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我很有文化教養。我通常有禮貌地與人交談,用各種禮貌的表達來對待人。當事情發生時,我不會佔別人的便宜,不給他們添麻煩,更不用說讓他們難堪了。
但是幾天前,我被母親教訓了一頓。她說有時候你所以為的教養不是教養而實實實在在的冷酷與漠不關心。
我們的社區不大。星期天我早早下樓去取快遞。當我遇見媽媽買菜回家時,社區門口的保安幫她把大包和小兜的菜拿到家門口。
我說,「媽媽,別給別人添麻煩。」我媽媽向我解釋道:「這不是第一次別人想幫我了。第一次可能是出於禮貌,我也禮貌地拒絕了。第二次有人再次提到它,這表明他們真的想幫助我。我不得不拒絕,我不能引起任何麻煩。這是我第三次別人要幫助我,這次其實不可以拒絕,這叫做接受他人的好意,否則他們心裡會感覺不舒服。首先我們必須拒絕,然後我們必須接受。這叫做謹慎。」
仔細聽和思考後,我感到很慚愧。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工作,我養成了「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習慣。事實上,有時我拒絕放棄對方的善意。其中有多少還隱藏著其他想法:我不會給你幫助我的機會,這樣萬一你需要幫助,我可以毫無良心地拒絕。
事實上,人家的保安幫你拎著大兜小包的菜,純粹是出於熱情,怎麼會想你怎麼想呢?
從很小的時候,我的祖父母就教導我的母親:朋友已經發展成一個富裕的家庭,所以你應該主動疏遠他們,這樣他們就不會羞於開口說話。當別人有困難時,你應該主動接近他們,盡你所能幫助他們。
在我的母親心裡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社區保安是一個每天都會問候業主的年輕人。另一方面,我根據人們的級別來判斷他們:我是老闆,你是保安。只需說「謝謝,不需要」,不需要去想你在想什麼,或者你是否會感到悲傷或抱歉。
這樣,我所謂的「教養」也包括一種膚淺的優越感吧。
那麼教養到底是什麼?我想到兩件事。
首先,不要冷漠。
不久前,網際網路上有一個話題,「我應該對那些收費給我工作的人說謝謝嗎?」在我看來,持反對意見的人最常見的說法是,我為你付出了代價,沒有人欠任何人。是什麼讓我說謝謝。
這就是冷漠。這不是「繁殖」。真正的教育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看,審視自己,對自己有所要求,然後巧妙地將這些要求轉化為做人做事的原則。
第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幾年前,我去廣州拜訪一位顧客,約了一家路邊咖啡館。我來的很早,看到他和他的妻子和女兒坐在一起聊天。他們說的是粵語,我也聽不懂,所以我靜靜地站在遠處。儘量不去打擾他們。他不經意地回頭看了我一眼,迅速站起來,用普通話向我打招呼,並一再道歉。妻子和女兒微笑著點點頭,一起去購物。
我早就忘了和他說過什麼,但我一直記得那一幕。他的臉上充滿了歉意,他無意忽略了我。他沒有發現我已經等了很久了。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設身處地吧。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人們經常有認知偏見。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問題在於他人。真正受過教育的人總是反思自己,在追求自己和與外界和諧相處之間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
做一個有教養的人,有著「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歡喜就歡喜在和能夠審視自己,尊敬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