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吳國第一城】丹陽葛城遺址,建於西周,或是「泰伯奔吳」之地

2021-02-18 丹陽旅遊


2800多年前,為了給弟弟讓位,周太王的大兒子泰伯來到了被稱為「荊蠻」的江蘇地區,帶來了中原的文明,建立了吳國。這就是著名的「泰伯奔吳」,不過他當年究竟奔到了哪兒,學術界爭論了近千年,至今沒有答案。

  但是,這個歷史之謎將有可能被破解——考古專家在丹陽葛城發現了目前最早的吳國遺址!

江蘇丹陽葛城(吳文化)遺址,經勘探試掘,確認其為一座吳國城址。城址內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溝,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遺址中出土有較豐富的陶器、石器、青銅器等吳文化遺物。通過對出土陶器分析,可將該文化遺存分為三期:早期為西周中晚期,中期為春秋前期,晚期為春秋後期,三者之間連續無缺環。經與江、浙、皖地區同類吳文化遺存對比,可推知丹陽葛城古城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延續使用時間最長、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的吳國城址。4

葛城古橋的故事
在葛城遺址內,有一座古老的石橋,這座古橋與一般的石拱橋不同,全部用條石組成,沒有欄杆。橋的兩頭上還有臺階和供獨輪車通行的痕跡。橋身的正中間兩側上有清晰的「葛城橋」三個字。
祥裡村高頭自然村村民說,古橋曾倒塌過,是他父親當年奔走四方募捐修橋。聽他父親生前講,現在的葛城橋北邊原來是一座木橋,他父親17歲放牛那年才改為石橋,照此推斷,此石橋大約有100年的歷史。他說,葛城橋下原是丁義河,這條河通往大運河,過去是老百姓運輸物資的要道,原先兩岸可見許多船隻和縴夫,橋的西側還有一座很大的碾屋,因而河和橋在當地是重要的交通設施。他回憶,50多年前修橋時,人們意外發現橋墩下面雕刻這精美的小菩薩,非常精美,後來這些小佛像就不知去處了。
據了解,葛城橋是我市葛城遺址重要的地名坐標,這種古橋形制在我市並不多見,如今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堂的神秘往事
在葛城遺址,許多老人談到葛城橋西北側原先有一座古廟,有人稱其為「葛城廟」,經核實其名為「觀音堂」。
有人回憶說,觀音堂原有3進屋舍共18間,天井內有一棵很粗的白果樹,需兩個成年人才能合抱。室內供奉有觀音菩薩等塑像,廟內原先有幾個和尚,其中一個法號叫「大金」。觀音堂原有20多廟地作為廟產。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觀音堂逐漸廢棄,一度曾辦過學校。但是在觀音堂被拆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怪事。

原葛城村一分為三
據走訪了解,葛城遺址核心部分所在地原先是一個頗具規模的村莊,名為葛城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挖新鶴溪河,葛城村整體搬遷,分為南葛城、北葛城和小葛城三個自然村。南葛城村民劉和林告訴記者,當地農民稱葛城為「黑城」,村裡原先有一個長滿竹子和雜樹的大土墩,四面高中間低,過去農戶在上面養豬,得把風土推上去,把豬糞抬下來,十分不便。後來考古才證明這是吳國古城的城牆所在地。後來,葛城村搬遷後,很多人家都搬回一些古老的石頭建築構件,南葛城村上還有一個古井欄,但是這口井欄近年來卻成了不法分子覬覦的目標,最近,就有人收購井欄不成,晚上來偷竊,幸虧村民們警覺,才沒能得逞。

九旬老太家中藏寶
在葛城遺址,不時可以從地面上發現一兩塊古陶瓷碎片,幾年前的考古發掘過程中,葛城遺址也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物?那麼,民間是否也有散存的文物呢?無意中獲悉鎮上的一位九旬老太保存著葛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於是前往一探究竟。
93歲高齡的於老太氣色很好,思路清晰,她從屋內找出兩個一看就很古老的陶罐,回憶起了當年收穫這兩件「寶貝」的故事。
那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丹陽解放前幾年,於老太嫁到葛城村鄭家沒幾年,有一天去棉花田裡翻地,近中午時分,她看到棉花田旁的一口草塘上有一條蛇,順著蛇遊動的路徑,她發現田埂邊居然有一隻半露出地面的陶罐,於是她把陶罐從泥土裡扒出。一年後,於阿娥在一處亂墳堆旁刨地,又撿到一隻細長的陶罐,她也拿了回來。此後相當長的歲月裡,於阿娥把這兩個陶罐當做容器,盛放菜籽、蠶豆等種子。後來,葛城村拆遷,於老太一家搬到了北葛城村,十多年前又搬到了珥陵鎮上,但這兩件陶罐老人一直帶著。後來,有親戚提醒她,這兩件東西很可能是值錢的寶貴,她才收藏起來。
這兩件陶罐造型別致,其中之一為大口粗腹,表面有精美的幾何紋,根據類似文物判斷,其年代當在西周至春秋前後。另一隻陶罐為細口長腰形狀,年代也很久遠。

(以上內容部分由網友整理提供)

點擊「閱讀原文」體驗一次簡單不過的微信編輯體驗,不用太久,不用太難,瞬間即可!

相關焦點

  • 江蘇丹陽現西周時期吳國遺址 建於2800年前(圖)
    丹陽發現「吳國第一城」  建於西周,會是「泰伯奔吳」之地嗎?  2800多年前,為了給弟弟讓位,周太王的大兒子泰伯來到了被稱為「荊蠻」的江蘇地區,帶來了中原的文明,建立了吳國。這就是著名的「泰伯奔吳」,不過他當年究竟奔到了哪兒,學術界爭論了近千年,至今沒有答案。  但是,這個歷史之謎將有可能被破解——考古專家在丹陽葛城發現了目前最早的吳國遺址!近日,江蘇省文博界11位專家會聚丹陽,認定葛城從西周延續至春秋,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格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吳國城址,可稱作「吳國第一城」。葛城遺址正準備申報第7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張學鋒:吳國歷史的再思考——以近年來蘇南春秋古城遺址的發掘為線索
    木瀆古城的發掘,其意義絕不能停留在社會公眾對吳國古史揭秘心態的滿足上,而必須上升到嚴密的歷史學研究;它必須與時代相近的丹陽葛城、無錫闔閭城以及上世紀50年代以來多次發掘的常州淹城等遺址相結合,使之成為重新認識吳國歷史的一組史料,尤其是在文獻史料較少、傳說附會顯見的吳國歷史上,這一組史料更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 吳國歷史的再思考丨張學鋒
    木瀆古城的發掘,其意義絕不能停留在社會公眾對吳國古史揭秘心態的滿足上,而必須上升到嚴密的歷史學研究;它必須與時代相近的丹陽葛城、無錫闔閭城以及上世紀50年代以來多次發掘的常州淹城等遺址相結合,使之成為重新認識吳國歷史的一組史料,尤其是在文獻史料較少、傳說附會顯見的吳國歷史上,這一組史料更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 【東西南北中—城市記憶】悠悠吳文化 濃濃泰伯情
    梅村古名梅裡,位於無錫的東部,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長子泰伯舉族南遷,從陝西一路跋山涉水,最後到達無錫梅村,在此建國,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強大的吳國。2019年7月23日,無錫各大媒體紛紛播出一則新聞——在梅村鎮舉辦的梅裡遺址考古學術研討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吳地考古重大發現:梅裡遺址為重要的商周遺址。
  • 鎮江首次發現吳國古城遺址
    本報訊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鎮江市首次發現吳國古城遺址,距今有近3000年的歷史,是目前江南地區考古發現吳國最早的一座城池。  該遺址位於鎮江市丹陽珥陵鎮的葛城村。據考古人員測量,這座名為「葛城」的古城東西長200多米,南北長190多米,佔地面積達3.62萬平方米。  據歷史記載,「宜城」曾是吳國的首都,在現在的鎮江市大港一帶。
  • 泰伯立國之處 古代雄兵之源 季子晏子封地之所在 --- 丹陽郡
    《史記》、《左傳》、《越絕書》中記載「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而至于衡山」。「衡山」即在這裡(有人認為,在漢朝之前,南嶽指江東衡山,即姑孰橫山,漢朝武帝封安徽安慶天柱山為衡山,隋朝將湖南湘山改稱衡山)。據說這裡還是泰伯、仲雍從岐山周國奔荊讓國、來到江南,自號句吳、建國立業的地方。
  • 無錫梅村最新考古出商周遺址,《史記》中太伯奔吳是否還是傳說?
    那麼蘇州又是什麼時候成為吳國都城的?其實吳國從寧鎮向太湖發展要晚到春秋後期,這個我們以後有機會會細說。  不過,因為文獻都說吳國滅亡時都城在蘇州,所以關於太伯(泰伯)、仲雍的遺蹟也集中在蘇錫一帶。前文提到蘇州閶門內有泰伯廟,其實蘇州古代還有過泰伯陵,但早已經湮沒無聞了。今天太伯香火最旺盛的地方,還要數隔壁的無錫。
  • 解讀銘文尋找最初的吳國
    說法眾多,史學界爭論激烈,我們在青銅器銘文的幫助下步入歷史謎案的破解之旅——《史記》中的吳國與虞國《史記 · 吳太伯世家》記載了吳國和虞國的淵源:周太王古公亶父有太伯、仲庸、季歷三個兒子,由於太伯想傳位於賢良的三子季歷和季歷聰明的兒子姬昌(周文王)一脈,太伯和二弟仲庸為了成全父王與三弟,奔走到荊蠻之地,又入鄉隨俗、斷髮紋身,率投奔他們的當地人自立為王,號句(
  • 乾隆年間丹陽老地圖顯示孫家村遺址不遠處曾有銅礦山
    「煉銅山」和「埤城」(紅圈處)  中國江蘇網3月10日訊 京江晚報3月2日刊發的《鎮江是吳文化發祥地再添證據,孫家村遺址極有可能是吳國日前,丹陽網友「雲曲簡丹」在2011年10月鳳凰出版社出版的《清乾隆丹陽縣誌》一書中,找到一張乾隆年間的丹陽老地圖。這張地圖揭示出更多相關信息。  孫家村遺址在距丹陽埤城沃得農機廠廠房以西僅百十米的田野裡。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這裡還是埤城的轄地,後來劃到了丹徒丁崗。從地圖上看,這個吳國鑄銅遺址距離埤城僅1公裡左右,而距離丁崗則有四五公裡。
  • 泰伯廟上新!正式開放時間確認……
    東漢永興二年,泰伯廟即宅為祠紀念泰伯。泰伯廟歷經修建,是一組莊嚴輝煌的建築群,現存主殿建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上世紀八十年代,泰伯廟整修時,恢復了泰伯塑像以及吳國歷代帝王、名人塑像共31尊,1985年對外開放。2006年,泰伯廟和墓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考古界的「奧斯卡」 鎮江吳國鑄銅遺址入圍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於本月的21日啟動,共有40個考古發掘項目入圍,鎮江的孫家村吳國鑄銅遺址名列其中。從目前的發掘收穫情況來看,孫家村吳國鑄銅遺址極有可能是當時吳國'國家級'的青銅器冶鑄'工廠',對於吳文化發源地、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以及長江下遊地域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2500年前第一座蘇州古城闔閭大城究竟在哪裡?
    通常蘇州建城史都要從伍子胥主持修築吳都闔閭大城講起,吳王闔閭在公元前515年通過政變即位,到公元前496年伐越傷重不治,在位19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闔閭大城就是在其即位初年由相國伍子胥主持修建,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盡心竭力地建造了氣勢宏偉的吳國新都城,也就是今天蘇州城的前身——闔閭大城。
  • 明清時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
    《史記》記載:「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泰伯和仲雍既是吳國的創建者,也是吳文化的創始人,對他的祭祀與崇拜,在巫覡之風盛行的吳地源遠流長。
  • 清明時節,吳地有吃「青白糰子」習俗
    用鮮肉、豆沙、芝麻做餡,寓意泰伯「三讓天下」美德清明時節,吳地一直有吃「青白糰子」的習俗。昨天,在清明節來臨之際,無錫鴻山敬老院裡74歲老人謝大妹高興得合不攏嘴。原來,鴻山敬老院食堂向每位入住老人供應了清明特色食品——青白糰子,共發放了300餘只。記者了解到,在無錫梅村和鴻山一帶,當地人還專門用鮮肉、豆沙、芝麻做餡,寓意吳地始祖——泰伯「三讓天下」的高尚品德。
  • 蘇州發現東周城池遺址可能為吳國都城(組圖)
    這也是對東周時期吳越地區大型遺址進行的首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  「在去年12月份進行了初步調查後,考古隊發現這塊盆地南北兩端的城門遺址竟有長達6728米。」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陳軍說,這是目前為止,南方地區發現的東周時期最大的一個古城遺址。這次考古中,又意外地發現了當時東周時期吳越地區的重要建築材料——瓦,這種高等級的建材在東南地區發現亦屬首次。
  • 泰伯故裡嘗葡萄 鄉村旅遊熱無錫(圖)
    泰伯故裡嘗葡萄 鄉村旅遊熱無錫(圖)     7月28日,2012無錫鄉村旅遊節·鴻山第四屆葡萄文化旅遊節開幕。吸清新空氣、賞鄉田野趣、嘗農家美餚……悠然回歸田園的鄉村旅遊熱靡江南,給當下酷暑帶來一股清涼之氣。  28日,在有著三千多年文化史的泰伯故裡無錫鴻山,2012年無錫鄉村旅遊節暨鴻山葡萄文化旅遊節吸引了來自蘇錫常、上海等地的眾多自駕遊人。田埂邊、涼蔭下,四處是前來採摘葡萄的食客,似火驕陽澆出了這塊吳文化發源地一年最旺景象,順道慕名參觀歷史遺蹟、感受鄉野之趣的人比比皆是。
  • 品味城市:江蘇丹陽——帝王故裡 眼鏡之都
    詩中暗喻「鳳凰為賢才」,「朝陽喻盛世」,即賢才逢盛世開明之意。       丹陽,由於歷史久遠、地利人和,要事、大事猶若繁星。古時就有「洵七省之咽喉、吳越之門戶」和「地據要衝、兵家必爭」之說。東漢末,這裡是孫策、孫權稱雄江東,建立吳國的搖籃。南北朝,又是南朝齊梁帝王的故裡。清鹹豐六年(1856年)五月至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太平軍與清軍在丹陽爭戰達8年之久,雙方投入的兵力各達10餘萬人。
  • 海陵吳氏三讓堂宗親前往無錫梅村祭拜泰伯始祖
    4月13日,海陵東張沐、運糧、蔣垛、大倫等地的海陵吳氏三讓堂的宗親一行40人,在吳廣彪、吳向洋的帶領下,身著印有「吳氏一家親,海陵三讓堂」字樣的紅馬甲和黃帽子,舉著兩面印有中國龍和碩大的「吳」字的旗幟,來到「江南第一古鎮」的無錫梅村,祭拜泰伯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