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37 江孜,英雄城的歷史與《紅河谷》的浪漫

2020-09-05 馮曉暉

7月29日,問道之旅第19天。

到江孜前,對它的故事只是略有了解,初到江孜,也覺得這兒挺平常,細品江孜,再讀歷史,才知道來一趟多麼值得。其實,西藏所有縣市都有走一趟的價值,因為它們絕不雷同,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故事。

1. 電影《紅河谷》

二十多年前,有位集導演、製片人、編劇、攝影、特技、剪接於一身的全才電影人,名氣遠超當時的馮小剛,和我也是一個姓,叫馮小寧。他拍了好幾部取材於近代戰爭的電影,其中以《紅河谷》、《黃河絕戀》和《紫日》最為著名,號稱「戰爭與和平三部曲」,獲獎無數。《紅河谷》是其代表作,電影由寧靜、邵兵主演,以一百多年前英國侵藏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幾段悽美的漢、藏、英愛情及曖昧故事,該片曾獲得金雞、百花電影節多項大獎。

影片以日喀則江孜縣為主拍攝地,在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見《問道·36 溫婉的羊湖與高懸的冰川》)等多處取景。為了拍攝雪崩效果,攝製組將卡若拉冰川炸掉了一塊,使其至今也無法恢復。當年拍電影的都是大爺,環境與文物保護不在其考慮範圍之內。

《紅河谷》劇照

就電影藝術而言,《紅河谷》的綜合表現還不錯,尤其是原創音樂與音響效果。電影中寧靜本色演出,豪放不羈,也適合表現一位想像中的西藏貴族小姐,別的演員就差了很多,呆頭呆腦居多,顯然是有嚴重的高反。本片被為人詬病的是:主要演員都是漢人和外國人,而在抗英戰爭中犧牲最大的藏人多是些不那麼重要的配角。

即使不了解電影的歷史背景,稍有常識也能看得出,導演將殘酷而複雜的戰爭修剪成襯託簡單人性和愛情故事的背景板,將演員符號化、性格單一化,這是馮小寧電影的特徵,也是其最致命之處。《紅河谷》還算對付,到了《黃河絕戀》更是瞎編,《紫日》直接挑戰觀眾的智商。戰爭不是這麼回事兒,人性更沒有這麼簡單。

《紅河谷》劇照

《紅河谷》的正面意義很大。在那個旅遊業尚未興起的年代,它給人們從屏幕上欣賞西藏之美的機會,讓人們知道百年前在青藏高原發生的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也使得英雄城江孜名揚天下。我選擇走江孜,就是為了看看這座英雄城。

來到江孜才知道,電影中那一段圍攻江孜宗山的大場面,槍炮官兵全都不對,侵略軍中絕大部分都是打著纏頭的印度和尼泊爾士兵,英國本土來的只有炮兵和軍官,上圖遠處那座山根本就不是江孜宗山。《紅河谷》的硬傷已經多到千瘡百孔的程度,不提也罷。

《紅河谷》劇照

2. 兩次侵藏戰爭

江孜號稱古城,但在這個坐落於山谷中平整土地上的縣城裡,我沒有在大街旁找到任何一棟老房子,水泥馬路潔淨寬闊,儼然是一座新城。如果剔除建築上的藏族風格的裝飾,這裡特別像我東北老家的鄉鎮,那裡最高的樓永遠是政府機關,其它的建築就像是複製粘貼出來的,隨著城鎮化改造和現代建築技術的引入,除了少量的古塔、鐘樓,之前的一切蕩然無存。

在江孜縣城中間最醒目的,是那座宗山,宗山下有座「江孜歷史文化陳列館」,進門迎面牆上寫是「江孜抗英紀念館」。紀念館沒什麼訪客,面積不算大,除了展板也有些實物。展館的內容比較紮實,雖然描述歷史的維度過於單一。

由於英國兩次侵藏戰爭對西藏的近代的歷史進程影響極為深遠,本篇以筆者了解到的資料對這一事件進行簡略的描述與評價,特別強調,以下僅為一家之言。

a. 背景

1890年前後,清政府幾陷於被列強瓜分的境地,俄、英、日、法、德等國家通過蠶食侵略等手段,紛紛在中國建立勢力範圍。此階段,西藏由地方政府和清政府雙重管轄,在主要城市和關卡都有雙方駐軍。下圖為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時事漫畫《時局圖》,圖左側可以清楚地看到,西藏是中國的領土,那位拿著銅錢的官吏象徵著橫徵暴斂的清政府。這也說明清駐軍與西藏當地官民的矛盾很深。

《時局圖》 作者:興中會會員謝纘泰

b. 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

19世紀末,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發動多次侵略戰爭,控制了尼泊爾、緬甸、不丹、錫金等原屬於中國的藩屬國。其中錫金不服從英國統治,只願臣服於西藏與清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堅稱錫金部分地區為西藏領土,禁止英人進入。

​188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侵藏戰爭,戰爭主要在現錫金境內的大吉嶺附近展開,就是那個著名的大吉嶺紅茶的產地,見下圖左下角。戰爭持續半年,西藏政府派出萬人參戰,終以慘敗告終。清政府主和,守軍未參戰。最終西藏被迫向英國人開放通商,中國從此失去了錫金。

江孜的重要性及兩次戰爭主要爆發點

c. 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

第十三世達賴喇嘛親政後,出於對清政府行為的不滿以及對英國人的仇恨,決定倒向對西藏同樣有狼子野心的俄國以對抗英國與清政府,從而拒不執行之前的條約,多次挑起事端。英國為了防止俄國滲透,擴大勢力範圍,決定教訓西藏地方政府,悍然發動侵略戰爭。1904年,3000英軍及挑夫等約萬人從錫金出發,攻入亞東縣。西藏地方政府發動總動員,聚集近2萬藏軍抗擊侵略。清政府持反對立場,在藏駐軍未參加本次戰爭。

戰前的江孜宗山

d. 江孜保衛戰

江孜是連接拉薩、日喀則和中印邊境的中心要道,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見前圖筆者繪製的路線),在邊境亞東失守後,江孜宗山古堡成為本次戰爭中英人最難攻克的釘子。江孜保衛戰持續約100天,英軍強攻江孜宗山三天,最終守軍5000人傷亡大半,宗山及山後的白居寺(見下篇)被攻克。此戰成為本次戰爭的轉折點。江孜保衛戰是電影《紅河谷》歷史背景,這也是江孜被稱為英雄城的緣由。

戰後的江孜宗山

e. 結局

一個月後,英軍翻越拉若拉冰川,過羊卓雍措(就是我昨天來的那條路),開入拉薩。十三世達賴喇嘛逃到今蒙古國烏蘭巴託。一個月後西藏地方政府與英軍籤署了喪權辱國的《拉薩條約》,英軍掠奪大量文物財寶後返回印度。清政府拒絕承認《拉薩條約》,在其後與英人談判中以籤訂補充條約的形式弱化了原《拉薩條約》賠償條件,並由清政府償付了本次戰爭的賠款。

英軍佔領拉薩

3. 宗山遺蹟

「宗」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相當於縣。因此「宗山」就是之前江孜縣府所在的山上堡壘。

現在的宗山,可駕車直達城堡前的平臺。這裡沒什麼遊客,也遇不到管理員,山上的各處可以隨便走,房屋都是敞開的。站在山上俯瞰下方,更能感受到宗山的突兀而險峻,在此山上修築城堡,就如布達拉宮一般易守難攻。若是以藏人傳統的火繩槍和弓箭作為武器,除非長期包圍困死守軍,否則真是無計可施。

藏軍的武器

然而,藏軍對手的武器卻是大炮、馬克沁機關槍,無論你多麼勇敢,面對著不止一個代差的武器裝備,也是毫無勝機。好在宗山的險峻以及西藏這種厚重結實的城牆堡壘,即便是機槍大炮,一時半會也啃不下來。因此英軍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做好準備才開始攻城。

英軍的武器

三天,宗山失守。別看只有三天,也是不易,以這種武器裝備和軍隊訓練水平的差距,若是在平原對陣,也就是三個小時的單方屠殺罷了。

看過相關資料以及紀念館的介紹,再來看這古戰場,卻覺得很困惑。宗山守軍真有五千人?就這麼個小山頭,五百人都嫌擠,五千人怎麼吃喝拉撒?不用攻打,圍三天,直接就是馬謖丟街亭了。

或者,五千是參加江孜保衛戰的藏軍人數?歷史就是這樣,不同的講述者對事件的描述可能大相逕庭。就好比這宗山,現在這些建築顯然是新修的,也有部分殘垣斷壁得以保留。據描述,英軍佔領宗山後這裡就成了一片廢墟,為什麼我又看到一張戰爭過後三十多年的照片,古堡已被修繕得整齊端正?

山上還有一座寺廟,大殿中的長凳上有幾件僧衣,卻見不到僧人。牆上的壁畫雖然殘破,卻很精美,也頗有些年頭,與現在藏區新建寺廟的壁畫風格有很大不同,反而有那麼種敦煌風格。看介紹,壁畫上的那些孔洞是英軍留下來的彈痕。

修復後的宗山對以前的歷史場景也有一定的還原,比如城堡中的議事廳就是當年宗本(縣長)商議事務,收繳差稅的地方。我進去時著實被嚇了一跳,在這陰暗清冷的古堡裡,赫然坐立著幾尊穿著古樸的仿真塑像,臉上的油彩還掉了幾塊,露出些許白底,在這空寂的古堡中遊逛,委實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

4. 如何評判歷史?

本篇介紹了在近代西藏歷史中影響力最大的事件——英國侵藏戰爭。這一事件深刻影響了西藏的歷史進程。

英國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請注意它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佔領西藏,而是為了製造緩衝區並防止俄國人佔領西藏。清政府在本次事件後雖然極力維護西藏的主權,但因為駐軍保持中立而被藏人厭棄。英國人因此也達到了第二個目的,製造了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隔閡。正是由於英國人的勝利,又使得部分西藏高級貴族、僧侶和軍官倒向了英國,在以後以投靠英俄為手段對抗中央。

至於戰後劃界問題,影響就更大了,不提也罷。

歷史總是在重複的,在不同的地方上演相同的故事,只不過換個角色罷了。比如下圖這位,畢竟名字敏感,請仔細閱讀圖中的介紹。歷史真是這樣麼?

我認為,這就是喪權辱國清政府故事的重演罷了。不自量力貿然開戰,這和鴉片戰爭有什麼區別?剛開始打雞血一樣上躥下跳,沒想到上萬軍民填進去,英軍僅傷亡200人(戰死37人)。江孜宗山陷落後,屁滾尿流一溜煙跑到烏蘭巴託,顯然是為了求得俄國主子的庇護,這種長途逃竄,比慈禧太后屁滾尿流逃到西安跑得還遠。他跑了也罷,居然沒委派下級談判,英國人在拉薩耀武揚威一個多月竟找不到政府代表,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最後還要清政府出面來擦屁股。

如果這種貨色也能被稱為堅決反對英國侵略,那麼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戰更堅決,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看歷史,經常會感嘆,僅是因為某些統治者的的昏庸和自私,多少壯烈之士的血是白流了。

其實,血也不會白流的。很多事情,就是要明知不可而為之。我們的武器有代差,我們的確不是對手,我們的虎門炮臺只是被轟的,僧格林沁的八旗兵一仗下來才存活幾個人,面對著大炮和機關槍,我們舉著火繩槍也要衝鋒,因為我們如果不反抗,我們會更慘,我們的家人會更慘,我們的後代會更慘,這就是寧死不屈的意義。

英雄城江孜,值得來看看,江孜宗山,值得來弔唁。

後記:關於戰爭電影和高原反應

對於《紅河谷》電影,我以前沒什麼好印象,三角戀沒啥意思,戰爭場景拍得太假,強行拔高的XX主義更不真實。

後來,戰爭電影看多了,也明白不能太挑剔。戰爭本是最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活動,政治、經濟、人性、道德、社會與家庭等幾乎所有因子交織在一起,絕非兩個小時左右的面向普羅大眾的通俗作品所能把握的。《紅河谷》不咋地,美國的《珍珠港》豈不是更差,去年的《中途島》又能怎樣?

最近,管虎的《八佰》又引起熱議。電影我沒去看過,不做評價。以筆者的觀點,戰爭電影如果從某個角色的視角作為切入點,僅著力於揭示戰爭的某個維度,或可能達到一定的水準,任何試圖採用宏大敘事,或者將某種主義帶入並試圖拔高,必然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是電影藝術本身的局限性所決定的。如果對《八佰》的評價出現兩方面的針鋒相對,問題一定就在這兒。

戰爭電影之於我,更是一種切入的方式,即通過電影知曉一段歷史,如果有興趣再找資料閱讀,有機會前往實地體會憑弔,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就如沒有《紅河谷》,可能我就想不到來江孜。

我倒是一直記得《紅河谷》的一段拍攝花絮,說的是當年攝製組在西藏待了挺久,大約兩三個月,除了寧靜等極個別的另類,絕大多數劇組成員由於長時間高反,記憶力急劇衰退,後來到了什麼程度呢?想給家人打個電話,卻怎麼也想不起電話號碼。

當時我想,有那麼誇張麼?二十年後以筆者的實踐證明,是真的。高反對大腦的影響可以到什麼程度?敬請繼續關注《問道》系列,筆者在西藏的路還長著呢。

另:由於陪伴家人,近來沒時間碼字。斷更許久,在此表示抱歉。

原創圖文,請勿轉發。

相關焦點

  • 問道·37 江孜,英雄城的歷史與《紅河谷》的浪漫
    7月29日,問道之旅第19天。到江孜前,對它的故事只是略有了解,初到江孜,也覺得這兒挺平常,細品江孜,再讀歷史,才知道來一趟多麼值得。其實,西藏所有縣市都有走一趟的價值,因為它們絕不雷同,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故事。1.
  • 西藏有座千年古城,以英雄城聞名,是電影《紅河谷》的取景地
    但今天要介紹的,是西藏一座英雄城市,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當地人英勇抗擊侵略者的歷史見證,以其不畏強暴,浴血奮鬥的頑強精神聞名中外,它就是江孜。江孜隸屬於西藏日喀則市,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城市,在歷史上是地位僅次於拉薩和日喀則的第三重鎮。
  • 來江孜古堡,打卡電影《紅河谷》故事的發生地,一起看看吧
    高高的石牆,這座山被稱為宗山,它擁有中外聞名的城堡「宗山城」,同時又被稱為「英雄城」,位於江孜的盆地中,因此,像這個聳立在白色天花板上的城堡,就像過去的歷史一樣引人注目。談起江孜古城的歷史,很多人都會想起電影《紅河谷》,這部電影再現了西藏人民與英國侵略者殊死搏鬥的故事,保存了家鄉的血脈,故事發生在江孜縣城,19世紀初,英軍從西南邊境入侵西藏,日喀則江孜成為必勝之地,宗山要塞成了攻略目標,這裡必須說明江孜的地理位置,位於青藏高原南部,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遊,在拉薩、日喀則和亞東之間,宗山位於江孜古城的中心,而宗山成了西藏的咽喉,英軍也在進攻。
  • 西藏巔峰之旅(之二十七)——英雄城江孜
    (第19天)江孜--日喀則年楚河在這裡靜靜地流淌,滋潤著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美,成為了「西藏的糧倉」;江孜古堡在高高的宗山上,它俯瞰這裡的大地,歷經著風雲變幻、世事滄桑。這裡是英雄城江孜,一處人傑地靈、經濟發達、交通便利、風景優美,充滿了英雄氣概的地方。
  • 江孜「仲絲」卡墊:「英雄城」裡的藝術瑰寶
    自古以來,江孜卡墊因其技藝獨特而被稱為「卡墊之鄉」。在明、清時期不僅是西藏進貢朝廷的主要貢品,而且在1904年,英軍武力打開西藏大門之後,也遭到侵略者的野蠻掠奪。後來,江孜卡墊出口至歐美國家,可見江孜卡墊魅力不凡。 傳統技藝薪火相傳。1973年成立的江孜地毯廠一直堅持民族傳統手工技藝,以生產江孜特色的各類毛毯產品而聞名於西藏乃至中外,成為標榜江孜卡墊的重要產品。
  • 美麗江孜,紅河谷地,英雄之城,西藏米糧之倉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電影《紅河谷》就讓江孜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紅河谷》裡的故事便以1904年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江孜人民奮力抗英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英雄史歌為背景,並在此進行拍攝。在江孜,紅河谷抗英血戰,肥美的草地、農田和莊園,寧靜的街道和寺院……,歷史的雄渾與自然的美麗和民俗交織,吸引著許許多多的遊人。
  • 美麗江孜,紅河谷地,英雄之城,西藏米糧之倉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電影《紅河谷》就讓江孜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紅河谷》裡的故事便以1904年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江孜人民奮力抗英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英雄史歌為背景,並在此進行拍攝。在江孜,紅河谷抗英血戰,肥美的草地、農田和莊園,寧靜的街道和寺院……,歷史的雄渾與自然的美麗和民俗交織,吸引著許許多多的遊人。
  • 抗英歷史見證地!西藏的英雄城,石頭山上建有一座千年古堡
    這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土地肥沃,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江孜人民在這裡留下了許多藝術瑰寶。,不能錯過的,是江孜抗英遺址,也叫江孜宗山古堡,這是1904年西藏人民英勇抗擊入侵英軍的地方。
  • 亞東的雨季讓人敗興而回,在古城江孜遊走於歷史和時光的故事間
    多情措其實以前叫多慶措,浪漫的遊客總喜歡改名,當然都是藏語的音譯,倒也不為錯。美麗的多情措將眾多雪山巨人倒影在湖中。其中巍峨的卓木拉日雪山,素有神女峰之稱。巨人在這一片遼闊裡,也變得嫵媚多情。江孜白居寺的輪迴,帕拉莊園的過往在雨中落荒而逃的我們,第二天回到了江孜。江孜距離拉薩230公裡,距離日喀則100多公裡。這裡也是一座文明的歷史古城。
  • 乃欽康桑雪山的壯闊 電影紅河谷拍攝的地方
    電影《 紅河 谷》、《 江孜 之戰》、《雲水謠》曾在這裡拍攝外景,所以卡若拉冰川的名氣非常大,很多旅行者都會在這裡觀賞冰川的壯觀,讚嘆大自然的魅力。可惜的是,由於《 紅河谷》拍攝時,為了製造出真實的雪崩的情境,利用炸藥在卡若拉冰川上炸出了一個三角形的缺口,遊人可以在遊覽時清晰地看見。而卡若拉冰川作為著名的古冰川之一,這個缺口再也不會被補上。
  • 紅河谷●綠度母|二十四年前的寧靜,憑藉一部《紅河谷》乘風破浪
    ①寧靜主演的《紅河谷》上映已經二十四年了。而《紅河谷》作為寧靜的代表作,代表的不僅僅是她,而是那個時代裡電影的最高成就。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僅僅是個人角度),《紅河谷》是我最喜歡的電影。縱觀《紅河谷》,每個演員,包括那個小男孩嘎嘎的扮演者,都是極為出色的表演藝術家。每個角色(演員)如此投入,表演這般到位的頂級感觀享受,二十四年以來,我再也沒能從其它影片中體驗過。無數次觀看,每一次都是哭笑參半的過程。
  • 組圖:宗山抗英遺址,演繹紅河谷的故事
    組圖:宗山抗英遺址,演繹紅河谷的故事 宗山,曾是江孜宗所在地,始建於公園967年,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城堡由宗本(縣長)辦公室、經堂、佛殿及各類倉庫等構成,建築高大宏偉,居高臨下,氣勢壯麗。  100年前,江孜軍民就是在這裡譜寫了反抗外國侵略、保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英雄篇章。為了抵抗英國侵略者,宗山軍民在山上用大石塊砌築起圍牆,並沿牆及前崖修築了許多炮臺,給英軍沉重打擊。
  • 仰千山之巔 觀萬水之源——2020西藏行(七)之江孜、亞東
    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1904年,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江孜人民不畏強暴,浴血衛國,譜寫了一曲英勇悲壯的愛國主義讚歌。江孜從此以「英雄城」聞名中外。江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縣城中心的宗山,既是江孜人民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歷史見證,又是現今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宗政府建築遺址。位於縣城西郊的白居寺,始建於1418年,是唯一的藏傳佛教三大教派聚於一寺的寺廟,「十萬佛塔」更是藏傳佛教中唯一的塔寺。我們在江孜作短暫停留,大家用鏡頭記錄下雄偉宗山英雄紀念碑和它後面的建築,繼續前行。
  • 英雄古城——江孜,一場歷時8個月抵抗外侮的大戰,讓其名揚天下
    江孜全名為「江卡爾孜電影《紅河谷》,就是以此改編的,江孜古城也因這場戰役揚名天下,這座年楚河流域的古城,這座古城中的人民不曾忘記過那段悲壯激烈的故往。江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宗山前面的廣場上,矗立起了一座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以緬懷一個世紀前的抗英英雄們。依山而建的經堂、佛殿及各類倉庫等一直建到山頂,高大宏偉,居高臨下,氣勢壯麗。
  • 西藏江孜古城裡,隱藏了什麼秘密,讓她們願意在此安居樂業
    江孜,國內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她只是西藏中部一個小縣城,為什麼能夠早早的就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源於她在西藏的歷史地位,還有當年寧靜演的《紅河谷》電影,就取自於這個古城真實的故事。今天不作多講,主要講講古城當中「她們」的故事,日復一日,平凡而美麗。
  • 英雄江孜城,高原古糧倉——歷史文化名城周邊深度遊詳解
    這個小城就是古城江孜,曾經也是國內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西藏最大的縣城。如果到西藏深度旅行,這裡一定可以作為拉薩以西第一站,往南還可以去往亞東小城,駐留三天,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江孜地處西藏種南部,地處西藏去往印度、不丹的必經之地,往南即是邊境小城亞東,自古以來為西藏第一重鎮。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
  • 絕美山南、英雄江孜、「後藏」中心日喀則——自駕西藏回憶之九
    歷史上,「拉薩、山南地區」被稱為「前藏」,「日喀則地區」被稱為「後藏」。歷史上,日喀則曾非常繁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拉薩無論在人口,還是文化方面都遠遠超過日喀則,成為西藏的中心。日喀則雖然是西藏僅次於拉薩的第2大城市,但人口僅有拉薩的五分之一。
  • 祭掃江孜宗山堡•英魂歸來兮
    滯留日喀則時,期間由郭向東協理員帶隊瞻仰江孜宗堡,緬懷英烈。此同名文章,先後發表於成都軍區《戰旗報》與《西藏日報》。它因1904年那場慘烈的戰事,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面對它,那部由邵兵主演的《紅河谷》就不停在腦海閃現,令人扼腕長嘆。來到宗山腳下仰首望去,峭立的山崖上白牆紅頂的建築,層層疊疊的盤旋向上,直達山頂。路陡山傾,當三菱車穿過密匝的民居住宅,氣喘籲籲地從後山達到宗山的主體建築區,整個江孜城的輪廓逐漸從立體走向抽象,由模糊變得清晰。
  • 穿越阿里(一):從拉薩到江孜
    也許在旅途上,有一個美好的邂逅,重新開始一段浪漫的故事。江孜:沿著抗英烈士的足跡進發江孜距離亞東縣城大約240公裡。自古以來,這都是一條充滿故事的道路。尤其是近代以來,這裡發生了許多決定歷史走勢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