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OSTCO(開市客)開出中國大陸的首家門店,當天被擠爆至癱瘓的消息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但因為商標註冊保護跟不上,被迫更名事件屢見不鮮,此次COSTCO的商標事件又涉及哪些方面呢?能帶來哪些啟示?
COSTCO「好市多」改名「開市客」?
COSTCO為美國第二大零售商,是全球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它以超低毛利模式著稱,憑藉「選品+平價+會員」的獨有模式,目前全球會員逾9200萬人,在《財富》雜誌「2018全球最受讚譽」榜單中,排名第十三位。
COSTCO自2014年開始,相繼入駐天貓、京東全球購以及進口電商洋碼頭,試水中國市場,一直使用的中文店名就是「好市多」。然而,COSTCO突然更名為「開市客」,寓意為開市迎客。
對此,COSTCO官方表示,「好市多」在大陸已經被第三方註冊,因而在大陸地區無法使用該名稱,由此造成的認知損失,公司將加大品牌形象建設投入進行彌補。
美商普來斯可斯可國際公司為創建中國品牌,1997起就提交並獲取了「Costco」與「好市多」商標所有權,但在核心類別上卻丟失多個「好市多」商標,為防止發生商標糾紛,給企業損失,轉而在2015申請「開市客」商標,並註冊45個商品服務類別,進行了全類別註冊,以保護商標權的完整性。
商標全類註冊能為企業帶來的好處包括:
(1)防止他人搶註自己的商標;
(2)保持品牌的競爭力;
(3)為企業拓寬市場做準備。
特別是在企業的商標擁有一定的知名度時,因其產品受關注度較高,其商標容易成為他人侵權的對象,遭到搶註。此種情況下,百利來建議企業為商標進行全類別註冊。
盤點那些可能與「COSTCO」造成近似的商標
據查詢,有很多含「COSTCO」名字的商標被註冊,有些還通過了中國商標局的初步審查,而因美國COSTCO公司可能已出手維權,多數通過審查的含「COSTCO」的商標目前都處於被商標異議狀態。
例如,COSTCOMORE、COSTCOBETTER、COSTCOPLUS、COSTCOBEAUTY和BABYCOSTCO有可能會被認為是與COSTCO造成近似。
因為這些商標都包含了「COSTCO」,美國COSTCO公司已經在第25類和第35類註冊了「COSTCO」商標,所以這些申請可能會被認定為近似商標而被駁回。
我國《法釋[2002]32號》將「商標近似」定義為:
被控侵權的商標與原告的註冊商標相比較,其文字的字形、讀音、含義或者圖形的構圖及顏色,或者其各要素組合後的整體結構相似,或者其立體形狀、顏色組合近似,易使相關公眾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認或者認為其來源與原告註冊商標的商品有特定的聯繫,《商標審查標準》也有類似的定義。
根據我國商標構成要素,商標近似包括外觀近似、發音近似和含義近似三種近似情形。
目前這些申請已經通過了商標局的初步審查,進入公告期了,不過有些商標在在公告期屆滿前已被提起異議,根據《商標法》規定,公告期商標申請一旦被異議,就異議程序審理結束前是不能註冊的。
百利來提醒您:商標發現被搶註的現象請及時委託專業機構協助提出異議申請,保護好我們的商標。
小商標大學問
商標註冊看起來簡單,但是其實裡面蘊含著大學問,不僅中小微企業會在這方面犯下錯誤,甚至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也會在商標註冊保護,這件「簡單」的事情上栽跟頭。
商標的註冊和保護應根據所在國家或地區不同的法律規定,而採取不同的策略。「COSTCO」在中國市場的商標品牌經歷也提醒我們:當一個企業進軍海外時,一定要注重該國的相關法律,先人一步將品牌名稱及品牌在該國註冊為商標,規劃商標的全方位保護方案,如果該商標已經被註冊要通過法律手段積極維權,或者及時更名,以免產生更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