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方志中的清遠縣城隍信仰

2020-12-21 搜狐網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

  清遠縣是北江流域的重鎮,在明清兩代屬廣州府管轄[1]。早在漢代,此地就已經出現了中宿縣,後雖隨時間推移,縣址多有變化,但一直穩定在北江附近。清遠縣的開發,應該是在明清時期,此時的清遠從「猺峒獷悍之習時見於鄉」[2]變成「未知猺獠散於何處,抑或漸染日深,變為衣冠文物之俗也」[3],而這一過程也可稱為清遠縣的漢化。

  筆者以為,城隍信仰在清遠縣開發歷史的研究中應佔有一席之地。雖然清遠縣的城隍信仰從明初起就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並且受廣東省甚至全國的大環境的極大影響,但與清遠縣發展的過程相應,其又有其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們如果開展對清遠縣城隍信仰的研究,也有助於我們從一個側面去了解清遠縣開發的進程。

  目前國內外關於城隍信仰的研究著作並不算少,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宋永志先生的《城隍神信仰與城隍廟研究1101—1644》[4]、濱島敦俊先生的《明初城隍考》[5]等。但是對嶺南地區的專門研究只有張顯慧、範立舟的《明清時期華南地區的城隍信仰研究》[6]等為數不多的成果。因此筆者不揣淺陋地以為,可以以清遠縣城隍信仰作為一個個案展開研究,以填補這方面的研究空缺。另外,由於歷代方志中關於城隍信仰的記載多集中在城隍廟方面,筆者也會將重點放在城隍廟方面。

  一、明初及以前的清遠縣城隍信仰

  雖然明代以前清遠是否出現城隍廟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但筆者認為,據《賓退錄》和《輿地紀勝》,南宋時雖然在廣州[7]、英州[8]、韶州[9]出現過城隍廟,但這些城隍廟都出現在州治,因此南宋時期的清遠縣似乎不存在城隍廟。然而,鑑於清遠縣所屬的廣州以及北江上遊的英德、韶州有城隍廟,筆者相信城隍信仰可能會影響到清遠縣,但影響可能微乎其微。再加上宋、元、明三代改朝換代的衝擊,也許這一點影響都蕩然無存了。

  清遠縣城隍信仰的真正起點應該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間。但是在早期關於清遠縣城隍廟的記載中,城隍廟的建置時間並不清晰。最早提到清遠縣城隍的是《嘉靖廣州府志》。據是志記載:

  「清遠縣城隍廟在縣西南鳳凰臺,即舊縣治基。」[10]

  由於清遠縣並非廣州府治所在,因此在廣州府志內有關清遠的記載並不太多。但這條材料至少說明了明嘉靖年間清遠縣城隍廟在縣治西南鳳凰臺,而該處又是舊縣治所在地。後來《光緒清遠縣誌》沿襲了這一說法,並加以演繹成了:

  「城隍廟在縣治西南鳳凰臺,即舊縣治故址。明洪武十四年建。」[11]

  但是同書同卷「知縣署」條下又云:

  「知縣署    隋開皇十年建於鳳凰臺,明洪武十四年徙於城西南城隍廟基。」[12]

  若依此條,則早在洪武十四年以前就應該有城隍廟了,否則不會有所謂「城西南城隍廟基」的說法。

  筆者以為,清遠縣的城隍廟應該建於洪武十四年以前,大約在洪武元年至三年間,而所謂「洪武十四年建」應該是指城隍廟搬遷至新址的時間。一是因為明太祖於洪武二年大封天下城隍[13];二是在洪武三年以前就存在的廣州府各縣中,城隍廟建置時間可考的都在洪武元年至三年間,如香山縣建於洪武元年[14],東莞縣建於洪武二年三月十五日前[15]。

  雖然城隍廟建於明洪武初年,但此時清遠的城隍信仰規模並不大,至少在洪武十四年搬遷以後,下一次見到清遠縣城隍廟修繕的記錄已是嘉靖二十二年的事了[16]。這其中的原因,極有可能是城隍信仰作為一種通過官方強力手段推行的信仰受到了抵制,也可能是因為城隍廟在設立的時候並不以民眾為目標,更多是為滿足官員的信仰需要[17],不具有充分的群眾基礎。

  二、明中葉以來清遠官民對城隍信仰的態度

  雖然城隍廟在明初的清遠縣並不那麼受歡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官方的推廣,這種態勢逐漸在轉變。單就重修城隍廟方面,明中葉以來出現了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林繼賢重修和萬曆八年重塑城隍神像,佔清遠縣城隍廟修繕次數的一半[18]。而且在這個階段,知縣等具有官方背景的人對待城隍信仰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也影響到民眾對城隍信仰的態度。

  有關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林繼賢重修城隍廟在方志中的最早記錄出現在《道光廣東通志》[19],但是《道光廣東通志》將陳幅所作的碑記略去了,因此記載反而不如《民國清遠縣誌》詳細。

  據《民國清遠縣誌》所引明陳幅《重修城隍廟碑記》云:

  「……(前言知縣林繼賢得城隍幫助退賊匪)遂謀廣其廟貌以酬其功。乃屬其耆民而告之曰:『若知所以有室家而享安堵之慶乎?』鹹曰不敏,願有聞焉。林君曰:『始予聞寇警,默禱於神,既而將至,雨雹寇止。夫方夏盛暑,敢望雹乎?屆期雷雹,何及時乎?神功默佑信昭昭矣。予慨城隍祠湫隘弗稱,謀廣而新之,何如?』諸耆老鹹曰諾。林君遂捐金六兩,乃俾其疏,徧告於眾。聞者興起,以相厥成。由是武弁邑人,各以其力而助之,凡二百餘人……」[20]

  從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城隍廟重修的契機是進犯清遠縣的賊匪退卻。雖然以現代人的觀念來看,這些賊匪的退卻可能有其他原因,與城隍顯靈似乎難以搭上關係,而且這一點在當地民眾心中也是有所懷疑的,否則不會說出「鹹曰不敏,願有聞焉」這樣的話。

  但是,在過去的條件下,人們也沒有辦法排除城隍顯靈的可能,因此將「雨雹寇止」解釋為城隍顯靈,至少還是合乎當時的邏輯的。筆者認為,迫在眉睫的災難被不可知的力量化解的時候,人們容易被聚集起來崇拜某一個偶像。在明清時期的嶺南地區,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嘉靖二十二年的這個例子顯然就是這樣。

  值得注意的是,在碑記中,耆民面對知縣明顯帶有誘導性的問題的回答是「鹹曰不敏,願有聞焉」。不能否認,碑記作者會在寫作的時候突出知縣在事件中的作用,但這句話除了告訴我們此次重修城隍廟的主導者是知縣外,也暗示了當時的民眾甚至士紳階層都對城隍信仰並不十分重視,在城邑即將面臨的災難被解除後並不自然地將功勞歸於城隍,即是說未將城隍視為城市理所當然的守護神。

  然而面對這樣的現狀,知縣卻採取了積極的措施,向民眾宣傳城隍神。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出現在嘉靖年間是有其背景的,這背景就是官方對信仰主導權的爭奪。從史籍所見,在這場爭奪中,代表官方正統的人士採取了兩方面的行動,一是嘉靖初魏校提學廣東時在全粵禁毀不合「祀典」的「淫祠」[21],一是由官方主導重修城隍廟以強化和宣傳城隍信仰,這方面的例子有嘉靖二十九年從化縣的重修[22]和嘉靖年間東莞縣的重修[23]等。

  知縣林繼賢不僅出力,而且出錢,他帶頭「捐金六兩」來重修城隍廟。而據碑記來看,這位知縣的宣傳很有效果,在他的帶動下,出錢出力的人據說達到了二百餘人。雖然「二百餘人」這個數據可能會有水分,可能有人會替別人寫上名字,但至少說明在知縣的宣傳下,民眾意識到這至少不是一件壞事,因而積極參與。

  另外,清遠縣官方人士對城隍信仰的宣傳並不是短期的行為。據萬曆年間朱士讚《重塑城隍神像記》云:

  「……顧廟貌類飾,而神像如故,無以令眾庶見也……」[24]

  朱士讚是貢生,曾任詹事府主簿[25],可以說是士紳階層的一份子。而他記錄下重修城隍神像的原因是怕神像「無以令眾庶見」,說明自明中葉以來,城隍廟所面對的對象從官員擴大到百姓。而開發城隍廟和重塑神像,應該是嘉靖年間知縣林繼賢的措施的強化。就後來的情況來看,這一系列從嘉靖年間開始的措施成效還是很顯著的。

  三、葉宏智捐修城隍廟

  前面提到從明嘉靖以來城隍信仰的宣傳與強化,到萬曆八年記載就告一段落,這其中可能有明末清初動亂的原因,但由於資料缺乏,很難做出判斷。下一次與清遠縣城隍廟有關的大事,是發生在乾隆二年的重修。

  這次重修的主導者,從名義上說是時任清遠知縣的陳哲,但實際上應該是商人葉宏智。《乾隆清遠縣誌》載:

  「乾隆二年埠商葉宏智助修,又創建後樓一座,體制益覺尊嚴矣。」[26]

  在這裡葉宏智是埠商,而他「助修」城隍廟。如果單看這條材料,也許會將他和其他在官方主導下參與重修城隍廟的人等同起來,若如此,則葉宏智並沒有什麼特別。

  但據《光緒清遠縣誌》所錄的陳哲《重修城隍廟碑記》,我們卻看到另外一個葉宏智:

  「……丁巳冬,埠商葉君揖餘而請曰:『侯之官此二年,雲物更新,百廢具舉,吾固知侯力之瘁也。商雖貧,願捐文馬,助厥成功。……』」[27]

  相比之下,筆者以為《碑記》比《乾隆清遠縣誌》更加詳實可信。而《碑記》也向我們透露出了一個重要信息:提出重修城隍廟的人是葉宏智。

  由此可見,在清遠縣城隍信仰的歷史中,葉宏智是很重要的人物,但歷代清遠縣誌中都沒有為葉宏智立傳,因此我們只能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來大致推測。據陳哲《重修城隍廟碑記》載:

  「葉君名宏智,敘用州同江南天都人。」[28]

  此處斷句有疑問,若按《民國清遠縣誌》所錄雍正十三年葉宏智《重修北帝廟碑記》下注釋[29],則葉氏應是天都人。然而若依此斷,則此「天都」在江南,但筆者並未找到江南地區有天都縣,這裡姑且存疑。然而無論他是外地來經商的還是本地的生意人,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捐修列入祀典的祠廟很有興趣,他曾在雍正十三年捐修過清遠縣的北帝廟[30]。另外,無論是上面說到的「敘用州同」還是葉宏智《重修北帝廟碑記》下注釋所謂「同知職銜」[31],都應該是他捐得的官銜。

  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以為,葉氏應該算是乾隆年間清遠縣的一個不普通的商人,他本人似乎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可以寫作《重修北帝廟碑記》,也對由祀典所代表的正統文化有較強的認同。葉氏捐修城隍廟,也可能有其他的考慮,但多年來官方的宣傳和民間的薰陶也是不能忽視的。

  還有一點,葉宏智案例的發現,對張顯慧和範立舟兩位先生的觀點是個極好的補充[32]。葉氏捐修,固然可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但葉氏以商人身份捐修,卻可能屬於張、範兩先生所謂的「由平民出資修建的城隍廟甚少」[33]中的一個例子,而這樣的例子也可見於香山縣[34],恐怕「甚少」這一說法可以商榷。同時,筆者不主張將明清時期的人的身份作絕對的劃分,因為人的身份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葉宏智的案例筆者傾向於認為是城隍信仰在民間普及的重要標誌,而並不將其單純視為葉氏的個人行為。

  四、清遠城隍廟的主神、本地人外任城隍及有關城隍信仰的歷史書寫模式

  清遠縣所祭祀的城隍神姓名於方志上全無記載,這一點也是整個廣州府各縣方志的通例。但時至民國,這種恪守古義的行為逐漸被各種說法並存取代。而《民國清遠縣誌》對城隍神姓名的記錄是「但其神無一定」[35],反映了編者多少向民間的傳說作了妥協,但又不願意徹底放棄城隍非人化的傳統教條。

  但是在《民國清遠縣誌》中筆者發現了一條有趣的信息,清遠縣雖然沒有告訴我們誰是清遠縣的城隍神,卻告訴我們有清遠縣人在外地做城隍。《民國清遠縣誌》載:

  「吾邑鍾萬祿亦為長樂縣城隍(下註:徐兆魁撰墓誌)」[36]

  這樣的記載在廣州府內各縣的方志都沒有見過,同樣的敘述模式筆者只在劉世馨的《粵屑》中發現[37],而《粵屑》是一本摻雜了大量傳說的筆記類著作。可見《民國清遠縣誌》已經不單純記錄了城隍廟的變化,它還反映了民眾對城隍信仰的改造。這條記錄的意義不在於鍾萬祿是否是長樂縣城隍,而在於它點明了清遠民眾認為城隍可以人格化,這也揭示了城隍信仰在清遠民間的影響。

  由此我們也可以重新檢視歷代清遠縣誌有關城隍信仰的歷史書寫模式。筆者傾向於將歷代清遠縣誌中有關城隍信仰的記載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從康熙元年至乾隆二年間刊行的三本清遠縣誌,二是《光緒清遠縣誌》,三是《民國清遠縣誌》。

  第一階段三本縣誌都有一個特點,記事十分簡略,對城隍廟淵源的考辨完全沒有,只是在陳述一些簡單的事實。如《康熙元年清遠縣誌》對城隍廟的記載只有「城隍廟在縣治南」[38],並將祭祀城隍禮儀分開放在了同書《秩官》[39]下,而《康熙二十六年清遠縣誌》也沿襲了這一做法[40]。稍有特殊的是乾隆二年編撰的《乾隆清遠縣誌》,不過也只是補充了葉宏智助修的簡略記載而已。這時期從大環境來說,廣州府各縣的方志編撰體例尚不明確,而且各地投入編修的人力物力也不很充分,因此清遠縣誌編撰得簡略也是合乎常理的。

  第二階段《光緒清遠縣誌》與第一類相比要有進步得多,這主要得益於乾、嘉、道年間方志編修體例的完善。但是從所引用的文獻種類來看,《光緒清遠縣誌》有關城隍的記載與《道光廣東通志》相比還是十分簡單,也許應視為清遠方志編修的過渡期的產物。

  第三階段《民國清遠縣誌》可以說是明清清遠縣方志編修的集大成者,雖然在時間上這是一本民國二十六年刊行的方志,但鑑於編纂者是清末榜樣朱汝珍,以及其體例沿襲舊方志,筆者還是認為它可以被劃入明清方志中。這本方志值得注意的是編纂者將城隍相關記載放在了《勝跡》之下,並在開篇加以長篇說明,可見民國建立以來對風俗的改革已經滲透到城隍信仰領域。由此可見,這部《民國清遠縣誌》確實可稱良善。

  五、小結

  通過上面的論述,筆者大致梳理了清遠縣城隍信仰的發展歷程,當然這種歷程也主要是圍繞城隍廟來展開的。在城隍信仰傳播的過程中,官方的推動起了重要作用,但要使得官方推崇的信仰能為民間接受,必須要進行長期、細緻而且符合民眾需要的推廣。同時,動員民眾參與和給予參與的人公平對待,不因為不是官員就不準進入城隍廟,能有效地推薦城隍信仰的傳播。另外,城隍信仰在清遠的傳播,實際是清遠漢化和開發的一個側面,這體現了信仰的推進,一方面需要官方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要順應當時的情勢。


  [4] 宋永志:城隍神信仰與城隍廟研究1101—1644;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5] (日)濱島敦俊著、許檀譯:明初城隍考;社會科學家,1991年6月。

  [6] 張顯慧、範立舟:明清時期華南地區的城隍信仰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8月。

  [17] 關於城隍祭祀的禮儀可參見:嘉靖廣東通志,卷三,禮樂志四,國禮。

  [19] 道光廣東通志,卷一四六,建置略二十二,祠廟二。

  [21] 方志欽、蔣祖緣主編:廣東通史(古代下冊);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廣州,2007年,715頁。

  [32] 張顯慧、範立舟:明清時期華南地區的城隍信仰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8月。

  [33] 張顯慧、範立舟:明清時期華南地區的城隍信仰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8月。

  [37] 劉世馨:粵屑;上海申報館,上海,1877年。

  

  

相關焦點

  • 明清城隍封爵考
    作為官民信仰中最為重要的神祇之一,城隍神自唐代以來,屢受朝廷賜封。明朝建立之初,很自然地承襲這一傳統,敕封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但時隔未久,原有封爵被取消。此後,賜予城隍爵位與國家典禮精神背道而馳,典制中因此幾無明確的敕封記錄。但與此同時,各類歷史文獻,尤其方志與筆記小說中,有關城隍受封爵位的記載卻屢見不鮮。成為探討明清城隍祭祀制度的定製與實踐時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問題。
  • 從安溪城隍信仰的地方化看閩南文化的形成過程
    安溪城隍廟,始建於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即安溪設縣的第二年。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城隍信仰作為一種源自中原的宗教信仰與祭祀體系,逐漸地方化,融入閩南人的生產生活中。在這個地方化的過程中,安溪城隍信仰突破了中原城隍信仰的兩大限制:首先,它突破了城隍信仰的行政區域限制,從安溪一縣擴展到泉州五邑、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廣大地區。其次,它突破了城隍作為城市之神的限制,從城市進入了廣大農村地區,成為閩南民眾頂禮膜拜的一尊鎮境安民的地方保護神。
  • 明代浙江城隍周新信仰成立考
    到了正統年間,在各地城隍塑像越來越盛行的情況下,吳訥在其家鄉常熟縣城隍廟所作的記文讚揚了當地縣官屏除土偶的做法。但是城隍信仰畢竟是相沿數百年之久的民間信仰,其為人格神的觀念已根深蒂固,特別是杭州的城隍神在吳越國、南宋時期曾經有過輝煌的封爵,百姓對其有強烈的信仰。
  • 汝州訪古 石臺街城隍廟暨汝州地區城隍信仰
    至明清兩代,地方設石臺保,百姓俗呼石臺街,石臺一名沿用,已近一千五百年矣。 有史可徵者,約在南北朝,唐宋時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聖王。 有明一代,城隍信仰較前朝尤為興隆,《明會典》載,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也封為王,秩正一品;其餘府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靈祐侯,秩三品;縣為顯祐伯,秩四品,都、府、州、縣城隍各賜王、公、侯、伯之號,並配製相應的袞章冕旒。
  • 去過城隍廟,但你知道什麼是城隍信仰嗎?
    城隍——城池守護神,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普遍祭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在宋朝時城隍被納入道教仙班之列,成為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宗教史的發展影響深遠。城隍爺像城隍信仰在中國歷史悠久,古人有言:「神之親民者莫如城隍」。這一由民間發起、以下至上的文化活動,其內涵涉及廣泛。從人文道德到社會群體內部關係、從對惡的批判和對善的歌頌,城隍爺一人多面,成為了民間信仰中獨特的存在。
  • 【方志於都】於都固院城隍古廟的管理與交流
    上午9時,大會在鳴炮奏樂聲中開始,縣有關單位以及鎮、村等領導貴賓在熱烈掌聲中由工作人員引導入會場主席臺就坐。大會由城隍文化研究會籌備小組負責人李普元致歡迎詞。于都縣民政局肖新榮宣讀批准成立于都縣城隍文化研究會的批文。
  • 城隍——魔鬼的控制者
    在對城隍本身的崇拜中,同一座廟宇中的矯正儀式與對同一位神的民間儀式之間是相互對應而非相互對立的。在這裡,使用神是直截了當的,回想一下為城牆外面不受崇拜的死者而設立的祭壇名稱便會知道,那隱含的意義就是,對平頭百姓轉成孤魂野鬼時的嚴厲的懲罰式控制。
  • 【方志於都】於都固院城隍古廟藝文
    特別是在當今各地城市內城隍廟都已保存不多的情況下,這種在古老的鄉村中遺留下來的城隍信仰,尤顯其稀有和珍貴。    2、它的存在,是當地民眾歷朝歷代「懲惡揚善」共同願望的顯著體現。眾所周知,城隍信仰的核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即以「仁」為根本的揚善懲惡。這是歷代統治者倡導、民眾響應的健康精神。它警示世人自我保護、自我檢點、自我約束、利民利國。
  • 一城一城隍,城隍老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逢年過節,全國不少地方會逛(城隍)廟會,這已經成為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城隍廟顧名思義乃是供奉「城隍」的地方。放眼全國,各地都有城隍廟,那這位城隍老爺究竟是何方神聖得以擁有如此之多的信眾呢?「城隍老爺」是中國傳統信仰與道教中的一位神仙。
  • 【方志四川 記憶】老成都的城隍廟舊史,你了解多少?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城隍是陰間的地方行政官員,隍是護城河的意思,故城隍就是府縣一級的陰間官員。城隍的出現,大約在漢代,後梁時始有封號,明代各州縣皆修建城隍廟,按地盤大小,各級城隍皆一律封爵晉位。大明皇帝曾明確宣布:「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城隍」是什麼來歷?為何到處都有城隍廟?
    最初的「城隍廟」在長江以南地區出現,彼時人們對城隍的信仰剛剛形成,所以在神廟建造上還是比較隨意的,不似主流信仰神明那樣有著雕龍畫壁的外觀,只用土磚壘砌,茅草覆頂便形成了一座「城隍廟」。廟內主神神位大多數都是使用的木質神牌,至於用到泥塑陶俑等神位材質還要到唐朝時期才會出現。
  • 明清時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
    信仰儒家化是明清時期民間信仰中值得關注的一類特殊現象,它是指神靈在納入國家祀典後,其形象被改造成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現象。江南民間對泰伯的祭祀和崇拜,最初只是最單純的先祖崇拜,與泰伯本人的德行無關。神靈國家化的典型是城隍。這一現象始於宋代,宋代商品 經濟 的 發展 使民間信仰日益多元化,為加強社會控制,朝廷通過對神靈「賜額」、「賜號」的政策,將地方神靈納入國家祀典,以規範民間諸神。可以說,「國家化」是宋代朝廷應對民間信仰多元化而不得已採取的措施。   「儒家化」是指神靈在納入國家祀典後,其形象被改造為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現象。神靈儒家化的典型是關羽。
  • 城隍(守護城池之神)​
    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時期興起,至明清時期,漸由守護神演變成與人間政府所派遣的「陽官」對應的「陰官」,專責這一地區的大小陰間事務。當時的京都(南京應天府)的城隍神被封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汴、濠、鳩、和、滁等州朱元璋「龍興之地」的城隍亦被封為正一品王爵,其他府城隍則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被封為正二品,州城隍「鑑察司民城隍威靈侯」為正三品,縣城隍「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為正四品。清代初年又加封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為「都城隍」,而後臺灣的新竹城隍廟受光緒帝敕封,亦稱都城隍。
  • 書摘|孤魂野鬼之祀:晚清上海城隍出巡與妓女遊街
    城隍神,是明清以來漢族地區最普遍的鬼神信仰之一。其信奉區域,中貫長江流域,南達閩粵,北至燕京,而以吳、越江南地區為中心。按記載,城隍信仰起源於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吳越地區的地方神。城隍信仰在宋代廣泛傳播,成為全國信仰,「宋以來,其祀遍天下。或錫廟額,或頒封爵,或遷就傅會,各指一人,以為神之姓名」。宋、元、明、清時期的城隍信仰有著特殊的性格。官封以後的城隍神雖然是全國統一的信仰,但都、府、州、縣的城隍神都是不同姓名的神祇,有自己的生前事跡,為不同地方的人所祭祀,因而城隍老爺具有很強的地方性。
  • 廣州灣地名考辨——明清方志輿圖中的廣州灣
    通過分析研究明清方志輿圖中對廣州灣的記述和描繪,筆者認為,阮文的上述結論雖然沒有大錯,但表述得不太準確,也不夠全面。廣州灣作為一個地理名稱,是多義的,其內涵是很豐富的。由於現在網絡和數位技術的發展,使得筆者較便利地找到更多與廣州灣相關的資料。通過分析研究明清方志輿圖中對廣州灣的記述和描繪,筆者認為,阮文的上述結論雖然沒有大錯,但表述得不太準確,也不夠全面。
  • 臨汾襄汾縣汾城鎮宗教信仰,城隍、關帝、社稷神、文昌星信仰為主
    關於汾城鎮宗教信仰的歷史沿革,在《襄汾縣誌》中可以找到相關的記錄。在汾城鎮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曾有所發展。佛教傳入歷史較長,清末民初,襄汾縣境寺院庵堂有僧尼主持者不下百餘處,收入《襄汾縣誌》的有寺院 36 座,庵堂 9 座。其中北齊天統二年在北膏腴(汾城鎮下轄行政村)修建的善慧寺、金元時期在北關村(汾城鎮下轄行政村)修建的佛窯寺都是較有影響者。
  • 安陽城隍,藏在安陽老城裡的守護神!
    到底什麼是城隍呢?以前沒接觸過就專門了解了一下。首先城隍爺應該是屬於道家的信仰。道教的神仙體系有一個特點,就是和人間的管理體系極度吻合。例如人間有皇帝,天界就有玉皇大帝,地府就有十殿閻羅;人間的城市有郡守,地府的城市就有城隍;人間的家庭有族長、家長,天界就在每個人家庭委派了家神,也就是灶君。
  • 「城隍老爺」是位什麼樣的神仙
    被收編的神祇實際上,「城隍老爺」是中國傳統信仰與道教中的一位神仙。雖然往往「神」、「仙」合稱,但兩者仍有微妙的區別。漢代許慎的《說文》記載,「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聲。」可見,「神」是存在於天上具有超越人類力量的群體。而「仙」實際上是經過修煉而成的具有優異功行的傑出人物。《釋名》釋「仙」曰:「老而不死日仙。
  • 「城隍老爺」是位怎樣的神仙
    顧名思義,城隍廟乃是供奉「城隍」的地方。放眼全國,城隍廟往往有之,這位城隍老爺究竟是何方神聖得以擁有如此之多的信眾呢?被收編的神祇實際上,「城隍老爺」是中國傳統信仰與道教中的一位神仙。雖然往往「神」、「仙」合稱,但兩者仍有微妙的區別。漢代許慎的《說文》記載,「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聲。」
  • 四位城隍的成神因緣和城隍顯靈記
    在華夏文明中,自古以來就有城隍神和土地神之信仰,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皆崇敬之,常年以香火祭祀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