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問道之旅第19天。
到江孜前,對它的故事只是略有了解,初到江孜,也覺得這兒挺平常,細品江孜,再讀歷史,才知道來一趟多麼值得。其實,西藏所有縣市都有走一趟的價值,因為它們絕不雷同,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故事。
1. 電影《紅河谷》
二十多年前,有位集導演、製片人、編劇、攝影、特技、剪接於一身的全才電影人,名氣遠超當時的馮小剛,和我也是一個姓,叫馮小寧。他拍了好幾部取材於近代戰爭的電影,其中以《紅河谷》、《黃河絕戀》和《紫日》最為著名,號稱「戰爭與和平三部曲」,獲獎無數。《紅河谷》是其代表作,電影由寧靜、邵兵主演,以一百多年前英國侵藏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幾段悽美的漢、藏、英愛情及曖昧故事,該片曾獲得金雞、百花電影節多項大獎。
影片以日喀則江孜縣為主拍攝地,在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見《問道·36 溫婉的羊湖與高懸的冰川》)等多處取景。為了拍攝雪崩效果,攝製組將卡若拉冰川炸掉了一塊,使其至今也無法恢復。當年拍電影的都是大爺,環境與文物保護不在其考慮範圍之內。
《紅河谷》劇照
就電影藝術而言,《紅河谷》的綜合表現還不錯,尤其是原創音樂與音響效果。電影中寧靜本色演出,豪放不羈,也適合表現一位想像中的西藏貴族小姐,別的演員就差了很多,呆頭呆腦居多,顯然是有嚴重的高反。本片被為人詬病的是:主要演員都是漢人和外國人,而在抗英戰爭中犧牲最大的藏人多是些不那麼重要的配角。
即使不了解電影的歷史背景,稍有常識也能看得出,導演將殘酷而複雜的戰爭修剪成襯託簡單人性和愛情故事的背景板,將演員符號化、性格單一化,這是馮小寧電影的特徵,也是其最致命之處。《紅河谷》還算對付,到了《黃河絕戀》更是瞎編,《紫日》直接挑戰觀眾的智商。戰爭不是這麼回事兒,人性更沒有這麼簡單。
《紅河谷》劇照
《紅河谷》的正面意義很大。在那個旅遊業尚未興起的年代,它給人們從屏幕上欣賞西藏之美的機會,讓人們知道百年前在青藏高原發生的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也使得英雄城江孜名揚天下。我選擇走江孜,就是為了看看這座英雄城。
來到江孜才知道,電影中那一段圍攻江孜宗山的大場面,槍炮官兵全都不對,侵略軍中絕大部分都是打著纏頭的印度和尼泊爾士兵,英國本土來的只有炮兵和軍官,上圖遠處那座山根本就不是江孜宗山。《紅河谷》的硬傷已經多到千瘡百孔的程度,不提也罷。
《紅河谷》劇照
2. 兩次侵藏戰爭
江孜號稱古城,但在這個坐落於山谷中平整土地上的縣城裡,我沒有在大街旁找到任何一棟老房子,水泥馬路潔淨寬闊,儼然是一座新城。如果剔除建築上的藏族風格的裝飾,這裡特別像我東北老家的鄉鎮,那裡最高的樓永遠是政府機關,其它的建築就像是複製粘貼出來的,隨著城鎮化改造和現代建築技術的引入,除了少量的古塔、鐘樓,之前的一切蕩然無存。
在江孜縣城中間最醒目的,是那座宗山,宗山下有座「江孜歷史文化陳列館」,進門迎面牆上寫是「江孜抗英紀念館」。紀念館沒什麼訪客,面積不算大,除了展板也有些實物。展館的內容比較紮實,雖然描述歷史的維度過於單一。
由於英國兩次侵藏戰爭對西藏的近代的歷史進程影響極為深遠,本篇以筆者了解到的資料對這一事件進行簡略的描述與評價,特別強調,以下僅為一家之言。
a. 背景
1890年前後,清政府幾陷於被列強瓜分的境地,俄、英、日、法、德等國家通過蠶食侵略等手段,紛紛在中國建立勢力範圍。此階段,西藏由地方政府和清政府雙重管轄,在主要城市和關卡都有雙方駐軍。下圖為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時事漫畫《時局圖》,圖左側可以清楚地看到,西藏是中國的領土,那位拿著銅錢的官吏象徵著橫徵暴斂的清政府。這也說明清駐軍與西藏當地官民的矛盾很深。
《時局圖》 作者:興中會會員謝纘泰
b. 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
19世紀末,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發動多次侵略戰爭,控制了尼泊爾、緬甸、不丹、錫金等原屬於中國的藩屬國。其中錫金不服從英國統治,只願臣服於西藏與清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堅稱錫金部分地區為西藏領土,禁止英人進入。
188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侵藏戰爭,戰爭主要在現錫金境內的大吉嶺附近展開,就是那個著名的大吉嶺紅茶的產地,見下圖左下角。戰爭持續半年,西藏政府派出萬人參戰,終以慘敗告終。清政府主和,守軍未參戰。最終西藏被迫向英國人開放通商,中國從此失去了錫金。
江孜的重要性及兩次戰爭主要爆發點
c. 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
第十三世達賴喇嘛親政後,出於對清政府行為的不滿以及對英國人的仇恨,決定倒向對西藏同樣有狼子野心的俄國以對抗英國與清政府,從而拒不執行之前的條約,多次挑起事端。英國為了防止俄國滲透,擴大勢力範圍,決定教訓西藏地方政府,悍然發動侵略戰爭。1904年,3000英軍及挑夫等約萬人從錫金出發,攻入亞東縣。西藏地方政府發動總動員,聚集近2萬藏軍抗擊侵略。清政府持反對立場,在藏駐軍未參加本次戰爭。
戰前的江孜宗山
d. 江孜保衛戰
江孜是連接拉薩、日喀則和中印邊境的中心要道,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見前圖筆者繪製的路線),在邊境亞東失守後,江孜宗山古堡成為本次戰爭中英人最難攻克的釘子。江孜保衛戰持續約100天,英軍強攻江孜宗山三天,最終守軍5000人傷亡大半,宗山及山後的白居寺(見下篇)被攻克。此戰成為本次戰爭的轉折點。江孜保衛戰是電影《紅河谷》歷史背景,這也是江孜被稱為英雄城的緣由。
戰後的江孜宗山
e. 結局
一個月後,英軍翻越拉若拉冰川,過羊卓雍措(就是我昨天來的那條路),開入拉薩。十三世達賴喇嘛逃到今蒙古國烏蘭巴託。一個月後西藏地方政府與英軍籤署了喪權辱國的《拉薩條約》,英軍掠奪大量文物財寶後返回印度。清政府拒絕承認《拉薩條約》,在其後與英人談判中以籤訂補充條約的形式弱化了原《拉薩條約》賠償條件,並由清政府償付了本次戰爭的賠款。
英軍佔領拉薩
3. 宗山遺蹟
「宗」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相當於縣。因此「宗山」就是之前江孜縣府所在的山上堡壘。
現在的宗山,可駕車直達城堡前的平臺。這裡沒什麼遊客,也遇不到管理員,山上的各處可以隨便走,房屋都是敞開的。站在山上俯瞰下方,更能感受到宗山的突兀而險峻,在此山上修築城堡,就如布達拉宮一般易守難攻。若是以藏人傳統的火繩槍和弓箭作為武器,除非長期包圍困死守軍,否則真是無計可施。
藏軍的武器
然而,藏軍對手的武器卻是大炮、馬克沁機關槍,無論你多麼勇敢,面對著不止一個代差的武器裝備,也是毫無勝機。好在宗山的險峻以及西藏這種厚重結實的城牆堡壘,即便是機槍大炮,一時半會也啃不下來。因此英軍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做好準備才開始攻城。
英軍的武器
三天,宗山失守。別看只有三天,也是不易,以這種武器裝備和軍隊訓練水平的差距,若是在平原對陣,也就是三個小時的單方屠殺罷了。
看過相關資料以及紀念館的介紹,再來看這古戰場,卻覺得很困惑。宗山守軍真有五千人?就這麼個小山頭,五百人都嫌擠,五千人怎麼吃喝拉撒?不用攻打,圍三天,直接就是馬謖丟街亭了。
或者,五千是參加江孜保衛戰的藏軍人數?歷史就是這樣,不同的講述者對事件的描述可能大相逕庭。就好比這宗山,現在這些建築顯然是新修的,也有部分殘垣斷壁得以保留。據描述,英軍佔領宗山後這裡就成了一片廢墟,為什麼我又看到一張戰爭過後三十多年的照片,古堡已被修繕得整齊端正?
山上還有一座寺廟,大殿中的長凳上有幾件僧衣,卻見不到僧人。牆上的壁畫雖然殘破,卻很精美,也頗有些年頭,與現在藏區新建寺廟的壁畫風格有很大不同,反而有那麼種敦煌風格。看介紹,壁畫上的那些孔洞是英軍留下來的彈痕。
修復後的宗山對以前的歷史場景也有一定的還原,比如城堡中的議事廳就是當年宗本(縣長)商議事務,收繳差稅的地方。我進去時著實被嚇了一跳,在這陰暗清冷的古堡裡,赫然坐立著幾尊穿著古樸的仿真塑像,臉上的油彩還掉了幾塊,露出些許白底,在這空寂的古堡中遊逛,委實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
4. 如何評判歷史?
本篇介紹了在近代西藏歷史中影響力最大的事件——英國侵藏戰爭。這一事件深刻影響了西藏的歷史進程。
英國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請注意它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佔領西藏,而是為了製造緩衝區並防止俄國人佔領西藏。清政府在本次事件後雖然極力維護西藏的主權,但因為駐軍保持中立而被藏人厭棄。英國人因此也達到了第二個目的,製造了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隔閡。正是由於英國人的勝利,又使得部分西藏高級貴族、僧侶和軍官倒向了英國,在以後以投靠英俄為手段對抗中央。
至於戰後劃界問題,影響就更大了,不提也罷。
歷史總是在重複的,在不同的地方上演相同的故事,只不過換個角色罷了。比如下圖這位,畢竟名字敏感,請仔細閱讀圖中的介紹。歷史真是這樣麼?
我認為,這就是喪權辱國清政府故事的重演罷了。不自量力貿然開戰,這和鴉片戰爭有什麼區別?剛開始打雞血一樣上躥下跳,沒想到上萬軍民填進去,英軍僅傷亡200人(戰死37人)。江孜宗山陷落後,屁滾尿流一溜煙跑到烏蘭巴託,顯然是為了求得俄國主子的庇護,這種長途逃竄,比慈禧太后屁滾尿流逃到西安跑得還遠。他跑了也罷,居然沒委派下級談判,英國人在拉薩耀武揚威一個多月竟找不到政府代表,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最後還要清政府出面來擦屁股。
如果這種貨色也能被稱為堅決反對英國侵略,那麼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戰更堅決,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看歷史,經常會感嘆,僅是因為某些統治者的的昏庸和自私,多少壯烈之士的血是白流了。
其實,血也不會白流的。很多事情,就是要明知不可而為之。我們的武器有代差,我們的確不是對手,我們的虎門炮臺只是被轟的,僧格林沁的八旗兵一仗下來才存活幾個人,面對著大炮和機關槍,我們舉著火繩槍也要衝鋒,因為我們如果不反抗,我們會更慘,我們的家人會更慘,我們的後代會更慘,這就是寧死不屈的意義。
英雄城江孜,值得來看看,江孜宗山,值得來弔唁。
後記:關於戰爭電影和高原反應
對於《紅河谷》電影,我以前沒什麼好印象,三角戀沒啥意思,戰爭場景拍得太假,強行拔高的XX主義更不真實。
後來,戰爭電影看多了,也明白不能太挑剔。戰爭本是最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活動,政治、經濟、人性、道德、社會與家庭等幾乎所有因子交織在一起,絕非兩個小時左右的面向普羅大眾的通俗作品所能把握的。《紅河谷》不咋地,美國的《珍珠港》豈不是更差,去年的《中途島》又能怎樣?
最近,管虎的《八佰》又引起熱議。電影我沒去看過,不做評價。以筆者的觀點,戰爭電影如果從某個角色的視角作為切入點,僅著力於揭示戰爭的某個維度,或可能達到一定的水準,任何試圖採用宏大敘事,或者將某種主義帶入並試圖拔高,必然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是電影藝術本身的局限性所決定的。如果對《八佰》的評價出現兩方面的針鋒相對,問題一定就在這兒。
戰爭電影之於我,更是一種切入的方式,即通過電影知曉一段歷史,如果有興趣再找資料閱讀,有機會前往實地體會憑弔,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就如沒有《紅河谷》,可能我就想不到來江孜。
我倒是一直記得《紅河谷》的一段拍攝花絮,說的是當年攝製組在西藏待了挺久,大約兩三個月,除了寧靜等極個別的另類,絕大多數劇組成員由於長時間高反,記憶力急劇衰退,後來到了什麼程度呢?想給家人打個電話,卻怎麼也想不起電話號碼。
當時我想,有那麼誇張麼?二十年後以筆者的實踐證明,是真的。高反對大腦的影響可以到什麼程度?敬請繼續關注《問道》系列,筆者在西藏的路還長著呢。
另:由於陪伴家人,近來沒時間碼字。斷更許久,在此表示抱歉。
原創圖文,請勿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