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唯有塔城能保護它了,比熊貓還珍貴的保護鳥類:大鴇

2021-02-22 油畫中的塔城

它是草原上體型最大的鳥。

它是體態優美、氣質高貴堪與天鵝相媲美的鳥。

它們,是比大熊貓更珍貴的保護鳥類——大鴇。

由於人類無節制的獵殺,使大鴇數量急劇減少。在人類各項生產活動幹擾下,大鴇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農業機械和農藥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脅繁殖期的大鴇、鴇卵及幼鴇。在草原及農田附近架設的電力線更是使大鴇經常撞線死亡。

一隻撞到電線死亡的大鴇

雖說大鴇有一個不雅的名字,但絲毫未影響人類對它貪婪攫取之心。自古人們就認為「上有天鵝,下有地鯆」,大鴇肉味鮮美,細嫩清香。據稱最佳的要數幼鴇肉,其味妙不可言,無與倫比。鴇肉和脂肪,可以入藥治病。它的羽毛又是非常美麗的裝飾品。

大鴇不易馴化,人工養殖難度特別大,加之自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現今大鴇是瀕臨滅絕的珍禽,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國僅存活兩千隻左右,有的說法是僅存五百隻左右。在塔城盆地,大約有兩百隻左右。如果不加以保護,這美麗的珍禽也將會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2015年1月10日,「生態攝影師野生動物保護聯盟」宣布成立,並且啟動了一個名為「搶救大鴇行動」的公益活動。

美麗的塔爾巴哈臺山,海拔800-1000米左右的前山丘陵地帶,每年的4-5月份,就會看到這種鳥來到人跡罕至的隱蔽地帶棲息,繁衍自己的後代。

時令過了秋分,到了寒露的時節(9月下旬-10月上旬),塔爾巴哈臺山頂已覆了首場雪,這些大鳥便開始合群,形成5-15隻數量不等的種群,自由自在地來到塔爾巴哈臺前山覓食。已披上綠裝的冬麥田,收穫過的大瓜地裡,都可以見到她們美麗的聲影。這些地方在未墾前,都曾是這些大鳥祖祖輩輩繁衍棲息的野生草原。雖說生存環境與以往已發生很大的變化,但這些珍離仍眷戀祖輩千百年來的原生地,每年都來眷顧,為這塊神奇的土地增添了靚麗的風景。

小雪過後(11月中旬),塔城盆地第一場大雪降臨前夕,這些神秘的鳥類才會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遷徙到另外一處神秘地越冬。來年的春天(4月初)它們又呼朋引伴飛回故地。

大鴇幼鳥 賀振平/攝

大鴇幼鳥 賀振平/攝

這種美麗的鳥就是大鴇,它身高背寬,雄鳥體長可達1米,兩翅展開有2米多,高約0.7米,體重約10公斤。雌鳥相比雄鳥要小的多。雄鳥的頭部深灰色,喉上有纖羽向外突出,很像鬍鬚,雌鳥沒有。大鴇體背棕黃色,並有黑色斑紋,它的腿很長,只有3個腳趾,沒有後趾,有點像鴨蹼。

4-5月間是大鴇的繁殖季節,雄鳥會把尾部羽毛朝天豎起,脖子和翅膀上的羽毛也直立起來,同時將胸部鼓成球形,在雌鳥面前來回扭動,以示求愛,雌鳥一旦接受求愛後便進行交配,交配完畢後各奔東西。生兒育女的重任全部落到雌鳥身上,雌鳥每次產蛋2-4枚,卵為青綠色。

大鴇的鳴管已經退化,因此不能大聲鳴叫。有人認為大鴇是啞巴,事實上大鴇有舌,只是小一點,發情時也會發出低沉的鳴聲。

大鴇形體美麗,因體形過大,行走時顯得較為笨拙。但它們非常聰明機警,覓食時,總會有一兩隻大鴇昂首觀察周圍環境,發現危險立即警告同伴,突然受驚時會助跑一陣後起飛。

飛翔的大鴇 賀振平/攝

大鴇在我國分布有兩個亞種:即指名亞種和普通亞種。

指名亞種分布在新疆阿爾泰、塔爾巴哈臺山、天山、吐魯番和南疆喀什等地。據專家講,冬季遷徙時活動於吐魯番和喀什等地。普通亞種在東北的西部,內蒙古等地,冬季遷徙至陝西的關中平原等地,經遼寧和華北,在黃河、長江流域越冬。

大鴇食性雜,既吃素,又吃葷。喜食野草,又食甲蟲,尤其愛吃蝗蟲。毛蟲等,也被譽為草原上的滅蝗能手。秋季時到農田吃食麥田,撿食散落在地裡的大瓜子、麥粒等。

草原珍禽圖 賀振平/攝

美麗的塔城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充分體現了純綠色、有機、無汙染和生態的原始性,這裡氣候溼潤,冬暖夏涼,屬於典型的盆地性氣候。

庫魯斯臺草原是全國第二大連片平原草場,新疆第一大優質草場。這裡有一望無際的天然草場,萬畝的野柳林,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清澈如練的額敏河,有水天一色的海子,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國家一級稀有保護動物大鴇的天堂,讓我們珍惜這樣的資源,守護好這些美麗的草原珍禽!

庫魯斯臺草原 賀振平/攝

相關焦點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現身薊州
    內容提要:11月28日下午,薊州攝影愛好者發現七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出現在薊州青甸窪剛剛收割完畢的稻田。大鴇非常機警,很難接近。11月28日下午,薊州攝影愛好者發現七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出現在薊州青甸窪剛剛收割完畢的稻田。大鴇非常機警,很難接近。
  • 比熊貓還珍貴!
    比熊貓還珍貴!貓頭鷹的體型來說相對來說比較小,看上去萌萌的非常可愛,不過在世界上卻有一種體型非常大的貓頭鷹,比熊貓還珍貴!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這種動物的名字叫做毛腿漁鴞,它的體長甚至能夠達到67~77釐米,即使是幼鳥體型也非常大,在白天它一般會隱藏在河邊的樹上和河流沿岸的懸崖上。
  • 大荔黃河溼地:驚現200餘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鴇
    大荔黃河溼地:驚現200餘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鴇【李世居、黨大朋攝影報導】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加大對溼地的保護力度,大鴇數量也在逐年增多。12月15日,林業部門在陝西大荔縣黃河溼地巡查看到,已發現有三個大鴇鳥群,約有200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鴇在溼地覓食飛翔,比去年發現的60多隻增加了近4倍。
  • 今年400多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到長垣黃河灘區越冬
    行走在黃河灘區,能看到起落於灘涂之內的白鷺、野鴨,能看到成群的灰鶴,還能看到黑壓壓一片的豆雁,但大鴇並不那麼容易看到。「這要看運氣,灘區面積大,大鴇究竟在哪塊田地裡覓食,我們真沒把握。」同行的長垣市林業局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股的負責人如是說。幸運的是,深入灘區之後,過了沒多久,一行人便悄無聲息停下來。
  • 錦州村民發現受傷一級瀕危鳥類 錦州—瀋陽兩地接力救助
    王唯彥(右)與徐寧(左)等人查看大鴇的傷勢對於鳥類而言,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翅膀——如果翅膀受傷,會失去賴以生存的能力。馬先生詢問徐寧「這是什麼鳥,治好它難不難」,徐寧表示,需要馬上聯繫專業人士救助大鳥,讓馬先生放心。瀋陽救助中心認出這是珍稀的大鴇徐寧查看受傷的大鳥,自己也不認識。經過仔細檢查,徐寧發現大鳥右側翅膀受傷,他立刻將該情況介紹給瀋陽市猛禽救助中心主任王唯彥,並傳給對方大鳥的照片和視頻。
  • 新疆塔城地區:保護好世上最大一片植物"活化石"
    她不僅融合了天山的險峻高貴和阿爾泰山的挺拔溫柔,還以其神秘色彩而獨具風韻。  2014年12月23日的一則消息,讓她再次聲名鵲起——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內蒙古畢拉河等21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巴爾魯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列其中。至此,新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11個。
  • 時隔35年後,全球最大貓頭鷹再現,現存不到1000隻,比熊貓還珍貴
    時隔35年後,全球最大貓頭鷹再現,現存不到1000隻,比熊貓還珍貴現如今,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越來越看重,各種動植物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曾經因為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缺乏,導致一些物種的數量急劇減少。因為棲息地不斷減少,再加上體型太過招搖,導致它的數量急劇減少,而在消失了35年的時間後,人們再次從野外發現了它的身影,這種世界上最大的貓頭鷹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也得益於我們近幾年對環境的保護,我們付出的努力並沒有白費,這種動物再次出現,也足以見得我們在這方面取得的成效。
  • 絕跡多年的珍稀鳥類——大鴇在懷遠「重現江湖」 填補我省生態版圖...
    據淮河晨刊消息 3月1日上午,記者在懷遠縣一處農田裡,拍攝到一隻正在覓食的大鳥,經過上網比對,確認這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絕跡多年的珍稀鳥類——大鴇。這隻大鴇身高近1米,頭頸灰色,背羽棕黃色,帶黑白相間的橫紋。
  • 鳥類愛情故事:鴛鴦、大雁與大鴇,誰更忠貞?
    在河北省唐山樂亭周邊,有一片華北地區最大的候鳥遷徙區,面積有600多平方公裡,是世界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的停靠站,每年都有大量的鳥類在此遷徙通過。中國綠髮會水鳥保護地就坐落於此,保護地主任老田的救助站也在這裡。
  • 珍稀鳥類大鴇與數萬小夥伴越冬棲息,長垣黃河灘區變身「鳥族天堂」
    每年到了冬天,這裡就成為了鳥類的天堂,約160種鳥類在這裡留下足跡,各種禽鳥能達到數萬甚至十萬隻。  這裡也是大鴇的重要棲息地之一。除了當地相關部門開展工作外,還有不少當地的「鴇衛者」,為了給候鳥提供一個安全的棲息環境,義務付出財力、精力、體力等。
  • 世界頻危鳥類「大鴇」連續8年白洋澱越冬
    中新網保定12月10日電(呂子豪 齊洺)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澱溼地保護區管理處10日透露,該管理處工作人員於12月9日在白洋澱畔麥田拍攝到今年入冬以來首個世界頻危鳥類大鴇群的照片。此為該管理處連續第8年完成大鴇來白洋澱越冬的觀測記錄。 今年入冬以來,安新縣白洋澱溼地保護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根據歷年對大鴇的觀測記錄,對大鴇活動的重點區域進行巡護觀測。
  • 4種白色稀有動物:其中白色的鱷魚,比熊貓還珍貴!
    4種白色稀有動物:其中白色的鱷魚,比熊貓還珍貴!世界上的奇珍異獸千千萬,要一次性全部說完可不容易。如果有人不幸得到它,他的整個身體都會變白。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不僅是人得了它,而且是動物。說到這裡,小夥伴們也許也會驚訝到,動物還會得人類的這種白化病?聽起來是有點不可思議,但是事實就是這樣。不信的話,就一起來看看吧!在動物園裡兩條可愛的白化鱷魚誕生了。除了他們淡紅色的眼睛,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白色的,他們看起來很漂亮。
  • 國際鳥盟理事會主席迪亞斯到訪綠會,共商鳥類生物多樣性保護
    攝/CBCGDF)中華保護地體系旨在保護物種所在棲息地建立保護地,充分調動當地社區居民力量切實參與物種保護。2016年4月18日,綠會建立第一個「中華保護地」——「中華大鴇保護地·長垣」。大鴇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是瀕危的遷徙物種。宋克明主任向Dias博士介紹近年來志願者團隊在保護大鴇方面的努力。
  • 大鴇來了!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大鴇越冬種群
    春季繁殖期的大鴇種群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吉林鎮賚護飛隊志願者在觀測大鴇種群1月6日,吉林鎮賚「護飛隊」2名骨幹隊員趕到大鴇棲息地,採集了大鴇種群的影像資料,做了詳細的植被、土壤、水文等環境調查,並對大鴇越冬環境支撐做了評估,制定了下一步的保護方案,確保該種群安全越冬。
  • 讓我們一起保護野生鳥類
    市民應遵守法律,切勿傷害鳥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41條規定: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 珍稀鳥類大鴇與數萬小夥伴越冬棲息,長垣黃河灘區變身「鳥族天堂」
    每年到了冬天,這裡就成為了鳥類的天堂,約160種鳥類在這裡留下足跡,各種禽鳥能達到數萬甚至十萬隻。  這裡也是大鴇的重要棲息地之一。除了當地相關部門開展工作外,還有不少當地的「鴇衛者」,為了給候鳥提供一個安全的棲息環境,義務付出財力、精力、體力等。
  • 醫者之道健康百年 保護生態恩澤千秋
    「你看它,仿佛在迎接朝陽,仿佛在傾訴衷腸,仿佛在祈禱祥和,仿佛在沐浴月光。」這是聶延秋多次向前來參觀由他個人舉辦的野生鳥類攝影展的人們講述照片中他拍攝的各種栩栩如生的小鳥。他如數家珍般的表達,一次次把人們帶入美麗的鳥類世界,感染著前來參觀的每一個人。
  • 10餘年來百餘只大鴇獲救助,大鴇為何「愛」滄州,專家細說原因
    孟德榮說,這是一隻成年雌性大鴇,左中趾、左膝骨折,另外,它的氣囊破裂導致胸部和左腿皮下充氣。目前,救護人員正在積極為它進行治療。滄州是大鴇重要的遷徙停歇地和越冬地近日,有群眾在獻縣段村鄉南留缽村發現了一隻胸部受傷的大鴇。
  • 大鴇:我「尷尬」的不只是名字——「雲」遊動物園系列(四)
    走進北京動物園需要另外買票才能參觀的大熊貓館,您會意外地發現,首先看到的動物不是大熊貓,而是進門後右手邊的珍稀鳥類展區,其中之一就是大鴇。許多動物的名字都是不常見的字,不過,「鴇」字雖然平時不常用,但並不算生僻,大多數人都能從描寫明清或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看到「老鴇」,也就是在妓院中組織妓女賣淫並從中牟利(有時亦自己接客)的女性。因此,這個名字使大鴇很「尷尬」。但是,「鴇」畢竟是一個鳥字旁的字,最初指的顯然就是一種鳥類。
  • 秘境之眼|大鴇,為愛挺身而出的重量級「飛行員」
    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行鳥類之一雄性大鴇體重可達20~30斤身高近1米兩翼展開可超過2米腿長而健擅長奔跑行走大鴇羽色獨特>身上密布黑色與棕色相間的細條紋內側羽毛雪白低調又不失華麗瞧,它們聚集在求偶場優雅地跳起華爾茲還不時引吭高歌然而,沒過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