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觀察 | 倫敦地鐵汙染恐成「地下霧都」

2020-12-24 澎湃新聞

作為曾經的「霧都」,倫敦花了大力氣解決整座城市的空氣汙染狀況。特別是在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之後,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汙染防治法。但最近,倫敦交通局的一份研究報告卻提醒人們,人們腳下可能存在一個「地下霧都」。

Clean Air Act,1956

英國倫敦Earls Court地鐵站站臺 視覺中國 圖

該研究測量了整個倫敦地鐵線路中不同節點的空氣品質,在一些站點,地鐵月臺上附近空氣中的微粒水平比路面上的要高出30倍。

其中,PM2.5數值最高的站點是倫敦西北部的漢普斯特德站,每立方米的PM2.5數值高達492微克,而倫敦路面上的PM2.5年平均值只有16微克。漢普斯特德站點也是整個倫敦地鐵站中最深的,月臺距離路面192英尺(約合58.52米)。

「地下霧都」來自一個在設計上「先天不足」的地鐵系統。此前我們曾報導過紐約地鐵的老化,紐約地鐵線路更古老,1860年首次運行。設計最初,配套的通風設施和過濾系統並不完備,對於許多人而言,這些空氣中的微粒無色無味,難以察覺。

此外,相比巴黎、紐約、柏林等城市,倫敦的地鐵線路埋得更深,汙染物難以消散。

根據該報告,不同地區的汙染狀況也有差異。在倫敦城郊,一些地鐵線路露出地面,空氣狀況較好;而在城市中心,越是老舊的線路,狀況越糟糕。

CityLab的撰稿人Feargus O』Sullivan長期關注歐洲城市問題,他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談及,許多人或許會對地鐵中的空氣汙染感到詫異,完全由電力驅動的地鐵為什麼會有汙染?相比城市道路,地下空間的汙染並不來自汽車尾氣等化石燃料的排放物,主要來自剎車系統、軌道摩擦,甚至乘客穿著的服飾,它們在一些地區聚集,再由運行的地鐵線「搬運」,分散到不同路段。

此前曾有人研究過,倫敦地鐵車廂內,空氣狀況要比私家車糟糕得多,儘管私家車空間狹小,但使用者有限,再加上私家車有過濾系統調節。

該研究還比較了地鐵和路面上的公共巴士,如果一個人選擇搭地鐵穿城而過,他/她面對的汙染狀況要比巴士高出三分之二。

倫敦交通局已經開始嘗試作出改變。2017年,官方推出了一種新型的空氣淨化系統,用以改善月臺和隧道中的空氣品質。試驗階段交通局在月臺和隧道加裝了該系統,空氣中的粉塵數量減少了44%。

目前,交通局的研究尚處於初步階段,改善「地下霧都」仍需時間。

相關焦點

  • 倫敦:霧都之變
    1974年出臺《汙染控制法》,將空氣、水、固體廢棄物、噪聲汙染等內容全部囊括,統籌處理環境問題。依法治理霧霾成為倫敦空氣永久性改善的根本。其次是調整產業結構。倫敦大力遷移、壓縮傳統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從工業化走向「去工業化」,著力發展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到1980年,整個英國服務業就業人員佔就業總數的比重達到58.9%。再次是完善公共服務,包括改造城市供暖設施、發展公共運輸、大面積建設綠地等。
  • 被稱為「霧都」的一線城市——風情萬種的倫敦
    倫敦,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和香港並稱為「紐倫港」。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一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是全球化的典範。2018年,倫敦在世界城市規模的排名中與紐約並列位居首位。2018年11月,倫敦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倫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小,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空氣溼潤,多雨霧,秋冬尤甚。
  • 「霧都」摘帽 倫敦花了半世紀(組圖)
    如今的倫敦雖然仍被歐盟視為歐洲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但霧霾天數已在逐年降低。圖為2011年10月,被濃霧遮蔽的倫敦標誌性建築「倫敦眼」。  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
  • 「霧都」倫敦,是怎麼摘帽的?
    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據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吳黎明)「霧都」倫敦,其實早已名不副實。倫敦得名「霧都」,根子是工業化。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祥地,蒸汽機的發明與推廣推動了採煤業和製造業,煤煙造成了「可以與日全食相比的黑暗」。在這種背景下,倫敦「霧都」這頂帽子一戴就是一百多年。這種空氣汙染在1952年的「霧都劫難」中達到巔峰。這一年的12月5日,天氣異常寒冷,倫敦居民燃起煤爐,大量粉塵顆粒聚集在倫敦上空無法散去,使市中心一度連續48小時能見度不足50米。
  • 全球有名的6大霧都,中國有1座城市入榜
    全球有名的6大霧都,中國1座城市入榜,具體排名如下:第六名,倫敦——最著名的霧都。每當春秋之交,這裡經常被濃霧所籠罩,像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第五名,舊金山——美國霧城。著名的「霧中金門」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前往欣賞。舊金山的霧,更具有浪漫迷人的色彩。
  • 世界著名城市系列13:英國「霧都」倫敦,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
    :世界著名城市系列13:英國「霧都」倫敦,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倫敦是英國的首都,位於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的平原上,泰晤士河貫穿其中,面積約為1577平方千米,人口數量超過800萬人,是歐洲最大的城市。倫敦海德公園「霧都」倫敦,倫敦之所以被稱為「霧都」,有兩方面的原因。
  • 倫敦昨日又變「霧都」
    原標題:倫敦昨日又變「霧都」 ■ 霧霾席捲倫敦,遠處高樓模糊不清 圖GJ   本報特稿 英國《鏡報》18日報導,歐洲大陸吹來的霧霾正席捲英國全境,健康專家警告,霧霾可能引發健康危機,數以千計的人可能病倒
  • 從霧都到歐洲著名旅遊城市,倫敦是如何治理環境汙染?
    倫敦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孤獨,一直有著一股獨特的魅力,這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故事的城市。倫敦是英國的整個經濟、政治、商貿、文化以及金融的核心,同時也是文明世界的旅遊勝地,這裡保留了許多屬於倫敦自己本身的特色。
  • 「霧都」倫敦為何不願走出大氣汙染「至暗時刻」
    《霧都倫敦:現代早期城市的能源與環境》是一部以「倫敦霧」為主題的著作,但又不僅僅局限於環保知識。作者威廉·卡弗特長期從事16—18世紀英國城市史和環境史研究。經過深入調查後,卡弗特認為,「倫敦霧」的形成不僅是因為技術變革,也緣於社會關係;不僅是因為價格的問題,也涉及政府政策的問題;不僅存在著對汙染抵制的現象,也存在著對其接受和漠視的現象。
  • 倫敦治理「霧都」的啟示:空氣立法刻不容緩
    大文豪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荒涼山莊》開篇四個字「到處是霧」極為精煉地描述了「霧都」倫敦的景象,而他的經典名著《霧都孤兒》更是直接將這一景象體現在書名上;英國詩人雪萊曾寫道:「地獄是個倫敦般的城,人口稠密,迷霧陣陣。」曾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也將其霧霾形容為「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
  • 來自霧都倫敦的呼喚——高貴紫
    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其首都倫敦(London),是一座全球領先的世界級城市,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商業最繁榮、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2019年9月,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發布2019世界旅遊城市發展排行榜中,倫敦位列全球城市知名度首位。
  • 萬城之花,日不落帝國的首都,霧都倫敦在泰晤士河畔
    英國在大航海時代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因為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每天都能看到太陽,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的首都倫敦也早已聞名世界,著名的大本鐘,倫敦塔橋等等著名景點也在這裡。霧都倫敦是一座改過自新的城市,工業汙染嚴重,人們痛定思痛,緊急剎車,及時的治理了汙染。
  • 出發在路上——霧都倫敦
    當談起倫敦,厚重的貴族氣息和灰濛濛的細雨似乎總是難逃人們的視野,狹窄的街道,復古的建築,斑駁的道路,和那大紅色的電話亭,一陣雨過後,空氣中充斥泥土和青草香氣,本周長甲將帶您走進大英帝國的中心——倫敦,體味霧都那與眾不同的厚重與輕快
  • 全球2大「霧都」:倫敦和重慶 都很國際,它們的差距有多大?
    說起霧都,中國人最熟悉的當然是西部重鎮重慶,它不僅是著名的山城、火鍋之都和「小香港」,霧都也是它的特有標籤之一,特別是《中國有嘻哈》裡的GAI和Bridge一句「勒就是霧都」,讓人印象十分深刻。作為霧都,重慶在中國的知名度還行,若要放眼世界,倫敦才是當之無愧。
  • 從「霧都」到「碧園」 綠色發展的倫敦經驗
    20世紀50年代,到處林立的煙囪成了倫敦經濟繁榮的標誌,煤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能源,支撐了英國工業經濟的繁榮。伴隨著空氣汙染治理的不斷深入,倫敦能源結構逐漸發生變化。英國政府推動煤改氣進程,逐步使石油和天然氣取代了煤炭,同時進行了煤炭行業改革,關閉了落後的煤礦產能,減少了煤炭生產量。1952年煤炭佔倫敦能源消耗的61%,但隨著一系列法案的頒布實施,家庭用煤量迅速下降。
  • 霧都倫敦的蛻變:防治交通汙染大力發展公共運輸
    圖片來源:英國《衛報》  事件回顧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控制,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城被黑暗的迷霧所籠罩,馬路上幾乎沒有車,人們小心翼翼地沿著人行道摸索前進。大街上的電燈在煙霧中若明若暗,猶如黑暗中的點點星光。
  • 5天致死數千人 倫敦是怎樣摘掉「霧都」名號的?
    工業革命以來,大量工廠生產及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使倫敦每年1/3的時間都被「霧日「籠罩,這座城市也伴以」霧都「揚名。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這次「悲劇」發生後,英國人終於開始反思空氣汙染造成的苦果。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汙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臺。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汙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 憂鬱的霧都——倫敦
    柯南道爾筆下,倫敦是個濃霧籠罩的神秘城市.福爾摩斯和華生乘馬車在城市裡穿行,尋覓隱藏在迷霧中的罪惡.大偵探無案可破時,也許會站在窗前感嘆"黃霧沿街,滾滾而下",而事實上,瀰漫在19世紀英國文學史裡的濃霧,只有對那些局外旁觀者來說,才是美麗的。
  • 漫談歐洲倫敦「霧都」形成史:是一蹴而就,還是積勞成疾?
    從16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英國首都倫敦長期以來被陰魂不散的嚴重霧霾所籠罩,由此導致的呼吸道疾病驟增更是一度成為世界難題。近現代環境學家通常認為,「霧都」倫敦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其中英國的兩次工業革命被認為是罪魁禍首。那麼「霧都」倫敦的形成,究竟是一蹴而就的劇變,還是積勞成疾的漸變呢?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得從煤炭與倫敦的深刻淵源說起了。
  • 19世紀的霧都倫敦
    歷史上遭受霧霾折磨時間最長的大城市是號稱「霧都」的英國倫敦。倫敦霧霾的早期來源主要是煤煙。19世紀,倫敦超過100萬居民燃煤。1842年,英國人使用了整個西方世界煤炭產量的三分之二,冬季的煙霧問題越加嚴重。1873年的霧霾造成268人因支氣管炎死亡。1879年,煙霧從當年11月延續到次年3月。在霧霾肆虐的時候,每天市場裡都有被毒死的牲口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