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草原上體型最大的鳥。
它是體態優美、氣質高貴堪與天鵝相媲美的鳥。
它們,是比大熊貓更珍貴的保護鳥類——大鴇。
由於人類無節制的獵殺,使大鴇數量急劇減少。在人類各項生產活動幹擾下,大鴇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農業機械和農藥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脅繁殖期的大鴇、鴇卵及幼鴇。在草原及農田附近架設的電力線更是使大鴇經常撞線死亡。
一隻撞到電線死亡的大鴇
雖說大鴇有一個不雅的名字,但絲毫未影響人類對它貪婪攫取之心。自古人們就認為「上有天鵝,下有地鯆」,大鴇肉味鮮美,細嫩清香。據稱最佳的要數幼鴇肉,其味妙不可言,無與倫比。鴇肉和脂肪,可以入藥治病。它的羽毛又是非常美麗的裝飾品。
大鴇不易馴化,人工養殖難度特別大,加之自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現今大鴇是瀕臨滅絕的珍禽,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國僅存活兩千隻左右,有的說法是僅存五百隻左右。在塔城盆地,大約有兩百隻左右。如果不加以保護,這美麗的珍禽也將會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2015年1月10日,「生態攝影師野生動物保護聯盟」宣布成立,並且啟動了一個名為「搶救大鴇行動」的公益活動。
美麗的塔爾巴哈臺山,海拔800-1000米左右的前山丘陵地帶,每年的4-5月份,就會看到這種鳥來到人跡罕至的隱蔽地帶棲息,繁衍自己的後代。
時令過了秋分,到了寒露的時節(9月下旬-10月上旬),塔爾巴哈臺山頂已覆了首場雪,這些大鳥便開始合群,形成5-15隻數量不等的種群,自由自在地來到塔爾巴哈臺前山覓食。已披上綠裝的冬麥田,收穫過的大瓜地裡,都可以見到她們美麗的聲影。這些地方在未墾前,都曾是這些大鳥祖祖輩輩繁衍棲息的野生草原。雖說生存環境與以往已發生很大的變化,但這些珍離仍眷戀祖輩千百年來的原生地,每年都來眷顧,為這塊神奇的土地增添了靚麗的風景。
小雪過後(11月中旬),塔城盆地第一場大雪降臨前夕,這些神秘的鳥類才會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遷徙到另外一處神秘地越冬。來年的春天(4月初)它們又呼朋引伴飛回故地。
大鴇幼鳥 賀振平/攝
大鴇幼鳥 賀振平/攝
這種美麗的鳥就是大鴇,它身高背寬,雄鳥體長可達1米,兩翅展開有2米多,高約0.7米,體重約10公斤。雌鳥相比雄鳥要小的多。雄鳥的頭部深灰色,喉上有纖羽向外突出,很像鬍鬚,雌鳥沒有。大鴇體背棕黃色,並有黑色斑紋,它的腿很長,只有3個腳趾,沒有後趾,有點像鴨蹼。
4-5月間是大鴇的繁殖季節,雄鳥會把尾部羽毛朝天豎起,脖子和翅膀上的羽毛也直立起來,同時將胸部鼓成球形,在雌鳥面前來回扭動,以示求愛,雌鳥一旦接受求愛後便進行交配,交配完畢後各奔東西。生兒育女的重任全部落到雌鳥身上,雌鳥每次產蛋2-4枚,卵為青綠色。
大鴇的鳴管已經退化,因此不能大聲鳴叫。有人認為大鴇是啞巴,事實上大鴇有舌,只是小一點,發情時也會發出低沉的鳴聲。
大鴇形體美麗,因體形過大,行走時顯得較為笨拙。但它們非常聰明機警,覓食時,總會有一兩隻大鴇昂首觀察周圍環境,發現危險立即警告同伴,突然受驚時會助跑一陣後起飛。
飛翔的大鴇 賀振平/攝
大鴇在我國分布有兩個亞種:即指名亞種和普通亞種。
指名亞種分布在新疆阿爾泰、塔爾巴哈臺山、天山、吐魯番和南疆喀什等地。據專家講,冬季遷徙時活動於吐魯番和喀什等地。普通亞種在東北的西部,內蒙古等地,冬季遷徙至陝西的關中平原等地,經遼寧和華北,在黃河、長江流域越冬。
大鴇食性雜,既吃素,又吃葷。喜食野草,又食甲蟲,尤其愛吃蝗蟲。毛蟲等,也被譽為草原上的滅蝗能手。秋季時到農田吃食麥田,撿食散落在地裡的大瓜子、麥粒等。
草原珍禽圖 賀振平/攝
美麗的塔城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充分體現了純綠色、有機、無汙染和生態的原始性,這裡氣候溼潤,冬暖夏涼,屬於典型的盆地性氣候。
庫魯斯臺草原是全國第二大連片平原草場,新疆第一大優質草場。這裡有一望無際的天然草場,萬畝的野柳林,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清澈如練的額敏河,有水天一色的海子,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國家一級稀有保護動物大鴇的天堂,讓我們珍惜這樣的資源,守護好這些美麗的草原珍禽!
庫魯斯臺草原 賀振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