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城隍的成神因緣和城隍顯靈記

2021-02-17 蓮池秘境

在華夏文明中,自古以來就有城隍神和土地神之信仰,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皆崇敬之,常年以香火祭祀不絕。

古人所謂聰明正直而為神,漢地文化中的城隍和土地神是天帝管轄下的正神,素有重德善功,利於國家社稷和百姓,而非其他地域中文化中認為的山神地神乃稱霸一方之鬼神。

城隍神之靈驗故事,古往今來甚多。他們上承天帝、東嶽大帝之詔令,下轄各地土地神祇,且還註記善惡,執行因果,懲惡揚善,遣陰差收錄人命盡者之魂魄。

在古代有些人被精怪、非人無理侵害,往往去求助城隍神調解和判決。如果不是前世的冤債,只是今生非人的肆意惱害,城隍機構可以對那些非人進行嚴懲、關押、判刑。

城隍不僅掌管陰間事,陽間事自然亦有主導,如一個地方有人行善積累陰德,城隍土地則可能註記且上報泰山府君,若核實且有大善的,這類人被延壽增益福祿。

甚至一個地方誰將考試上榜,城隍要上報文昌帝君定奪。反之有的人損害一方,城隍亦能命陰差奪其生魂以刑罰。

有的人生魂被拘押於陰司受罰後,往往臥床不起,或盲聾喑啞,或成為植物人,或患怪病,或精神異常。此時宜誦經修法做功德回向,或燒供償還陰債,以解決冤親債主之討報。

在清·梁恭辰編著的史料筆記《北東園筆錄初編》中,記錄有數則城隍神之故事。

李毓昌城隍

山東李毓昌,字皋言,號榮軒,青島即墨市人,年少性情淳厚剛正,孝敬父母之行聞名鄉裡。刻苦勤學,年長閉門苦讀,當地人很少見到他。

因為城中喧囂,他便到嶗山的華樓宮攻讀詩書。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考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配到江蘇候補。清代銓選官員有「即用」之制,謂遇缺即可補用。

當年冬天,奉委赴山陽縣查帳。到了那裡,遍歷村舍,審察核實,發現山陽縣令虛報戶口,貪汙賑災銀兩,準備據實上報。

當時他已經寫好上報文稿,這讓山陽縣令王伸漢大為恐懼,就指使自己的守門人包祥,用很多金銀引誘李毓昌的僕從李祥、顧祥、馬升等人,以說服李毓昌謊報帳目,且許諾有重金賄賂,但他堅決不答應。

因為事情萬分緊急,山陽縣令王伸漢忽然對包祥說,這件事一定要辦成,不管你們用什麼方法。

包祥返回與李祥等人密謀,在茶內放入砒霜,深夜時進茶給李毓昌。李君服用後毒發而跌倒狂吼,那時還沒有死,李祥等人就用腰帶勒住他的脖子,懸在床上,偽造成自縊的樣子。李君就這樣被害死了。

淮安太守王轂本來就是貪官酷吏,有王老虎之稱號。他先以賑災之事,從王伸漢處索要銀兩,再偽造李毓昌患中惡病自縊的詳細驗屍報告,然後將李君的靈柩送回家,人們也不再有什麼疑慮。

幾個月後,李君的同學荊翁,是一位老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有一天在郊外見到李毓昌在儀衛隨從的引領下走來。

荊翁就這麼被李君附體走到李家,李君向家人詳細說明被害經過,還說已經上訴天帝,獲得恩準。天帝憐憫他清正強直,為百姓之事而死,授職為棲霞城隍神。

家人痛哭圍繞而聽,然後開啟棺材查看,發現李君七竅流血的血痕還可以查驗。

李君的叔叔李士璜趕赴京城控告冤情,此事被嘉慶皇帝知道了,下令將王轂、王伸漢等全部押解到軍機處,會同刑部嚴審。

開始時王伸漢頑抗不認罪,忍著跪了一天,非常疲倦,忽然請求要喝茶。審訊者命令左右遞茶,王伸漢端著茶杯瞪眼許久,便從實招供了。王轂也在獄中老實認罪。

他們認罪的供詞,皆被上奏皇帝,最終皇帝下令,押送李祥到李毓昌墓前凌遲處死,其餘人皆在鬧市被處斬。

昭雪後,嘉慶皇帝制《憫忠詩》30韻,刻石立於李毓昌墓前。因憐憫李毓昌,加封知府頭銜,賜予他的兒子為舉人,一體到京城參加會試。

此案曾轟動一時,天下人聽聞李毓昌得以昭雪後,都拍手稱快。

城隍顯靈

我(梁恭辰)所在的郡城隍廟,本來屏蔽山地,層壘而上,形勢巍峨,香火最盛,我遊歷各省,所見到的神廟都沒有它壯觀。

聽說莆田縣有王監生一案。王氏向來仗勢欺人,強暴蠻橫,見到鄰居的張老婦人有五畝田,想霸佔它,就偽造田契並賄賂縣令,最終判決為自己所有。

張老婦人無可奈何,只能將田產交給王氏,但是心中非常憤怒,每天在王氏門口痛罵其為非作歹,霸佔民田。

王氏不能忍受老婦人的責罵,就花錢買通鄰人毆打殺死了老婦人,然後請她的兒子來看,再抓住此子報案,誣陷他殺害了自己的母親。由於當時偽證確鑿,這孩子無法忍受酷刑,只能被屈打成招,謊稱弒母。

官員上奏皇帝,即將凌遲處死。

總督蘇昌聽說後感到懷疑,認為兒子再怎麼不孝,毆打母親的地方應在家,而不是在山野間,且老婦人遍體鱗傷,兒子毆打母親不至於到這個程度。

於是命令福州、泉州兩位知府在省中城隍廟裡會同審問。兩位知府本來就各有成見,仍然按原判駁回。

老婦人的兒子被捆綁於城隍廟,準備被押出廟宇處死時,突然大呼:城隍爺爺,我家有天大的冤屈,而神明絲毫沒有顯靈,怎麼配享用人間的血食祭祀?

「其子受綁,將出廟門,大呼曰:城隍爺爺,我家奇冤極枉,而神全無靈響,何以享人間血食哉?」

呼喊話音剛落,城隍廟的西廂房突然倒塌,知府等人還以為是廟柱向來已經朽壞,不當回事。等牽著這老婦人的兒子出到最下一層廟門時,兩側的泥塑差役忽然向前移動,手中的廷杖夾叉,使人不能走過。

觀看的人當場大噪,兩位知府見狀也感到毛骨悚然,就重新研究審訊,才洗白了老婦人兒子的冤情,王監生被定罪伏法。

從此城隍廟的香火更為旺盛,頭門兩位泥塑差役像前,進香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我(梁恭辰)的先祖資政公目睹了這個過程,向家人講述了具體的經過。

官志齋城隍

侯官縣的官志齋,家裡從事鹽務生意,世人稱讚他為人忠厚。後來欠國庫債款,志齋代替父親進了幾個月的牢獄,最後竭盡家產用來奉還貸款,於是徹底破產。

雖然已經非常貧困,但是志齋依然很孝敬父母,並在朱梅崖先生處學習寫作文法。

乾隆己亥年參加科考落第,太傅朱文正公主管福建的考試,從落榜的試卷中,將他的卷子放在第六名。他的文章極為古淡,因而非議四起。

文正公復命朝廷,皇上取考中的文章閱讀,對文正公說,前面幾篇都是佳作,而第六名的文風尤有先賢之風。從此各種非議止息。

後來到禮部參加考試,未能通過。

志齋幫助貽書閩中當事代謀經費,當事知道某縣的書院老師未定,就告訴了他,有推舉之意。

志齋說,去年那裡的老師席位是我的同學,如果剝奪他的職位讓給我,我實在不願意。

當事又籌劃另外的縣城,志齋說,我聽說去謀求這個老師席位的,是我的中表兄弟。總之他都不願意去求職。

嘉慶元年,朝廷下詔令各地推薦孝廉方正,汪中丞熟知志齋賢良,諸位攀附而來想被推舉的少年都被他駁回,唯獨推舉志賢。當時讀書人都一致稱頌。

志齋因為親人的意見而勉強接受朝廷的徵召。自雍正時起,新帝嗣位,詔直省府﹑州﹑縣﹑衛各舉孝廉方正,賜六品章服,備召用。乾隆以後,定薦舉後送吏部考察,授以知縣等官及教職。 

他一路走到清湖時忽然就病死了。他的朋友謝退谷孝廉突然夢見志齋來告知說:我的陽壽已盡,天帝憐我體恤師母,養育被遺留的孤兒,授我為侯官縣城隍神。

說完帶著謝退谷到城隍廟參觀,謝退谷請求一起在那裡相依,但是志齋把他送回了。

侯官城隍廟在衙門中,很少有人知道。第二天謝退谷拜訪城隍廟,果然如夢中所見。不久就收到志齋去世的訃告。

後來才知道,原來志齋的老師,某位孝廉去世,家中沒有遺產。志齋迎請師母到家裡恭敬贍養,並撫育老師的孩子,直到成人才讓他們回到自己家去。

兩位城隍

浦城富而好禮之家,首推祝氏。我的姻親東巖太守的繼父,恕亭翁先生,慷慨多義舉,縣城裡的南浦書院經費匱乏,他獨自出資捐助,至今讀書人們還稱頌他的恩惠。當時省城鰲峰書院也是經費不足,他再次支助。

他為兩家書院支出的,不下幾萬金。

太守的生父是和亭翁,也是好義,只是早逝,其後妻徐太恭人(明清時四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知道他的遺志,就拿出幾萬金修復全城,並修刊縣誌。有大臣上奏朝廷,現在我們閩志中記載其事。

太守的季父簡亭翁先生,尤為疏財仗義,濟人之急,親族中沒有不蒙受他恩德的人。他喜歡為人排憂解難,調解糾紛。不論是否認識,有來詢問求助的,他都熱情解答和幫助。

最近有人從四川來說,相傳簡亭翁先生成為了蜀中某縣的城隍神。

現在浦中祝氏子姓繁盛,做官不絕,是有來源的。

同時太守的季子駿明經,樂善好施,為鄉裡所稱讚。道光四年,縣城鬧饑荒,他經常裝著自己的幾千金去鄰省買米,回到家後減價出售,救了很多人。

最近聽聞他做了廣東大埔縣城隍神。

傾蓮池:以上講到了多位城隍的因緣,可見在我們中華大地上,能成為城隍神的,都是古代的仁人賢士,他們品行高潔,聰明正直,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常作利益百姓之事。

所以他們死後,被天帝授命為掌管一方的正神,也是情理之中了。從佛法的因果來看,城隍神受一個地方的百姓之祭祀,也是他們的福德。

對照上面,學佛者能做到如諸位城隍爺生前的行為嗎?恐怕不好說,有的甚至是表面學佛,私下卻比世俗人還不如。

山東的李毓昌城隍,為官清廉,面對重金賄賂誘惑而堅決不受。官志齋城隍為人忠厚,事父母至孝,不與同學親友爭祿位,體恤師母,撫養老師的遺孤。

而簡亭翁城隍疏財仗義,濟人之急,哪怕是陌生人,也無私地為人排憂解難。而駿明經城隍,拿出自己的家產,買米賑災,救人無數。

因為這種陰德和善行,他們被天帝授命執掌一方之陰陽事,護一方之平安。

是故,生活在一個城市、縣城,其實學會供養或者回向給當地的城隍爺和土地神,是有必要的,他們是古人口中的聖賢,真正為老百姓的父母官,絕不是那種隨意作威作福的鬼神。

平常家中遇到大問題,也可以求助於這類正神,他們有嚴格的天律約束,而且他們本就是仁人志士,樂意幫助老百姓。特別是那些孝順、有善行和陰德,為人正直有操守的人。

平常可以供養、燒供、回向他們,未必是求什麼,而是出於一種對他們品行和工作的感恩,讚頌他們剛正不阿、碧血丹心、為蒼生請命、懷瑾握瑜之美德。

在一個城市中生活、工作,有當地的城隍土地等正神的護佑,過得不會差到哪去。

相關焦點

  • 一城一城隍,城隍老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其實,各地城隍的聖誕各不相同,不過為了統一祭祀,就將農曆的五月十一定為天下城隍聖誕。城隍信仰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崇拜階段。就是說城隍信仰起源於原始社會中上古時代的土地崇拜。祭祀城隍是上古祭祀社稷的延續。《禮記》《郊特牲》中除了有祭社神和稷神外,還有祭祀水庸神的,這個水庸其實就是城隍。
  • 明清城隍封爵考
    明太祖詔封京都南京城隍王爵;封北京開封、臨濠府、太平府、和州、滁州五府州城隍王爵,正一品;其餘各府州縣,府為鑑察司民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鑑察司民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鑑察司民顯佑伯,秩四品,其章服各有等差。又命詞臣擬制文以頒之。③此次敕封,承襲了傳統上作為「人鬼」的城隍信仰,從國家祀典的角度,對此前較為混亂的封爵、祭祀形式進行整序,使之制度化、規範化。
  • 一城一城隍,城隍老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其實,各地城隍的聖誕各不相同,不過為了統一祭祀,就將農曆的五月十一定為天下城隍聖誕。城隍信仰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崇拜階段。就是說城隍信仰起源於原始社會中上古時代的土地崇拜。祭祀城隍是上古祭祀社稷的延續。《禮記》《郊特牲》中除了有祭社神和稷神外,還有祭祀水庸神的,這個水庸其實就是城隍。
  • 上海城隍廟 究竟供奉過幾位城隍老爺
    聽老人們說,上海的城隍老爺是元明時期的一位真實歷史人物,叫秦裕伯,上海縣人,是一位有名的學子和政治家,在元朝有過不少政績。明取代元之後,開國皇帝朱元璋有意起用秦裕伯,但被他再三推辭。秦裕伯死後,朱元璋對他念念不忘,便封他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相當於國家正式任命的上海地區城隍老爺。
  • 阿玉拜見城隍
    只要您一直生生世世都投生在南贍部洲,那城隍就能清楚說出您不斷輪迴的種種身份及業力了。當然並非說若您不投生在南贍部洲,城隍就不知道;只是若投生到其他國土,不是城隍管轄記錄的範圍內而已。 冥府的城隍是地府初建造時,上天指派過來的,一會阿玉可親自訪問城隍,解開一些心中疑惑,現在帶您去城隍府參觀,城隍府在冥府的最東方。」 阿玉:「感恩判官!
  • 「城隍老爺」是位什麼樣的神仙
    《說文》裡對「城隍」的解釋是:「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易曰:城復於隍。從阜皇聲。」可見「城隍」一詞本意即城壕,後泛指城牆和城壕。起初,城隍是位土地神,根據《禮記》的記載,歲末天子在歲末豐收之後對保佑農業的八位神靈進行祭拜,也稱作「八臘祭」。所謂「八臘」指的是先嗇(神農氏)、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溝渠)及百種。
  • 「城隍老爺」是位怎樣的神仙
    起初,城隍是位土地神,根據《禮記》的記載,歲末天子在歲末豐收之後對保佑農業的八位神靈進行祭拜,也稱作「八臘祭」。所謂「八臘」指的是先嗇(神農氏)、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溝渠)及百種。其中的「水庸」就是「城隍」,《五禮通考》載:「水,隍也,墉,城也」。可見早在三千年前,「城隍」的原型就已經作為保護城市的土地神接受國人的祭祀了。
  • 上海城隍廟 究竟供奉過幾位城隍老爺
    聽老人們說,上海的城隍老爺是元明時期的一位真實歷史人物,叫秦裕伯,上海縣人,是一位有名的學子和政治家,在元朝有過不少政績。明取代元之後,開國皇帝朱元璋有意起用秦裕伯,但被他再三推辭。秦裕伯死後,朱元璋對他念念不忘,便封他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相當於國家正式任命的上海地區城隍老爺。
  • 五月十一 ,恭祝天下都城隍聖誕!
    起初,城隍是位土地神,根據《禮記》的記載,歲末天子在歲末豐收之後對保佑農業的八位神靈進行祭拜,也稱作「八臘祭」。所謂「八臘」指的是先嗇(神農氏)、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溝渠)及百種。其中的「水庸」就是「城隍」,《五禮通考》載:「水,隍也,墉,城也」。可見早在三千年前,「城隍」的原型就已經作為保護城市的土地神接受國人的祭祀了。
  • 城隍是古代城池守護神 地方官上任先拜城隍爺
    「城隍」實際上就是城牆和護城河的總稱,可保衛城市的安全。  「城隍」被人格化為神是隨著道教的興起而開始的,最早見於歷史記載的是,蕪湖城隍建於三國時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了一則「城隍顯靈」的故事。當時,北齊大將慕容儼奉命鎮守郢城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 ,公私每有祈禱。」
  • 「城隍老爺」是位什麼樣的神仙
    起初,城隍是位土地神,根據《禮記》的記載,歲末天子在歲末豐收之後對保佑農業的八位神靈進行祭拜,也稱作「八臘祭」。所謂「八臘」指的是先嗇(神農氏)、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溝渠)及百種。其中的「水庸」就是「城隍」,《五禮通考》載:「水,隍也,墉,城也」。可見早在三千年前,「城隍」的原型就已經作為保護城市的土地神接受國人的祭祀了。
  • 上海城隍廟究竟供過幾位城隍老爺
    聽老人們說,上海的城隍老爺是元明時期的一位真實歷史人物,叫秦裕伯,上海縣人,是一位有名的學子和政治家,在元朝有過不少政績。明取代元之後,開國皇帝朱元璋有意起用秦裕伯,但被他再三推辭。秦裕伯死後,朱元璋對他念念不忘,便封他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相當於國家正式任命的上海地區城隍老爺。
  • 城隍是古代城池守護神 地方官上任先拜城隍爺
    「城隍」實際上就是城牆和護城河的總稱,可保衛城市的安全。  「城隍」被人格化為神是隨著道教的興起而開始的,最早見於歷史記載的是,蕪湖城隍建於三國時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了一則「城隍顯靈」的故事。當時,北齊大將慕容儼奉命鎮守郢城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 ,公私每有祈禱。」
  • 城隍廟居然在古代有特殊作用,上海城隍因為縷縷顯靈才坐穩寶座
    江南一帶的人把這風俗請到本地,由於江南人文鼎盛,又機具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賦予了城隍一個非常特殊的身份,城隍老爺相當於陰間的地方官,都城隍相當於巡撫老爺,縣城隍相當於一個縣的縣太爺,都是當地的父母官。這些大老爺也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底,人馬刀槍齊備,在陰間也可以抓捕辦案,如果老百姓受到了冤屈,投訴無門,那麼城隍廟就是他最後一個可以申訴的地方。
  • 城隍姥爺是怎麼來的?城隍的本意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古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對於神神鬼鬼充滿著崇拜和敬畏,因此,各種民間信仰極為發達。在這些神仙鬼怪中,由一路小神仙——城隍老爺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各地城市的保護神。城隍老爺常和土地公公一起,也成為古代神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配角」。 那麼,這個城隍老爺是怎麼來的呢?
  • 西安戶縣遊城隍
    「城隍」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8226;慕容儼傳》記載:北齊大將慕容儼鎮守郢城,南梁大將侯填、任約率軍來攻,以水草堵塞長江航道,並以鐵鏈鎖住江面,切斷了郢城糧草運輸和與外界的聯絡,危急之時,慕容儼聽到「城中先有神祠一座,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便親赴祭拜,祈求城隍神保佑郢城。
  • 上海城隍廟究竟供過幾位城隍老爺
    聽老人們說,上海的城隍老爺是元明時期的一位真實歷史人物,叫秦裕伯,上海縣人,是一位有名的學子和政治家,在元朝有過不少政績。明取代元之後,開國皇帝朱元璋有意起用秦裕伯,但被他再三推辭。秦裕伯死後,朱元璋對他念念不忘,便封他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相當於國家正式任命的上海地區城隍老爺。
  • 中國神話之城隍:這地兒我說了算
    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城隍只能算是地方長官,官職不大,但卻管著一座城的冥界,所以實權還是比較大。而且作為身居掌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的司法神和保護城邦的保護神兩個重任,可以說身上的擔子還是很大的。「城隍」二字由水庸衍化而來,是最初的護城溝渠水的水庸神升級為城市的守護神。
  • 聊齋志異「考城隍」,「考城隍」考什麼?
    公差帶他走進一個建築雄偉的大廳,大廳上方坐了包括「關雲長」的十幾位主考官,另一個座位上坐了一個秀才。宋燾公立即就座應試,題目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兩人應試後,先後交了考卷。宋燾公在考卷中寫到「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 從安溪城隍信仰的地方化看閩南文化的形成過程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城隍信仰作為一種源自中原的宗教信仰與祭祀體系,逐漸地方化,融入閩南人的生產生活中。在這個地方化的過程中,安溪城隍信仰突破了中原城隍信仰的兩大限制:首先,它突破了城隍信仰的行政區域限制,從安溪一縣擴展到泉州五邑、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廣大地區。其次,它突破了城隍作為城市之神的限制,從城市進入了廣大農村地區,成為閩南民眾頂禮膜拜的一尊鎮境安民的地方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