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U 審核/有魚
本文首發於百家號,禁止抄襲轉載
2014年ofo成立,成為我國首家共享單車公司,並創造性地推出無樁共享單車出行模式。2016年,共享單車熱潮席捲全國,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小黃車的身影,「共享」、「ofo」等詞彙成為全民討論的話題。在最高時,ofo佔據我國共享單車領域63%左右的市場份額。
共享單車市場迅速擴張,在2017年末,用戶規模已經達到5000萬之高。同時,ofo還向海外拓展,於矽谷、倫敦等多地鋪設起大片小黃車「車海」。彼時的ofo風頭無二,是共享單車領域當之無愧的巨頭,受到了資本的熱捧。但誰知,在ofo成立僅僅四年,爆火也僅僅兩年後,卻迅速消失在大眾視野之中。
2018年ofo退押金潮掀起,面對數以千萬計的退押金用戶,在加之自身的種種問題,ofo最終倒下。當前,ofo的負債高達20億元,想退押金要等500年後,仍有千萬用戶仍在排隊等待之中。而且,在ofo曾經的辦公地點中,也沒有了ofo的身影。不論是用戶,還是供應商,甚至是法院都找不到ofo如今的去處。
那麼,為何ofo會這樣倒下?原因是多樣的。首先,找不到可變現的盈利方式是ofo的倒下的根本原因。為了能實現盈利,ofo作出了諸多的努力,如出售線上線下廣告、自媒體廣告等。但這些都不能填補ofo的高昂成本,變現難成為ofo的最大困擾。
其次,不再受資本青睞,資金鍊斷裂則是ofo倒下的直接原因。面對高昂的維護與換車成本,以及摩拜、哈囉出行等競爭對手的強勢崛起,ofo最終失去資本的寵愛。再加之盈利難的困境,造成ofo的資金鍊斷裂。
再次,ofo擅自動用用戶押金,則是造成ofo退還押金難的重要原因。此外,政府政策的不明朗、輿論的煽動等,都成為壓死ofo的一根根稻草。ofo有過掙扎,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到2019年,ofo的小黃車以不到成本十分之一的價格,被賣進了報廢廠。
曾經的ofo辦公大樓,也已經人去樓空。在最輝煌時,ofo共有6000多名員工,而如今也都不見了蹤影。據了解,ofo有許多員工已被拖欠了幾個月的工資。然而,ofo在哪?沒有人知道,這成為大眾共同的疑問。ofo仿佛消失了一般,難覓其蹤影。
歡迎關注數碼小妖精,一個有趣且有觀點的科技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