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在中國賣不動了,日本成功無印良品在中國做錯了什麼?

2020-12-14 億歐網

秋天可以說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的,但是就是在這個金秋時節,著名國際零售企業無印良品卻挺鬧心的,10月10日,印良品最新發布的二季度業績顯示,其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可比銷售首次下滑。也許現在最鬱悶的估計就是無印良品了,其實縱觀無印良品進入中國這麼長時間以來,無印良品降價多次,但是為什麼中國人就不買帳呢?

一、銷量不佳的無印良品

據新快報的報導,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日前發布的二季報顯示,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4%至947.53億日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0.6%至102.41億日元(約合6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同比增長26.9%至85.58億日元(約合5億元人民幣)。而在上一季度內,公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淨利潤三項數據分別為1065.21億日元、133.19億日元、95.42億日元。可見公司業績雖同比增長,但環比卻有所下降。其中,中國市場可比銷售更下滑2.2%,一季度則同比增長1.8%,致使中國市場上半財年收入下滑0.2%。截至8月底,無印良品在中國共運營235間門店,今年上半年新增8間,關閉2間。

而根據《北京商報》的分析,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增長步伐從2017年起就開始放緩了。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Q2至2018年Q2,其在中國市場每個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2.6%、21.2%、18.3%、14.8%和10.4%。

但是讓無印良品更寒心的是,業績如此不好卻不僅僅因為價格原因,因為無印良品已經降價了整整9次了,從2014年10月起,無印良品在中國推出「新定價」策略,降價頻率基本達到每年兩次。今年8月底,無印良品宣布進行第9次降價,平均降價幅度為20%,最高達到了四成。但很明顯,降價並沒有為無印良品帶來其期待中的效果。

在日本大獲成功的無印良品,到底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市場上做錯了什麼?

二、為啥降價那麼多還是沒人買?

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我們曾經專門有過一篇文章《世界成功中國失敗的無印良品,為什麼只在中國賣高價?》討論無印良品的發展模式在中國到底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裡面重點論述過無印良品的起家歷程,以及無印良品在中國和日本完全相反的兩種定價方式,當時我們對無印良品的定價問題曾今專門論述過,時間過去半年多,無印良品也是降價多次,但是為啥無印良品降價也不管用呢?

當我們自己分析無印良品的發展的時候就會發現,無印良品在日本和中國成功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日本,無印良品起家於日本上個世紀80年代的經濟停滯,當日本人都沒有錢來買昂貴的商品的時候,無印良品適時打出了「有理由的便宜」,其核心目標是為消費者提供「造型簡樸、樸素且價格適中的商品」,無印良品強調產品本身的價值,採用弱化品牌LOGO的反品牌概念,無印良品的做法是通過減少從生產到流通過程中的各種浪費,包括改良工序、採取簡約包裝等,無印良品得以做到「提供質量不低於民族品牌,價格上卻便宜三成的商品」。

而無印良品在中國卻完全沒有打出這樣的概念,無印良品在對中國進行市場分析的時候,估計是非常地道地分析到了中國人固有的一種「崇洋媚外」的心理動機,很多國際的普通品牌來中國的定價都是採用包裝高端的做法,比如說隨處可見的冰淇淋在中國直接賣高價,就是普通點裡的牛仔褲在中國都是知名品牌,無印良品就是採用這樣的定位方式,把自己打造成為了新時代中國中等收入人群的新生活方式,不僅在定價上給自己定位高端,更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給自己塑造高端,所以,當無印良品發現中國市場對自己定價不感冒的時候,光顧著注意降價了,卻忘了自己除了價格之外,品牌的定位也是很有問題。具體來說,問題出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顧及中國需求的產品設計。無印良品在中國一直打出的是「設計無價」的招牌,每一件產品都自詡為對生活的「重新設計」,你買的不僅僅是一件東西,而是「有品質的生活」。但是,無印良品在真正的設計方面卻真的沒有沉下心來關注中國人的需求,自以為是的認為在日本大獲成功的設計的就是好設計,卻不知道中國《孫子兵法》中的一句話「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種以日本設計硬套中國設計的做法一方面體現出無印良品的固執,另外一方面也顯現出其對中國市場需求的忽視。反觀,另外一家日本零售巨頭:優衣庫,進入中國之後,一反在日本「只有基本款」的做法,僅以其UT系列為例一年之中就曾經進行了38次的跨界合作修改設計,從而使其在大眾化市場上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追捧,取得了整個大中華區雙位數的大增長。

二是在中國的歧視鏈錯配。其實每一件產品的銷售,都是在銷售一種心理方式,無印良品進入中國的最大成功就在於他抓住了中國人當時的炫耀需求,無印良品與中國傳統零售商品不同的設計和巨大的MUJI商標成為了無印良品在一段時間內無往而不利的不二法寶。這種虛榮消費的心理需求一度讓無印良品過的不錯,但是無印良品卻忘了,中國並不是日本那個消費品味已經定型的市場,隨著中國人經濟水平的不斷改善,真正有錢的中國人消費升級到了奢侈品市場,而大多數普通中國人卻不在無印良品的用戶定位當中,無印良品越來越大眾化之後,大家也基本上不會有我用的是無印良品,我就比別人更有品位的感覺,結果就導致了自己處在了一個不尷不尬的歧視鏈上。

三是無印良品的徒弟們都出師了。如果問無印良品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就是極簡主義的設計,這種設計用雷軍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設計的設計就是好設計」,這種設計的精髓其實並不難學,於是無印良品在中國形成了大量的學徒,以雷軍為代表的小米生態鏈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雜貨鋪,幾乎每個產品都用的是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再加上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米家有品、京東京造,他們的玩法幾乎如出一轍:在產品層面,設計和展示追求極簡化,在種類層面,日用品、家居、服飾、食品、電器幾乎是無所不包,在供應鏈層面,上下遊整合加自建品控讓其一點也不輸於無印良品。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不僅擁有無可比擬的流量優勢,還能夠將網際網路的玩法滲透到工廠和製造產業鏈的根源上,並且不斷從線上向線下滲透,這讓在日本幾乎線下獨大早就習慣的無印良品,幾乎是措手不及,更何況這些電商品牌比無印良品還便宜,無印良品幾乎已經被圍攻了。

四是無印良品的品牌局限性。由於進入中國的時候,無印良品選擇了將自己打造成為高端產品的品牌戰略,這就註定了無印良品採用了大型店鋪、直營模式的產業發展方式,然而中國現在各個成功的企業都是渠道下沉,無論是拼多多還是VIVO、OPPO都玩的是渠道下沉,無印良品的一個成功學徒名創優品可以把店開到中國的幾乎每個城市,無論你這個城市在幾線,哪怕是開玩笑說的八線城市也無所謂,但是無印良品呢?你做的東西雖然還可以,但是對於三四線乃至於更小的城市來說,廣大消費者還是買不起無印良品,也許他們還是挺喜歡無印良品了,但是無印良品卻不是他們的購買力所能夠承受得起的,也許他們會把無印良品作為自己送禮的一個選擇,但是很難把無印良品作為常規性的消費來看待。

於是,無印良品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玩電商自己比不過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玩線下一二線城市自己幾乎被嚴選、心選、米家們層層包圍了,玩渠道下沉自己的品牌定位根本下不下去,再加上用戶群體還在減少,這樣的無印良品幾乎無險可守。而玩多元化呢?做咖啡能比星巴克做的更好,能玩過瑞幸嗎?做書店,誠品書店早就擋在了門口。

所以,無印良品現階段在中國真的沒啥優勢,這樣的現狀無印良品看到了嗎?

相關焦點

  • 9次降價也賣不動,無印良品在中國做錯了什麼?
    今年8月底,無印良品宣布進行第9次降價,平均降價幅度為20%,最高達到了四成。但很明顯,降價並沒有為無印良品帶來其期待中的效果。在日本大獲成功的無印良品,到底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市場上做錯了什麼?二、為啥降價那麼多還是沒人買?
  • 無印良品敗走中國-虎嗅網
    1市場上歌頌無印良品的文章已經泛濫了。所以我既然寫它,便是為了還原無印良品很多不為人知的背後真相。這些結論,來自於我通過跨學科和跨角色演繹後,發掘的真相。廢話不多說,先拋出一個結論:無印良品的基因是一家賣貨公司,而不是一家品牌公司。
  • 日本「無印良品」VS中國「無印良品」,究竟誰在「偷梁換柱」?
    然而,無印良品卻在布局中國市場多年後,同北京一家同樣以「無印良品」為品牌的家紡店不期而遇,並由此上演了一場商標大戰。一年前,一件由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棉田公司」)註冊在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商品類別上的「無印良品」商標,曾讓「日本『無印良品』敗訴中國『無印良品』」的輿論甚囂塵上。
  • 無印良品銷售額首次下降 賣不動了?
    繼拒絕國內工商檢查刷屏網站之後,近日無印良品又因為「涼涼」的財報登上各大新聞: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日前發布的二季報顯示,無印良品中國市場可比銷售下滑2.2%,而一季度同比增長1.8%,致使中國市場上半財年收入下滑0.2%。
  • 真假「無印良品」難辨,為何日本無印良品這次慘敗?
    卓越的、簡約的設計,配合高超的營銷能力,使得無印良品成為個性化消費的代表,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01、中日無印良品「人紅是非多」,商標火更是爭議多,打假是知名品牌商的一項重大而漫長的智慧財產權維權活動,無印良品也不例外。
  • 無印良品的中國困局
    從早先進入中國市場時火爆的「中產標配」,到如今頻頻降價仍無法挽回頹勢,無印良品究竟發生了什麼? 01 由盛轉衰 對無印良品而言,最好的時光停留在2015年。 2005年進入中國後,無印良品經歷了長達7年的蟄伏期。到2010年無印良品在國內的新增店鋪數量僅為8間,隨後的2011年這一數字變為12間,依舊緩慢。
  • 粉絲逃離的無印良品,到底做錯了什麼?
    誕生於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無印良品,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其推崇的堅持與共鳴更是成為眾多粉絲和企業的精神引領。而近幾年來,無印良品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產品質量問題、降價消息頻出、本土化隱疾爆現,甚至其母公司曝出巨額逃稅的醜聞,這些都與其品牌調性產生了嚴重的背離。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跌下神壇,那個「自然、當然」皆自在的它到底做錯了什麼?
  • 無印良品敗在品牌
    或者說松井忠三有意為了把無印良品的股價做上去,而選擇把利潤增長放在第一位。在上一篇【從日本消費的人貨場重構規律,看中國新品牌如何從0到1】中,我清楚地提出過賣貨和做品牌的區別。因此我認為一家品牌公司真正的成功,是需要先佔領mind share後佔領market share。但無印良品在中國很明顯把順序搞反了。
  • 無印良品在中國遭重挫「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小米的冬天還有多遠?
    無印良品去多了,許多人會漸漸生出一個疑問:到底和優衣庫什麼區別?事實上,當人們帶著「文化」的眼光看無印良品,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它當作「極簡主義」的典範;當人們摘掉「文化」的眼鏡看無印良品,猛然發現它和優衣庫其實沒什麼不同。近期,關於「無印良品或將兵敗中國」的傳言四起。
  • 無印良品到底在中國是怎麼失敗的?
    估計無印良品和優衣庫都會上榜了,在日本無印良品曾經被稱為業界神話,在2001年其虧損曾經高達10億但是到了現在無印良品的營收已經超過了1410億,被譽為當之無愧的日本零售業神話,但是就是這個零售業神話在中國似乎卻走得並不順利,從去年開始無印良品的價格是一降再降,但是這個降價卻始終也沒能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買帳。
  • 日本「無印良品」再告中國「無印良品」,一文讀懂兩家十多年商標...
    從2005年日本「無印良品」進入中國起,兩家以「無印良品」為名的企業,便圍繞「無印良品」這一商標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從基層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互有勝負。如今,烽煙再起。4月24日下午,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即日本無印良品公司,起訴北京無印良品等公司侵害商標權一案。
  • 來自日本的無印良品,在中國究竟做錯了什麼?
    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究竟做錯了什麼?關於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因商標而苦悶掙扎17年的起始,我們或許還要從一個臺灣組合說起。在80後的世界裡,當日本無印良品還未涉足中國市場時,由光良、品冠組成的無印良品組合,才是這四個字最廣為人知的代名詞。以至於很多年後,當很多人在商場中看到「MUJI無印良品」時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啊?光良和品冠一起又合夥開了一家看起來還不錯的日用品雜貨鋪?
  • 日本無印良品:不會出現在中國無法用「無印良品」商標的情況
    這意味著,日本無印良品未來在中國銷售的產品或只能標示「MUJI」。11月1日,日本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在其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並不會出現在中國大陸無法使用「無印良品」的情況。日本無印良品稱,目前在中國擁有國際分類1至45類幾乎所有商標,但是在中國大陸申請第24類「無印良品」商標之前,其他公司已經在中國大陸申請了24類中的大部分商品(床罩、毛巾等)「無印良品」的商標,因而日本無印良品僅在窗簾等24類商品上擁有商標權。
  • 日本「無印良品」輸給了北京「無印良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真的把「無印良品」的商標丟了——至少,以後在賣床單、毛巾等產品時是這樣。目前日本無印良品已在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掛出聲明,部分產品的名稱也從「無印良品MUJI」更改為「MUJI」。
  • 「日本無印良品」敗給了「中國無印良品」,原來它們不是一家人!!
    前幾天刷微博,看到了「無印良品敗訴」的熱搜,想說,這無印良品又攤上事了?「中國無印良品」把「日本無印良品」給告了,而且還贏了!日本店被令摘掉商標並向中國原告賠款。這這這...什麼情況,它們不是一家的嗎?日前,法院裁定2005年在上海成立的日本無印良品公司所使用的「無印良品」商標侵害了北京棉田紡織品商標權,日本無印良品需賠償其62萬元人民幣。
  • 無印良品的中國實驗
    2015年12月,MUJI 在中國上海開出第一家世界級旗艦店。可以說,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市場不僅是無印良品僅次於日本本土以外的最大市場,也正在成為無印良品新的增長引擎。業績上的貢獻讓無印良品更加重視中國市場,而對於它不熟悉的酒店業務,無印良品自然不會輕舉妄動。松崎曉就曾表示,MUJI HOTEL 的構想在十年前就已經提出,可挑戰在於,無印良品如何降低發展新業務的試錯成本。
  • 這一次,是日本無印良品「山寨」了國產無印良品
    不僅如此,法院還要求日本無印良品方面在其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和中國內地的實體門店發布聲明以消除「侵權」影響,還要賠償北京無印良品方面50萬元的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12.6萬餘元。對此,為日本「無印良品」叫屈者的腦迴路很是清醒,他們表示,「中文語境裡根本沒有無印良品這樣的表述,所以北京無印良品山寨無疑」。不過認真想想,這種思維慣性完全站不住腳。類似支付寶這樣的品牌名都能被人取成自己的名字,中文語境裡原創弄出一個無印良品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崛起與潰敗
    這顯然是一步好棋,讓無印良品在日本迅速打開局面。最火的時候,日本的街道邊,地鐵站口,甚至便利店裡,都有它的貨架。 但無印良品在中國的走紅,不是因為價格便宜,而是中產階級的追捧。它的走紅和文藝青年的發家史緊密相連。
  • 杭州臨平歡樂城「無印良品」被日本「無印良品」告了
    「無印良品」店 杭州網記者 包海青 攝杭州網訊 早在2018年,中國的「無印良品Natural Mill」告日本的「無印良品」的官司備受矚目,最終因中國「無印良品」公司早於日本公司在中國申請註冊了大部分
  • 國內各地出現「無印良品」高仿店無印良品,告日本無印良品侵權竟...
    /無印工坊母公司)狀告   日本無印和上海無印(日本無印中國分公司)   侵犯了北京無印用於紡織品的商標權   最終法院裁定,北京無印勝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