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軍: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現狀與趨勢

2020-12-12 澎湃新聞

引子

中亞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區域。自中亞國家獨立以來,中國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諧世界"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亞國家構建起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戰略夥伴關係。在此過程中,中國通過妥善處理邊界問題以消除潛在衝突、不斷提升戰略夥伴關係水平、推動互利雙贏的經濟與能源合作、向中亞國家提供發展援助、推進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互利合作以及平衡處理在中亞的大國關係等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十年,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的走向仍將受到自身國力變化、中亞國家對華態度以及中國與其他大國在中亞地區多重互動等因素影響。

USSR解體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五個中亞國家成為獨立的國際法主體。經過近30年發展,中國與中亞五國都建立起了戰略夥伴關係,在政治、經濟、人文、安全等領域開展了全方位互利合作。

1 中國發展與中亞國家關係符合雙方共同利益

中國與中亞五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安全利益、經濟利益、能源利益、地緣政治利益四個主要方面。

首先,與中亞國家順利解決邊界遺留問題,共同維護邊界安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有著3000多公裡長的共同邊界。1991年底USSR解體,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創造性地建立了「五國兩方」的邊界問題談判機制,保障邊界安全成為中國的重要任務。

與此同時,隨著USSR解體後全球恐怖主義的回潮,包括中國西部在內的歐亞大陸核心地帶成為恐怖主義活動的重災區,開展中亞地區的跨國反恐合作被提上議事日程。「三股勢力」以及毒品生產與販運等跨國犯罪活動,給國家安全帶來一系列的重大非傳統安全挑戰。與中亞國家共同打擊「三股勢力」,不僅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中亞國家的利益。

其次,促進中亞國家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與中亞國家發展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開拓中亞市場,符合雙方的重要經濟利益。USSR時期,中亞地區與世界經濟體系的聯繫非常微弱。USSR解體後,中亞國家作為獨立的經濟體進入世界經濟體系,從而也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合作夥伴。中國在中亞有廣泛的經濟活動,包括貿易、基礎設施建設、礦產開發等。一方面,與中亞國家相鄰,兩地擁有久遠的經濟聯繫。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希望通過擴大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後,中亞在中國對外經濟合作布局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中亞既是「一帶一路」建設取得前期成果最多的地區,也是未來「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區域。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中國希望中亞經濟一體化取得更多進展,因為這將為全球化提供更紮實的地區性支撐,從而也為中國與中亞的經濟合作提供更廣闊的前景。

第三,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在為中亞國家提供投資、技術和巨大而穩定的能源出口市場的同時,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所必需的能源資源。據英國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統計年鑑》數據,2016年中亞地區石油儲量約為4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83%。其中,哈薩克斯坦是中亞石油增長潛力最大的國家,石油儲量為39億噸,佔世界石油儲量的1.63%,居世界第12位。2015年底,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儲量為17.5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儲量的9.4%,居世界第3位,且儲產比達到241.4。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具有戰略互補性,雙方在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油氣貿易、油氣產品加工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目前,中國與中亞國家已開展了內容豐富、成果顯著的互利雙贏能源合作:中國從中亞國家獲得了大量而穩定的能源供應,而中亞國家則從中國獲得了大量的投資、先進的技術和穩定而龐大的油氣出口市場,與中國的能源合作對於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四,支持中亞國家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支持中亞國家選擇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在地緣政治上確保中亞成為中國的睦鄰友好地帶。近代以來,中國在西北方向曾長期面臨重大安全挑戰與威脅。基於中國的戰略利益需求,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包括:保持這一地區在戰略上的穩定和安全,防止在該地區出現針對中國的戰略性威脅。USSR解體之後,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發展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使中國的戰略安全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這也是中國能夠把戰略重心放在發展經濟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條件。

2 中國發展與中亞國家關係的主要原則

中國發展與中亞國家的關係始終遵循以下主要原則:

一是「以鄰為善、與鄰為伴」,力求「睦鄰、安鄰、富鄰」。在長達近30年的相互關係中,中國始終以和平手段處理與中亞國家關係,致力於通過全方位合作鞏固與中亞國家的相互信任,從未動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中國與中亞國家和平共處與睦鄰友好的外交實踐最終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那就是「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在其感興趣的領域發展長期睦鄰、友好和合作關係……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分歧……相互尊重各自根據本國歷史經驗和國情選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道路的權利」等。

二是與中亞國家相互尊重,從未恃強凌弱。無論是在領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軍事實力等方面,中亞國家與中國都具有較大差別,基於長期的歷史記憶,它們一度曾擔心中國會像某些大國一樣對其頤指氣使、動輒施壓。但中國自始至終在政治上對中亞國家平等相待,在安全和經濟上充分理解中亞國家的合理關切,在文化和心理上切實體會中亞國家的感受和需要。正是基於此,中國在中亞國家贏得了廣泛的尊重。2018年11月13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出席第四屆阿斯塔納俱樂部會議時,公開駁斥所謂「威脅論」,並表示「哈薩克斯坦與中國有1700公裡共同邊境,我們沒有感到任何侵略、任何壓力、任何『大國家長』作風」。

三是支持中亞國家全面融入全球化進程,充分理解和尊重中亞國家普遍奉行的「多元平衡」外交。冷戰時期,中亞作為一個封閉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區域無法廣泛地參與到世界體系當中。USSR解體後,作為新獨立的國家,中亞國家只有更全方位地融入國際社會,才能更好地保障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只有更深度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才能實現發展和繁榮。中亞國家的這些訴求得到了中國積極的支持。政治上,中國支持中亞國家廣泛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機構並幫助它們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經濟上,中哈石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以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西部—歐洲西部等大型跨境基礎設施為中亞國家更便捷地融入國際市場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與此相關聯的是,中國從不謀求在中亞地區建立所謂的「勢力範圍」。一直以來,中國與所有中亞國家發展良好的雙邊關係、積極參與中亞區域合作,其目的在於開展地區合作,而不是把中亞當成自己的「後院」。中國不想與其他任何國家爭奪中亞地區的主導權,願意和包括俄羅斯、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為了維護中亞地區安全、促進中亞經濟發展開展建設性的合作。正是基於此,中國充分理解多邊平衡外交對於中亞國家的戰略意義。中國相信,無論何時,中國都是中亞國家可以依賴的重要戰略夥伴。

四是摒棄「冷戰思維」,不搞「零和遊戲」,致力於用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在中亞地區出現的各種矛盾。由於複雜的歷史、宗教、民族、部族等傳統因素以及現實中的經濟發展失衡、領土邊界爭議以及水資源利用等問題,中亞國家之間存在諸多分歧與矛盾。加之自USSR解體以來,世界大國和地區性力量積極在這一地區擴展各自影響。因此,中亞地區的利益關係是十分敏感而複雜的。基於此,中國對中亞的政策十分謹慎,始終遵循非對抗原則,不贊成把中亞地區看做「大棋局」,也反對所謂「大博弈」在這一地區重演。但與此同時,「非對抗」並不意味著中國要放棄自己的原則、立場和利益。中國在中亞地區既要保持原則的堅定性,也要堅決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五是致力於在中亞建設「和諧地區」,推動構建「命運共同體」。2006年6月,中國領導人在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峰會上發表講話,提出要把中亞地區建設成「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地區」,這是中國首次把「和諧地區」這一理念應用到具體的地區外交實踐中;在中亞地區,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共同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在中亞地區,中國第一次系統地提出堅持共同安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安全觀;在中亞地區,中國第一次進行了參與建立新型地區合作組織的嘗試。中國積極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但無意將其發展為軍事政治集團,不希望上海合作組織成為「東方的北約」。這麼多首創性的概念和實踐首先運用於中亞,說明中亞在中國對外政策的理念創新與政策實踐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3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全方位合作成果顯著

在明確戰略利益與戰略原則的基礎上,在近30年裡,中國通過一系列政策工具深化了與中亞國家的全方位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和平談判方式妥善處理邊界爭議,在消除潛在衝突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各領域安全合作

1994年4月,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於中哈國界的協定》。1998年7月,中哈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於中哈國界的補充協定》。2002年5月,中哈兩國籤署勘界議定書,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為中哈邊界問題的解決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月,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籤署《中塔國界補充協定》,兩國在有爭議的地段最終達成協議。1996年7月,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於中吉國界的協定》。1999年8月,中吉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於中吉國界的補充協定》。2002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正式批准中吉邊界有關協定,中吉邊界問題得到全面解決。

在妥善解決邊界爭議的同時,中國與中亞國家在加強軍事信任和邊界安全等問題上也取得積極進展。1995年2月,中國作出不對中亞國家動用核武器的莊嚴承諾。1996年4月,中國與俄、哈、吉、塔四國籤署《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1997年4月,五國籤署《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武裝力量的協定》。在邊界地區相互裁軍和加強軍事互信,極大改善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安全關係,使曾經長期武裝對峙的邊界成了睦鄰友好的邊界。

(二)與中亞國家不斷提升戰略夥伴關係水平

2002年6月,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籤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同年12月,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籤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5年5月,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籤署《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2007年1月,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籤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這四個條約將中國與中亞國家世代友好的真誠願望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標誌著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雙邊關係提升到更高水平。

2005年,中哈兩國共同決定將友好合作夥伴關係上升為戰略夥伴關係;2011年,這一關係進一步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13年,雙方進入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新階段」;2019年,中哈關係進一步升級為永久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05年,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正式建立友好合作夥伴關係;2012年,這一關係上升為戰略夥伴關係;2016年6月,再次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國與塔吉克斯坦於2013年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17年8月,這一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13年,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同年,中國與土庫曼斯坦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

(三)與中亞國家發展互利雙贏的經濟合作

近30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雙邊貿易額增長近百倍。2013年9月,中國領導人提出建設「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發展注入新動力。中亞國家熱烈響應並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發展戰略對接合作取得了較好成果。

中國是哈薩克斯坦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六大投資來源國。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簽署了一系列文件,包括《中哈經濟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至2020年)》(2013年9月)、《加強產能與投資合作政府間框架協議》(2015年8月)、《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合作規劃》(2016年9月)。2012—2016年,中哈貿易總額由131億美元升至285億美元,中國對哈出口商品主要是機械設備、電子、紡織服裝等輕工產品,從哈進口商品主要是石油、天然氣、礦產(銅、鈾等)和農產品。美國企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稱,「2005年至2019年,中國對哈累計投資接近350億美元,資金流向最集中的是能源領域,投資額達242.8億美元。其他較為集中的領域包括:化工(37億美元)、運輸(37億美元)、金屬採選礦(23億美元)、建築(3.5億美元)、農業(2.4億美元)、金融(1.1億美元)、住房和公共服務(1億美元)等。」雙方在產能合作框架內商定51個重點合作項目,總金額近280億美元,涉及化工、汽車、冶煉、農業等諸多領域。

中國是烏茲別克斯坦的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投資來源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2015年6月17日,中烏兩國商務部門籤署了《關於在落實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框架下擴大互利經貿合作的議定書》,並於2016年籤署了《關於大宗商品貿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12—2018年,中烏貿易總額由28.75億美元升至64.28億美元,佔烏外貿總額的19%,中國繼續保持烏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截至2016年底,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的直接投資存量為10.58億美元,各類貸款累計金額約55億美元,在烏共註冊了704家中資企業和74家代表處。中烏雙方共實施了70多個合作項目,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資源開發、電子、輕工等領域。

中國是塔吉克斯坦的最大貿易夥伴、最大投資來源國和最大債權國。2012—2016年,中塔貿易額由17.56億美元升至25.17億美元。截至2016年底,中國對塔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為11.67億美元(2016年當年流量為2.72億美元)。中塔合作工程承包項目主要有瓦赫達特—亞灣橋隧項目一號隧道、中塔公路二期等。工業園區主要包括開發和加工鉛鋅礦的中塔工業園、從事棉花種植和加工的中泰新絲路農業紡織產業園、種植和加工糧食蔬菜的中塔農業加工園。

中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最大債權國和第二大投資來源國。2018年,中吉雙邊貿易額升至56億美元,同建交之初相比增長超過150倍。中方累計對吉爾吉斯斯坦投資近30億美元。中吉合作的大項目主要是工程承包,例如,中國路橋集團公路規劃網和鐵路規劃網、特變電工集團建設「達特卡—克明」500千伏南北電網、改造變電站和比什凱克熱電廠改造項目等。雙方還有一些產能合作項目,如中國企業在吉投資建設的水泥廠、化肥廠等。

中國是土庫曼斯坦最大的貿易夥伴。在2017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經濟部籤署了《關於共同推動產能與投資合作重點項目的諒解備忘錄》。2012—2016年,中土雙邊貿易額由59.02億美元升至104.69億美元(主要取決於天然氣價格)。截至2016年底,中國對土直接投資存量為5.649億美元(中方統計這一數字為2.49億美元)。中土合作的大項目主要涉及天然氣開發及管道建設、石油鑽井以及通信網絡改造項目。

切實拓展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實現互利雙贏。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能源貿易不斷提升。從2000年開始,中亞國家逐漸成為中國油氣資源的重要來源國。從能源貿易情況來看,因能源稟賦差異,中國從各國進口的側重點並不相同。天然氣在中亞向中國的國際能源供給中所佔的比重較高。2015年,中亞天然氣進口量佔中國總進口量的87.36%,石油進口量佔中國總進口量的不足1.5%。2018年,中國天然氣進口總量達1262億立方米,其中管道氣進口量517億立方米,而中亞天然氣佔管道氣進口總量的94%。

哈薩克斯坦是中國石油公司進入時間最早,油氣合作開發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獲得勘探開發權與輸出工程技術服務最多的國家。土庫曼斯坦緊隨其後。在天然氣管道建設的基礎上,中國也加強了與土庫曼斯坦在天然氣技術服務領域的合作。與此同時,中國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油氣技術服務也已經從出口石油設備零配件以及提供物探、鑽井、測井等領域發展到提升老油井採收率等油氣工程技術領域。中國與中亞國家全方位、大規模、高層次的能源合作,不僅將改變亞洲的能源格局,也將對世界能源格局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截至2016年初,中國從中亞國家進口石油總量已經佔到石油進口總量的1.85%,而天然氣進口總量則佔到48%,中亞國家的油氣資源進口有效地優化了中國海外能源供給結構。同時,與中國的油氣資源貿易為中亞國家提供了龐大而穩定的出口市場,極大地促進了中亞國家的油氣資源生產,並帶動了中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

其次,管道運輸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哈石油管道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成為21世紀跨歐亞能源網絡建設的重要標誌。2004年7月,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開始合作修建中哈石油管道,這條管道全長超過2800公裡,年設計輸油能力達2000萬噸,其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別於2006年和2009年實現全線通油,現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跨國輸油管道之一。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哈原油管道累計進口原油1.26億噸。2007年8月,中國與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開始合作修建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管道全長約1萬公裡,分A、B、C、D四條管道建設,從西向東聯通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四國最後直至中國。目前,A、B、C三條管道已分別於2009年、2010年和2014年建成投產。從2011年到2017年底,中亞天然氣管道A、B、C三線累計進口天然氣共計1959億立方米。近年來,從中亞國家進口的天然氣佔中國進口總量的比重最高時達到52%(見圖1)。

圖1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進口天然氣及佔比

第三,煉油與石油化工業合作不斷推進,為中亞國家的能源工業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助力。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後,能源合作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產業和重要引擎。中國與中亞能源產業合作從上遊向下延伸,產業鏈合作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產業合作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四)向中亞國家提供發展援助,幫助中亞國家緩解迫切的經濟與人道主義困難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是中國官方發展援助的主要對象。烏茲別克斯坦獲得的中國官方發展援助佔中國對中亞全部援助的一半以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合計約佔中國對中亞地區官方發展援助的40%。未來一定時期內,中國將成為中亞國家最大的官方發展援助國家。中國官方發展援助主要投向交通、能源領域。與歐洲國家、美國、日本等援助國不同的是,中國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僅支持具體項目,也不附加政治條件。

(五)通過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亞國家開展全方位合作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宣告成立。它不僅推動著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雙邊合作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還成為新世紀中國與中亞國家在多邊基礎上開展區域合作的重要平臺。

首先,在政治上進一步明確了互信和平等的原則,強調睦鄰友好、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可以鞏固雙邊合作關係,使雙邊合作的利益基礎更加堅實。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籤署的各項條約、協定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雙邊政治合作進行了補充和延伸。

其次,在經濟上爭取實現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並開展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對加深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雙邊經濟合作關係能夠起到推動作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會議多次強調必須創造條件以利於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發展交通走廊和降低關稅壁壘等。

再次,在安全上的互信與協作,不僅可以使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邊界成為和平友好的新邊界,而且對維護整個地區的穩定和歐亞大陸的和平有直接的貢獻。中國與中亞國家在打擊「三股勢力」和跨國犯罪方面的合作成為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的重要內容。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之內,中國與中亞國家籤訂了多項合作協議,進行了實質性的安全合作。2001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大會通過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上海公約》。2004年6月,成員國籤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於合作打擊非法販運麻醉藥品、精神藥物及其前體的協議》,2005年7月,籤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合作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構想》等文件。此外,在歷次峰會通過的聯合聲明中都有合作打擊「三股勢力」的內容,上海合作組織還在塔什幹成立了「地區反恐怖機構」。與安全有關的還有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舉行的總檢察長會議、最高法院院長會議、內務與公安部長會議等。為共同打擊恐怖主義,中國與中亞國家還舉行了多次聯合反恐軍演,並逐漸使之機制化。

最後,在國際事務中相互支持。中國和中亞國家都主張增進各國間的相互了解與信任,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上海合作組織為中國和中亞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合作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維護中亞地區安全、促進中亞地區發展方面,在更加廣泛的國際舞臺上,中國與中亞國家立場相近,有諸多共同利益。中亞國家領導人強調,上海合作組織是捍衛本地區和平與安全的最有效的機制,中亞國家重視與中國加強在該組織框架內的合作,以維護本地區的長期穩定,使之成為區域合作的典範。

(六)平衡處理在中亞地區的大國關係

一方面,中國尊重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傳統影響與現實利益,中俄兩國外交部門建立了不定期的中亞問題磋商機制,力爭求同存異,避免讓利益分歧因不受控制而轉化為公開的矛盾和衝突。上海合作組織已經成為中俄平衡利益、協調立場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中國從未將中亞地區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充分尊重中亞國家開展多元化外交的自主選擇。中國也充分理解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印度、土耳其等不同行為體在中亞的利益訴求,不希望與這些國家在中亞形成對立和競爭關係。

4 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的未來走向

自1991年USSR解體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形成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戰略夥伴關係,在政治、經濟、安全、人文等領域開展了全方位的深入合作,這既為中國營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保障了中國的能源安全,為中國拓展了新的市場空間,同時也極大地保障了中亞國家的安全,促進了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鞏固了歐亞大陸核心地帶的安全與穩定。

未來,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的走向仍將受到中國自身國力變化、中亞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以及中國與其他大國在中亞地區的互動等多重因素影響。未來一個十年,中國應著力從以下領域推進雙方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一是進一步深化與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基於歐亞地區形勢的變化,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必須不斷深化與加強,不能有絲毫放鬆和弱化。上海合作組織是中亞地區的安全支柱,中國不但要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提高與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水平,而且要提高與中亞國家雙邊安全合作層次、拓寬合作領域。多年來,在雙邊安全合作中,中國一直對中亞國家進行安全合作援助。基於目前中亞安全形勢,中國應加大對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援助,硬體上,要逐步幫助中亞國家改變武裝力量裝備及設施落後的狀況,提高中亞國家自我防禦和維護安全,特別是應對恐怖主義威脅的能力;軟體上,擴大對中亞國家警察和軍人的培訓規模,提高中國與中亞國家安全力量的協調作戰合作能力。當然,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必須顧及俄羅斯的感受,不挑戰俄羅斯的現實利益。

二是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中亞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是中國—中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優先方向,這一合作已經在逐步改變中亞國家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但是,根據目前中亞國家的經濟結構和水平,中國資金和技術投資結構和規模也要不斷優化。中亞國家的機械製造業、加工工業、農業仍然很落後,迫切需要資金投入和技術改造。在重點投資基礎設施領域時,還需要關注與中亞國家民生密切相關的產業,讓中亞國家更多的民眾享受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來的好處,有助於贏得更多人對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認同。優化投資結構還要從宏觀上把握中亞地區及各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和形勢,讓中國的投資更加均衡化、科學化,儘量避免重複性投資和建設,防止「短平快」導致的某些領域投資過熱而出現產能過剩現象。

三是發揮軟實力影響,加強和擴大民心相通工作。加強和擴大民心相通工作有利於增強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政治互信,有利於加深和擴大中亞國家人民對中國的認知和了解,從而逐步消除對中國的誤解,有利於減少和消除滋生「中國威脅論」的土壤。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加強和擴大人文交流。在現有人文交流合作的基礎上,繼續挖掘孔子學院的交流潛力,使其成為更有效的人文交流平臺;擴大中國高校與中亞國家高校之間的合作規模和範圍,創新合作方式方法。其次,要重視旅遊、媒體的作用。中國要擴大與中亞國家旅遊合作,開闢新的、便捷的旅遊專線,簡化旅遊籤證手續,開拓更多的邊境節假日遊;讓雙方更多的媒體參加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既要宣傳報導雙方合作成果,又要製作系列專題報導,更要報導中國的發展變化以及中國人民與中亞國家人民的友好感情。此外,還要發揮中國企業在民心相通方面的橋梁作用。中資企業分布在中亞地區各地,其言行代表著中國形象,直接影響著中亞國家人民對中國的認知和態度。中資企業要尊重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遵守當地的法律制度,堅守企業誠信,保護生態環境,多做社會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在當地人民心中樹立良好的中國人形象。在投資方面,多關注民生事業的投資與發展,讓中亞國家人民一同分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來的好處。

四是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大國在中亞的建設性合作。在繼續尊重俄羅斯在中亞傳統利益和現實影響的基礎上,共同推進上海合作組織的多邊經貿合作,推進跨歐亞交通運輸走廊建設,使俄羅斯進一步發揮自身的過境運輸潛力並獲得實際利益。與此同時,與歐盟、日本、韓國、印度、土耳其甚至美國尋求在中亞開展建設性合作,幫助中亞國家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促進中亞國家經濟發展並獲得更廣泛的安全保障。

(本文轉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9年06期;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作者簡介:

馮玉軍,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

原標題:《馮玉軍: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現狀與趨勢》

相關焦點

  • 「中俄關係的現狀與發展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莫舉行
    3月14日,由人民網與俄羅斯戰略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後金融危機時代中俄關係的現狀與發展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莫斯科舉行。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公使謝小用、俄羅斯外交部第一亞洲司主任謝爾蓋·科託夫、人民網總裁廖玒(代讀)、俄羅斯戰略研究所所長列昂尼德·列舍特尼科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季志業出席會議並致辭,歡迎兩國專家學者與會,希望會議能為兩國學術界的相互交流、增進理解發揮作用,為兩國睦鄰友好關係的發展做出貢獻。
  • 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源自何處?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今天起至6月16日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和亞信峰會。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對中亞四國進行訪問,並在訪問中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等多項合作機制下,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不斷深化,得到鞏固和加強。
  • 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現狀與未來
    同時,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油氣資源貿易合作也極大地促進了中亞國家的油氣資源生產,並帶動了中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在與中亞能源產業上遊合作已經飽和的背景下,向下延伸產業鏈合作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產業合作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 中哈專家: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正步入歷史新階段
    中新社努爾蘇丹8月11日電 (記者 文龍傑)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的國際問題專家10日舉行主題為「新形勢下的中國與中亞」的視頻會議,展望中國與中亞地區國家關係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表示,2021年將是中亞各國獨立30周年,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發展將迎來新契機。「對中亞國家而言,明年將是重要的年份。各國將迎來獨立30周年。我們相信,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間的戰略夥伴關係將更加穩固。」
  • 馮玉軍:對新時代中俄關係的幾點思考
    原標題《對新時代中俄關係的幾點思考》,原文刊載於《東北亞學刊》。【作者】馮玉軍(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參考消息網12月27日報導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70年來,中俄關係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 一帶一路:中國—中亞旅遊合作現狀 與戰略構想
    (一)開展旅遊外交,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為了增強中亞國家人民對中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認同,應該開展旅遊外交,擴大雙方人員交往。第一,擴大雙方政府和學術界交流,通過參觀訪問、學術研討等形式對各國當地政治精英、知識精英等意見領袖階層宣傳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和平崛起的願望。
  • 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步伐穩健有力
    7月23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集體會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駐華大使,就推動落實「中國+中亞五國」外長首次會晤成果交換意見。    樂玉成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對各國交往造成不利影響。但中國同中亞國家友好合作的步伐沒有為疫情所遲滯,反而愈發穩健。
  • 中亞黃皮書:預計未來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關係將平穩增長
    人民網訊 4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中亞黃皮書: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20)》。黃皮書指出:預計未來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關係將平穩增長,具體原因如下。
  • 中俄美三角關係——現狀、特點、成因及應對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外交研究室副主任 李勇慧編者按:中俄美三角關係的合作和競爭是不等邊互動態勢。中俄美三角關係是國際政治的重大結構存在,將會長期持續。
  • 為什麼兩個中亞國家首先與德國實現了復航?
    首先,就疫情現狀而言,德國是最具復航條件的一個歐洲國家。目前,德國累計確診人數不超過30萬例,就每日新增確診人數來看,疫情控制情況比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國家要好。其次,德國是中亞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經貿合作夥伴,是經濟上對中亞最為重要的歐盟國家。
  • 中國學者聚焦俄羅斯現狀與未來走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黨委書記李進峰主持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俄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俄羅斯發展報告(2018)》主編孫壯志,中國前駐俄羅斯大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所所長李鳳林,社科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出席並講話。
  • 烏茲別克斯坦專家:後疫情時代中國與中亞國家間關係將整體得到提升
    9月8日,烏茲別克斯坦國際問題專家法爾霍特·託利波夫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緩和後,中亞國家與中國的合作將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烏專家首先表示,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國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 俄國人對自己盟友也想吞併,中亞國家靠攏中國
    雖然美國和歐洲在這裡的影響力較為有限,但如同在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憑藉雄厚的製造業,中國早已經在經濟上滲透到了中亞地區,尤其是在解決了交通問題之後,中國企業不斷在這裡進行投資,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 哈薩克斯坦:中亞最大國家,為何是美國進入中亞的「絆腳石」?
    新年伊始,美國閃電訪問蘇聯國家的確不尋常。不過蓬佩奧訪問哈國主要是鞏固美國與中亞的C5+1機制。這是美國介入中亞事務的一個重要機制,是歐巴馬時期建立的,川普上臺撕毀了很多歐巴馬時期的政策,能留下中亞機制,也能看出中亞對美國的重要性。
  • 袁劍|《尋找「世界島」:近代中國中亞認知的生成與流變》
    作為與之存在密切歷史與地緣關聯的中國,如何在歷史的連續性維度中構築起我們對於中亞認知的整體性,將直接關係到中國西北方向域外認知框架的豐富與完整。出版時間 2020年9月目 錄導 論 地緣身份、內部結構與複線歷史:中亞的定位、中國認知及其當代轉型第一章 「一帶一路」中的中國-中亞關係:常識重建與互為契機第二章 連續性與斷裂性:近代中國知識視野下的「中亞」範疇流變第三章 草原之域
  • 中國菸草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20年版)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菸草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20年版)認為,自**年以來,行業捲菸銷量無論增量還是增幅,總體呈現出逐年趨減和下降的勢頭,**年起這種趨勢更為凸顯,捲菸市場需求「拐點」已經來臨。**年,全國有13個省份沒有完成銷量計劃,這是多年來沒有的現象,表明捲菸市場容量已接近飽和。
  • 用地圖理清中國各王朝與中亞、西亞歐洲各王朝的關係…
    為啥呢?看圖裡的那條紅紅的絲綢之路。從地形上看,中原地區實際上是比較封閉的,四周有高原、沙漠、大草原等等。這條漢朝形成的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和西域、中亞、西亞甚至歐洲之間溝通的最重要的紐帶。要沒有它,中國就會一直宅在東亞。要找中國和中亞西亞的關係,就得沿著它找線索。絲路的沿線,又屬這五個區域最重要。古代文明的發展,得靠自然環境。
  • 中亞國家水泥生產概況
    同時,水泥需求量也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建設活躍程度的晴雨表,目前,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包括中國、東南亞和中亞地區,同時這些地區也是水泥需求量最大的地區。  二、中亞各國水泥生產及市場狀況  目前,中亞地區共有14個水泥生產廠,年生產能力為1750萬噸。  1、         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全國擁有六個水泥廠,同屬於АК?
  • 中亞國家與中國的淵源(一):吉爾吉斯斯坦(歷史與血統)
    要說中亞國家與中國的淵源,首先當提吉爾吉斯斯坦,因為就土地而言吉爾吉斯斯坦累計在中國版圖的時間恐怕比蒙古、越南、朝鮮還要長。今天就為大家梳理一下吉爾吉斯斯坦的歷史源流以及與中國的關係。吉爾吉斯斯坦位置首次納入中國版圖:西漢漢武帝時,也就是距今2100多年前,經漢武帝數次徵伐西域正式納入了西漢王朝的版圖,這一時間持續了大概400年,一直到西晉時期重新被突厥佔領。西域都護府二次納入中國版圖:唐朝高宗時,公元650年左右,唐軍一舉滅掉了西突厥,安西都護府管轄中亞諸部,吉爾吉斯斯坦再次納入中國版圖,一直到唐末地方割據形成。
  • 中亞國家都叫「斯坦」,究竟是何意,為何中國國名也有「斯坦」?
    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一些國家的國名比較特殊,國名中會帶「斯坦」兩個字,其中以中亞國家最為集中,比如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另外還有南亞的巴基斯坦和中東的巴勒斯坦,印度也曾有印度斯坦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