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詩最早起源於唐代民間,以後瓜瓞綿綿,不斷發展,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力。這類詩一般通俗易懂,詼諧幽默,有時暗含譏諷,風趣逗人。打油詩的構成很簡單,押韻就行,讀起來順口,特別有意思。
唐人張打油不過是一般的讀書人,有人說他是個農民,總之是個無名小卒。但他的《詠雪》「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一鳴驚人,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打油詩體,名垂千古。此詩描寫雪景,由顏色而及神態。通篇寫雪,不著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躍然。遣詞用字,十分貼切、傳神。用語俚俗,本色拙樸,風致別然。格調詼諧幽默,輕鬆悅人,廣為傳播,無不叫絕。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見大殿牆壁上寫了這樣一首詩:「六出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大官讀罷,頓時大怒,下令緝拿作詩人。左右將其平日喜作這類詩的張打油抓了來。為了證實該詩是否張打油所作,大官未急於治罪,而是令張再作詩一首。那時安祿山兵困南陽郡,張於是便以此為題,脫口呤道:「百萬賊兵困南陽,也無援救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兩首詩如出一轍,大家聽了,哄堂大笑起來,連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終於破例饒了張打油。張打油從此遠近聞名。
前幾天湖南一位七旬老翁模仿《詠鵝》寫了一首詩,叫《詠雞》。憑藉《詠雞》在第二屆農民文學獎中獲得了萬元大獎,其實我覺得和打油詩差不了多少,我們來欣賞一下:
雞,雞,雞,
尖嘴對天啼。
三更呼皓月,
五鼓喚晨曦。
十八個字,每個字合五百五十五塊錢,要說也算是比較有才了,但是這下子網友們不服氣了,這也能掙錢?紛紛留詩一戰。
《詠羊》
羊,羊,羊,
不懼冬天涼。
內服羊肉湯,
外用羊皮氅。
《詠豬》
豬,豬,豬,
頭大脖子粗。
以前十來塊,
現在二十五。
這下子炸了鍋,大家都表示,照這個路子,我們能把十二生肖全寫個遍,發獎金的出來,絕對讓你傾家蕩產。
《詠蛇》
蛇,蛇,蛇,
臥地盤一坨。
用手去觸摸,
仰頭咬一嘴,
臥槽是活蛇。
《詠牛》
牛,牛,牛,
奮蹄向天吼。
鼠年雖有難,
打包我拉走!
太多了,有才人真的太多了,打油詩雖然看的簡單,其實你沒有文化造詣,也寫不好。
相傳紀曉嵐為某官母親寫壽聯時,提筆即寫: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臉上不覺青筋暴露,面色鐵青。紀不慌不忙續道:九天仙女下凡塵。該官員轉怒為喜,連嘆精妙。不料紀大筆一揮,卻是:養兒偏慣去為賊。該官員當即昏蹶在地。手下來弄醒他時,紀又續上一句:偷來幡桃敬母親。再回頭看那官員時,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狽不堪,恰似去鬼門關走了一遭。
打油詩是作者對現實社會、現實生活假醜惡的感應,當然也有對真善美的感應,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後者。打油詩看著簡單,其實也包含了很多道理,屬於旁門左道,被正統的學者所排斥。任何時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會有幽默風趣、冷嘲熱諷的打油詩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