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敗在品牌

2020-12-14 鳳凰網房產

來源: 36氪

雖然市面上已經流傳了眾多關於日本消費行業的研究與報導,但我依然認為,針對整個日本消費零售領域的研究分析,是處於一個空白。所以這次就來探討,最近話題熱度最高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MUJI),去分析國內看待它的角度,是出現了怎樣的誤區與錯覺。

01

市場上歌頌無印良品的文章已經泛濫了。所以我既然寫它,便是為了還原無印良品很多不為人知的背後真相。這些結論,來自於我通過跨學科和跨角色演繹後,發掘的真相。廢話不多說,先拋出一個結論:無印良品的基因是一家賣貨公司,而不是一家品牌公司。

我之前經常問國內消費行業的大咖如何看無印良品,現在國內有許多人對於無印良品的固有印象,甚至是討論最多的一個觀點,就是認為無印良品是一個品牌設計感十足的公司。就正是因為有如此這般的錯誤印象,我們接下來逐步梳理無印良品的發展歷程,帶大家一起來看無印良品這家公司本質的DNA。

先看公司名,其實無印良品在日本的上市公司主體名稱並不叫MUJI,而是叫做【良品計畫】,【良品】就是好東西,【計畫】在日語裡就是設計,規劃的意思。對日企熟悉的人肯定知道,這其實很像了日本企業中的新品規劃事業部的叫法。其實沒錯,無印良品的前身就是日本的大型綜合商超【西友】的渠道品牌部門。

為什麼西友要做渠道品牌這個事兒?還得回到1979年的日本。1979年日本在經歷了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整個國家消費市場嚴重縮水,消費者開始關注商品價格本身和性價比。同時品類殺手店的崛起,他們依靠長期深度綁定的供應體系,也在價格上進一步衝擊了此前常年霸佔日本零售業前10的百貨和大型綜合商超企業。

在這樣的環境下,西友緊跟著老大哥【Daie】的【No Brand】渠道品牌後面,自己在1978年也開始了自有品牌的研發。

1980年,無印良品開始走向市場,起初只有40個品目(SKU),其中日用生活雜貨有9個,食品31個。而且還特別突出了【わけあって安い】的理念,意思就是【便宜的有道理】,針對大眾的去品牌溢價需求,把一件商品的本身該具備的基礎功能打造到極致,其他的一概不要。

1980年-1988年期間,西友不斷地向【無印良品】輸送流量,渠道和營銷資源,只要是西友的賣場,必然就會有【無印良品】。理論上來講,作為一個品牌操盤手,在你的冷啟動階段,如果你的定位是以高打低,是要在內容流量,營銷,渠道上花很大功夫的。

但是,【無印良品】一出生就不用擔心這樣的問題。

02

首先渠道上,西友拉著他的一幫百貨和GMS的老大哥各種給無印良品灌輸流量和渠道資源,因為它的商品便宜,所以本身就會自帶流量,同時西友還花了重金請了一波日本當年的頂級設計師,如【深澤直人】給它站臺,提出一個去品牌化的理念,所以使得後面的所有內容故事的塑造都是在想著怎麼給品牌做減法,而不是打「Plus+ X」的差異化升級路線。

1983年,西友為無印良品在東京的青山這個潮流買手店的聚集地,單獨打造了一個品牌直營店鋪。2年後,自有品牌超額完成了部門的KPI。因為日本泡沫經濟中,那種過剩消費狀態下做減法的理念正好切中了日本人的【禪宗】民族性格,使得當年無印良品突破140億日元的銷售額。這個景象對於當時受困於優衣庫,大創,Can do等業態衝擊的西友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

於是,西友決定為它單獨設立【無印良品事業部】。1989年,無印良品獨立分拆,並改名【良品計劃】,目的是為了未來能夠孵化出更多像【無印良品】這樣的品牌。

按理說,從西友的肚子裡出來後,還在堅持SPA模式(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自有品牌服裝專業零售商),走自建渠道的路子,對於此前大幅借力他人流量和渠道的【無印良品】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但神奇就神奇在此,分拆後的第二年,日本經濟徹底崩盤,無印良品靠著【便宜,性價比】這樣天然能引流的品類標籤,和堂吉訶德,優衣庫一樣,在時代的紅利中躺著上來了。

但大家都知道,要想做成渠道品牌,尤其是打性價比這樣的理念,一定要具備3種能力。

1. 滿足市場共性需求的強商品研發能力(貨得真的好用,耐用);

2. 向上遊下大量訂單從而壓低成本的能力(能向供應商砍價把生產成本降下來);

3. 解決因大量進貨可能導致的滯銷,而必須具備的強營銷能力(會賣貨)。

這三個能力缺一不可。

但當年的無印良品除了第2能力之外,其他都是短板。因為流量和渠道都是西友給的,商品研發的具體方向也是基於西友內部的各品類銷售數據,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只會做設計、做貨的部門,但現在要自建渠道,這就相當於讓已經習慣了供應鏈的流程化思維的廠長,出來做需要發散性思維才能做好品牌營銷一樣,於是乎也就有了2001年無印良品的首次虧損。

當時整個公司上下都是【只要貨好,不愁賣不出去】——這樣的典型賣貨思維,不懂市場、不懂用戶、不懂品牌、不懂渠道的天生缺陷,在這一刻差點要了它的命。

於是此時,松井忠三臨危受命,對無印良品進行了一輪大刀闊斧的改革。裡面涉及到:激活一線門店經營能力,門店位置調整到租金更便宜的地方開店等,但在我看來這些改革也只是幫助無印良品建立好了標準的SPA模式,或者說向已經把SPA模式玩轉得很6的優衣庫更近一步。但依然沒有擺脫其根本:賣貨者思維。

雖然無印良品始終在宣傳自己是一個品牌,但他好像還並不明白做品牌和賣貨的區別。或者說松井忠三有意為了把無印良品的股價做上去,而選擇把利潤增長放在第一位。在上一篇【從日本消費的人貨場重構規律,看中國新品牌如何從0到1】中,我清楚地提出過賣貨和做品牌的區別。

因此我認為一家品牌公司真正的成功,是需要先佔領mind share後佔領market share。但無印良品在中國很明顯把順序搞反了。

03

2005年,無印良品開始進入中國。沒想到一進來就發現商標被國內的一家叫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公司在2001年給搶註了。無印良品一直在搶,但這兩年官司也一直輸。

對於有做世界級品牌目標的人來說,商標註冊早應該在1990年準備出海前,就應該在各個目標國全部搞定。所以無印良品用【只要貨好,不愁賣不出去】的賣貨思維先給自己挖了個坑。

後來無印良品在上海和北京的旗艦店陸續開了起來。定的策略是高舉高打,像當今名創優品去東南亞降維打擊一般,在中國內地瘋狂割韭菜。無印良品的前社長松井忠三的原話是:「無印良品在日本作為一個性價比品牌,是因為消費者對於商品已經沒有執念,但是在中國的定位應該在中高端,因為中國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擁有是執念的」。

這裡大家肯定好奇,不是說無印良品在日本是個定位【便宜,便宜,還是便宜】的品牌嗎?怎麼到國內就變得高舉高打了。

站在賣貨人的視角,要知道在2005年,中國剛入世(WTO)不久,當時一二線城市也只有海瀾之家、美特斯邦威、卡賓、森馬這樣的中國服裝企業品牌,在佔領人們對於消費品品牌的認知,既然無印良品在設計調性上吊打這些傳統品牌,那為什麼不順應時代消費升級的潮流,賣的貴一些,讓錢賺的容易些。

所以依靠【山本耀司】,【原研哉】,【深澤直人】等日本大牌設計師的站臺,那種神秘、低調、奢華的高級感,「Made In Japan」的產品背書,無印良品前期是基本上把這些國內的服裝家居品牌按在地上摩擦(當時國內服裝家居品牌因為未導入SPA模式,導致渠道加價率很高)。所以在中國消費者大眾心裡,無印良品一直都是一種「輕奢生活」方式類的代表。

但這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隨著中日的信息互通越來越透明,去過日本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已經有消費者和創業者意識到無印良品的「牌大欺客」。同樣是一把和日本那邊一模一樣的椅子,日本店的售價1萬日元(折合人民幣640元左右),到了中國之後定價怎麼就成了2萬日元(折合人民幣1280元)。

憑什麼?為啥要讓已經進化到理性消費階段的自己,給一個說自己因為素雅,神秘高級所以貴的有道理,但實際理念是打消費降 級的,追求佛系,去品牌化的品牌買單。

這時候明白人出來了。比如葉國富,當他打著「日本設計+中國製造」的口號創立名創優品時,無印良品的虛假面罩開始不斷被世人所揭開。

葉國富很敏銳地觀察到了無印良品的窘境,如果無印良品降價,那麼他就是在向中國消費者證明自己曾經的「牌大欺客」,這基本對一家品牌公司來說是毀滅性打擊;如果無印良品不降價,那麼他的客群就會被中國本土的渠道品牌,依靠真正的極致性價比給洗出來。

所以名創優品早期的選品方式簡單粗暴,派一群買手去日本的無印良品店裡拍樣,完事兒直接傳給代工廠問能不能打樣,能打樣就做。零售價格直接幹到15塊。

於是可以看到2016年起,無印良品的中國店單店營業利益增速開始狂跌。2017年Q3甚至增速為負,伴隨著增速狂跌的是無印良品的降價狂潮。說實話我從來沒見過有哪一個品牌會五年間連續11次降價,品牌一般給它打折都是很不願意的。站在投資的視角,這11次降價,基本上能讓無印良品在中國的身價跌個2-3倍(P/S倍數一般品牌大於渠道品牌大於渠道)。

所以,觀察無印良品發展歷程的今生前世,我們發現它的基因是一家賣貨公司,而不是品牌公司。

04

最後再講一下我對於品牌的一些理解。我認為消費者心中對於品牌信任度的建立,是來自於這個品牌通過整條價值鏈所做每一件事情的積累。從前期奠定你的選品理念開始,到你用什麼樣的料,在研發上花了多少心血,找什麼樣的設計師,講什麼樣的故事,找什麼樣的人代言,走什麼樣的渠道,按照什麼規則定價等,這裡的任何一個細節分數都會加到消費者對你的品牌信任度裡。

如果你在做一個品牌的冷啟動,從0到1的事情,你可以依靠把1-2個事情做到極致把商品打爆。但如果你的目標是做一個世界級的品牌,那你必須要做對所有事情。管你是什麼美學,只要做錯一件事情,你的消費者mind share就會崩盤,接踵而至的是market share的崩盤。

比如在日本,只要一家品牌餐飲店吃出了嚴重的衛生問題,第二天這個品牌基本就不復存在,社長謝罪完轉身就可能會跳軌去了。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十大必敗產品
    無印良品十大必敗產品 2016年03月14日15:30  來源:日本通  最近,日本的電視臺進行了一項評比,從無印良品家7000這十項並非全是經典老貨,很多都是近期人氣新寵,對於熱愛無印良品的你來說,每個都是你值得購入的實用好物。 原標題:用銷量說話!無印良品十大必敗產品 最近,日本的電視臺進行了一項評比,從無印良品家7000多產品裡嚴選出top 10。
  • 這一次,是日本無印良品「山寨」了國產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無印良品?從過往的經驗上來看,這種通過「諧音」或「相近字」來跟風知名品牌的行為是山寨、抄襲無疑了。但這一次,持續了十幾年的無印良品VS無印良品「商標大戰」的結果卻和我們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不太一樣。
  • 無印良品商標爭奪戰,日本無印良品敗了,判賠60萬
    近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樁案子,案件涉及「無印良品」商標權糾紛,最終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判令涉案被告良品計畫、上海無印良品(日本無印良品)立即停止對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中國無印良品)註冊商標權的侵權行為。
  • 無印良品到底在中國是怎麼失敗的?
    一、無印良品的中國之敗 正如前文所說,無印良品曾經是日本零售產業的一個神話,從巨虧到巨額盈利,成為了很多商業企業家研究零售業,然而這個典範在中國似乎有些那麼水土不服。近日,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進行了第八次大降價,而這距離上一次2017年的秋冬降價,只隔了四五個月。
  • 「無印良品」和「無印良品」,如何抉擇?
    日本無印良品和中國無印良品的官司打了十幾年,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談到無印良品這家公司,其實大部分中國人都認為他是日本的品牌,所以更多人認為中國的品牌是抄襲了日本,是品牌侵權。但是兩家公司在中國十幾年的明爭暗鬥當中,打了大大小小不下於10場官司,卻各有勝負呢。
  • 新百倫劇情重現:MUJI無印良品敗給了「無印良品」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著名運動鞋品牌New Balance的中文名「新百倫」被原代理商搶註,以至於它所有的商品只能用英文名,而「新百倫」這三個字則被眾多山寨瓜分。前不久,又一著名品牌陷入了類似的紛爭,日本快時尚品牌MUJI(無印良品)在與棉田公司以及其旗下北京無印良品公司的官司中敗下陣來,MUJI多款產品將只能使用英文名,無法再使用「無印良品」四個中文字。
  • 無印良品(Muji)是哪個國家的品牌(牌子)
    無印良品(Muji)是日本的品牌。無印良品是一個日本雜貨品牌,在日文中意為無品牌標誌的好產品。產品類別以日常用品為主。產品注重純樸、簡潔、環保、以人為本等理念,在包裝與產品設計上皆無品牌標誌。
  • 無印良品困局
    時代周報記者洪若琳發自廣州良品「不良」,無印良品又出品質事故了。近日,微博話題「無印良品瓶裝水致癌物超標」被頂上熱搜,無印良品的品牌名譽再受衝擊。上遊財經專家顧問江瀚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單就產品本身來說,如無印良品延續其在日本的大眾化定位,以上新聞對品牌形象的影響並不會太大。但其在中國市場為高端品牌形象,仍然頻發質量安全問題,這對其品牌形象的衝擊無疑是重大的。事實上,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一直走下坡路,在華業務戰略的重新審視,被多次提及。
  • 真假「無印良品」難辨,為何日本無印良品這次慘敗?
    一般來說,品牌商打假打的都是「高仿貨」,一打一個準,一打一個贏。可這次無印良品打的是持有其同名品牌「北京無印良品」。也就是說日本的無印良品把中國的無印良品告了。相信很多小主開始懵逼了,乘法君其實也懵逼,因為之前壓根不知道竟然有兩個「無印良品」。
  • 無印良品也曾是配角 解析無印良品的前生後世
    不過,在這次發展當中,有一個非常奇特的例子,就是無印良品。無印良品誕生於1980年,在最初成立的時候,這並不是一家獨立的品牌,而是作為西友超市的自有品牌商品而誕生的。當時的西友超市在日本已經非常有名,不過,那時西友總經理覺得日本的很多商品包裝過於奢華,完全扭曲了商品本來的價值,於是便希望開發一款更能突出商品價值,而不是過度包裝的商品,這就是無印良品最初開發的初衷。
  • 無印良品,涼了?
    其中,多款無印良品家具不合格,標稱材質與實際材質不符合。日本品牌無印良品,其本意是「沒有商標與優質」,也是這種極簡主義受到了人們的喜愛。2005年,無印良品入駐上海,但業績一直不理想,2015年,無印良品對中國市場進行了降價策略,當時回暖了一些,但是近幾年在中國的銷售額一直在下滑,它為什麼涼了?
  • 無印良品倒閉了?
    (圖:電商報) 很多人都知道, 無印良品誕生於日本上世紀90年代房產泡沫時期。  當時日本民眾都沒什麼消費欲, 對品牌商們的「花言巧語」也是無動於衷。 高價並沒有拉低無印良品的人氣, 15年無印良品上海旗艦店開業時, 你甚至需要排隊80分鐘才能進店。
  • 無印良品的中國困局
    文| 陸涵之 無印良品又降價了。 近期,生活家居品牌無印良品對部分商品進行了重新定價,涉及雙側紗織睡衣、男女內衣系列以及部分收納生活類產品,降價幅度在10%到25%範圍內。無印良品的明星產品超聲波香薰機也在其中,降價幅度近30%。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在無印良品眾多的中國追隨者中,或許確實有一部分人沉迷的是無印良品強調的「家」的品牌認知以及其主張環保、反對過剩包裝的思想理念、推崇的人文情懷,但不可否認,在品牌逐漸壯大之後,無印良品的追逐者也不乏「慕名而來之人」,他們或許更為看重品牌背後的象徵意義,這與星巴克、喜茶被追捧的道理如出一轍。
  • 無印良品破產?是時候選擇新的品牌購買了!
    2020年7月10日,無印良品(MUJI)母公司,日本零售行業巨頭,『良品公司』美國子公司宣布申請破產。據報告顯示,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3月17日起美國所有無印良品門店被迫停業,終止運營,無印良品在美業務受到嚴重影響,美國區業務持續虧損,負債已高達6400萬美元,故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以求應對。
  • 無印良品成「無良品」?深陷質量門的無印良品究竟怎麼了
    設計感、簡潔、優質、全面是大家對無印良品的印象,雖然國內定價與日本定價差異較大,但仍擁有大量粉絲。就是這樣一個讓國內消費者喜愛的快時尚品牌,最近卻深陷「質量門」。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了近期對北京流通領域銷售家具類商品的質量抽檢結果。
  • 無印良品的失望與失意
    如今,提起無印良品,粉絲的心態是很尷尬的。作為將精緻美學、日式生活方式帶入中國的品牌,無印良品的「良品」形象正在坍塌。無印良品近日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6款家具材質「以次充好」的事件,與以往的質量「小毛病」相比明顯升級到「嫌欺騙消」。
  • 日本「無印良品」VS中國「無印良品」,究竟誰在「偷梁換柱」?
    (本文6407字,閱讀約需13分鐘)▲ 上圖:日本無印良品門店 ▼ 下圖:北京無印良品門店自1980年12月誕生以來,無印良品從主推食品、生活百貨的私人品牌到全球零售業的標杆企業,從日本到全球,一路高歌猛進,贏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認可。
  •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一字之差,誰是正品?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2019年1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其子公司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上訴請求,維持原判。此前,一審法院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判決,良品計畫、無印良品上海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賠償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公司經濟損失、合理支出,共計40萬餘元。提起無印良品,除了人們熟知的主要經營生活雜貨等商品的日本品牌,也許少有人知道,國內也有一家生產銷售家紡用品的「無印良品」。
  • 無印良品道歉了
    無印良品在中國營收增幅明顯放緩這已經不是無印良品第一次曝出負面新聞了。不久前,無印良品被曝出因家具產品出現問題被顧客投訴後,給維權顧客「封口費」誘使其籤訂保密協議招來罵聲一片。2月22日,據無印良品運營公司官網信息,2018年7月4號起到2019年2月21號之間銷售的一種礦泉水中檢測出超標緻癌物質「溴酸」。這種礦泉水是委託日本富山縣黑部市的一家企業製造,由於該工廠同時還為無印良品貼牌生產另一種蘇打水,無印良品日本總部決定對這兩類瓶裝水,共計3款產品,採取下架和召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