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9 15:51 |浙江新聞客戶端見習編輯 趙靜
引發共鳴的總是一些共通的情懷,比如舊時光裡一起生活的老街,時常光顧的老店,甚至一面滄桑破敗的牆垣,一塊遍布青苔的石板。7月28日,《葭沚老街,小巷裡的舊時光|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一文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後,引發無數網友留言。
@陶勤華:二十年前,妻子還未生孩子,我帶著她穿過葭芷老街。木板門面似乎有點新,沒有看到不繡鋼門窗,外掛空調等現代物,石板地也規整。一時奇怪不是三五十年前的樣子嗎?印象最深的是黃楚卿故居石礎,雕的小海生物極逼真。去年再去,街屋添了不少現代器物,但更顯破舊。
@木木糹申:葭沚老街,勾起了我太多回憶。這裡有很多葭沚特有的小吃,三十年前的油煎包子,那時的餡還是油渣的。
@小丸子有顆少女心:小時候就是在老街的宅院裡長大,老街的一磚一瓦我都熟悉,宅院裡小朋友都是拉幫結派的湊一堆,老街就是我們的遊樂園,最喜歡在老街上瘋跑追逐,小時候覺得老街好長好長,彎彎繞繞要走好久,可現在回去,老房子還在,老街還在,只是兒時的同伴已經走散了。
@透明度@:我的老家就在老街中街小時候在老街中街長大的1張照片裡的老公公就是我隔壁的鄰居。
@Grace.陳小雨:小時候無數次穿梭過老街的石板巷,有時是路過穿透它到達江邊 灘涂嬉戲,有時是為了理髮,5元一次可以回回都不同花樣,有時是為了準備開學的文具,總也不會忘記捎帶好看的彩紙折成星星或者紙鶴,有時是為了過節的慶 糕,剛出籠散著熱氣瀰漫著桂花的芬芳...一晃二十載,物非人也非,只剩零星的舊石板和殘燭低訴昔日的榮華~
……
這裡,有沒有你的懷舊光陰?
有兩年半的時間,我在葭沚大轉盤的寫字樓上班,朝九晚五,腳步匆匆。雲西路兩邊栽滿了桂樹,金秋時節,滿城飄香,衣也芬芳。香帶著那種山野寂靜的香味,有一種禪意的清淨之美,站在公交車站臺上等車,微風沉醉,香落滿身。
煙火味十足
偶爾從21樓的窗戶朝外望去,一側高樓林立,威儀寂靜,莫名地有種冰冷的俯視意味,而另一側,屋簷低矮,蒼勁樹木下隱著陳舊小巷,煙火味十足。像是被這棟寫字樓生生地隔開了兩個世界。
那裡是葭沚老街,因為處於江邊,長滿蘆葦,從而得名。「葭」是水邊蘆葦的意思,「沚」是水邊窪地的意思。初來乍到時,地方不熟,坐到葭沚站才下車,匆匆瞥去,很陳舊很原味的老房,樓層很底,一條斑駁的小巷蜿蜿蜒蜒,車輛駛過,塵埃飛揚,像極了《西遊記》裡煙霧機製造的迷霧氤氳,讓人好奇巷子的盡頭會是怎樣的一方天地。
尋一個周末的清晨,特意多坐一站下車,細細地端詳葭沚老街。陽光柔和得恰到好處,穿過層疊的枝葉投下一個個光暈,沿街一溜兒賣早餐的,包子鋪旁邊挨著一家賣炒麵的,還有溫嶺夾糕,門口橫七豎八地停放著自行車或小電爐。街上人聲嘈雜,攤位前老闆忙忙碌碌,手腳利落地裝袋,接過的錢帶著汗水的鹹味,剛出籠的包子騰騰的熱氣後,有老人咬開包子滋地吸一口湯水,露出滿足的神色,有坐在大人腿上的孩子抿一口豆漿,紅潤的唇染上水漬,烏溜溜的眼好奇地張望……
那是最原始的生活的氣息,樸實如蓮,安然綻放,或許不夠精緻或許微帶苦澀,但那份對生活的熱忱,真實地讓人從心底裡想要微笑。
要了一根油條一袋豆漿信步而走,去揭開老街神秘的面紗。立於通往道頭的大路旁,有一垛高大的風火磚牆,額書「家子」二字,因為宋代葭沚稱「賈子」、「家子」。老街兩側分布著大透古宅,有將軍第、大夫第、羅家裡、老黃家、黃家、陶家、陳家、李家等大戶,當年有些宅第門口豎立顯耀的科舉甲午石和門楣題額,彰顯主人的身份和學識修養。
打眼看去,孩子們蹦蹦跳跳地追逐嬉鬧,巷子兩側的門前晾曬著衣服,錯落地搭了水槽,偶爾傳來搗衣聲聲,濺起的水珠在陽光下光彩奪目,一如村民淳樸的笑容,親切得很。
台州首富黃楚卿
沿街的商鋪一律都是長板門,葭沚曾是有名的商貿街,早在明清,這裡就已是商賈雲集、人文薈萃、農漁商並興的浙中沿海名鎮。每逢「集市」,賣蔬菜的,賣肉食的,賣水果的,各色各樣的小販堵塞了街道,並不寬敞的老街人滿為患,水洩不通。老街至今還保留了大量的老店鋪,藥房、箍桶鋪、理髮店、鐘錶店、鐵器店等等,這些在我們現代生活中逐漸消逝的老店鋪在這裡依然興盛。老街像是落後了時代一步,這落後卻彌足珍貴,保留了一代老椒江人的回憶。
說到商業,便不得不提台州首富黃楚卿。其家族擁有眾多產業,黃家鹽業、黃家當鋪、漁業、電燈公司等等,擁資一百萬,時稱「黃百萬」。
黃楚卿的宅第在葭沚下街路6號,是葭沚當時最繁華的地方。這是一片西洋風格的花園豪宅,民國初年建,三透院落連附屋大小120餘間。宅院經歲月洗禮而斑駁破損,卻難以掩飾當年的風採。
現存的八字臺門用原生石塊壘砌,臺門泡釘「宅仁通德,帶水屏山」聯,中嵌水磨石裝飾,兩側的青石柱礎浮雕戲文人物、絲竹樂器、自行車、洋車等,頗具民國氣息。西方建築融入了中國風情,耐人尋味。沿著高牆走出百米,仍不到頭,足見主人的富甲一方。
據說,葭沚以黃、陶、周三大姓聚族而居,黃家跟陶家作為大姓,曾有「東黃、西陶」之稱。「西陶」是富紳陶壽農的故居,有照壁、門樓、合院、附廊屋等30餘間,建築中西合璧,用料考究,氣勢宏大。
走出老街,到達葭沚的賣雞巷,為什麼叫賣雞巷呢,當地的村民說,以前村裡集市時,大家都把自家的雞拿到這裡賣,所以叫「賣雞巷」。賣雞巷上如今也保留著不少古宅,門匾上的字跡雖然已看不清晰,但精緻的雕花窗、栩栩如生的灰雕,散發著悠久的時代氣息。
五聖廟和送大暑船
上世紀20年代,黃楚卿出資在原葭沚道頭路廊邊上建起了規模宏大的五聖廟。之後,每年逢農曆「大暑」這一天,這裡的漁民便都要舉行「送大暑船」的習俗活動。
今年的大暑剛過,那熱鬧勁兒似乎還殘餘在街頭巷尾。驕陽如火,村民們的熱情也如火。街道兩旁站滿了祈福的人群,除了當地人,還有從玉環、溫嶺等地冒著酷暑專門趕過來的。漁民們推著「大暑船」,從五聖廟出發,前往水產碼頭。一路上,鼓號隊、腰鼓隊在「大暑船」前後護送,五頂轎子抬著「五聖」,隊伍中還有「濟公」、「八仙」、「楊家將」、「唐僧師徒」的身影,熱鬧非凡。最終,村民集體誦經送船出海,以此祈福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生活安康。
葭沚的「送大暑船」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老街是石頭的世界,街面上的青石板,牆面上堆砌的石塊,老宅精美的門面,還有鋼筋混凝土裡的碎石。我們以人的眼光看石頭,管石頭叫石頭,石頭以自己的眼光打量人,是不是管人叫「石頭」?新路上的石頭是不是新生的孩子,被踩在腳下會不會喊疼?滄桑的牆體是不是石頭中的智者,看盡世間百態而睿智沉穩?石頭的世界有沒有愛恨情仇,有沒有尊卑貧富?守護著老人的石頭是不是特別平和澹泊?和孩子一起玩耍的石頭是不是更朝氣蓬勃?
這些,誰知道呢?(圖片由網友阿德80、圖圖畫畫02拍攝)
14697786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