報,不過天氣預報這檔節目依舊在持續的播出,除去我國之外,其他國家的天氣預報也同樣的如此,畢竟還是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習慣用這種方式來了解天氣的。「韓國」與「朝鮮」天氣預報女主持人PK,為了「收視率」拼了!
  • 韓國和朝鮮天氣預報女主持人對比照,為了「收視率」真是不擇手段
    現在只要擁有一部手機和網絡就能夠遍知天下事,在手機上就可以了解到任何事情,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連天氣預報都能夠提前知曉。在之前的時候,大家了解天氣預報都是通過電視來了解到的。每天晚上到了時間,準時就守在電視勉強,生怕錯過了第二天的天氣預報,不然就打亂了行程計劃。這個習慣一堅持下來就是好幾年。
  • 新聞背景:朝鮮與韓國關係大事記
    這是朝韓雙方的第三次首腦會晤。1910年8月22日,日本與當時的朝鮮王朝籤署《日韓合併條約》後,朝鮮半島正式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朝鮮人民從日本殖民統治下獲得解放。同時,蘇聯和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北半部和南半部。從此,朝鮮半島處於分裂狀態。
  • 朝鮮調整標準時 韓國為何對新平壤時間「不爽」?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據朝中社報導,朝鮮將調整標準時間,從8月15日起使用新的「平壤時間」。此舉原本是為了「清算日本罪行」,結果卻惹得韓國頗為不滿。朝中社說,之所以把變更生效的時間定在8月15日,是因為這一天是朝鮮民族擺脫悲慘命運的日子,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終結了在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朝鮮將這一天設為「祖國解放日」。朝鮮此前採用東9區作為朝鮮標準時間,與日本、韓國同屬一個時區,比北京時間早一個小時。
  • 疫情導致「窗口期」收緊的朝鮮半島局勢再現緊張!
    朝鮮不斷「示強」,打破半島平穩局勢「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朝鮮一方面以對外宣稱「零」確診率的方式贏得了其他國家的「羨慕、嫉妒、狠」,另一方面也通過「秀肌肉」的硬核手段不斷吸引著外界目光。對韓「斷聯」,轉為「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