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

2020-12-15 綜合快報浩浩

信仰儒家化是明清時期民間信仰中值得關注的一類特殊現象,它是指神靈在納入國家祀典後,其形象被改造成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現象。江南民間對泰伯的祭祀和崇拜,最初只是最單純的先祖崇拜,與泰伯本人的德行無關。泰伯在民間作為道德典範的神靈形象,主要是在明以後的民間信仰中,經過了儒家化的改造實現的。地方官府和地方士人是這一改造的推動力量,而地方士人又在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一、引言   在宋元以後民間信仰的研究中,經常會出現「國家化」和「儒家化」兩個概念。「國家化」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以制度化的方式將地方上有功於民的神靈納入祀典,並令全國各府州縣立廟遣官致祭的現象。神靈國家化的典型是城隍。這一現象始於宋代,宋代商品 經濟 的 發展 使民間信仰日益多元化,為加強社會控制,朝廷通過對神靈「賜額」、「賜號」的政策,將地方神靈納入國家祀典,以規範民間諸神。可以說,「國家化」是宋代朝廷應對民間信仰多元化而不得已採取的措施。   「儒家化」是指神靈在納入國家祀典後,其形象被改造為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現象。神靈儒家化的典型是關羽。「儒家化」始於何時,目前學界尚無定論。不過,大多數學者認為它是明清時期民間信仰中值得關注的特殊現象,對它的研究,必將有助於學界從民間信仰的角度加深對明清社會特點的認識。有些學者雖不從事民間信仰研究,也從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得出了儒家化或儒生化的結論,如梁其姿通過對明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認為在地方社會的主導力量中,出現了一種儒生化的趨勢。正因如此,這一問題頗有學術研究價值,近年來備受關注。   當前對民間信仰的儒家化研究可概括為兩種研究思路:一是以儒家化過程中的突出事件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通過展現事件中的矛盾衝突,分析在儒家化過程中,朝廷、地方精英、民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二是以某一神靈的儒家化過程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神靈形象在不同時期變遷情況的考辨,探討儒家化過程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在第二種研究思路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儒家化到底開始於何時,根源何在,究竟有哪些社會因素推動了儒家化。要對上述問題有所結論,僅有關羽信仰等少數個案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本文試圖以江南的泰伯信仰為研究個案,對上述問題進行相關論述。

二、泰伯信仰的形成與儒家化   泰伯,周太王之子,周文王之父季歷的長兄,其事跡詳見於《史記·吳太伯世家》。《史記》記載:「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泰伯和仲雍既是吳國的創建者,也是吳文化的創始人,對他的祭祀與崇拜,在巫覡之風盛行的吳地源遠流長。明清時期的泰伯信仰主要集中在蘇州府和常州府的無錫縣,在常州府的其他地區,對吳人先祖的崇拜則主要表現為對泰伯之弟仲雍和仲雍後代季札的祭祀。蘇州府泰伯廟有二:一處在吳縣閭門內,吳越時由閶門外移至閶門內;一處在元和縣唯亭鎮。常州府泰伯廟有三,皆在無錫縣境內:一處位於無錫惠山,一處位於城內婁巷,一處位於無錫縣梅裡鄉。   史料中最早出現的泰伯廟始建於東漢,「蘇州至德廟在吳縣閶門外,漢永興二年,太守糜豹建於閶門外雁宕屯南」,廟的建立可界定為泰伯信仰形成的標誌。當時,泰伯的後世仍然可考,史料中詳細記載了朝廷賞賜泰伯第四十一世孫吳如勝的具體情況,由此可以推測,此時泰伯信仰應是吳地的一種較原始的先祖崇拜。   唐垂拱二年(686),宰相狄仁傑禁毀江南淫祠1700多處,僅存「夏禹、泰伯、季札、伍員」四祠,這樣,江南的泰伯信仰在國家權力的保護下,進一步延伸、拓展。值得注意的是,泰伯未被列入淫祠之列,並不是出於泰伯本人高尚的謙讓之德。因為終唐之世,朝廷始終未確立儒家道德為主流道德,而且唐人小說中作為神的泰伯,其形象也與後世儒家所推崇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泰伯神相去甚遠。在唐人李玫的《纂異記》(《太平廣記》卷2806劉景復》條引《纂異記》)中有這樣一段關於泰伯信仰的記載:   吳太伯祠在東閶門之西,每春秋季市肆皆率合牢醴,祈福於三讓王,多圖善馬彩輿女子以獻之,非其月亦無虛日。時乙丑春,有金銀行首糾合其徒,以綃畫美人棒胡琴以從,其貌出於舊繪者,名美人為勝兒,蓋戶牖牆壁,會前後所獻者無以匹也。   李玫筆下作為神的泰伯,其形象與 歷史 上的泰伯相去甚遠,這種區別唐人陸長源早已有過關注。《辨疑志》(陶宗儀《說郛》卷23下《泰伯》引《辨疑志》)云:   吳閶門外有泰伯廟,往來舟船求賽者常溢,泰伯廟東有一宅,中有塑像,雲是泰伯三郎(泰伯長子)裡人祭時,巫祝云:「若得福請為泰伯買牛造華蓋。」   陸對此現象頗為不解,又云:   其如泰伯輕天下以讓之,而適於勾昊,豈有顧一牛一蓋而為人致福哉!又按《泰伯傳》,泰伯無嗣,立弟仲雍,泰伯三郎,不知出何邪?(卷23下)   通過李玫和陸長源的記載,不難發現,此時泰伯神的形象與明清時期神通廣大的五通神極其相似,他喜好善馬、彩輿、女子,完全不符合後世儒家對聖賢的界定。至於泰伯之子三郎的記載,與泰伯「無子,立弟仲雍」的生平就更不符合了。   這樣看來,狄仁傑保存江南的泰伯信仰並不是基於泰伯本人的道德品行,而是考慮到泰伯信仰中的先祖崇拜因素。這也是泰伯與夏禹、季札、伍員三位得以保留的地方祠神區別於其他淫祠的共同之處。大禹治水疏通江南河道,季札是仲雍的後代也是吳人的先祖,伍員修築闔間城為吳國的霸業鞠躬盡瘁,他們都在江南開發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凡「有功於民者皆祀之」,狄仁傑對泰伯信仰的保護符合這一原則。

北宋元裙年間(1086—1093),朝廷賜額泰伯廟「至德」,此舉可看作是泰伯信仰國家化的開始,在未被賜額之前,泰伯信仰終究是民間的非正式的,儘管它未被列入民間淫祠,但它也不具備官方正祀的資格。在泰伯信仰得到了官方的認同後,泰伯的形象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隆興二歲(1164),天作淫雨,害於稼事,民不奠居。乾道改元,春二月,公(沈度,時任平江知府)飭躬齋跋走祠下而祈焉,神顧饗之即應。是歲麥以有秋,府從事請具蔬禮以謝。公曰:「不敢廢也,然何足以報萬分之一。」(曾幾:《重修至德廟記》,道光《梅裡志》卷四)   通過這一段南宋時期泰伯祭祀的記載,不難發現,此時泰伯神的形象較之唐代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不再需要花費較多的牢禮,也不需要善馬、彩輿和女子,他為百姓謀福利,需要的只是簡單的素食果蔬而已,這與後世所界定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儒家先賢形象開始接近。但這一時期的泰伯信仰並不具有德化 教育 的功能,因此尚不能說此時的泰伯信仰已經儒家化了。   泰伯信仰儒家化的日趨明顯,泰伯作為仁讓之君的聖賢形象在民間日益鮮明,應是在明朝建立後。明宣德五年(1430),蘇州知府況鍾鑑於當時訴訟之風不止,刑事案件急增,乃重修泰伯廟,廟成之日,應天巡撫周忱告誡百姓:   方泰伯之奔吳也,斷髮文身,示不可立,然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遂端委以臨其民,是欲辭富貴而富貴隨之。及其後世,夫差狃於必勝,窮兵黷武,破越困齊,欲霸中土,卒之國亡身戮,妻子為虜,是欲求富強而失其富強矣……爾民欲為泰伯之讓乎,欲效夫差之爭乎?一則廟食萬世,一則貽譏千載,其得與失必有能辨之者。(周忱:《重修泰伯廟記》,道光《梅裡志》卷4)   周忱此言,將泰伯的謙讓與夫差的貪婪相對比,把兩者迥然不同的後世評價相對比,是為了突出泰伯的謙讓之德,以讓德教化百姓。「讓」是溫、良、恭、儉、讓五德中的最高層次,此處周忱對泰伯「讓」德的推崇較之宋人沈度對泰伯「儉」德的推崇,更符合孔子對泰伯「至德也,三讓天下」的評價。可以說,泰伯信仰的儒家化在明中期已經開始了。   明中後期泰伯作為儒家聖賢的地位進一步突出。萬曆四十八年(1620),泰伯廟內新修關帝廟,將泰伯與關羽並祀,將泰伯之「讓」與關羽之「忠」並舉,這是泰伯信仰進一步儒家化的體現。天啟三年(1623),高攀龍等人組織重修泰伯墓,高在《泰伯墓碑陰記》一文中說:   至德之聖,以天下讓者,在父子兄弟之間,則其文明可思也。嗟乎!古之聖人,以父子兄弟之間讓天下而不顧;世之人,乃不免簞食豆羹爭於父子兄弟之間而不恥。若是者,尚可稱錫之士,而過梅裡之墟、皇山之麓乎?人人思而恥之,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錫之文明甲於天下矣!(卷4)   文中高攀龍推崇泰伯為文明之祖,強調人人若尊崇泰伯,以泰伯為典範,則無錫可成為甲於天下的文明之邦,這是明末泰伯信仰儒家化的又一例證。   清代對泰伯的儒家化改造,在延續明代政策的同時,藉助了皇權的支持。康熙二十四年(1685),江蘇巡撫湯斌在江南一帶大規模禁毀五通淫祠推崇泰伯信仰,進而推行江南一帶社會風俗的改革,他改革的堅強後盾正是康熙帝本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皇帝南巡至蘇州,御書「至德無名」四字於蘇州泰伯廟中,以示對泰伯的敬仰和推崇,帝王將孔子對泰伯的評價御書於廟中,此舉可看作是泰伯儒家化改造的高潮。   綜上所述,對泰伯儒家化的改造起於明盛於清,其規模和影響雖不如關帝信仰廣泛,但儒家化的進程從未停,且在不斷深化中。儒家化作為神靈變遷過程中的一類特殊現象,其產生的原因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三、儒家化的推動力量   泰伯信仰儒家化的直接推動力量是地方官員和地方士人,他們共同推動儒家化,是基於共同的目的,即以泰伯信仰推動地方德化教育,改革社會風氣。   明朝建立後,儒家程朱 理學 一直是官方的指導思想,理學主張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嚴格遵守名分等級。謙讓之德是維護綱常禮教,化解社會矛盾的道德基礎,尤其是在明中後期世風日下、爭訟之風不止的社會環境中,謙讓之風更應提倡。泰伯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謙讓之君,其謙讓之德若能藉助於泰伯信仰在民間大力宣傳,這無疑有助於儒家道德主張在民間的傳播和社會風氣的改善。   前述周忱在重修泰伯廟時對百姓的告誡,突出地反映了他以泰伯信仰推動地方德化教育的目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撫湯斌毀五通立泰伯,也是基於德化教育的目的,湯斌是著名的理學家,他推崇泰伯,正是希望以泰伯的儉、讓之德教化百姓,遏止江南不良的淫奢之風。清初的江南無疑是全國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社會財富的增加滋長了社會的爭訟之風、奢侈之風,當地盛行的五通神信仰又進一步助長了奢侈消費、相互攀比的社會心理。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通過影響廣泛且又符合儒家道德的民間信仰來教化百姓,這是地方官府所能採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化措施。事實證明,這一措施確實在一定範圍內對部分地區的社會風氣產生了積極影響。就無錫地方而言,民風最純樸的地區,也正是泰伯信仰最興盛的梅裡鄉和泰伯鄉,無錫方志關於各鄉民風有這樣的評論,「泰伯、垂慶、延祥、梅裡四鄉民俗頗厚,景雲鄉之俗最雜,新安、開化二鄉民最輕佻」。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
    信仰儒家化是明清時期民間信仰中值得關注的一類特殊現象,它是指神靈在納入國家祀典後,其形象被改造成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現象。江南民間對泰伯的祭祀和崇拜,最初只是最單純的先祖崇拜,與泰伯本人的德行無關。不過,大多數學者認為它是明清時期民間信仰中值得關注的特殊現象,對它的研究,必將有助於學界從民間信仰的角度加深對明清社會特點的認識。有些學者雖不從事民間信仰研究,也從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得出了儒家化或儒生化的結論,如梁其姿通過對明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認為在地方社會的主導力量中,出現了一種儒生化的趨勢。正因如此,這一問題頗有學術研究價值,近年來備受關注。
  • 殷商時期賢哲《泰伯三讓天下》
    泰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殷商時期的賢哲。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周文王之父),三個兒子都十分的有德行。
  • 研討會︱明清江南的人文世界
    本次工作坊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古代史研究室主任司馬朝軍研究員主持,來自日本金澤大學、中國歷史研究院、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上海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大學等科研院所的20餘位學者與會,就明清江南士人、經濟、地方信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明清方志中的清遠縣城隍信仰
    清遠縣的開發,應該是在明清時期,此時的清遠從「猺峒獷悍之習時見於鄉」[2]變成「未知猺獠散於何處,抑或漸染日深,變為衣冠文物之俗也」[3],而這一過程也可稱為清遠縣的漢化。  筆者以為,城隍信仰在清遠縣開發歷史的研究中應佔有一席之地。
  • 無錫泰伯瀆,究竟是誰修建的?
    近日,網友@江南一燕 在江蘇城市論壇討論版發帖稱,無錫泰伯瀆是唐朝修建的,不是泰伯修建的。參與探討的網友十分活躍,目前跟帖已達二百餘個,且還在持續增長。發帖網友@江南一燕 表示,他在幫郭重威老師查閱常州運河開鑿年代的文獻證據時,無意中在南宋《輿地記勝》中發現無錫泰伯瀆根本不是3千年前泰伯開的,而是唐朝末年的常州太守孟簡開的,大概是因為泰伯在無錫定居過,所以乾脆取名泰伯瀆,這河其實只有1千多年的歷史。
  • 揭開"泰伯奔吳"面紗
    2005年11月22日,筆者隨著人流走進了有著「江南第一古鎮」之稱的梅村鎮,首先步入泰伯廟,一睹泰伯像的風採。現存的泰伯廟為明清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莊嚴輝煌。泰伯為避免同室操戈,更是為了成全父親的意願,偕同二弟仲雍在父親生病期間,藉口到附近山上採藥,離開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周原(今陝西省歧山縣),奔波到遙遠的江南梅裡(今無錫市新區梅村鎮)避居下來。那時,江南無錫農業生產水平與中原地區相比極其落後,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人們過著「半生為食,以棚為窩」的生活,文化上更是不值一提。
  • 明清時期的江南盛景,是被誇大的歷史假象?
    自宋代以來的江南經濟,素來被稱為資本主義的萌芽階段。在明清時代,江南經濟不僅誕生「肥料革命」,也創造了「棉花革命」,江南農業高度的商品化現象成為學者論述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論據之一。但是,為何沒有進入近代工業化社會呢?
  • 元明清三大名著都有誰?元朝儒家化半成功下,曲藝升級為小說
    元朝儒家化半成功,也是不錯的:《西遊記》在元朝已經基本確定元朝儒家化雖然不成功,但也非常有重大作用,在市民文化興起過程中,刊刻話本就成為一種盛行事情。元代民間說唱藝術的「西遊故事」的主人公主體上還是玄奘而不是孫悟空。孫悟空的形象是一位白衣秀才。沙僧則是深沙神,但沒有跟隨西行。豬八戒沒有出現。
  • 海陵吳氏三讓堂宗親前往無錫梅村祭拜泰伯始祖
    4月13日,海陵東張沐、運糧、蔣垛、大倫等地的海陵吳氏三讓堂的宗親一行40人,在吳廣彪、吳向洋的帶領下,身著印有「吳氏一家親,海陵三讓堂」字樣的紅馬甲和黃帽子,舉著兩面印有中國龍和碩大的「吳」字的旗幟,來到「江南第一古鎮」的無錫梅村,祭拜泰伯始祖。
  • 泰伯廟上新!正式開放時間確認……
    東漢永興二年,泰伯廟即宅為祠紀念泰伯。泰伯廟歷經修建,是一組莊嚴輝煌的建築群,現存主殿建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上世紀八十年代,泰伯廟整修時,恢復了泰伯塑像以及吳國歷代帝王、名人塑像共31尊,1985年對外開放。2006年,泰伯廟和墓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明清時期京杭運河區域的媽祖信仰
    明清時期是媽祖信仰發展的重要時期。基於軍事活動、漕糧海運等原因,明代2次、清代15次對天妃進行加封。[9]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天后的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嘉佑天后」,達六十四字之多。至此,封建王朝對媽祖的崇奉可謂達到了頂峰。
  • 位於無錫的「江南第一古鎮」
    梅裡古鎮位於無錫梅村老鎮區中心,梅裡的歷史非常悠久,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熟悉江南歷史的人都知道,泰伯是江南人文始祖,正是他開發了江南,建立了江南第一個國家「勾吳」。所以這裡又是吳文化的發祥地,有&34;之稱。因此在歷史上,梅裡古鎮的地位和文化意義很高,而且它還是江南文化發源地,稱為「江南第一古鎮」名副其實。
  • 信仰在佛道之間:從「風雪山神廟」和江南民間祭祀談起
    李天綱的《金澤》考察江南古鎮的民間祭祀形式,力圖證明明初洪武改制後,漢地重建了從中央祭祀天地,到地方祭祀城隍的一整套儒教信仰制度,金澤保留的祭祀秩序,即是官方儒教制度的民間遺存。隨著明清以來儒釋道信仰趨近,明清士大夫往往身修三教,金澤一地著名士大夫的信仰生活及地方祭祀場所,正是三教合一的體現,儒教則為合一之本。觀點儘管仍會有爭議,卻不失為今天理解民間信仰的重要視角。
  • 古代江南有著怎樣的民俗信仰
    江南大規模的開發,嚴格來說要到唐末五代時期才全面展開。當時,北方戰亂頻仍,吳越地區卻相對安定。吳越國王錢鏐非常重視農業與水利的發展,曾經「置營田軍四部,治湖築堤,專力田事」,還專門設置撩淺軍,確保水道溝渠疏浚,保持水流通暢以及農田灌溉的順利進行。到了宋明時期,江南核心地區的農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
  • 無錫泰伯瀆,究竟是誰修建的?
    近日,網友@江南一燕 在江蘇城市論壇討論版發帖稱,無錫泰伯瀆是唐朝修建的,不是泰伯修建的。參與探討的網友十分活躍,目前跟帖已達二百餘個,且還在持續增長。發帖網友@江南一燕 表示,他在幫郭重威老師查閱常州運河開鑿年代的文獻證據時,無意中在南宋《輿地記勝》中發現無錫泰伯瀆根本不是3千年前泰伯開的,而是唐朝末年的常州太守孟簡開的,大概是因為泰伯在無錫定居過,所以乾脆取名泰伯瀆,這河其實只有1千多年的歷史。
  • 王健:古代江南有著怎樣的民俗信仰
    《漢書·地理志》說:「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可見,當時的自然資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別是,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水利事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江南大規模的開發,嚴格來說要到唐末五代時期才全面展開。當時,北方戰亂頻仍,吳越地區卻相對安定。
  • 人人都說江南好!江南好在……
    泰伯奔吳  播下江南文脈的火種  早在殷商時期  周太王長子泰伯放棄繼承王位  攜弟仲雍「奔荊蠻,自號勾吳」  在這蠻荒之地  「化荊蠻之方,與華夏同風」  傳播農耕技術和文化禮儀  帶領當地居民開掘人工運河「泰伯瀆」  建「鴨城」、「麋城」飼養禽畜  還大力發展種桑養蠶  使得「數年之間,民人殷富」  在泰伯不慕權位的道德感召下  「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  可以說,泰伯是  將先進中原文明帶至江南第一人
  • 江蘇有座千年古鎮,是江南古鎮的起源,人稱「江南第一古鎮」
    江南古鎮,以水鄉與古鎮相結合的方式吸引了無數遊客的目光,江南煙雨,小橋流水在此匯聚,成為無數人的嚮往之地。但你知道嗎?其中有座古鎮,被稱為「江南第一古鎮」,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有了其他江南水鄉古鎮的誕生,是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古鎮,它就是梅裡古鎮。
  • 活躍在明清時期的那些 民間組織
    明清時期民間組織的類型繁多,其國家意識形態化越來越明顯民間組織是由基層民眾自發形成的非官方組織,到明清時期它們的存在便已無法與官方完全脫離,即便是一些民間組織看似與官方(政府)毫無關係,實質上仍是在官方的允許或默認之下。鑑於明清時期的國家機構沒有普遍設立縣級以下機構,必須發揮民間組織的管理作用。
  • 遊記~~梅裡古都泰伯廟​
    現存泰伯廟為明清修葺建築。 秋高氣爽,梅村瞻仰泰伯,不僅為泰伯高義之故,更為拜見吳國先祖。若無泰伯仲雍南遷,則勾吳不存,則春秋戰國自當改寫,中國史將為之改寫。今吳地富庶,民安居樂業,多拜千年前泰伯建國開墾所賜,吾等江南漢民自應感激。 下金城高架,有泰伯大道,可直通梅村泰伯廟前。梅村鎮主街有新修之赭紅色琉璃瓦牌坊,形制宏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