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多年前,為了給弟弟讓位,周太王的大兒子泰伯來到了被稱為「荊蠻」的江蘇地區,帶來了中原的文明,建立了吳國。這就是著名的「泰伯奔吳」,不過他當年究竟奔到了哪兒,學術界爭論了近千年,至今沒有答案。
但是,這個歷史之謎將有可能被破解——考古專家在丹陽葛城發現了目前最早的吳國遺址!
江蘇丹陽葛城(吳文化)遺址,經勘探試掘,確認其為一座吳國城址。城址內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溝,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遺址中出土有較豐富的陶器、石器、青銅器等吳文化遺物。通過對出土陶器分析,可將該文化遺存分為三期:早期為西周中晚期,中期為春秋前期,晚期為春秋後期,三者之間連續無缺環。經與江、浙、皖地區同類吳文化遺存對比,可推知丹陽葛城古城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延續使用時間最長、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的吳國城址。4
葛城古橋的故事
在葛城遺址內,有一座古老的石橋,這座古橋與一般的石拱橋不同,全部用條石組成,沒有欄杆。橋的兩頭上還有臺階和供獨輪車通行的痕跡。橋身的正中間兩側上有清晰的「葛城橋」三個字。
祥裡村高頭自然村村民說,古橋曾倒塌過,是他父親當年奔走四方募捐修橋。聽他父親生前講,現在的葛城橋北邊原來是一座木橋,他父親17歲放牛那年才改為石橋,照此推斷,此石橋大約有100年的歷史。他說,葛城橋下原是丁義河,這條河通往大運河,過去是老百姓運輸物資的要道,原先兩岸可見許多船隻和縴夫,橋的西側還有一座很大的碾屋,因而河和橋在當地是重要的交通設施。他回憶,50多年前修橋時,人們意外發現橋墩下面雕刻這精美的小菩薩,非常精美,後來這些小佛像就不知去處了。
據了解,葛城橋是我市葛城遺址重要的地名坐標,這種古橋形制在我市並不多見,如今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堂的神秘往事
在葛城遺址,許多老人談到葛城橋西北側原先有一座古廟,有人稱其為「葛城廟」,經核實其名為「觀音堂」。
有人回憶說,觀音堂原有3進屋舍共18間,天井內有一棵很粗的白果樹,需兩個成年人才能合抱。室內供奉有觀音菩薩等塑像,廟內原先有幾個和尚,其中一個法號叫「大金」。觀音堂原有20多廟地作為廟產。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觀音堂逐漸廢棄,一度曾辦過學校。但是在觀音堂被拆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怪事。
原葛城村一分為三
據走訪了解,葛城遺址核心部分所在地原先是一個頗具規模的村莊,名為葛城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挖新鶴溪河,葛城村整體搬遷,分為南葛城、北葛城和小葛城三個自然村。南葛城村民劉和林告訴記者,當地農民稱葛城為「黑城」,村裡原先有一個長滿竹子和雜樹的大土墩,四面高中間低,過去農戶在上面養豬,得把風土推上去,把豬糞抬下來,十分不便。後來考古才證明這是吳國古城的城牆所在地。後來,葛城村搬遷後,很多人家都搬回一些古老的石頭建築構件,南葛城村上還有一個古井欄,但是這口井欄近年來卻成了不法分子覬覦的目標,最近,就有人收購井欄不成,晚上來偷竊,幸虧村民們警覺,才沒能得逞。
九旬老太家中藏寶
在葛城遺址,不時可以從地面上發現一兩塊古陶瓷碎片,幾年前的考古發掘過程中,葛城遺址也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物?那麼,民間是否也有散存的文物呢?無意中獲悉鎮上的一位九旬老太保存著葛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於是前往一探究竟。
93歲高齡的於老太氣色很好,思路清晰,她從屋內找出兩個一看就很古老的陶罐,回憶起了當年收穫這兩件「寶貝」的故事。
那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丹陽解放前幾年,於老太嫁到葛城村鄭家沒幾年,有一天去棉花田裡翻地,近中午時分,她看到棉花田旁的一口草塘上有一條蛇,順著蛇遊動的路徑,她發現田埂邊居然有一隻半露出地面的陶罐,於是她把陶罐從泥土裡扒出。一年後,於阿娥在一處亂墳堆旁刨地,又撿到一隻細長的陶罐,她也拿了回來。此後相當長的歲月裡,於阿娥把這兩個陶罐當做容器,盛放菜籽、蠶豆等種子。後來,葛城村拆遷,於老太一家搬到了北葛城村,十多年前又搬到了珥陵鎮上,但這兩件陶罐老人一直帶著。後來,有親戚提醒她,這兩件東西很可能是值錢的寶貴,她才收藏起來。
這兩件陶罐造型別致,其中之一為大口粗腹,表面有精美的幾何紋,根據類似文物判斷,其年代當在西周至春秋前後。另一隻陶罐為細口長腰形狀,年代也很久遠。
(以上內容部分由網友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