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霧都」,倫敦花了大力氣解決整座城市的空氣汙染狀況。特別是在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之後,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汙染防治法。但最近,倫敦交通局的一份研究報告卻提醒人們,人們腳下可能存在一個「地下霧都」。
Clean Air Act,1956
英國倫敦Earls Court地鐵站站臺 視覺中國 圖
該研究測量了整個倫敦地鐵線路中不同節點的空氣品質,在一些站點,地鐵月臺上附近空氣中的微粒水平比路面上的要高出30倍。
其中,PM2.5數值最高的站點是倫敦西北部的漢普斯特德站,每立方米的PM2.5數值高達492微克,而倫敦路面上的PM2.5年平均值只有16微克。漢普斯特德站點也是整個倫敦地鐵站中最深的,月臺距離路面192英尺(約合58.52米)。
「地下霧都」來自一個在設計上「先天不足」的地鐵系統。此前我們曾報導過紐約地鐵的老化,紐約地鐵線路更古老,1860年首次運行。設計最初,配套的通風設施和過濾系統並不完備,對於許多人而言,這些空氣中的微粒無色無味,難以察覺。
此外,相比巴黎、紐約、柏林等城市,倫敦的地鐵線路埋得更深,汙染物難以消散。
根據該報告,不同地區的汙染狀況也有差異。在倫敦城郊,一些地鐵線路露出地面,空氣狀況較好;而在城市中心,越是老舊的線路,狀況越糟糕。
CityLab的撰稿人Feargus O』Sullivan長期關注歐洲城市問題,他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談及,許多人或許會對地鐵中的空氣汙染感到詫異,完全由電力驅動的地鐵為什麼會有汙染?相比城市道路,地下空間的汙染並不來自汽車尾氣等化石燃料的排放物,主要來自剎車系統、軌道摩擦,甚至乘客穿著的服飾,它們在一些地區聚集,再由運行的地鐵線「搬運」,分散到不同路段。
此前曾有人研究過,倫敦地鐵車廂內,空氣狀況要比私家車糟糕得多,儘管私家車空間狹小,但使用者有限,再加上私家車有過濾系統調節。
該研究還比較了地鐵和路面上的公共巴士,如果一個人選擇搭地鐵穿城而過,他/她面對的汙染狀況要比巴士高出三分之二。
倫敦交通局已經開始嘗試作出改變。2017年,官方推出了一種新型的空氣淨化系統,用以改善月臺和隧道中的空氣品質。試驗階段交通局在月臺和隧道加裝了該系統,空氣中的粉塵數量減少了44%。
目前,交通局的研究尚處於初步階段,改善「地下霧都」仍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