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於克什米爾的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十分惡劣,印巴衝突不斷,而巴基斯坦現在的首都伊斯蘭瑪巴德距離印控克什米爾只有100多公裡,為什麼巴基斯坦要把首都從沿海地區的卡拉齊遷到伊斯蘭瑪巴德呢,今天就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這個問題。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北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國土面積為88萬平方公裡,人口有2億多,是世界上第六大人口國,伊斯蘭教為巴基斯坦國教,95%的人口為伊斯蘭教徒,1947年8月英國統治的英屬印度解體,印巴分治,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將首都定為喀拉蚩。
喀拉蚩位於巴基斯坦南部海岸,印度河三角洲西北部,南臨阿拉伯海,喀拉蚩原本只是印度洋沿岸的一個普通小漁村,1842年英軍佔領後,開發港口,興建鐵路,使喀拉蚩成為印度洋流域的門戶窗口,發展到今天已成為面積3527平方公裡,人口超過兩千萬的城市,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也是巴基斯坦的經濟貿易金融中心,但在1959年時巴基斯坦突然將首都遷至北方的拉瓦爾品第,並且在八年之後正式遷都伊斯蘭瑪巴德,巴基斯坦為什麼突然遷都呢?這其中都有一些什麼考量呢?
說到這裡就再說一下我國歷史上的一次遷都了,「天子守國門」,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當時的南京是明朝最繁榮的大都市,作為首都更是吸引了無數人的前來到此,南京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迎來歷史上的發展高峰,總人口近百萬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當時的北方邊患仍然十分嚴重,時常受到韃靼和瓦刺的威脅,還有北方蒙古勢力的南襲,但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卻主動推動遷都北平,他這麼做是出於三點原因。
第一、南京只有一道天險長江可守,一旦敵人突破了長江,南京便退無可退,就算逃往廣州等地,那也稱不上一個國家了,只能算是一個番王。
第二南京地區處於全國腹地,詩詞歌賦煙花柳巷,感受不到戰場上的冷酷無情,溫柔鄉雖然安逸,但也會軟化人的風骨,定都南京會讓明朝形成重文輕武的勢態,而這就是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就是軍事原因,明朝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在南京無論是接收戰事情報、還是下達軍事決定都做不到及時有效,而定都北平一旦有敵來犯,可以第一時間組織迎敵,同時還可以加強對邊界的控制,即使是北平淪陷,也可以退守腹地組織反擊,明朝能穩坐百年江山,正是因為由南京遷都北平。
而巴基斯坦與明朝的情況極為相似,1947年定都喀拉蚩後,大量的難民和宗教移民進入卡拉齊,幾年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口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下子湧入了大量的人口,城市開始無法滿足住宅、食物、教育、醫療等基本需求,眾多的社會問題也開始影響喀拉蚩的經濟發展,這不得不讓巴基斯坦開始考慮遷都。
喀拉蚩是一個臨海的港口城市,易攻難守,安全上存在著巨大的隱患,而當時印度的海上力量遠遠高於巴基斯坦,印度購買了英國尊嚴級航空母艦大力神號後讓巴基斯坦更加擔心,出於國防安全考慮,喀拉蚩也不適合作為首都,巴基斯坦必須將政治中心遷離濱海區域,而伊斯蘭瑪巴德相比於喀拉蚩則是進可攻退可守,伊斯蘭瑪巴德就位於印巴對峙的克什米爾分界線不遠,遷都伊斯蘭瑪巴德可以充分發揮了天子守國門的作用,有利於集中國力抵禦印度對克什米爾的蠶食和滲透,對印軍形成局部優勢,同時也向印度宣告自己對克什米爾的決心。
此外伊斯蘭瑪巴德還控制開伯爾山口,開伯爾山口位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間,東口距白沙瓦僅有十餘公裡,與伊斯蘭瑪巴德的距離已不足兩百公裡,開伯爾山口在陡峭之間蜿蜒穿行,是連接著中亞、西亞和南亞的重要通道,出了山口就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河大平原,再也沒有了高山險峰的阻攔,長期都是南亞與中亞之間最重要的貿易路線,當然也是一個極為關鍵的軍事據點。
綜合上述的原因,巴基斯坦與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兩年後,也就是1967年正式遷都伊斯蘭瑪巴德,朋友們,你們認為巴基斯坦遷都和我國明朝遷都兩者之間還有著哪些相似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