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隆地,一個位於非洲的小眾咖啡產國,前街咖啡一直有上架一支來自布隆地的非洲之心。前街通過杯測發現蒲隆地的咖啡豆對比埃塞和肯亞的咖啡豆,蒲隆地咖啡的酸質沒有想埃塞產區的清新透徹,也沒有肯亞產區醇厚的果汁感。接下來前街就來說說蒲隆地咖啡。
蒲隆地
蒲隆地屬東非共同體(EAC)與大湖地區(GLA)的成員國,原名為烏隆迪,位於中非洲內陸,國土小巧且擁有起伏綿延的丘陵美景,是中非洲與東非的十字路口,也是偉大尼羅河跟剛果河的分水嶺,歷來有【非洲之心】的稱號,首都布松布拉位於壯闊的坦幹伊喀湖的河畔,這座大湖也是蒲國與剛果及坦尚尼亞的自然邊境,蒲隆地地勢高,海拔變化大,最低處為700米,最高處的伊亞山有2670米。
蒲隆地咖啡種植
非洲蒲隆地自1993開始,因內戰摧殘與資金缺乏、種植技術等因素影響下,國際市場對蒲隆地咖啡的印象始終停留在「價格不貴,品質一般『的非洲咖啡豆。加上對比起其他非洲的咖啡產國,蒲隆地沒有出口港口內陸運輸成本昂貴,產地諮詢不夠透明化,出口手續複雜等,讓蒲隆地卻步在精品咖啡市場的門前。 和大多數落後地區的咖啡一樣,蒲隆地的咖啡風味從來不「清新可人「,它無法給你帶來如沐春風的明媚。前街認為蒲隆地咖啡略帶沉重,豐富複雜,但芬芳四溢,時而強烈的酸,時而柔和的甜。
東非地區向來以高品質的咖啡文明,蒲隆地的土地也沒有被遺忘。這個國土輪廓類似於心臟的非洲內陸國,所以蒲隆地也被稱為「非洲之心」。擁有優渥的火山土壤,特點各異的微型氣候,和接近1,200毫米的年降雨量,以上的這些都未咖啡種植提供了極佳的前提條件。蒲隆地的氣候通常是「熱帶」高原氣候,有著非常大的晝夜溫差。殖民者發現「波旁」是最適合在當地氣候環境種植的咖啡品種,然而由於對咖啡研究投資的中止,「波旁」成了留在這個國家的唯一一個咖啡品種,並且一直使用著「全水洗」的處理方式。
蒲隆地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合咖啡種植。境內並無咖啡莊園存在,其咖啡種植業完全以小型家庭農場的形式進行,品質上差異性很大,並且常年的戰亂與社會動蕩也使得其咖啡種植業非常混亂。但不得不承認這裡擁有出產高品質咖啡的潛力。
2008年起,蒲隆地開始朝精品咖啡產業轉型,促使更多如直接貿易及產地可溯源的採購方式出現。 2011年蒲隆地舉辦了名為聲望杯(Prestige Cup)的咖啡質量競賽,這也是在正式舉辦更具規模的卓越杯(Cup of Excellence)之前導賽。來自各溼處理廠的咖啡豆分別儲存,並依質量排名,之後在拍賣會售出,咖啡豆都具產銷履歷。在也意味著來自蒲隆地的獨特的優質咖啡豆將逐漸出現在市面上,對質量的提升極有幫助。
蒲隆地咖啡五大產區
一、布雍吉(Buyenzi)
這個產區位於北方接近烏幹達的邊境高山區,是蒲隆地咖啡的精華產區,最著名的產區有卡揚薩與恩戈吉,兩地的海拔都在1700米到2000米之間,3、4月開始進入主要雨季,採收後的7月進入乾季,年均溫在18~19℃,夜晚的低溫延續到清晨,是豆香與緊實的豆體密度的主要原因。
二、奇閏度(Kirundo)&布給希拉(Bugesera)
奇閏度相當於靠近烏幹達邊境,這兩區的咖啡產量較低,海拔約在1400~1700米之間,咖啡受卡揚薩產區影響,已逐漸往生產精品批次靠攏,且有水洗場在卓越杯競賽下決賽的佳績。
三、慕印尬(Muyinga)&布耶魯(Bweru)
這兩個區在東方與東北方,海拔約1800米,慕印尬離坦尚尼亞的國境較近,但風味已略於卡揚薩,因氣候較溫和且卡揚薩的酸較明亮而富有變化。
四、吉帖尬衉(Gitega)&奇裡密羅(Kirimiro)
位於國土中部高海拔山區,年均溫也低,約在12~18℃,年雨量較低,僅在1100mm左右,也造成產量較低的情況。
五、布幫薩(Bubanza)&慕密瓦(Mumirwa)
這這兩個區位於烏幹達與剛果共和國邊境,海拔由較低的1100米到海拔的2000米,年雨量僅在1100公裡,低海拔處在年均溫約在20℃,影響了咖啡的品質,高海拔處有機會產出精品咖啡,但雨量的分布與不足影響了這個產區的產量。
蒲隆地咖啡豆品種
波旁咖啡最初栽種於留尼旺島,當地在1789年前也被稱做波旁島(le Bourbon)。波旁種,是鐵皮卡(Typica)突變產生的次種,與鐵皮卡同屬現存最古老的咖啡品種,綠色果實成熟時會呈現鮮紅色。紅波旁一般咖啡樹開花結果後,咖啡果實的顏色變化是由: 綠色 >轉微黃色 >轉微橙色 >轉成熟的紅色 > 再轉較熟的暗紅色。種在高海拔的波旁種,通常會有較佳的香氣,同時酸質比較明亮,喝起來甚至有類似紅酒的風味。
蒲隆地咖啡豆處理法
蒲隆地的水洗處理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有咖農自己手洗處理再交由水洗廠,稱為手工水洗,標識為「washed」。另一種是直接將果實交由水洗廠處理,標識為「fully washed」。
手工水洗是完全用人工去掉果皮果肉與果膠,前街咖啡在前面講過,生產者對採購者的不信任,也包括對處理廠的不信任,導致咖農會認為處理廠的收購價不實,直接交易果實的價格不夠好,寧願自己處理好咖啡再跟處理廠爭取更多的議價空間。但問題在於咖農多半只靠徒手處理、缺乏工具運用,往往就在塵土飛揚的路邊工作,咖啡品質難免受到影響。不過自從開放了水刺處理廠民營化後,蒲隆地政府鼓勵採收後交由專業處理廠處理。
蒲隆地還發展出了同肯亞相似的水洗處理法——雙重水洗髮酵法。先將採收完的果實放入大水槽,以浮力篩選留下密度好的果實,接著機器去除果皮果肉,進入發酵槽發酵約18小時,第二天講一發酵過的果實倒入乾淨的水中,繼續發酵18小時,合計約36-48小時。之後將果實衝刷乾淨,去除髮膠軟化的果膠層,最後進入乾燥程序。乾燥的第一階段要遮陰風乾,避免熾熱陽光直接暴曬,含水率將至40%以下,移至棚架自然日曬,含水率將至11%。
前街咖啡——非洲之心 蒲隆地
產區:路透納鎮
海拔:1400米至1700米
品種:波旁
處理法:水洗處理
路透納鎮前街這支蒲隆地咖啡豆來自路透納鎮。路透納鎮產地,它是由家庭似的咖啡小農聯合組織而成的合作社,共有539個咖啡小農家庭,其中148位是女性,平均每一個家庭種植10~200棵咖啡樹(一公頃面積至少可種植1000棵咖啡樹),可見其年收入微弱,也是典型窮困咖啡小農家庭。
前街咖啡蒲隆地咖啡豆烘焙建議前街咖啡在拿到蒲隆地咖啡生豆時,可以說幾乎無暇疵豆,尺寸與含水量相當平均,高海拔的生長環境使得蒲隆地咖啡豆會生產出更明亮的酸質和檸檬氣息,同時具有百香果、菠蘿、花香和蜂蜜等風味。
前街烘焙師採用楊家800N半直火,投豆量480g:爐溫至攝氏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1分鐘燜蒸後調火力160度,風門不變,爐溫160度調一次火力,降到130度,烘至5『35」,溫度152度,豆表變為黃色,青草味完全消失,脫水完成,風門調4;第9分鐘,豆表出現醜陋胡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明顯轉為咖啡香,可以定義為一爆的前奏,這時候要聽清楚一爆爆點的聲音,到9』10」開始一爆,小火力不變,風門全開5(調火力要非常小心,不可小到無爆裂聲)40度,196.5度時下鍋。
前街咖啡杯測蒲隆地咖啡豆報告前街咖啡會在樣品咖啡豆烘焙後的8-24小時內進行杯測。前街咖啡師一般使用的杯測碗的容量為200ml的陶瓷碗。杯測使用的水溫為94°。研磨度控制為20號標準篩網(0.85毫米)的通過率為70%-75%。比例:為11克咖啡粉加200毫升的熱水,即1:18.18,這樣萃取出的濃度恰好在1.15%-1.35%的金杯範圍裡面,浸泡時間為4分鐘。
幹香:柑橘溼香:柑橘、布林風味:布林,金桔、檸檬、乾果、焦糖、茶香、酸質輕盈
前街衝煮參數
前街咖啡要提醒一點,在拿到新鮮烘焙的咖啡豆時,暫時先不要衝煮,養個三四天再衝,這個時候咖啡的風味才會真正出來。
水溫:90-91度
研磨度:BG#6m(細砂糖大小/20號篩碗篩粉到80%)
粉水比例:1:15
粉量:15克
前街咖啡採用分段式萃取,即三段式注水,30克水悶蒸30秒,第二次小水流繞圈注水到125克斷水,待水下降再慢慢注水,速度均勻,水位不宜過高,再次注水到225克停止,萃取時間2分鐘(包含悶蒸時間)。
衝煮風味:聞起來有蜜柑香和茶香,入口黑布林,蜜柑的風味,口感濃鬱,中後段則是堅果焦糖的甘甜度。口味充滿野性,口腔殘留著強烈的味道與香氣,餘韻豐富持久。