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走吧,我決定留下!
亞阿全面停火協議,這份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籤訂的「投降書」,宣告了持續50天不到的亞阿戰爭,以亞塞拜然獲勝而結束。
按照協議,亞美尼亞應將納卡周邊的克爾巴佳、哈薩克等地區歸還給亞塞拜然。
▲被迫撤離的亞美尼亞人,
乘坐的車輛排起長隊
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亞美尼亞人,因為擔心遭到亞塞拜然的迫害和驅趕而紛紛舉家逃離。
雖然亞塞拜然政府聲稱會平等對待該地區的亞阿兩族人民。但從目前曝光出來的視頻中,亞塞拜然軍隊的紀律極差,已經發生大量槍殺俘虜、割頭、毆打平民、砸毀平民房屋的行為。
如果亞美尼亞人繼續留在這片已經歸屬亞塞拜然的家裡,後果無可想像。
▲亞美尼亞人在逃離時燒毀自己的房屋
這些舉家逃離的亞美尼亞人紛紛搬走生活用品,殺掉無法帶走的牲畜,燒毀永遠無法回來的村莊。
▲有的亞美尼亞人帶走了家鄉的一捧土
在上萬亞美尼亞人被逼得背井離鄉的同時,有一群老兵們卻依然留在納卡地區拒絕離開,等候著他們的敵人。
▲守候在克爾巴佳的老兵塞維揚
49歲的亞美尼亞老兵賽維揚一輩子都生活在查萊克塔村,不過這個村子已經被劃分給亞塞拜然。
他在30年前的納卡戰爭中失去左腿,他拒絕逃離,送走妻兒後,拿起槍和其他亞美尼亞人留在當地,堅持打遊擊。
這是下一場「戰爭」,一場沒有任何勝利可言,卻有關尊嚴的「戰爭」。
就像他們說的,「政府投降了,我們自己打!為了家鄉,也為了榮譽。」
納卡戰爭的失敗,仿佛已經將亞美尼亞人的骨氣一下子抽乾了。亞美尼人民無奈、憤怒、絕望,將怒火發洩到籤訂停戰條約的議會。但不管怎麼鬧,都無法奪回納卡地區了。
這群老兵做出這樣的決定,則是用實際行動來捍衛自己的家鄉。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參加了1988年爆發的第一次納卡戰爭。
那場戰爭,對於亞美尼亞年輕人而言,只是教科書的上幾段單薄的文字,而他們卻是那段歷史真正的參與者。
30年前,居住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的亞美尼亞人與當地亞塞拜然人發生衝突,最後演變成兩個民族之間的暴亂,互相毆打屠殺。
這樣的種族暴行持續了整整7天,直到蘇聯內務部的特種部隊進駐,這才平息。
▲進駐巴庫的蘇聯坦克
一國首都尚且如此,更何況亞塞拜然其他城市。全國範圍內的種族衝突席捲了亞塞拜然,這場衝突最終導致亞塞拜然的大部分亞美尼亞人被迫逃回亞美尼亞,大部分亞美尼亞的亞塞拜然人也被迫返回亞塞拜然。
▲莫夫西斯揚,當年巴庫大屠殺的倖存者,後逃亡美國
如今為亞美尼亞的足球之星
在兩國隨後發生的第一次納卡戰爭中,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軍隊正面交鋒中大獲全勝。因為亞美尼亞軍隊有60%的士兵來自前蘇聯正規軍隊。而亞塞拜然軍隊的很多人,因為在蘇聯被歧視,都是在蘇聯工兵部隊服役的。
所以亞美尼亞士兵的戰鬥力要比亞塞拜然更強。他們不僅擊退了亞塞拜然對納卡的進攻,而且進一步佔領了納卡周圍包括克爾巴佳、哈薩克等7塊地區,約佔亞塞拜然國土面積的9%,直接將亞塞拜然打到籤訂停火協議。
▲納卡戰爭中,穿著蘇式軍服的亞美尼亞士兵
30年後的2020年納卡戰爭中,臥薪嘗膽的亞塞拜然將亞美尼亞打敗,曾經佔領的土地全部被亞塞拜然奪回。
面對軍隊人數、武器裝備都遠強於自己的亞塞拜然,亞美尼亞人不是沒有抗爭過。
在與亞塞拜然的戰爭衝突中陣亡的人,就包括了22歲的達什託揚,而他此前的身份,則是亞美尼亞職業足球聯賽的一名中場球員。
▲達什託揚
就連而亞美尼亞梅格裡地區的市長姆希塔爾·扎哈裡安也都親自上陣,後因在戰場上不幸被炮彈擊中造成重傷而入院治療。
當軍人實在不夠用了,亞美尼亞不得不全民皆兵,就連老人和女人都開始準備奔赴一線。
▲面對殘酷戰爭,依舊樂觀的亞美尼亞老兵
▲但他們的身體素質,
明顯已經不能適應激烈的戰爭了
但與30年前的納卡戰爭不同的是,這次老兵沒能創造奇蹟,亞美尼亞軍隊徹底輸了。
在土耳其這樣中東小霸王的幫助下,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亞美尼亞這樣的小國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就像軍武菌之前的文章裡所說那樣。這個世界是殘酷的,無論人類的社會文明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弱國無外交,而落後就要挨打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而全面停火協議,這樣一份「割地賠款」的「投降書」,更是撕開了亞美尼亞最後一塊遮羞布。
▲籤訂停火協議,
甚至還要在俄羅斯的見證下
什麼全民皆兵,什麼市長、總理夫人上戰場,當時一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態度,儼然成為一場演給亞美尼亞民眾的笑話。
所有的抗爭,在一紙協議成為了妥協。
可正是如此,已然被亞美尼亞政府視為棄子,卻依舊堅守在納卡地區的老兵們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才顯得尤為可貴。
說這群老兵是亞美尼亞最後的骨氣,一點也不為過。
▲這些老兵先將妻子兒子送走,
自己留下來繼續守衛家園的老兵
世界是殘酷的,30年前,亞美尼亞能吊打亞塞拜然,將納卡周邊的7個地區據為己有,30年後,更強大的亞塞拜然就能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將曾經失去的領土奪回來。
但是,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有勇於抗爭的英雄,一百年前是這樣,一百年後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