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一個關乎愛情的節日,蘊含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這種期待,除了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外,還有那些總是成雙成對出現而成為人們「移情」對象的動物們。
「對月形單忘相互,只羨鴛鴦不羨仙」,千百年來,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鴛鴦,成為了人們描述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最佳伴侶,被廣泛運用於文學作品中。
鴛鴦供圖/中國綠髮會滹沱河溼地保護地
不過古人豐滿且美好的期望,在實際的野生動物調研面前,就顯得比較骨感了:這種鳥兒儘管總是成雙成對出現,連漢字組詞構成中,都將代表雄鳥的「鴛」和代表雌鳥的「鴦」合成一個常用詞,但其實「鴛」身邊的「鴦」卻是常換常新的。
鴛鴦:古人被蒙蔽啦!
鴛鴦的愛情,也有「蜜月期」:在交配期的鴛鴦,完美的契合了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它們成雙成對、形影不離、舉止親密,但在雌鴛鴦哺育幼雛期間,雄鴛鴦的表現則就不那麼盡如人意了,它們大多不會陪伴和照顧家庭,而是在外面逍遙自在,而且鴛鴦也並非終身只有一個伴侶,所謂的一方死去,另一方將念念不忘,孤獨終老,終身不再嫁娶的說法,也只是人們單方面的自以為是嘍。
除了鴛鴦,另一種跟愛情有著密切關係的動物,則是大雁。
大雁:見證愛情
大雁在古代婚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古人結婚,儀式莊重。《儀禮·士昏禮》裡記載的聘禮程序有六項,分別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就是所謂的「六禮」,並對六禮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比如「納吉用雁,如納採禮。」在婚禮過程中,大雁有著美好的寓意。班固《白虎通義·嫁娶》解釋說:大雁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表明不奪女子之時;大雁又是隨陽之鳥,暗喻妻從夫之義;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之意,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因此,在古人看來,議親過程中男方準備大雁作為聘禮,意味著對女方的尊重和締結婚姻的誠意。要知道,大雁盤旋高空,警惕性高且成群活動,連休憩時都有警戒放哨的動物,要想獵得一隻,可不是易事。當然,從物種角度來看,大雁並不是特指某一種鳥,而是雁亞科各種類的通稱,在我國常見的有鴻雁、灰雁、豆雁、白額雁等,且大雁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可不能隨意獵殺嘍!
說到雁類,在位於唐山的中國綠髮會水鳥保護地,還有一個傳奇的愛情故事。
在河北省唐山樂亭周邊,有一片華北地區最大的候鳥遷徙區,面積有600多平方公裡,是世界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的停靠站,每年都有大量的鳥類在此遷徙通過。中國綠髮會水鳥保護地就坐落於此,保護地主任老田的救助站也在這裡。
2014年,老田救助了一隻斑頭雁,為了野放時能讓它順利的回歸雁群,老田驅車2000公裡將它從唐山帶到斑頭雁種群的聚集地——青海湖。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放飛成功,老田又把它帶回救助站裡。令老田沒想到的是,2015年,這隻斑頭雁竟然自由戀愛了——和站裡的一隻家鵝喜結良緣。
為了讓跨越種群的愛情能夠得到見證,老田開始了多次的繁育嘗試,2017年五一期間,世界上首隻斑頭鵝誕生,老田給它起名叫「寶兒」,意為珍寶。
我們常說「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瞧,寶兒的誕生,就是見證。說完大雁,咱們再來聊聊大鴇。
大鴇:有點兒冤
鳥類名稱中經常含有人們不認識的生僻字,不過「鴇」字應該不算其中,因為整個字在文學作品中比較常見,但寓意卻不太好。在古代,「老鴇」,專指在妓院中組織妓女賣淫並從中牟利的女性,因此,這個名字使大鴇很「尷尬」。
還有一種說法,是大鴇是一種對待愛情非常隨便的鳥類,「鴇」字拆開,為七十鳥。古代民間認為大鴇天生只有雌鳥沒有雄鳥,且它們沒有固定伴侶、行為放蕩是一種能和任何雄鳥配對成親的「萬鳥之妻」。當然,這種說法已被證明是非常錯誤的。大鴇不僅有雄鳥,而且在繁殖季節經常用非常漂亮的羽毛來求愛。
不過大鴇雖然沒有古人認為的那麼私生活混亂,卻也和忠貞不搭邊,它們不是一夫一妻制,其交配體系為多配和混配。
不過對於很多鳥類而言,這種交配方式是其種群得以有效繁衍的重要途徑,而隨著棲息地破壞和投毒、盜獵等情況的時有發生,大鴇已經是非常瀕危的物種,中國綠髮會保護地體系創建之初,首先設立的保護地即為在黃河之濱的中國綠髮會大鴇保護地·長垣。
借著七夕之機,說了這麼多鳥類和愛情/婚配有關的故事,更深切的感受到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彼此影響。這種影響,已然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底蘊,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不過文化的傳承,也要做好物種保護工作,不能讓這些承載著文化故事的物種,變得瀕危,甚至消失。
最後,「隨時隨地 綠會保護地」祝大家七夕快樂,有情人(鳥)終成眷屬。
(註:以上圖片來源於中國綠髮會保護地)
文/tammy 審/wendy 編/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