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城池守護神,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普遍祭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在宋朝時城隍被納入道教仙班之列,成為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宗教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城隍信仰在中國歷史悠久,古人有言:「神之親民者莫如城隍」。這一由民間發起、以下至上的文化活動,其內涵涉及廣泛。從人文道德到社會群體內部關係、從對惡的批判和對善的歌頌,城隍爺一人多面,成為了民間信仰中獨特的存在。
01民間城隍信仰的起源
《說文解字》中,「城隍」二字各有其意。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可見城隍最早應該是分別指修築在居民點四周的兩種防衛設施,即城牆與溝壕。以城為界,居民生活在內,城外有無水溝壕,作防衛,保護人民。後來「城隍」二字連用,城隍之內的區域,就是最早的城市雛形了。
而至於城隍神的原型為何,人們對此說法不一。許多學者認為城隍神起源於上古城池之神「水庸」。在古籍《禮記》中,天子在豐收後會對八位有關農業的神祗進行祭拜,稱「八蜡祭」;水庸就是其中的一位,掌管莊稼收益。
也有人認為城隍神的原型是村落保護神,是從城牆、溝壕等防禦性建築演變來的守護神。
就如正史《北齊書·慕容儼傳》一書中關於城隍廟以及城隍祭祀所記載那般: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儼鎮守郢城,被南朝梁軍包圍,梁軍以荻洪截斷水路供應,形勢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祐。須臾,衝風歘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
古時人們聚居依山傍水,而為抵禦野獸和外族人的侵犯,人們挖深溝、建護城河。由此將其功能神話,成為保護神。
02城隍信仰的時代發展與其民間角色轉變
先秦時期城隍信仰在先秦時期就已有苗頭,屬於對自然的崇拜。此時的城隍神還是一個掌控自然,能夠呼風喚雨、鎮守一方、保佑豐收的自然神。
唐代唐代城隍文化在江南地區盛行,「吳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廟」(《太平廣記》。當時許多文人墨客都曾撰寫過與城隍祭祀有關的文章,多是圍繞祀城隍神為民請命,保一方平安為內容,城隍祭祀慢慢成為了民間的風俗。
這一時段的城隍神已與闢邪驅瘟、求福闢禍等民間需求掛上了鉤,是可排憂解難的民間信仰之一,因此人們更多地從生命健康與生活幸福的角度去信仰城隍。
魏晉到魏晉時期,城隍文化與祖先崇拜融合。相比起臆想中高高在上的神靈,人們更願意將身邊立功的官臣、尊者稱為城隍神。
此時的城隍信仰隨著人們對其內涵理解的改變逐漸被賦予了政治功能,城隍神可被授予爵銜,城隍廟給賜廟額。由此一來,城隍神又演化出一類與中舉仕途有關的保護神角色。
宋朝宋朝時,城隍信仰深受統治階層的喜愛,城隍神被完整納入道教仙系中,成為山川神靈之首。
歲之豐兇水旱,民之疾病禍福,祈而應,朝廷累加美號,曰『輔正康濟明德廣聖王』。
此時的城隍神不僅受到朝廷的重視成為聖王,城隍祭祀成為國家祀典,同時還被給予了掌管冥界戶籍的陰間職官「監察司民」。
城隍神開始擔任起善惡懲賞的角色,是民間所說的「司法官」。人們在信仰城隍的過程中,自然受到其角色教化的作用,從善棄惡。
在此之後,城隍信仰於明清時逐漸衰落,新運動時被批為封建迷信而停止了發展。而如今隨著中國文化的再次復興,這些留下來的民俗文化再次以更加科學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視線。
如今的城隍神依舊可以是城市的保護神。依城隍文化而起的活動,如廟會,從社會層面看是一種重讓文化煥發生機、促進商業的好機會;從個人層面來說,人們通過祈禱神明的方式來尋求心安平安,或通過廟會來會聚親友,釋放壓力。
不同的群體都可通過城隍信仰來獲得各自的期許,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付明晴. 探析城隍信仰緣起及制度化過程
【2】王存奎. 周志鈞. 民俗學視角下城隍信仰的社會功能初探
【3】王玲. 試析宋代道教與城隍信仰下的關係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