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綠滿家園。近日,由惠州市林業局、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美麗惠州 綠色家園」惠州森林行大型全媒體採訪活動走進惠州市部分森林村莊。記者走訪獲悉,近年來,惠州市深入推進新一輪綠化惠州大行動,大力開展「美麗鄉村·綠滿家園」活動,努力做到綠家園、美鄉村、促發展「三位一體」,在鄉村綠化美化方面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惠州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湖畔棧道、小橋流水,紅心湖是博羅縣湖鎮鎮新作塘村的改造樣板,與新建的村莊、後龍山的森林交相輝映,形成迷人的綠色景觀。圖片來源:東江時報 記者楊建業 姚木森
據惠州市林業局統計,通過開展「美麗鄉村·綠滿家園」活動,惠州市已創建森林村莊765個,完成村莊綠化1003個、村莊風景林造林9.68萬畝、村道綠化2013.51公裡,建成村莊公園177個。可以說,惠州用綠色譜寫美麗鄉村新篇章,勾畫出一幅充滿詩意的和諧生態畫卷,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新作塘村道兩旁的綠化樹。圖片來源:東江時報 記者楊建業 姚木森
實現「建」與「綠」同步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惠州市已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綠色村莊和主題新村。」惠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市緊扣名鎮名村建設、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統籌推進「美麗鄉村·綠滿家園」活動,力爭實現「建」與「綠」同步。
例如,博羅縣湖鎮鎮新作塘村作為全省首批省級新農村示範片之一,以「七星耀羅浮」為主題,結合推進美麗鄉村、名鎮名村、幸福村居、宜居村莊、生態文明村等各種創建活動,完成了一批主體工程的建設和改造。
湖畔棧道、小橋流水,綻放的三角梅、燦爛的美人蕉……記者在採訪時感受到,紅心湖成為新作塘村的建設和改造樣板。據新作塘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國前介紹,紅心湖改造前是一片荒地、臭水溝,雜草叢生。後來村裡採取措施解決了汙水流入問題,同時打造了棧道、亭臺等景點。如今,紅心湖已成為全村乃至全鎮的休閒、旅遊和學習基地。
據悉,在「美麗鄉村·綠滿家園」活動中,惠州市各地根據地域特色和發展定位選擇的不同,堅持科學審慎、尊重自然、因村制宜,採用多樣化的綠地布局和綠化形式,實現村莊綠化與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文景觀相協調。特別是,通過種植不同樹種,緊緊圍繞「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要求,既融入整體大環境,又體現特色小「氣候」,形成布局均衡、富有層次的綠地系統,打造「一步一勝景,景景各不同」的鄉村美景。
惠陽秋長的順居文體公園依託古樹而建。圖片來源:東江時報 記者楊建業 姚木森
打造四季變化的彩林景觀
行走在東江河畔的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風景圖映入眼帘。據悉,在「美麗鄉村·綠滿家園」行動中,墨園村按照建設一處景觀點、建設一條綠化帶、營造一片風景林「三個一」的建設目標,紮實開展森林村莊建設。
記者了解到,墨園村通過點、線、面相結合的模式,先後在村內道路和廣場及房前屋後種植紅花紫荊、串錢柳、黃花風鈴木、黃槐等花色喬木以及黃金竹、黃金葉、九裡香等萬餘株,初步構建了四季常青、花綠結合、錯落有致的景觀格局,使村裡綠化覆蓋率達50%以上,有效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
「在遵循適地適樹、兼顧生態和景觀的前提下,堅持村莊綠化與美化並行。」惠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空間」上,堅持林地復綠、道路添綠、見縫插綠,逐步形成道路河道喬木林、房前屋後果木林、公園綠地休憩林、村莊周圍護村林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村莊森林生態系統。
同時,在「時間」上,選取常綠樹種進行優化配置,打造一年四季變化的彩林景觀,逐步實現森林多色彩、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
博羅縣長寧鎮松樹崗村。圖片來源:東江時報 記者楊建業 姚木森
開展鄉村公共休閒綠地建設
近日,記者走訪惠陽秋長茶園村順居文體公園時看到,公園內不僅保存著20餘棵古樹,還種有不少鄉土闊葉樹和黃花風鈴木、大葉紫薇等開花樹種,且有少量亮葉木蓮、華蓋木等珍稀樹種,共同演繹著「春觀花、夏賞葉、秋食果、冬看綠」的四季變幻美景。
實際上,順居文體公園最初是依託古樹資源而建。除了在公園新建設施,該公園還保留了原有綠化,如公園入口處有上百年的古樟樹,約有10來棵。另一入口處也有一片老荔枝樹,估計也有上百年歷史。如今,只要不下雨,公園都會匯聚幾百人在此跳舞、散步。村民葉偉君經常帶著孩子到公園逛逛。他說:「綠色景觀多了,環境美了,村風民風也好了,大家對綠色創建的熱情更高了。」
「廣大群眾對惠州市送公園下鄉和鄉村綠化美化建設成就很有『獲得感』,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大亮點。」惠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惠州市利用鄉村現有自然山體、古樹名木群落、村落風水林等生態景觀資源,因地制宜,營建以觀花、觀葉或觀果等為主題的古樹(群)公園,打造季相變化豐富的森林景觀。
同時,利用村莊周邊森林資源,在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開展村級森林公園建設,充分滿足居民休閒遊憩的迫切需求,推進綠色發展,把綠水青山留在家鄉,並帶動山區、鄉村實現綠色發展。而且,充分利用村莊閒置空地,結合廢棄棚圈和旱廁等整治,因地制宜開展鄉村公共休閒綠地(小遊園)建設。
惠東稔山範和村古村落。圖片來源:東江時報 記者楊建業 姚木森
力爭每個森林村莊都建有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的建設,不僅豐富了廣大群眾精神和物質文化生活,更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如今,各縣(區)的村級森林公園建設如火如荼,各具特色。
惠城區、博羅縣將一批100年樹齡以上的橄欖樹群落、格木樹群落、樟樹群落通過綜合整治,分別建成「橄欖園」「格木園」「古樟園」;博羅縣對羅浮山周邊的村莊,根據發展定位,利用村旁山、古樹群落,按照森林公園基本要素建設村級森林公園,大力開發森林療養、森林體驗、森林健身、森林宿營等特色遊憩產品;大亞灣區、仲愷高新區對村莊現有公共休閒綠地、小公園、小綠地、小廣場、不宜布置建築的小塊零星空地,按照休閒綠地(小遊園)建設要求,進行規劃設計,種植花草樹木,布置一些園路、鋪地和建築小品等……
記者從市林業局了解到,接下來,惠州市將大力推動鄉村綠化美化從「一處美」向「一片美」轉變,不斷加強森林村莊創建。力爭在2020年前每個森林村莊建成一個鄉村森林(溼地)公園、一條綠化景觀路、一塊庭院綠化示範區、一個公共休閒綠地(小遊園),持續開創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新局面。
惠陽秋長街道周田村的古樟樹。圖片來源:東江時報 記者楊建業 姚木森
鏡頭
1、「綠化」點綴古村落
惠東縣稔山鎮範和村是一個具有600年歷史的古村落,有著「廣東省十大最美古村落」和「中國古村落(廣東傳統民居)」之稱,村裡有不少文物古蹟,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近期,來範和的遊客會發現,村裡不僅建起了遊客服務中心,而且村裡的豬山公園不僅加強了綠化,還修建了步行道和棧道等。
記者近日走訪時看到,豬山公園裡青枝綠葉,花海盛開。「綠化方面,和建設新農村之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70歲的村民高周興向記者說,村裡近年來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有了城市般的綠化配套,讓客人進了範和村有了不是農村的感覺,村民對發展也更有信心了。
據悉,惠州市堅持把「美麗鄉村·綠滿家園」活動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特別是,打造時注重歷史文化傳承、民族特色彰顯和內涵品位提升,加強對古村落、古民居、古樹木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做好「綠化」點綴文章,使鄉村歷史遺存重新煥發活力。
2、以「綠」促「遊」富民
寬敞乾淨的村道、富有嶺南特色的民居、綠樹成蔭的休閒廣場……走進博羅縣長寧鎮松樹崗村,農村的新氣象撲面而來。一方面,該村以打造「爛漫花海」為目標,通過種植樟樹、秋楓等鄉土樹種和茶花等花色樹種,形成了綠樹成蔭、花海成片的美麗景觀。
另一方面,全村建立現代農業生產基地3000多畝,主要種植花卉、葡萄園、火龍果場、荔枝園等,發展農業觀光旅遊。該村農業項目主要特點是一年四季都能保持有果蔬上市,並且推廣有機、無農藥、無激素等技術種植蔬菜、瓜果,提供遊客觀賞採摘玩樂。
惠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惠州市各地以「綠滿家園」活動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體驗型、參與型的林業種養業,加快發展「森林人家」、「林家樂」、觀光採摘、休閒療養等森林旅遊業,把「森林村莊」轉變為鄉村旅遊景點,實現以 「綠」促「遊」,以「綠」富民,讓老百姓口袋裡得實惠。
下來,將繼續堅持「增綠」與「增收」並重,讓「美麗鄉村·綠滿家園」活動與鄉村生態休閒旅遊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實現綠色富民。
延伸閱讀
村莊綠化管護轉向精細型
在鄉村綠化上,如何保障存活率和保持長效化?「推進村莊綠化管護從粗放型轉向精細型,實現村莊綠化常態化、長效化。」惠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市通過立標準來求質量、出精品,推行精細化管護,明確管護責任,落實管護人員,強化管護措施,確保「種一株活一株、植一片綠一片」。
與此同時,人民群眾是「綠滿家園」活動的受益主體,惠州市堅持以共享引領共建,以共建推動共享,推動形成綠色發展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風尚。
活動開展以來,惠州市上下採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美麗鄉村·綠滿家園」建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實惠和好處,推廣先進經驗和做法,讓愛綠植綠護綠深入人心、家喻戶曉。特別是,市將所有省級和市級貧困村列入森林村莊建設任務,通過村莊綠化美化建設,帶動農村文明創建深入開展,大力倡導文明鄉風,加快培育新型農民,積極引導農民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實現心靈美、行為美、生態美、環境美「同頻共振」。(東江時報 記者劉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