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霧都的倫敦

2021-01-20 和訊網

  □ 彼得·布林布爾科姆/文

  倫敦在17世紀晚期從德國旅行者那裡得到了它作為霧都的聲譽。訪客開始會因為霧限制了他們觀賞英國首都的景色而感到失望;但到了19世紀,許多訪客會因為沒有領教「倫敦特色」而感到更為失望。

  從晚秋開始持續到入冬的霧季已經不復存在了,但人們普遍認為,11月是情況最為嚴重的一個月,儘管氣象學家對此再次不以為然。當然,小說家們發現這個月既寒冷又多霧,而在偵探故事裡讓它成了主要的案發背景時間。11月如此聲名卓著還不單單是因其多霧。《新森林的孩子》的作者弗裡德裡克·馬利亞特就曾寫道,11月也是厭世與自殺的月份。

  或許,11月的霧特別有衝擊力的原因在於,它既濃厚又經久不散。如果我們只考慮霧非常重的那些天,那麼即使在20世紀的記錄中我們也會發現,它們在11月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很顯然,人類的感知與氣象觀察之間存在差異。氣象學家更為敏感,而且他們在登記文件記錄時也對不那麼極端的狀態做出了反映。如果把專家注意到的較為稀薄的霧氣也算成霧的話,則12月出現霧天的頻率就是最高的了。

  儘管對於哪個月霧最重存在著不同意見,但陰沉沉的天氣還是在冬天的幾個月裡籠罩著倫敦。心理上的和氣象學上的陰鬱無疑在倫敦的初冬存在著聯繫,因為人們在此期間對流行的陰沉狀況做過數不清的描述。27天色如此昏暗,以至於房屋和店鋪必須在白天點上燈火。

  這就意味著,一些新的術語,諸如「日間黑暗」與「高霧」開始出現在倫敦的詞彙中。特別是後者,人們用它來描述當地面上並沒有出現霧時發生在白天的黑暗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時候太陽被完全掩蔽了,而且儘管天色如此黑暗,人們還是有可能見到好多英裡之外建築物上的燈光。當這種現象出現的頻率增加時,它對早期的電力公司造成了麻煩,因為事實證明,這些公司原始的開關裝置不足以處理因額外照明而出現的突然要求引發的電力高峰。

  我們可以從氣象學家克拉克(J.E.Clark)的著作中找到當時室內照明需要的記錄,他在世紀交接之時記錄了他在倫敦的辦公室裡每日需要掌燈的時間。他的研究結果表明,市內照明的需要在上午高得異乎尋常。這就是濃霧最常發生的時間段。根據他的記錄,如果按照必須掌燈的情況來說,似乎1月是最為陰沉的一個月,但12月的記錄可能會低於實際情況,因為聖誕節假期在這個月。

  一段時期之後便有了電力公司的儀器記錄,圖2給出了當高霧現象出現時的某日一個發電站的電力輸出。儘管有大霧剛開始時照明需要的劇烈變化,早期儀器清楚記錄的煙氣濃度卻幾乎沒有發現改變。有關這種特殊時間的視覺描述提及了在地面層次相對高的能見度,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遮蔽似乎只發生在大氣高層。

  儘管這樣的事件如今已經不常發生了,但在1955年1月16日還是出現了一次令人矚目的「日間黑暗」。在這一特定事件發生時,人們已經有廣泛的儀器可供使用了。這次事件或許可以為前面的許多事件提供一個合理的模型。

  當時的氣候模式特徵是存在著一個很強的低氣壓,並在其中心附近存在著一個相當弱的氣壓梯度(因此有輕風吹拂)以及非常活躍的鋒前(於是形成了濃厚的雲層)。在較低層次的大氣內有霧和溫度逆增。在上午的光照下,風從倫敦帶著煙氣向西北方向運動。由於溫度逆增阻止了縱向混合,因此煙氣無法分散。當煙氣到達奇爾特恩區時,正好被一冷鋒前切入。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含有煙氣的空氣在鋒前切入時劇烈收縮,並沿豎直方向上升。

  大約到了日中的時候,氣塊開始在奇爾特恩區上空聚積。不久後風向逆轉,強度也逐漸增加。於是,風就帶著這些空氣,帶著極為濃密的煙氣柱和它上面的雲層穿過倫敦上空。極度黑暗的氣流帶到達英格蘭東南部不同地點時的時間,與人們預期會出現的含有煙氣的空氣在主風下的運動模式符合得很好。在倫敦,光強度和煙氣水平的記錄都存在。地面層次的煙氣濃度並不算特別高。遮蔽效果是隨著煙氣層垂直方向厚度的巨大增加而增加的,與地面層次的濃度關係較小。經歷過這一現象的人們說,整個世界好像都到了末日。

  霧天無疑會影響倫敦的旅遊業,但或許也會有人想來看霧。由於照明和電力負荷的突然改變而讓電力需求不斷增加,因此電力照明公司首創發起了可觀的氣象學研究。僅僅一天的大霧造成的額外燃氣照明費用即達5000鎊之多,但人們認為,如果把交通中斷、事故和由於菸灰沉積而留下的需要清掃的汙穢造成的清潔費用計算在內,這一天大霧造成的總花銷應該在2萬鎊-5萬鎊。

  從最早的時候起,霧對交通的影響就是一個麻煩,而在有關17世紀的倫敦生活的記錄中,它更是具有突出的地位。古物研究家安東尼·阿·伍德記錄了1667年11月11日發生在倫敦的一次大規模雨夾霧天氣,當時「馬在奔跑中互相衝撞,大車撞著大車,長途公車撞著長途公車,如此等等」。

  霧天也使得因病而死的死亡率上升。當然,死亡率在冬天總會上升,但不可能將某些上升視為隨機的漲落而置之不顧。在1873年大霧的一周中的死亡人數,與正常情況下的那段時間內倫敦在預期中應該出現的死亡人數相比,似乎多出了700起。公眾開始意識到,除了每當他們走上街頭時有短暫的窒息感覺之外,大霧似乎還會造成多得多的其他妨害。許多人的生命在煙氣和霧氣中流逝,許多人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以至於在好幾個星期內都無法復原。

  無論怎麼說,1873年發生的事件都不是最後一次。隨後的20年不但見證了霧天頻率的上升,而且在停滯不動的大氣條件讓汙染物的濃度積累到了高水平後,見證了這些「大霧」停留在倫敦多日不散的情景。在這些大霧經久不散的時期之後出現的是死亡率的增加,這些大霧中最糟糕的一次就是1952年的「大霧霾」,在此之後發生的額外死亡人數高達4000起之多。

  動物自然也受到了大霧的影響。在1873年的大霧中,據說有許多要在埃斯靈頓大展覽會中展出的牛因窒息而死。為了免除大批還活著的牲畜的痛苦,人們只好將它們統統宰殺。這一事件似乎給時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其原因或許就像一位愛爾蘭人所說的那樣,這些牛之所以被宰殺,並不是為了免除它們活著所要受到的痛苦,而是為了它們身上的肉的價值。據說綿羊和豬受到的影響較小。

  作者為東安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學院大氣化學教授,本文節選自《大霧霾:中世紀以來的倫敦空氣汙染史》第六章,有改動

(責任編輯:李治華 HN026)

相關焦點

  • ○「霧都倫敦」的說法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倫敦有「霧都」之稱?)
    ○「霧都倫敦」的說法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倫敦有「霧都」之稱?)答:文學的回答:從狄更斯那裡來的。
  • 歷史上的「霧都」 —— 倫敦
    倫敦「霧都」的名聲由來已久,從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作品中開始,這座城市就早已與迷霧相伴。1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另一方面,當時的倫敦冬季多使用燃煤採暖,市區內還分布有許多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火力發電站。由於逆溫層的作用,而且天氣又準備下雨,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等氣體與汙染物被厚厚的雲層蓋住,引發了連續數日的大霧天氣。
  • 分享 莫奈筆下的霧都倫敦
    因空氣溼潤,多雨霧,首都倫敦市區常常充滿著潮溼的霧氣,因此有個叫「霧都」的別名。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倫敦的人口超過兩百萬,每一家的生活都離不開煤。與此同時,作為主要工業中心的倫敦擁有大批工廠,大量有害氣體、粉塵被排放到空氣中。1921年,倫敦每立方英寸樣本的空氣中含有34萬煤煙顆粒。
  • 憂鬱的霧都——倫敦
    「霧都"這個名字,聽起來就給人一種冷酷憂鬱的印象.黃昏五點時陰霾的天空,遍街泛著冰冷的大霧.泰晤士鉛灰色的河水,大本鐘麻木而毫不留情地報出時間逝去的聲音…它們讓人想起的應該不只是亨利八世或維多利亞女王,或是其他那些留在歷史已經泛黃的書頁中的名字,他們使城市不朽,而自身作為人類的短暫時光也由於這種不朽而得以永遠流傳.倫敦就是這樣一個融會了人世間的無數傳奇
  • 「霧都」倫敦,是怎麼摘帽的?
    1952年12月5日,倫敦遭遇「霧都劫難」,市中心一度連續48小時能見度不足50米,約1.2萬人因吸入汙染物死亡1956年,英國議會通過《清潔空氣法案》,各地出臺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規,再加上民間組織推動、大眾環保意識提高和環保技術推廣應用等,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運動隨之展開
  • 倫敦為何會安心當幾百年的霧都?
    所評圖書: 書名:《霧都倫敦威廉·卡弗特在其所著的《霧都倫敦:現代早期城市的能源與環境》一書中,挑戰了有關汙染、治理汙染從19世紀開始的說法。 中世紀晚期,英國人就意識到,燃燒煤炭及木材產生的煤煙,有礙於公共衛生和美觀,所以就開始採取監管措施。而這以後,隨著英國通過大航海時代加快了經濟發展,倫敦為代表的英國城市的發展規模,這就使得居民生活取暖和工業、手工業對於煤炭這樣一種關鍵能源產生了更深的依賴。
  • 倫敦昨日又變「霧都」
    原標題:倫敦昨日又變「霧都」 ■ 霧霾席捲倫敦,遠處高樓模糊不清 圖GJ   本報特稿 英國《鏡報》18日報導,歐洲大陸吹來的霧霾正席捲英國全境,健康專家警告,霧霾可能引發健康危機,數以千計的人可能病倒
  • 來自霧都倫敦的呼喚——高貴紫
    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其首都倫敦(London),是一座全球領先的世界級城市,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商業最繁榮、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2019年9月,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發布2019世界旅遊城市發展排行榜中,倫敦位列全球城市知名度首位。
  • 名副其實的「霧都」 英國倫敦地標建築集體「消失」
    但地時間12月17日,英國倫敦遭遇大霧,變成名副其實的「霧都」。倫敦的地標建築在霧中若隱若現,部分建築徹底「消失」。   但地時間12月17日,英國倫敦遭遇大霧,變成名副其實的「霧都」。倫敦的地標建築在霧中若隱若現,部分建築徹底「消失」。
  • 《水嘯霧都》14日上映 驚濤駭浪再襲倫敦
    《水嘯霧都》歷時兩年拍攝與製作,三千萬歐元的投資將又一部經典科幻災難影片呈現在全球觀眾面前,片中場面宏大,海嘯及洪水特技效果真實逼真,大屏幕上宏大的畫面和逼真的聲效給觀眾強烈的震撼效果,氣氛緊張令人窒息。中影集團電影發行公司負責人說:我們對《水嘯霧都》充滿信心,發行準備工作非常充分,我們有信心續寫災難片的票房傳奇。同時,也呼籲觀眾在感受《水嘯霧都》強大的視覺衝擊的同時關注環保。
  • 被稱為「霧都」的一線城市——風情萬種的倫敦
    倫敦,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和香港並稱為「紐倫港」。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一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是全球化的典範。2018年,倫敦在世界城市規模的排名中與紐約並列位居首位。2018年11月,倫敦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倫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小,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空氣溼潤,多雨霧,秋冬尤甚。
  • 倫敦治理「霧都」的啟示:空氣立法刻不容緩
    霧霾汙染也曾經困擾英國倫敦,「霧都」、「陰霾」、「昏暗」等詞在19世紀的英國名著中常常出現。大文豪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荒涼山莊》開篇四個字「到處是霧」極為精煉地描述了「霧都」倫敦的景象,而他的經典名著《霧都孤兒》更是直接將這一景象體現在書名上;英國詩人雪萊曾寫道:「地獄是個倫敦般的城,人口稠密,迷霧陣陣。」
  • 倫敦:霧都之變
    有生命的倫敦眼睛刺痛,肺部鬱悶,眨著眼睛,喘息著,憋得透不過氣來……」在19世紀,倫敦一年幾乎有1/4的時間都被霧霾籠罩,是名副其實的「霧都」。當時的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霧霾的危害,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環境保護還沒有被提上日程。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裡,倫敦周期性地淹沒在霧霾之中。直到1952年那場災難的爆發,人們才幡然醒悟,開始關注霧霾對健康的危害。
  • 全球城市觀察 | 倫敦地鐵汙染恐成「地下霧都」
    作為曾經的「霧都」,倫敦花了大力氣解決整座城市的空氣汙染狀況。特別是在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之後,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汙染防治法。但最近,倫敦交通局的一份研究報告卻提醒人們,人們腳下可能存在一個「地下霧都」。
  • 英國倫敦:今朝「霧都」不多霧(組圖)
    倫敦是英國首都,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倫敦又是世界名城,商業、金融、文化、古蹟等都著稱於世。倫敦始建於公元43年,是世界古都之一。一般所說的倫敦是指「大倫敦」,由33個相對獨立的市鎮組成,總面積為1580平方公裡,約700萬人。
  • 全球2大「霧都」:倫敦和重慶 都很國際,它們的差距有多大?
    說起霧都,中國人最熟悉的當然是西部重鎮重慶,它不僅是著名的山城、火鍋之都和「小香港」,霧都也是它的特有標籤之一,特別是《中國有嘻哈》裡的GAI和Bridge一句「勒就是霧都」,讓人印象十分深刻。作為霧都,重慶在中國的知名度還行,若要放眼世界,倫敦才是當之無愧。
  • 倫敦和重慶同為「霧都」,GDP相差僅1倍,重慶卻憑一點勝過倫敦
    「霧都」這個詞語,大家並不陌生,因為這是我國重慶的外號,因為氣候問題,大量水汽凝結在重慶盆地的上空,導致終日霧氣凝重,所以才有了「霧都」的稱呼,更是因為這些霧氣,重慶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吸引隨著遊客,不過在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霧都,這就是英國的倫敦,英國在工業革命期間,為了加速其發展趨勢,在工業生產方面下了重本,雖然革命成功了
  • 出發在路上——霧都倫敦
    當談起倫敦,厚重的貴族氣息和灰濛濛的細雨似乎總是難逃人們的視野,狹窄的街道,復古的建築,斑駁的道路,和那大紅色的電話亭,一陣雨過後,空氣中充斥泥土和青草香氣,本周長甲將帶您走進大英帝國的中心——倫敦,體味霧都那與眾不同的厚重與輕快
  • 從霧都到歐洲著名旅遊城市,倫敦是如何治理環境汙染?
    倫敦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孤獨,一直有著一股獨特的魅力,這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故事的城市。倫敦是英國的整個經濟、政治、商貿、文化以及金融的核心,同時也是文明世界的旅遊勝地,這裡保留了許多屬於倫敦自己本身的特色。
  • 「霧都」摘帽 倫敦花了半世紀(組圖)
    如今的倫敦雖然仍被歐盟視為歐洲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但霧霾天數已在逐年降低。圖為2011年10月,被濃霧遮蔽的倫敦標誌性建築「倫敦眼」。  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